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骶神经根减压手术前、后及术中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
作者 周晖 贺斌 +1 位作者 赵瑛 HK WONG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8-229,共2页
观察腰骶神经根病变患者减压手术中 DSEP改善程度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对 2 2例经 CT或 MRI检查证实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症患者 ,在术前及术后 9周 (8~ 10周 )进行临床随访检查。结果减压手术中 DSEP的波幅增高 ,术后临床症... 观察腰骶神经根病变患者减压手术中 DSEP改善程度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对 2 2例经 CT或 MRI检查证实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症患者 ,在术前及术后 9周 (8~ 10周 )进行临床随访检查。结果减压手术中 DSEP的波幅增高 ,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P<0 .0 1) ;术后 DSEP波幅较术前增高 (P<0 .0 5 ,P<0 .0 1) ;潜伏期缩短 (P<0 .0 5 ,P<0 .0 1)。分析认为 ,脊神经根减压手术前 DSEP变化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呈正相关 ;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神经根病变 监测 手术中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波幅 潜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不同时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琰 郝冬梅 +2 位作者 吕岫华 王修力 田蕴青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7-305,共9页
脑电信号(EEG)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观测脑内活动的动态变化、完全无损检测等优点,常用于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本研究探讨脑缺血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变化及大脑皮层的功能恢复。利用线栓法建模成功的25只SD雄性大鼠分为5组,分... 脑电信号(EEG)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观测脑内活动的动态变化、完全无损检测等优点,常用于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本研究探讨脑缺血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变化及大脑皮层的功能恢复。利用线栓法建模成功的25只SD雄性大鼠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和左侧中动脉缺血术后4、24、48 h和1周4个实验组。采用SEP记录法,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电刺激大鼠的右前爪正中神经支配区,记录对照组和实验组左侧皮层脑电信号,提取SEP,并对安静状态下的脑电进行频谱分析,定量评价左侧中动脉缺血后初级体感皮层SEP及功率谱变化过程。实验结果显示,术后4 h,SD大鼠左侧大脑皮层测得的SEP潜伏期较正常状态显著增大((16.0±1.1)ms vs(33.7±1.3)ms,P<0.01),波幅变小((197.2±13.0)μV vs(25.1±2.0)μV,P<0.01),θ波、α波、β波、γ波的能量明显变小。θ波:(139 367.86±178.66)μV2vs(2.22±0.40)μV2,P<0.01;α波:(5389.33±25.55)μV2vs(0.23±0.01)μV2,P<0.01;β波:(79.11±4.16)μV2vs(0.01±0.01)μV2,P<0.01;γ波:(0.30±0.12)μV2vs(0.00±0.00)μV2,P<0.01。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上述特征与对照组的差距逐渐缩小,但还不能达到正常状态的水平。研究提示,SEP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功率谱 初级体感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曹志恺 吕建平 +3 位作者 全伟 张昊 钟文军 骆锦标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10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测量颈动脉残端... 目的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10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测量颈动脉残端压(stump pressure,SP)和监测SEP中N20的波幅及潜伏期变化情况后,决定是否放置转流管。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管腔狭窄变化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5例患者同时出现SP低于50mmHg和SEP波幅下降超过50%,予以放置转流管;3例患者SP超过50mmHg,但SEP波幅下降超过50%,予以放置转流管;2例患者SP超过50 mmHg,但SEP波幅及潜伏期改变不明显,未放置转流管。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患者术后6个月mRS评分较术前下降[1(四分位数范围0.5~1.5)vs 2(四分位数范围1~2.5),P=0.03];术后6个月NIHSS评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6);术后6个月管腔狭窄程度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6.8±2.5)%vs(87.5±8.6)%,P<0.001]。结论 SEP监测可能有助于避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SEP监测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能相对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奕杰 余茜 +1 位作者 崔微 徐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4115-4119,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18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1)和常规组(n=89),常规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重复经颅磁刺...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18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1)和常规组(n=89),常规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行MEP及SEP检查,并进行FMA、Bathel指数、MMSE、Berg平衡等康复评定。检测常规组及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质手区及腿区的潜伏期、SEP中枢传导时间(CCT)、N20及P40波的潜伏期、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静息态阈值(RMT)。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athel指数、MMSE、Berg平衡评定得分及患侧皮质手区及腿区的潜伏期、CMCT、N20及P40波的潜伏期、CCT、和RMT无明显差异(P均> 0.05)。与治疗前和常规组同期水平比较,治疗后试验组FMA、Bathel指数、MMSE、Berg平衡评定得分明显提高(P均<0.05),患侧皮质手区及腿区的潜伏期、CMCT、N20及P40波的潜伏期、CCT较明显缩短(P均<0.05);静息态阈值(RMT)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TMS联合SEP、MEP联合检查能有效改善并敏感全面地反映脑卒中患者运动、感觉神经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及其周边区局部脑血流量与躯体感觉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孔令斌 杨志寅 安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周边区和对侧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以及躯体感觉神经诱发电位(si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的变化。方法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显...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周边区和对侧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以及躯体感觉神经诱发电位(si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的变化。方法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显像技术检查25例急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根据中国卒中评分分型,轻型组16例,中型组9例,发病后1-5d、13-19d各做1次SPECT检查。采用感兴趣区模型分析法,分别于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减低区的中心和其周围额顶叶、小脑中心及上述区域的对侧镜像区做放射性摄取计数,并计算病变侧与对侧放射性计数的摄取比(R),同时测定两组患者的SSEP各波潜伏时。结果两组患者行第1、2次SPECT检查时,血肿区病变侧放射性计数均显著低于对侧(P〈0.01)。第1、2次检查时两组患者病变侧血肿区放射性计数均低于周边区(P〈0.01)。病变对侧小脑的放射性计数低于病变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轻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40、N60潜伏时度中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25、N30、P40、N60潜伏时均较相应的对侧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25、N30、P40、N60潜伏时较轻型组相应波的潜伏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及其周边区的rCBF下降,血肿对侧小脑的血流量亦有下降,而且血肿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右明显桶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局部血流 躯体感觉神经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吕超亮 罗超 +6 位作者 宋跃明 刘立岷 孔清泉 刘浩 龚全 李涛 曾建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时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CSEP)术中监测评价脊髓功能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行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术中CSEP监测,观察并分析皮层体感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把相对于基准值的...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时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CSEP)术中监测评价脊髓功能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行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术中CSEP监测,观察并分析皮层体感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把相对于基准值的潜伏期延长超过10%和(或)波幅峰值下降50%定为异常判断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均行神经功能检查及JOA评分。结果:CSEP真阴性37例,手术操作完成后其中35例患者波幅升高和(或)潜伏期缩短,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无新的神经功能受损,其余2例神经功能与术前无明显变化。CSEP真阳性2例,其中1例术者停止正在进行的寰椎后弓减压,麻醉医生给予甲强龙40mg,5min后潜伏期及波幅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1例出现波幅降低60%,停止螺钉置入操作后波形有所恢复,术后出现右上肢麻木。CSEP假阴性1例,此患者术中波形未见异常,术后出现右下肢肌力减弱,JOA评分较术前降低。CSEP假阳性2例,1例麻醉师给予升高血压后波形恢复正常;1例未查明原因,伤口关闭后波形恢复正常;术后神经功能未受损,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82%。结论:术中CSEP能较好地反映脊髓功能状态,对预防寰枢椎脱位手术术中脊髓发生不可逆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术中监测 陈旧性寰枢椎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急性颅内高压模型中体感诱发电位与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翦 刘运生 +3 位作者 刘尚明 朱建坤 刘志雄 陈凌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 :探索颅内压 (ICP)升高过程中体感诱发电位 (SEPs)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s)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幕上不同部位放置球囊引起急性ICP增高的动物模型。将新西兰兔 30只分为 3组 :A组动物球囊置入右顶部硬膜下 ;B组动物球囊置入... 目的 :探索颅内压 (ICP)升高过程中体感诱发电位 (SEPs)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s)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幕上不同部位放置球囊引起急性ICP增高的动物模型。将新西兰兔 30只分为 3组 :A组动物球囊置入右顶部硬膜下 ;B组动物球囊置入右颞底 ,C组以上部位动物各半 ,球囊内不注水。结果 :(1)A组SEPsP1波幅在ICP升至(1.48± 0 .35 )kPa即发生显著变化 ,而B组中ICP达 (8.10± 1.2 5 )kPa才出现波幅显著压缩。A组BAEPs在ICP升至(9.40± 1.6 0 )kPa时才出现IV ,V ,VII波的PL延长 ,而B组在ICP为 (3.11± 0 .80 )kPa时即见III波PL显著延长。 (2 )随ICP增高 ,P1波幅先随之升高 ,继而转为下降。结论 :SEPs与BAEPs的变化不仅受ICP高低的影响 ,还与病变的部位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波幅 动物疾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血管超声、荧光血管造影及诱发电位联合监测在前交通动脉瘤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任保刚 杨卫忠 +7 位作者 石松生 梁日生 倪天瑞 宋施委 张国良 王锐 陈春美 房新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4-316,共3页
前交通动脉瘤是颅内常见动脉瘤。如何提高前交通动脉瘤治疗效果始终是神经外科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颅内血管超声 吲哚青绿 荧光造影 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电位预测重症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时机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肖淑英 宿英英 +3 位作者 张艳 赵红 庞英 刘祎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44-949,共6页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预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以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2分并经头部CT和(或)MRI检查证实的幕上大面积梗死或大容积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预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以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2分并经头部CT和(或)MRI检查证实的幕上大面积梗死或大容积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于发病后第1~3和4~7天行GCS评分、SLSEP和BAEP检查;并于发病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预后,分析发病后不同时间窗预测指标(GCS评分、SLSEP和BAEP)与预后评估指标(m RS评分)之间的关联性和预测准确性。结果(1)关联性分析:发病第1~3天,GCS评分、SLSEP和BAEP与m RS评分之间无关联性(均P〉0.05);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与m RS之间存在关联性(均P〈0.01,C〉0.400)。(2)预后预测准确性分析: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Ⅴ波预测灵敏度为85.71%~97.62%、BAEP特异度为80.00%~90.00%,各项预测指标阳性预测值达89.13%~96.88%、SLSEP阴性预测值为83.33%~85.71%,其中SLSEP和BAEP预测准确度均达临床预期,尤以SLSEP最佳(88.46%~90.38%)。结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预测不良预后的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预后 敏感性与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对脑功能损伤的评估 被引量:16
10
作者 赵红 宿英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运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评价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测预后,比较SEP与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脑功能损伤评估的准确性。方法对66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SEP动态监测,根据Judson分级标准进行SEP评价。分为重症组和非重... 目的运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评价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测预后,比较SEP与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脑功能损伤评估的准确性。方法对66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SEP动态监测,根据Judson分级标准进行SEP评价。分为重症组和非重症组各33例。结果SEP分级和GCS均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SEP级别越高,GCS评分越低,预后越差。经logistic回归分析,SEP分级预测准确率高于GCS。结论分级量化的SEP较临床观察指标敏感、特异,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脑梗塞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分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培训分析:诱发电位确认试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艳 刘祎菲 +7 位作者 陈卫碧 刘刚 姜梦迪 叶红 范琳琳 张运周 高岱佺 宿英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61-964,共4页
目的对脑死亡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确认试验的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以改进和完善脑死亡判定标准和技术规范。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101名受训学员进行SLSEP确认试验培训,以单因素和... 目的对脑死亡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确认试验的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以改进和完善脑死亡判定标准和技术规范。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101名受训学员进行SLSEP确认试验培训,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学员性别、年龄、专科类别、专业岗位、专业技术职称和医院级别对各知识点考核错误率的影响。结果101名学员中30~49岁占76.24%(77/101),主要来自三级甲等医院(98.02%,99/101)的神经内科(77.23%,78/101),其中医师占81.19%(82/101),高级和中级职称分别占30.69%(31/101)和41.58%(42/101)。6项知识点考核总错误率为4.50%(91/2020),由高至低依次为SLSEP注意事项9.41%(19/202)、结果判定5.94%(12/202)、记录方法4.75%(24/505)、操作步骤3.96%(32/808)、确认试验顺序1.98%(2/101)和环境条件0.99%(2/2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566,95%CI:1.116~2.197;P=0.009)和专业技术职称(OR=1.669,95%CI:1.163~2.397;P=0.005)为导致试卷考核错误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受训学员对脑死亡SLSEP确认试验与常规诱发电位检测的鉴别能力,以提高该项试验对脑死亡的判定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参考标准 培训(非MeSH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小剂量甲基苯丙胺对大鼠学习记忆与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峰 黄宏平 +3 位作者 朱庆春 张环环 王邦安 汪萌芽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短期甲基苯丙胺(MA)对学习记忆和脑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1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每天ip注射MA5 mg·kg-1,连续7 d。主动回避行为测试方法检测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测大鼠脑电生理活动... 目的观察小剂量短期甲基苯丙胺(MA)对学习记忆和脑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1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每天ip注射MA5 mg·kg-1,连续7 d。主动回避行为测试方法检测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测大鼠脑电生理活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A5 mg·kg-1组大鼠在主动回避行为测试的学习阶段,学会躲避电击前的失败次数明显减少(24±11vs171±71,P<0.01);在记忆阶段失败次数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1±36vs149±79,P<0.05);另外,MA组大鼠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最大正向波的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28±11vs(47±13)ms,P<0.05〕。结论短期小剂量使用MA可增强大鼠某些学习记忆能力,并与脑体表感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缩短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胺 主动回避反应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缦利 虞燕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3-679,共7页
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两种神经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对于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信息处理和传递中的功能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对其机制也了解得比较清楚。而相对于神经元来说,胶质细胞是否以及怎样参与神经信息... 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两种神经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对于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信息处理和传递中的功能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对其机制也了解得比较清楚。而相对于神经元来说,胶质细胞是否以及怎样参与神经信息的整合、传输,还没有很系统的研究。因为胶质细胞本身的电惰性,接受电刺激或机械刺激后不能像神经元那样发生动作电位,因此,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都认为胶质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和营养神经元,本身不具备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功能。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一起共同参与神经系统中各项功能活动的调控。胶质细胞,特别是星形胶质细胞在各种信息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以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为主题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星形胶质细胞 突触 感觉信息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现状分析 被引量:102
14
作者 张晓莉 唐朝正 贾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4-298,共5页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患侧上肢肩和手的关节出现浮肿、疼痛及肩关节脱位,肩部运动功能障碍,后期可出现肌肉...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患侧上肢肩和手的关节出现浮肿、疼痛及肩关节脱位,肩部运动功能障碍,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肩关节挛缩,活动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康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反射性交感神经受损,产生一系列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生成异常的细胞因子等有关[1];也有学者通过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推测,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脑卒中患者自身高位中枢的躯体感觉损害,继而引起相应外周感觉神经的继发性受损,影响其轴突与髓鞘的功能引起的[2].目前国内外对肩手综合征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一般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局部麻醉和神经调节等.临床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轻疼痛,消除肿胀,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从而促进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其治疗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中西医治疗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脑卒中偏瘫患者 肩关节脱位 运动功能障碍 交感神经受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脊髓栓系综合征神经轴性牵拉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5
作者 孔庆捷 吴钊 +4 位作者 孙璟川 王元 徐锡明 杨勇 史建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58-1164,共7页
目的探讨建立猪脊髓、神经根轴性牵拉损伤模型模拟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方法。方法将18只成年家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暴露L1~5脊髓;对照组:暴露L1~5脊髓后于L1~5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实验组:暴露L1~5脊髓并于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 目的探讨建立猪脊髓、神经根轴性牵拉损伤模型模拟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方法。方法将18只成年家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暴露L1~5脊髓;对照组:暴露L1~5脊髓后于L1~5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实验组:暴露L1~5脊髓并于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后,均匀撑开L1~5椎间隙。于各时间点对3组动物行X线片、后肢行为学、尿流动力学、体感诱发电位、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L1~5椎体间高度、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尿流动力学、体感诱发电位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变化,组织学观察脊髓、神经结构基本正常。实验组动物撑开后L1~5的椎体间高度较撑开前增高,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降低,体感诱发电位P波的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脊髓表面的血流减少(P<0.05);撑开后出现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功能障碍;脊髓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坏死,胞质内可见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神经根组织可见组织水肿、细胞结构疏松,部分神经束膜损伤。结论通过松解猪腰椎后柱结构均匀撑开椎间隙的方法可以建立脊髓、神经根轴性牵拉损伤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临床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为深入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以及手术治疗方式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栓系综合征 动物模型 神经血流监测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及其相关因素对脊髓功能监测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秀丽 郭向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8-201,共4页
脊髓功能监测是脊柱手术中防止脊髓损伤的重要监测手段,其主要方法包括:术中唤醒(wake-up test)、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SEP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s)、自由描记肌电(fr... 脊髓功能监测是脊柱手术中防止脊髓损伤的重要监测手段,其主要方法包括:术中唤醒(wake-up test)、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SEP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s)、自由描记肌电(free run elec- tromyography)和激发肌电描记(triggered electromyography)等,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功能监测 相关因素 全身麻醉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脊髓损伤 术中唤醒 手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静脉麻醉技术在需行脊髓功能监测的脊柱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孟秀丽 王丽薇 +2 位作者 周阳 马越 郭向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4-479,共6页
目的:对靶控输注和人工调控输注两种静脉麻醉技术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前瞻对比研究。方法:选择择期行脊柱后凸矫正和脊柱侧弯矫正的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和人工调... 目的:对靶控输注和人工调控输注两种静脉麻醉技术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前瞻对比研究。方法:选择择期行脊柱后凸矫正和脊柱侧弯矫正的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和人工调控输注组(manual-controlled infusion,MCI),TCI组麻醉全程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分别采用Marsh和Minto药代动力学模型;MCI组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注射诱导和持续静脉滴注维持,两组均于诱导插管前应用一次肌松药,之后不再使用。两组麻醉过程中均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全身麻醉深度稳定。主要比较两组对全身麻醉深度调控的便利性和关键手术步骤脑电双频指数的波动幅度,同时观察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药物用量、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毕清醒和拔管时间,以及对脊髓电生理监测成功率的影响。结果:TCI组静脉泵调控次数小于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I组关键手术步骤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波动幅度小于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I组与MCI组丙泊酚(P=0.158)和瑞芬太尼(P=0.168)在脊柱后凸矫正手术中的总药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毕清醒时间(P=0.972)和拔管时间(P=0.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脊髓电生理监测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I和MCI均可为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手术提供满意麻醉,TCI组对全身麻醉深度调节更为便利、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静脉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脊柱弯曲 输注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疗效初步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贾贵军 吉宏明 +4 位作者 张刚利 张燕 胡昌辰 任晋瑞 闫晓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24-429,共6页
目的总结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8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5例、经口腔人路齿状突磨除术后症状加重致枕颈失稳1例、外伤所致2例)的... 目的总结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8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5例、经口腔人路齿状突磨除术后症状加重致枕颈失稳1例、外伤所致2例)的临床资料。施行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及肌电图监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系统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18例中16例钉棒内固定系统和寰枢椎复位良好,1例复位不良;骨性融合良好16例,欠佳1例。术后临床表现均不同程度好转,1例突发呼吸骤停死亡。术后平均随访6.62个月(3~28个月),JOA平均评分为11.62±3.23,与手术前评分(7.51±3.8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76,P=0.004)。结论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临床疗效良好,能够减少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位 内固定术(非MeSH词) 寰枢关节 寰枕关节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生理监测在中央回及其相邻区域胶质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广健 杨卫东 +5 位作者 毓青 王增光 刘阳 陈旨娟 苗兴路 孙即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620-626,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 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中以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进一步确定脑功能区、脑电图明确致癎灶位置,避开功能区切除肿瘤和(或)致癎灶;术后于瘤腔内植入放射性同位素^(125)Ⅰ和缓释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结果 18例患者中1例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手术后第6、12和24个月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11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3/1 8、9/18和6/18;疾病控制率15/18、13,18和10/18。手术前和术后第6、12、24个月时的Karnofskv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13±12.88)、(78.20±15.13)、(62.35±13.21)和(46.57±16.93),各观察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8例(肌力下降2例、感觉减退3例、肌力与感觉同时减退1例)。结论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方法定位功能区及致癎灶,可在保留功能的情况下指导切除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胶质瘤。术后瘤腔内行间质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脑电描记术 监测 手术 大脑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冯磊 张学军 +7 位作者 祁新禹 白云松 郭东 李浩 曹隽 姚子明 高荣轩 高景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673-676,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134例确诊为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在神经电生理监测...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134例确诊为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接受"脊柱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半椎体切除+矫形术"治疗方案。术中监测指标主要包括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置钉前获得基线。在排除线路故障、麻醉、血压下降、低体温等外界因素后,符合"基线相比SEP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MEP波幅下降70%"中任意一条则认为达到预警判定标准。结果 134例患儿中,SEP引出率为100%,MEP引出率为97. 8%,其中16例(12%)矫形过程中可见SEP波幅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均未达到预警标准,且患儿术后无肢体感觉异常。5例(3. 7%)出现MEP波幅下降,其中1例(0. 7%)在置钉过程中出现一侧MEP波幅下降,4例(2. 9%)在切除半椎体后矫形过程中脊柱侧弯凹侧MEP波幅逐渐下降且超过预警标准,均按要求及时放慢或停止操作,3例波幅逐渐恢复,1例波幅仍未见恢复,进行术中唤醒,证实该侧下肢肌力下降,及时调整内固定后波幅基本恢复正常。所有患儿术后均未见神经异常症状。结论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术中神经损伤好发于置钉、半椎体切除、矫形等关键步骤中,SEP和MEP联合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神经系统损伤,并指导术者及时停止可能造成病情恶化的操作,最大限度降低损伤程度,为改善患儿预后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先天性 半椎体 神经电生理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