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兼顾仿真效率和精度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伟 雷晓燕 +1 位作者 罗锟 陈鹏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0,共11页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常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机时,如何解决分析精度与计算效率的矛盾,是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中的难点。首先,建立了精细化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在用迹线法搜...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常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机时,如何解决分析精度与计算效率的矛盾,是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中的难点。首先,建立了精细化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在用迹线法搜索轮轨空间接触点中引入轮轨准弹性修正的、更为精细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并将迹线法融入到交叉迭代中求解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实现了同步进行轮轨接触点搜索与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求解,提高了模型分析精度和数值计算效率;然后,为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与相关文献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模型的四类简化形式对系统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集中支撑的弹性元件模拟钢轨扣件,无法真实反映两侧扣件对钢轨侧滚振动的协同约束作用,将导致计算结果失真,采用分离支撑的弹性元件模拟钢轨扣件更为合理;轨道结构底座板参振对系统响应的影响显著,在模型中应给予考虑;底座板超出轨道板的部分对系统响应的影响较小,所产生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轨道子系统模型A能兼顾仿真效率和计算精度,适合用作车辆-三层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系统振动精细化分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 高速铁路 交叉迭代 准弹性修正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地铁车辆-道岔动力学性能分析
2
作者 李华伟 许孝堂 +1 位作者 刘韦 何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0-167,共8页
[目的]为探究地铁车辆侧向和正向通过12号道岔时的安全性问题,为道岔结构优化与维护提供理论依据,需对地铁车辆-道岔耦合模型动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方法]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构建包含车辆、轮轨、道岔等3个子系统的耦合动力学模型... [目的]为探究地铁车辆侧向和正向通过12号道岔时的安全性问题,为道岔结构优化与维护提供理论依据,需对地铁车辆-道岔耦合模型动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方法]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构建包含车辆、轮轨、道岔等3个子系统的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车辆侧向与正向通过道岔工况,对轮轨垂向力和横向力、轮轴横向力、脱轨系数及动态轮重减载率等核心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及结论]车辆在侧向和正向两种通过道岔方式下,轮轨垂向力最大值未超过容许阈值,轮轨横向力与轮轴横向力均处于动态平衡范围内;脱轨系数稳定在临界限值以下,动态轮重减载率始终低于安全限值。研究证实,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构建的地铁车辆-道岔耦合模型能够有效评估车辆通过道岔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车辆-道岔动力学性能 刚柔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导钉扎高速磁浮车-轨耦合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4
3
作者 邓自刚 王珊 +3 位作者 徐焱 李海涛 周徐呈 张卫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68,共13页
为探究超导钉扎磁浮车辆高速运行动态特性,建立车-轨耦合空间模型,开展不同车速下的动力学仿真。结合有限元方法获得磁轨关系数学模型;基于牛顿-欧拉法建立车辆模型,引入截短梁描述建立永磁轨道模型;以磁轨关系为纽带获得超导钉扎磁浮车... 为探究超导钉扎磁浮车辆高速运行动态特性,建立车-轨耦合空间模型,开展不同车速下的动力学仿真。结合有限元方法获得磁轨关系数学模型;基于牛顿-欧拉法建立车辆模型,引入截短梁描述建立永磁轨道模型;以磁轨关系为纽带获得超导钉扎磁浮车-轨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轨道振动、电机法向力和轨道不平顺等对超导钉扎磁浮车辆-轨道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浮车辆系统的振动受轨道不平顺和车速的影响较大,受轨道振动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在速度为620 km/h时,车体、悬浮架的最大振动加速度分别保持在0.5、8 m/s^(2)以下,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建立的模型可为超导钉扎磁浮交通线路设计与参数优化等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钉扎磁浮 高速磁浮 -空间耦合动力学 建模与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急制动条件下重载货车车辆动力学行为研究
4
作者 刘开忠 王志伟 张卫华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4,共10页
重载列车实施制动时,列车车辆所表现出的动力学行为比无制动情况下更加复杂,这给列车行车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为研究紧急制动条件下重载列车最大车钩力处的车辆动力学行为,以中国25 t轴重重载货车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闸瓦摩擦制动的... 重载列车实施制动时,列车车辆所表现出的动力学行为比无制动情况下更加复杂,这给列车行车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为研究紧急制动条件下重载列车最大车钩力处的车辆动力学行为,以中国25 t轴重重载货车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闸瓦摩擦制动的重载货车车辆-轨道纵垂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此,系统地研究了车辆在紧急制动时,不同运行速度和黏着状态对轮轨动态作用和车辆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紧急制动条件下,闸瓦压力及纵向车钩力会加剧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同时导致轨下结构的位移发生变化;低黏着状态对轮对纵向相互作用影响显著,导致纵向蠕滑率和磨耗数急剧增加,加剧车轮打滑和车轮磨损的风险,且低速下的影响更大;此外,低黏着状态及纵向车钩力对轮对旋转和纵向运动均有显著影响,导致轮对振动加剧,动力学性能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耦合动力学 重载货车 闸瓦制动 动力学行为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弹簧失能下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系统动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邢文佳 陈进杰 +3 位作者 王建西 陈龙 崔泽毅 高宏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浮置板轨道会发生钢弹簧失能,为研究此问题对车辆-浮置板轨道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基于车辆-轨道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不同钢弹簧失能数量、位置、组合形式对车辆-浮置板轨道系统动力响应... 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浮置板轨道会发生钢弹簧失能,为研究此问题对车辆-浮置板轨道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基于车辆-轨道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不同钢弹簧失能数量、位置、组合形式对车辆-浮置板轨道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钢弹簧失能数量相同时,同一块浮置板的振动响应板中位置大于板端位置;钢弹簧失能1个时,板中位置钢轨、浮置板位移最大值分别比板端位置大0.49 mm和0.22 mm,加速度有效值分别比板端位置大13.34%和21.42%;单侧连续失能钢弹簧数量≥2个时,列车荷载作用下钢轨和浮置板垂向位移最大值均分别超出《浮置板轨道技术规范》规定的限值4 mm和3 mm;车体在频域上的振动响应主要集中在10 Hz内,钢弹簧失能会导致车体振动响应在频域上增大;单侧钢弹簧失能2个比双侧失能2个的钢轨位移最大值、加速度有效值分别增大17.75%、2.22%,比正常状态下钢轨位移、加速度分别增大37.08%,10.84%。钢弹簧失能增加了系统的振动响应,影响减振效果,应注意及时检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浮置板 车辆-耦合动力学 钢弹簧失能 不平顺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轨车辆牵引电机布置模式及系统耦合振动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兆玮 李世辉 +2 位作者 袁密奥 陈志辉 杨吉忠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2-622,共11页
为探究牵引电机布置模式对齿轨车辆动态特性及齿轮-齿轨啮合特性的影响,在考虑齿轮-齿轨非线性啮合行为及其动态时变激扰和轮轨非线性接触关系的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电机布置模式下的车辆动力学特性。以Strub齿轨系统为原型,建立了齿轨车... 为探究牵引电机布置模式对齿轨车辆动态特性及齿轮-齿轨啮合特性的影响,在考虑齿轮-齿轨非线性啮合行为及其动态时变激扰和轮轨非线性接触关系的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电机布置模式下的车辆动力学特性。以Strub齿轨系统为原型,建立了齿轨车辆-轨道垂纵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三种不同电机驱动形式对齿轨车辆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齿轨车辆的牵引电机布置方案。研究表明:牵引电机双置工况下齿轮啮合力和垂向、纵向振动加速度更小;其中电机双置时齿轮齿轨啮合力约为电机后置和前置时的50%,平直段齿轮垂向和纵向加速度的最大幅值差分别为4.04和6.01 m/s^(2),爬坡段电机后置时齿轮振动加速度最大,其垂向、纵向加速度幅值比电机双置时大45%;平直线路上电机后置与前置时齿轨车辆的舒适性较好,而爬坡段牵引电机双置模式下更好;鉴于齿轨车辆主要应用于爬坡线路,且爬坡时电机双置齿轨车辆的动力学指标最好,因此建议牵引电机双置为最优布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齿轨耦合动力学 齿铁路 牵引电机布置模式 Strub齿系统 齿齿条啮合 车辆舒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类型踏面的车辆与轨道耦合动力学性能比较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开云 翟婉明 蔡成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0-264,共5页
采用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其相应的动力学仿真软件TTISIM ,分别对锥形 (TB型 )和磨耗形 (LM型 )踏面车辆与轨道的动力学性能进行理论仿真计算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结果表明 :LM型踏面有利于车辆动态曲线通过 ;TB型踏... 采用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其相应的动力学仿真软件TTISIM ,分别对锥形 (TB型 )和磨耗形 (LM型 )踏面车辆与轨道的动力学性能进行理论仿真计算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结果表明 :LM型踏面有利于车辆动态曲线通过 ;TB型踏面对提高车辆蛇行失稳临界速度有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性能 车轮踏面 比较 车辆-耦合动力学 锥形踏面 磨耗形踏面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车车辆横向动力学性能仿真——车辆轨道耦合模型与传统车辆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开云 翟婉明 蔡成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21,共5页
运用经过大量线路实车运行试验验证的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软件TTISIM,对传统车辆动力学和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两种类型模型的横向动力性能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车辆无论是在直线上运行还是通过曲线轨道和道岔时,采用传统模型... 运用经过大量线路实车运行试验验证的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软件TTISIM,对传统车辆动力学和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两种类型模型的横向动力性能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车辆无论是在直线上运行还是通过曲线轨道和道岔时,采用传统模型计算所得的轮轨横向相互动作用力均较采用耦合模型计算的大;仿真计算车辆蛇行失稳临界速度时,采用前一模型得到的结果较后者偏高;而两者计算所得的车辆垂向与横向振动差别甚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车 横向动力学 性能仿真 车辆-耦合模型 传统车辆模型 临界速度 平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47
9
作者 翟婉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4,共14页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是在传统的车辆动力学和轨道动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近 10年来发展迅速 ,并取得重要进展 ,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研究历史 ,并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了...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是在传统的车辆动力学和轨道动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近 10年来发展迅速 ,并取得重要进展 ,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研究历史 ,并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了概要介绍 ;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作者及其课题组近期开展的研究工作及主要研究结果 ,包括理论模型、计算机仿真、试验验证、参数确定及应用实践等方面的具体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耦合动力学 关系 车辆动力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的集成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国富 王开云 翟婉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3-37,共5页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已经开展了数值仿真、图形可视化等研究 ,但如何将相关的研究集成起来 ,形成一个单平台的较为完善的仿真系统 ,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文中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方法 ,结合基于变参数的车辆几何结构的三...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已经开展了数值仿真、图形可视化等研究 ,但如何将相关的研究集成起来 ,形成一个单平台的较为完善的仿真系统 ,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文中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方法 ,结合基于变参数的车辆几何结构的三维生成、基于帧图象的动力学可视再现和曲线二维可视化等技术 ,将系统可视化模块和动力学计算模块有效地结合起来 ,研究了系统开发环境的结合方式、系统集成框架、基于CVF、VC和OPENGL等不同语言间的混合联编等问题。并给出了系统集成中基于标识集的数据传递流程和共享方式 ,定义了不同的独立模块之间的数据接口 ,提供了一个考虑计算、图形、和综合可视界面的合理的系统开发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机车车辆-耦合动力学 计算机仿真 系统集成 数据共享 仿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直线电机车辆的轨道交通耦合动力学模型及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万传风 龙许友 +1 位作者 张勇 邓学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年第5期19-21,25,共4页
建立了采用直线电机车辆的轨道交通的车-线耦合动力学模型,并与车辆动力学分析通用软件ADAMS/Rail进行了比较,从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对广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线路设计参数进行的仿真计算,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值。
关键词 直线电机 车辆动力学 道交通 -线耦合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及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2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03,共1页
2006年1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由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列车与线路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6年1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由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列车与线路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本刊编委翟婉明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铁道机车车辆一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前,该成果已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一等奖 车辆-耦合 铁道机车车辆 工程应用 动力学研究 科学技术奖励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务院总理 西南交通大学 动力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3版出版
13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4-284,共1页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翟婉明教授撰写的专著《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3版已于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50万字,共18章,分上、下两篇。 第3版是作者在1997年出版的第1版、2002年出版的第2版专著《车辆-轨道耦合动...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翟婉明教授撰写的专著《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3版已于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50万字,共18章,分上、下两篇。 第3版是作者在1997年出版的第1版、2002年出版的第2版专著《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承担国家、铁道部、教育部、四川省和铁路应用部门的一系列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重新撰写、修订而成的,在前2个版本的基础上有了重要发展.新版本理论体系上更趋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耦合动力学 科学出版社 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 科研课题 铁道部 教育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取得系统性成果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4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2-82,共1页
关键词 科技进步一等奖 车辆-耦合 铁道机车车辆 动力学研究 系统性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开发计划 动力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轨道系统动力极值预测及可靠度计算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磊 朱雪燕 +3 位作者 金浩然 刘鹏飞 闫斌 余志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2-2150,共9页
为从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极值预测及其可靠度计算角度分析车辆系统行车安全、衡量系统可靠程度,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及概率理论,提出一种车轨系统动力极值预测及可靠度评估方法。首先,基于轨道不平顺概率模型,采用轨道不平顺累计概... 为从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极值预测及其可靠度计算角度分析车辆系统行车安全、衡量系统可靠程度,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及概率理论,提出一种车轨系统动力极值预测及可靠度评估方法。首先,基于轨道不平顺概率模型,采用轨道不平顺累计概率谱确定具有不同激振能量的随机不平顺序列;依据离散Parseval定理,建立轨道不平顺时域序列和功率谱间的对应关系;将轨道不平顺概率模型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相结合,从随机动力计算中提取车辆-轨道的动力极值及可靠度信息;随后利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模型及二维插值算子,根据谱线能量关系实现动力极值预测;此外,基于此系统激励输入与响应输出间的概率等效性,导出了动力极值的可靠度计算式。以实测的轨道不平顺和车体加速度数据及4种类型不平顺在不同累计概率下的谱组合计算得出的轮轨横向力和钢轨垂向位移的计算结果为样本,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时程的分布趋势基本与实测时程一致,动力极值预测结果与实际的动力计算结果较为接近。由于轨道不平顺随机性的存在使得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响应存在随机离散及方差特征,但通过轨道不平顺的幅频及能量特性预测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极值的方法是较为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耦合动力学 随机不平顺 动力极值 可靠度评估 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取得系统性成果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6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2-62,共1页
西南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翟婉明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等持续支持下,经过15年研究,在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领域取... 西南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翟婉明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等持续支持下,经过15年研究,在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性成果。“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一等奖 车辆-耦合 动力学研究 铁道机车 系统性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开发计划 动力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荷载作用下车辆-轨道-悬浮隧道动力响应研究
17
作者 徐磊 朱雪燕 +3 位作者 赵永胜 王琨 刘鹏飞 曾志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78-3587,共10页
为实现波浪荷载作用下车辆-轨道-悬浮隧道系统耦合动力学行为模拟和分析,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引入轮轨非线性时变单元矩阵法和结构单元多尺度耦合法,采用弹簧-阻尼单元模拟锚索系统,建立车辆-轨道-悬浮隧道动力相互作用模型;... 为实现波浪荷载作用下车辆-轨道-悬浮隧道系统耦合动力学行为模拟和分析,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引入轮轨非线性时变单元矩阵法和结构单元多尺度耦合法,采用弹簧-阻尼单元模拟锚索系统,建立车辆-轨道-悬浮隧道动力相互作用模型;根据线性波浪理论和Morison方程,确定波浪荷载计算方法;最后,基于所建立的车辆-轨道-悬浮隧道动力相互作用模型开展数值仿真模拟,研究波浪荷载作用下锚索等效刚度、波浪高度、行车速度等参数变化时系统振动响应特性及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锚索等效刚度变化对轨道-悬浮隧道系统结构位移的影响显著,提高锚索等效刚度能够有效抑制结构位移增大,且考虑部分锚索失效后系统结构位移变化较大,位移增幅均大于43%,不利于结构稳定;轨道-悬浮隧道系统结构的横向位移主要由波浪荷载引起,随着波浪高度增加,轨道-悬浮隧道系统结构位移整体上呈增大趋势;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调研场地水环境,并合理设置轨道-悬浮隧道系统的结构参数,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耦合动力学 车辆--悬浮隧道 线性波浪理论 锚索等效刚度 动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墩沉降下山地齿轨车辆基本振动特性
18
作者 陈兆玮 张梦琪 +2 位作者 王浪 陈志辉 杨吉忠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12-1921,共10页
齿轨铁路线路存在大量超大坡度桥梁,而桥墩沉降问题难以避免,这将导致齿轨线路平顺性下降,威胁列车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和齿轮动力学,建立考虑齿轮-齿轨非线性啮合行为和轮轨非线性... 齿轨铁路线路存在大量超大坡度桥梁,而桥墩沉降问题难以避免,这将导致齿轨线路平顺性下降,威胁列车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和齿轮动力学,建立考虑齿轮-齿轨非线性啮合行为和轮轨非线性接触行为的山地齿轨车辆-齿轨(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模型,探究3种不同桥墩沉降形式(单桥墩沉降、连续桥墩沉降、间隔桥墩沉降)下齿轮-齿轨啮合行为以及齿轨车辆动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不同形式桥墩沉降对齿轨车辆振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桥墩沉降对齿轨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车辆垂、纵向加速度方面,其振动主频分别位于1~2 Hz之间和8~9 Hz之间;单墩沉降工况与双墩沉降工况对齿轨-桥梁系统基本振动特性的影响相似,但相比于双墩沉降工况,单墩沉降对齿轨车辆纵向加速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其啮合频率波动也明显增大;桥墩沉降会造成齿轮偏移量增大,进而导致齿轮-齿轨啮合不稳定,在桥墩沉降量为6 mm时,开始出现脱啮问题,严重威胁齿轨车辆运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铁路 齿-齿动力学 桥墩沉降 列车--桥梁动力相互作用 振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置板剪力铰对列车-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杨建近 朱胜阳 翟婉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共8页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浮置板剪力铰连接作用下的列车-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将浮置板视为弹性薄板,同时考虑剪力铰对浮置板的横向与垂向约束作用,分析了直线和曲线线路条件下剪力铰对列车-轨道耦合系...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浮置板剪力铰连接作用下的列车-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将浮置板视为弹性薄板,同时考虑剪力铰对浮置板的横向与垂向约束作用,分析了直线和曲线线路条件下剪力铰对列车-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浮置板剪力铰能明显改善轮轨动力相互作用,缓解列车通过浮置板接缝时轮轨横向力和垂向力产生的冲击;浮置板剪力铰对减小地铁列车的振动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对轮对振动的影响最大,对构架振动的影响次之,对车体振动的影响最小;地铁列车通过直线线路时,浮置板剪力铰对板端扣件受力的改善作用明显;地铁列车通过曲线线路时,剪力铰对浮置板的横向位移、水平面内转动角和钢弹簧横向力的改善作用比较明显,对扣件横向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力铰 剪切弹簧模型 浮置板 车辆-耦合动力学 城市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货-车-轨耦合动力学分析的重车重心高度及管控规则研究
20
作者 杨能普 周苗 +2 位作者 王文昆 黄全 韩梅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6-46,共11页
我国现行重车重心高度管控规则已凸显限制铁路货运系统运输能力的矛盾。针对此问题,通过深度剖析货物-车体耦合机制,建立货-车-轨耦合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动态Nadal限度评估车辆运行脱轨风险,基于模型仿真分析我国铁路通用货车在正常速度... 我国现行重车重心高度管控规则已凸显限制铁路货运系统运输能力的矛盾。针对此问题,通过深度剖析货物-车体耦合机制,建立货-车-轨耦合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动态Nadal限度评估车辆运行脱轨风险,基于模型仿真分析我国铁路通用货车在正常速度运行时应限制的重车重心限制高度,以及重心高度超过该限值时的相应限速规定。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货物装载参数影响车辆动力学行为的研究,动态Nadal限度可有效减小脱轨误判率,相比于经典Nadal限度更适宜作为脱轨风险的评判依据;基于动态Nadal限度判定车辆脱轨风险,我国铁路通用货车的重车重心限制高度可提升至2400 mm;在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的前提下,重心超高时的区间限速规定可以合理地适当放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物运输 重车重心高度 --耦合模型 车辆运行安全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