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几丁质酶基因水稻抗纹枯病性及农艺性状遗传特性 被引量:3
1
作者 袁红旭 刘晚苟 +2 位作者 刘月廉 郭建夫 李月仁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揭示转基因水稻的纹枯病抗性及其非目标变异性状的遗传特性,为合理利用转基因水稻进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海转A为父本、竹籼B为母本杂交,通过对杂交F1和F2代的抗病性状进行分析,揭示海转A的纹枯病抗性和部分非目... 【目的】揭示转基因水稻的纹枯病抗性及其非目标变异性状的遗传特性,为合理利用转基因水稻进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海转A为父本、竹籼B为母本杂交,通过对杂交F1和F2代的抗病性状进行分析,揭示海转A的纹枯病抗性和部分非目标变异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转基因海转A除抗纹枯病性较非转基因亲本竹籼B有显著提高外,还存在穗粒数和千粒重两个非目标性状的变异,穗粒数较竹籼B增加44.2%,而千粒重降低12.1%。海转A的抗纹枯病性表现为存在主效基因的多基因数量遗传特性,而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此外转基因海转A的抗病性、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显著大于竹籼B,说明其稳定性较低。【结论】外源抗病基因的导入提高了水稻的抗病性,这种影响以主效基因的形式表达;而外源基因导入引起非目标性状的变异,但没有改变其原有的典型数量性状遗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几丁质酶基因水稻 A 纹枯病抗性 农艺性状 遗传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酶活性及抗病性研究
2
作者 时焦 韩锦峰 +2 位作者 徐宜民 Cooper J I 刘华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共4页
采用荧光定量法对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T2植株的几丁质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株系的几丁质酶活性明显高于未转基因烟草,同时发现,pH对转基因烟草中的几丁质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对转基因烟草接种烟草炭疽病菌进行抗病性鉴定。
关键词 转几丁质酶基因 烟草 活性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木霉和大丽轮枝菌对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防御酶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兵新 杨星勇 +2 位作者 郭涛 闫文慧 申鸿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88,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土壤真菌对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防御酶和养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以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T-Chit)为供试材料,野生型烟草(Nt-X)为对照,分别接种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木霉(Trichodermasp),结果表明:在...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土壤真菌对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防御酶和养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以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T-Chit)为供试材料,野生型烟草(Nt-X)为对照,分别接种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木霉(Trichodermasp),结果表明:在不接种处理(CK)中,T-Chit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高于Nt-X,但两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养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在木霉处理(T)中,T-Chit的PAL和POD活性较不接种处理分别提高89.1%和113.5%,此时T-Chit中两种防御酶活性均显著高于Nt-X,分别高出31.9%和25.3%,TChit根系全K含量比Nt-X显著降低了14.7%.在大丽轮枝菌处理(V)中,T-Chit的PAL和POD活性较不接种处理分别提高66.9%和69.4%,此时两种基因型烟草间PAL,POD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另外,T-Chit根系全P含量比Nt-X低17.2%,且差异显著.总的来说,真菌侵染时,能有效诱导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的防御性酶活性增强,而对转基因植株生长及营养状况基本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真菌 病原真菌 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 防御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潮霉素抗性浓度的筛选与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节之 郝晓芬 +2 位作者 郑向阳 王潞英 孙美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0-62,共3页
谷子组织培养不同阶段( 愈伤组织、分化再生苗和根) 潮霉素抗性浓度均在5 mg/L 明显敏感,最高临界浓度为10 mg/L。米粒的潮霉素抗性浓度偏高10 mg/L开始敏感,最高临界浓度15mg/L。潮霉素抗性浓度的筛选为检测谷子转几丁质酶基因奠定基础。
关键词 谷子 组织培养 米粒 潮霉素 转几丁质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抗黄萎病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曹承忠 李洪连 简桂良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0,共4页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棉花品种类群的划分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抗黄萎病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在棉花抗病育种的标记辅助筛选中逐渐发挥作用,但还没有得到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克隆。通过转几丁质酶基因、β-1,3葡聚糖酶基因以及转葡萄糖氧化酶基因...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棉花品种类群的划分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抗黄萎病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在棉花抗病育种的标记辅助筛选中逐渐发挥作用,但还没有得到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克隆。通过转几丁质酶基因、β-1,3葡聚糖酶基因以及转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等,得到了一些抗病品种。棉花分子辅助抗病育种成效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黄萎病遗传规律的复杂性、标记和遗传图谱研究的滞后性、标记距离较远和QTL定位的不精确性以及基因上位性的存在和抗病QTL筛选与育种过程相分离等。应该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棉花遗传和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在棉花全基因组开展QTL定位,从而提高棉花抗病育种的目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黄萎病 棉花 研究进展 葡萄糖氧化基因 分子标记技术 转几丁质酶基因 QTL定位 标记辅助筛选 抗病育种 葡聚糖基因 分子连锁图谱 品种类群 基因克隆 抗病品种 遗传规律 遗传图谱 育种过程 不精确性 基因 分析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