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下悬吊系统长期服役振动特性及减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匡成骁 曾京 汪群生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7年第4期90-94,120,共6页
为研究车下悬吊系统长期服役振动特性,分析一个镟轮周期内车体和设备的振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车体和设备的横向振动变化明显。建立考虑车体弹性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分析悬吊参数对车体减振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车体横向振动在5万... 为研究车下悬吊系统长期服役振动特性,分析一个镟轮周期内车体和设备的振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车体和设备的横向振动变化明显。建立考虑车体弹性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分析悬吊参数对车体减振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车体横向振动在5万到10万公里内变化显著;车下设备横向悬挂频率与车体1阶横弯振动频率接近时,车体的减振效果最明显;阻尼比只在悬挂频率处于低频区域时才起到较大的作用;设备质量对车体振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镟轮周期的后期;合理选取悬挂参数可以有效降低长期服役过程中的车体横向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与波 车下悬吊系统 弹性车体 悬挂参数 车体减振 长期服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车辆车体复合吸振器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6
2
作者 孙倩 文永蓬 +1 位作者 纪忠辉 邹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03-210,共8页
以降低城市轨道车辆的车体刚性振动和弹性振动为目的,利用模态的正交性,将车体等效为均质等截面Eluer梁,建立了考虑车体弹性的车-轨-复合吸振器垂向动力学耦合模型,提出了适用于该模型的复合吸振器的设计方法。针对城市轨道车辆运行工况... 以降低城市轨道车辆的车体刚性振动和弹性振动为目的,利用模态的正交性,将车体等效为均质等截面Eluer梁,建立了考虑车体弹性的车-轨-复合吸振器垂向动力学耦合模型,提出了适用于该模型的复合吸振器的设计方法。针对城市轨道车辆运行工况,通过解析求解出复合吸振器刚度、质量参数和目标频率的函数关系式,遍历复合吸振器两振子质量,从而获得与之匹配的刚度参数。利用建立的车体振动能量的评价指标,对不同参数设计复合吸振器的减振性能进行评价,获得车体振动能量最小时的复合吸振器的参数设计。最后,结合车辆的平稳性指标对复合吸振器的减振效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吸振器存在两固有频率,对其进行参数的设计时,应首先保证两固有频率与车体浮沉固有频率和一阶弹性频率相谐调,建立的车体振动能量评价指标可以用于对不同设计的吸振器减振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复合吸振器的安装,对车体刚性和弹性振动都有较好的减振效果,有利于车辆的运行品质的提升。为利用复合吸振器以降低车辆垂向振动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体减振 弹性 垂向 复合吸 平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QR的车体与车下设备耦合振动控制及共振效应研究
3
作者 雒耀祥 缪炳荣 +2 位作者 陈翔宇 彭齐明 蒋钏应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128,238,共8页
提出一种在车体和车下设备之间进行主动减振控制的改进方法,该方法主要采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策略和优化技术。首先用扫频法确定车体与车下设备的低阶耦合共振频率为8.2 Hz。然后分别在同步正弦和延迟随机激扰下求解最优控制参数。发... 提出一种在车体和车下设备之间进行主动减振控制的改进方法,该方法主要采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策略和优化技术。首先用扫频法确定车体与车下设备的低阶耦合共振频率为8.2 Hz。然后分别在同步正弦和延迟随机激扰下求解最优控制参数。发现以时域性能为目标时,时域响应幅值能显著降低,但只能在耦合共振频率附近降低振动能量。为克服这一不足,提出以频率性能为目标的控制参数优化方法,所得控制参数能使车体加速度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d,RMS)值降低40%以上。并能在较宽的频段内降低振动能量,恰好弥补了以时域性能为目标的不足。最后分析了参数扰动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车体质量±5%的变化范围内,加速度RMS值的降幅在40%以上;轨道激扰增加不超过2%的随机高斯噪声时,加速度RMS值的降幅在10%以上。因此,改进后的方法,不仅能有效降低车体振动,而且具有一定的控制“裕量”,可以保证工况条件劣化后的减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与波 高速列车 刚柔耦合 耦合 车体减振 主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