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碰撞工况下车体强度及沙箱装载加固状态研究
1
作者 朱卫 岳译新 +1 位作者 王锴 田冬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24年第4期52-57,共6页
文章以某城轨车辆为例,对车辆碰撞过程中界面力与车体强度的关系进行研究。为降低质量配重方式对车体强度的影响,设计了沙箱装载配重装置,并用ANSYS/LS-DYNA软件对整个碰撞过程进行仿真,获取了沙箱的的惯性冲击力值,据此制定出沙箱加固... 文章以某城轨车辆为例,对车辆碰撞过程中界面力与车体强度的关系进行研究。为降低质量配重方式对车体强度的影响,设计了沙箱装载配重装置,并用ANSYS/LS-DYNA软件对整个碰撞过程进行仿真,获取了沙箱的的惯性冲击力值,据此制定出沙箱加固方案。通过对加固的沙箱装载配重车辆进行碰撞模拟仿真及静强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车体碰撞时与静强度工况下不发生屈服的加载力的比值为1.525,不发生破坏的加载力的比值为2.187,仿真分析结果为车辆碰撞试验提供了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 车体强度 界面力 有限元模型 配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车体强度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吴丹 商跃进 +1 位作者 王红 郭富强 《铁道机车车辆》 2012年第1期6-9,共4页
分析国内外高速列车车体强度规范中的计算方法,以国内某型高速列车车体强度计算为例,分别采用日本、欧洲以及我国的高速列车车体强度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对车体强度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一套关于车体强度评定的工程方法,为车... 分析国内外高速列车车体强度规范中的计算方法,以国内某型高速列车车体强度计算为例,分别采用日本、欧洲以及我国的高速列车车体强度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对车体强度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一套关于车体强度评定的工程方法,为车体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种规范下计算得到的车体满足强度要求;欧洲设计规范考虑的载荷较为全面,我国的车体强度计算方法计算出的安全系数较大,更为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车体强度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车车体强度分析的工程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德福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156-158,共3页
分析国内外车体强度规范中的计算方法,以国内最新研制的某型轨道车车体为例,研究车体有限元模型生成方法和车体强度计算方法,并提出了一套关于车体强度评定的工程方法,为车体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根据计算结果对... 分析国内外车体强度规范中的计算方法,以国内最新研制的某型轨道车车体为例,研究车体有限元模型生成方法和车体强度计算方法,并提出了一套关于车体强度评定的工程方法,为车体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轨道车车体进行了结构优化,保证了轨道车最大轴重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 车体强度 计算方法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轨道客车车体强度主要标准对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阎锋 栾平景(校) 《国外铁道车辆》 2010年第1期1-10,共10页
介绍了国外轨道客车车体设计采用的主要强度标准,对各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轨道客车强度标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客车 车体强度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A地铁工程维护车车体强度分析
5
作者 郭红锋 薛群 谭艳香 《机车电传动》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8-20,共3页
利用I-DEAS软件建立DWA地铁工程维护车车体有限元模型,对车体在各工况下的强度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车体静强度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指出车体强度有限元分析是可靠的。
关键词 DWA地铁工程维护车 车体强度 有限元分析 强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上车体强度等级最高的电动车组问世
6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I0006-I0006,共1页
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简称“长客股份”)为巴西里约热内卢研制的首列电动车组,是目前世界上车体强度等级最高的电动车组,也是“中国制造”电动车组首次进入南美市场。
关键词 电动车组 车体强度 世界 股份公司 中国制造 里约热内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美国标准的双层不锈钢客车车体强度验证技术
7
作者 李欣伟 霍鑫龙 +3 位作者 刘东亮 张明 王铁成 高峰 《机车车辆工艺》 2022年第4期37-39,共3页
基于美国车体设计标准,在分析双层不锈钢客车车体承载特性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车体结构进行了强度分析,并对车体结构进行静强度试验验证,利用试验数据开展有限元模型校验工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及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车体... 基于美国车体设计标准,在分析双层不锈钢客车车体承载特性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车体结构进行了强度分析,并对车体结构进行静强度试验验证,利用试验数据开展有限元模型校验工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及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车体结构强度以及有限元分析精度均满足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不锈钢客车 车体强度 屈曲分析 模型校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漏斗车车体强度计算与试验对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宝磊 苏利杰 《机车车辆工艺》 2013年第3期5-7,13,共4页
以煤炭漏斗车为研究对象,依据AAR标准对该车体进行了静强度计算与试验,并结合试验工况对计算应力和试验测试应力进行了分析,对造成仿真计算与试验结果之间差异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了总结,可为优化仿真计算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漏斗车 车体强度 仿真计算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货车车体静强度试验数据处理系统开发
9
作者 周欢 张良威 +1 位作者 张楠 徐力 《机车车辆工艺》 2024年第2期45-48,共4页
铁路货车车体静强度试验工况多,试验数据量大,试验工程师在进行试验数据处理时,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错。为了固化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人为误差,开发了车体静强度试验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Python软件进行开发,... 铁路货车车体静强度试验工况多,试验数据量大,试验工程师在进行试验数据处理时,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错。为了固化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人为误差,开发了车体静强度试验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Python软件进行开发,界面简洁,试验工程师可根据流程树的引导顺利完成试验数据处理工作。系统可实现试验过程中即时监测试验结果是否合格,大幅提高了时效性,同时提高试验报告的编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体强度试验 数据处理 PYTHON 软件开发 铁路货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体静态强度检测系统双模式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彦荣 刘庆存 +1 位作者 吕晓洲 邵帅 《汽车制造业》 2014年第3期64-66,共3页
车体侧翻事故频发,而车体设计不断轻量化的今天,车体强度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车体强度检泐设备技术落后、试验项目受限的现状.本文给出了一种双模式控制技术的核心控制方案。利用该控制技术研发了多功能车体强度检测系统... 车体侧翻事故频发,而车体设计不断轻量化的今天,车体强度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车体强度检泐设备技术落后、试验项目受限的现状.本文给出了一种双模式控制技术的核心控制方案。利用该控制技术研发了多功能车体强度检测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试验并对试验溺试曲线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技术 检测系统 车体设计 双模式 静态强度 车体强度 试验项目 事故频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客车车体结构强度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春艳 丁海军 《铁道技术监督》 2017年第10期39-42,45,共5页
有限元仿真分析可快速地对工程结构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而采用试验来验证仿真分析方法对提升工程结构合理性评判的准确度有重要意义。以某城市轨道客车车体为例,一方面,阐述车体结构强度的有限元分析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得到仿真分析数据;... 有限元仿真分析可快速地对工程结构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而采用试验来验证仿真分析方法对提升工程结构合理性评判的准确度有重要意义。以某城市轨道客车车体为例,一方面,阐述车体结构强度的有限元分析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得到仿真分析数据;另一方面,采用试验台进行车体静强度试验,得到实际的试验数据。对2种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其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车体强度 试验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体抗侧向载荷强度评估
12
作者 沖野友洋 王万静 张胜利 《国外铁道车辆》 2012年第4期28-34,共7页
为了评估车体抗侧向载荷的强度,采用全尺寸部分车体进行静态、动态压缩试验,同时还进行了与经验性试验同样载荷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在载荷-时间特性和车体变形模式方面,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和经验性结论一致。得出了一种利用有限元分析... 为了评估车体抗侧向载荷的强度,采用全尺寸部分车体进行静态、动态压缩试验,同时还进行了与经验性试验同样载荷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在载荷-时间特性和车体变形模式方面,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和经验性结论一致。得出了一种利用有限元分析评价车体抗侧向载荷撞击变形特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体强度 试验 有限元分析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体静强度试验台”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13
作者 王艳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04年第6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车体强度试验台 科技成果 成果鉴定 试验载荷 铁道车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集装箱货车超大规模有限元强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敬辉 王成国 +1 位作者 张四枚 廖小平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8-41,共4页
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有限元网格划分的技巧和方法建立有限元模型,有效解决车体结构复杂和尺寸庞大的问题。分析双层集装箱车体受力状态,完成具有280万个自由度的超大规模有限元模型的集装箱车体强度计算。对两种装载方式下的集装箱车... 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有限元网格划分的技巧和方法建立有限元模型,有效解决车体结构复杂和尺寸庞大的问题。分析双层集装箱车体受力状态,完成具有280万个自由度的超大规模有限元模型的集装箱车体强度计算。对两种装载方式下的集装箱车体试验测试结果和有限元计算分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车体中间部位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而车体端部的计算结果大于试验结果,这是由于在实际制造时该位置处盖板孔的形状有所改善,因而有效缓解了原设计中该处存在的应力集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集装箱 重载 车体强度 计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梭”号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车体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俊杰 赵明远 王挺 《机车电传动》 2005年第1期19-21,49,共4页
从“天梭”号高速电力机车车体的设计要求出发,阐述了车体结构,重点介绍了机车外形、司机室、底架、侧墙、顶盖装置以及其他部件结构,分析了车体强度。试验表明,车体的静强度和模态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 车体结构 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底架 车体强度 司机室 设计要求 强度 外形 高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体结构垂向总载荷和纵向力取值的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旭东 《铁道机车车辆》 2004年第5期29-32,共4页
针对我国地铁车辆车体强度载荷值不统一的现状 ,通过与国内外地铁强度规范的比较及计算分析 ,并考虑安全性和经济性 。
关键词 纵向力 车体结构 地铁车辆 车体强度 计算分析 载荷 取值 中国 国内外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电子计算机作承载式车体的强度计算
17
《机车电传动》 1976年第4期25-31,共7页
什么是承载式车体车体是内燃、电力机车的主要部件之一。在车体上要安装许多重要的动力、电器等设备,还有司机驾驶工作室。车体的强度如何对铁路运输的安全关系极大。安装在大功率干线内燃、电力机车车体上的动力、电器等设备的重量很大。
关键词 承载式车体 纵向梁 韶山 强度计算 计算机 电力机车 电动机车 计算简图 平面杆件结构 底架 车体强度 联立方程 方程组 机车车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框架内部环形结构对车体侧面的增强作用
18
作者 Tomohiro OKINO 牛爱成(译) 栾平景(校) 《国外铁道车辆》 2012年第1期22-25,共4页
为确保铁道车辆的生存空间,可将辅助框架连接成车内环形结构附在车体内侧,以提高车体的强度。通过静强度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认为该方法可行。
关键词 车体强度 有限元 试验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客车车体轻量化设计及仿真分析
19
作者 杨小荣 《智慧轨道交通》 2022年第3期74-80,共7页
研究了铁路客车车体轻量化设计,采用拓扑优化仿真分析了力流的传递路径,通过在力流传递路径上合理设置结构承载梁,从而对端部底架进行了有效地减重设计;同时由于采用先进的激光焊接技术应用在侧墙板与骨架中间的焊接,对侧墙板和骨架板... 研究了铁路客车车体轻量化设计,采用拓扑优化仿真分析了力流的传递路径,通过在力流传递路径上合理设置结构承载梁,从而对端部底架进行了有效地减重设计;同时由于采用先进的激光焊接技术应用在侧墙板与骨架中间的焊接,对侧墙板和骨架板厚都进行了减薄设计,从而减轻了侧墙重量,提升了侧墙美观度。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整个车体在减重1.5 t后的结构可以满足标准要求,最大应力位置为安全系数最小值是1.00,工况为纵向拉伸载荷组合工况,位置在侧墙窗角处。底架纵梁与横梁连接处焊缝疲劳载荷最恶劣,数值为16.4 MPa,满足标准要求。同时对比了整车模态仿真与试验数据,找出了导致偏差的原因,为后续的车体仿真计算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客车 车体轻量化 车体强度 激光焊接 拓扑优化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优化控制的车体垂向加载系统
20
作者 郭璇 赫东海 +3 位作者 张向海 许平 王倩 李成福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4-1432,共9页
为实现轨道车辆车体静强度试验加载过程的自动化、试验中加载力施加的准确和可控,从硬件与软件2个方面协同考虑,设计一种基于自适应优化控制的车体垂向加载系统。首先,在加载系统的硬件设计方面,根据轨道车辆车体结构、载荷布置的特点... 为实现轨道车辆车体静强度试验加载过程的自动化、试验中加载力施加的准确和可控,从硬件与软件2个方面协同考虑,设计一种基于自适应优化控制的车体垂向加载系统。首先,在加载系统的硬件设计方面,根据轨道车辆车体结构、载荷布置的特点和试验工况的要求,进行一种多点液压垂向加载装置的结构设计,包括力学结构设计及其液压系统设计。然后,在硬件设计基础上进行该加载系统的软件设计,使该加载装置的各加载点的加载力实现自适应、最优、闭环控制。作为控制软件设计的基础,首先建立该加载装置的力学模型及其液控系统的数学模型。为了解该加载装置的各个加载点,并寻优各加载点的最优加载力值,设计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加载力解算模块。进而,为了实现该加载系统加载力自适应优化的闭环控制,结合设计的遗传算法加载力解算模块,建立基于PID控制器的加载力自反馈调节机制。最后,通过案例计算表明,该车体垂向加载系统的稳态加载时间仅为2.4 s,实际加载误差仅为0.56%,满足试验的误差要求。本文为轨道车辆车体垂向加载装置加载力准确、可控的实现提供了软硬件解决方案,为多点加载系统各加载点解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推动了轨道车辆车体静强度试验装备的自动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车体强度试验 垂向加载系统 自适应优化控制 力解耦 遗传算法 PID闭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