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虚拟激励法的磁浮车桥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伟 赵春发 +2 位作者 娄会彬 冯洋 彭也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3-831,共9页
为探讨随机轨道不平顺作用下中低速磁浮列车和桥梁的动力响应,将虚拟激励法引入磁浮车桥振动分析中,提出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系统-桥梁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将中低速磁浮列车简化为弹簧阻尼器连接的多刚体,悬浮系统中电流使用... 为探讨随机轨道不平顺作用下中低速磁浮列车和桥梁的动力响应,将虚拟激励法引入磁浮车桥振动分析中,提出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系统-桥梁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将中低速磁浮列车简化为弹簧阻尼器连接的多刚体,悬浮系统中电流使用比例-微分(PD)控制方法进行主动控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桥梁进行建模,将随机轨道不平顺转换为一系列简谐波构成的虚拟激励;编制中低速磁浮车桥动力系统随机振动分析程序,自动生成系统随机振动方程,利用分离迭代方法对磁浮车辆控制方程和桥梁动力方程进行求解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虚拟激励法能够高效计算中低速磁浮车桥系统随机动力响应,其计算效率约为蒙特卡洛方法的1/11,基于虚拟激励法能够获得中低速磁浮车桥动力系统均值、标准差和时变功率谱密度等统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车辆 车桥相互作用 随机振动 虚拟激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 -DYNA公路桥车桥耦合的车辆模型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水生 赵辉 +1 位作者 桂水荣 李锦华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7-756,共10页
研究公路桥梁在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建立合理的车辆模型非常重要。为更真实地体现桥梁在车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基于LS-DYNA程序,结合常用重型车辆的结构特性及参数,对车辆的橡胶轮胎、轮胎内气体压力、车轮转动和车辆悬架系... 研究公路桥梁在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建立合理的车辆模型非常重要。为更真实地体现桥梁在车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基于LS-DYNA程序,结合常用重型车辆的结构特性及参数,对车辆的橡胶轮胎、轮胎内气体压力、车轮转动和车辆悬架系统进行模拟,使车辆模型更接近实际车辆。通过车辆轴重和动力特性初步验证车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同时,以一座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桥为算例,验证车轮转动和车桥相互接触力,并将LS-DYNA计算结果与桥梁实测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车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LS-DYNA建立的三维车辆有限元模型是可行的,可以用于研究车桥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相互作用 LS-DYNA 车辆有限元模型 动力响应 接触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荷载作用下空心板桥空间动力冲击效应 被引量:6
3
作者 桂水荣 陈水生 万水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0-76,共7页
根据空心板桥结构特点,运用梁壳组合模型和铰接梁模型模拟空心板桥,考虑桥面不平顺影响,建立三维车桥耦合振动模型分析空心板桥动力特性,研究不同车速、行车道位置及路面状况对空心板桥冲击系数的影响,并将理论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研究... 根据空心板桥结构特点,运用梁壳组合模型和铰接梁模型模拟空心板桥,考虑桥面不平顺影响,建立三维车桥耦合振动模型分析空心板桥动力特性,研究不同车速、行车道位置及路面状况对空心板桥冲击系数的影响,并将理论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空心板桥动力特性梁壳组合模型与实测值更接近;车速在12~16 m/s时,空心板桥位移冲击系数随速度有明显共振节拍,随着路面不平顺恶化,速度节拍影响不明显;位移冲击系数与应变冲击系数并不完全一致,跨中位移冲击系数略大于应变冲击系数,1/4位置应变冲击系数略大于位移冲击系数;实测与数值模拟的空心板桥冲击系数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板桥 横向连接 车桥相互作用 空间动力冲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悬索桥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逄焕平 王建国 钱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118,共5页
车桥耦合相互作用问题采用有限元法分析时是一个时变的线性动力系统。文章将时变的线性动力系统分解成时变的线性动力系统和时不变的线性动力系统的叠加,利用状态空间理论建立了车桥耦合振动有限元法分析的状态空间法,并对悬索桥在移动... 车桥耦合相互作用问题采用有限元法分析时是一个时变的线性动力系统。文章将时变的线性动力系统分解成时变的线性动力系统和时不变的线性动力系统的叠加,利用状态空间理论建立了车桥耦合振动有限元法分析的状态空间法,并对悬索桥在移动车辆作用下的车桥耦合振动问题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耦合相互作用 时变线性动力系统 悬索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混凝土弯箱梁桥的动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华 叶见曙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8-282,共5页
分析了公路混凝土连续弯箱梁桥在车辆动荷载通过粗糙桥面时的动反应.分别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和模态叠加法推导车辆和桥梁的振动方程,二者在接触点处满足接触力和位移的协调条件.分析采用一个三维三轴汽车,模拟为具有11个自由度的非线性模... 分析了公路混凝土连续弯箱梁桥在车辆动荷载通过粗糙桥面时的动反应.分别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和模态叠加法推导车辆和桥梁的振动方程,二者在接触点处满足接触力和位移的协调条件.分析采用一个三维三轴汽车,模拟为具有11个自由度的非线性模型,车辆结构包括车体、悬挂体系和轮胎.假定桥面等级为好,并采用功率谱密度函数进行随机过程模拟.研究四种不同曲率半径的弯箱梁桥的不同位置在三种不同行车路线、六种不同行车速度下的动反应.结果表明:弯桥的动反应与直桥是不一样的;尽管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大,弯箱梁桥的竖向弯曲基频也随之增大,但冲击系数并不完全遵循该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动反应 车桥相互作用 公路弯箱梁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车载识别的两种解法及其试验验证 被引量:2
6
作者 余岭 陈鸿天 罗绍湘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4-87,共4页
大多数移动车载识别方法最终转化为线性方程组 ,其不同的求解方法往往给出不同的识别精度。利用频时域法由桥梁响应识别桥面移动车载 ,重点比较了伪逆解法和奇异值解法的识别结果 ,并讨论了几个主要参数对识别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使... 大多数移动车载识别方法最终转化为线性方程组 ,其不同的求解方法往往给出不同的识别精度。利用频时域法由桥梁响应识别桥面移动车载 ,重点比较了伪逆解法和奇异值解法的识别结果 ,并讨论了几个主要参数对识别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使用奇异值解法能够明显提高频时域法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相互作用 移动荷载识别 频时域法 奇异值解法 伪逆解法 桥面移动车载 桥梁响应 车辆轮载 间接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中小跨度铁路桥梁横向振动模拟及适应快速行车结构型式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冯星梅 史永吉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134,共4页
现代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质量 (快速、安全、舒适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 ,近年来我国铁路实施了分批分级的提速计划。客运由 10 0km·h-1逐步提速到 12 0km·h-1、140km... 现代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质量 (快速、安全、舒适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 ,近年来我国铁路实施了分批分级的提速计划。客运由 10 0km·h-1逐步提速到 12 0km·h-1、140km·h-1、160km·h-1、2 0 0km·h-1,与此同时 ,货运由 50km·h-1逐步提速到 60km·h-1、80km·h-1、10 0km·h-1。并正在实施快速和高速客运专线 ( 2 0 0km·h-1~30 0km·h-1)的建设。而我国既有线上桥梁大多数为中小跨度 ( 2 0m~ 4 0m)简支PCT梁和钢板梁 ,这些过去不同时期建造的桥梁 ,当初设计时列车速度不高 ,当时的规范也未对列车通过桥梁的走行性评定做出规定。在提速中发现空载货车在以大于60km·h-1速度通过中小跨度桥梁时 ,桥梁发生了较大的横向谐振 ,特别是上承式钢板梁 ,最大横向振幅达 12mm。在客车以大于 160km·h-1速度通过这些桥梁时 ,横向振幅也大于《桥检规》参考限值。因此 ,如何通过仿真分析再现桥梁动力响应的理论研究 ,如何改造既有线桥梁使之满足提速后列车走行性的要求 ,以及研究适合快速和高速客运的桥梁结构型式 ,是我们今后的长期任务。文章密切结合我国既有线提速和高速铁路建设中的主要课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动力相互作用 仿真分析 中小跨度 列车走行性 钢板梁 PCT梁 铁路桥梁 结合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挂式单轨列车通过曲线段的动力性能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泽钰 蔡成标 +2 位作者 凌亮 何庆烈 徐翔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6-150,共5页
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模态叠加法建立了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轨道梁布置方式、曲线半径和跨度对车桥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列车通过单线桥曲线段时,不同轨道梁布置方式对车桥动力响应影响显著,单线桥曲... 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模态叠加法建立了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轨道梁布置方式、曲线半径和跨度对车桥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列车通过单线桥曲线段时,不同轨道梁布置方式对车桥动力响应影响显著,单线桥曲线段轨道梁布置在曲线内侧可同时降低车辆和桥梁结构的横向位移;轨道梁跨中横向位移随跨度和曲线半径增大而增大,导向轮径向力可抑制轨道梁因受车辆重力作用产生的横向变形;为减小车辆与桥梁结构的横向位移,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小半径曲线段桥梁跨度宜为1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 车桥动力相互作用 数值模拟 轨道梁 曲线半径 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