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及其周边区局部脑血流量与躯体感觉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孔令斌 杨志寅 安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周边区和对侧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以及躯体感觉神经诱发电位(si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的变化。方法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显...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周边区和对侧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以及躯体感觉神经诱发电位(si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的变化。方法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显像技术检查25例急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根据中国卒中评分分型,轻型组16例,中型组9例,发病后1-5d、13-19d各做1次SPECT检查。采用感兴趣区模型分析法,分别于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减低区的中心和其周围额顶叶、小脑中心及上述区域的对侧镜像区做放射性摄取计数,并计算病变侧与对侧放射性计数的摄取比(R),同时测定两组患者的SSEP各波潜伏时。结果两组患者行第1、2次SPECT检查时,血肿区病变侧放射性计数均显著低于对侧(P〈0.01)。第1、2次检查时两组患者病变侧血肿区放射性计数均低于周边区(P〈0.01)。病变对侧小脑的放射性计数低于病变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轻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40、N60潜伏时度中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25、N30、P40、N60潜伏时均较相应的对侧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25、N30、P40、N60潜伏时较轻型组相应波的潜伏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及其周边区的rCBF下降,血肿对侧小脑的血流量亦有下降,而且血肿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右明显桶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局部血流 躯体感觉神经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神经根减压手术前、后及术中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6
2
作者 周晖 贺斌 +1 位作者 赵瑛 HK WONG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8-229,共2页
观察腰骶神经根病变患者减压手术中 DSEP改善程度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对 2 2例经 CT或 MRI检查证实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症患者 ,在术前及术后 9周 (8~ 10周 )进行临床随访检查。结果减压手术中 DSEP的波幅增高 ,术后临床症... 观察腰骶神经根病变患者减压手术中 DSEP改善程度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对 2 2例经 CT或 MRI检查证实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症患者 ,在术前及术后 9周 (8~ 10周 )进行临床随访检查。结果减压手术中 DSEP的波幅增高 ,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P<0 .0 1) ;术后 DSEP波幅较术前增高 (P<0 .0 5 ,P<0 .0 1) ;潜伏期缩短 (P<0 .0 5 ,P<0 .0 1)。分析认为 ,脊神经根减压手术前 DSEP变化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呈正相关 ;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神经根病变 监测 手术中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波幅 潜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觉神经性聋患者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3
作者 孙云章 刘莉 +2 位作者 卜广惠 姬柏春 刘淑芳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5期10-13,共4页
本文利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方法对各种感觉神经性聋患者61人89耳的ABR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与脑干占位性疾病进行鉴别。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病人Ⅰ波潜伏期延长者57耳64%,Ⅲ波潜伏期延长者18耳26.1%;Ⅴ波潜伏期延长者40耳44.9%。但... 本文利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方法对各种感觉神经性聋患者61人89耳的ABR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与脑干占位性疾病进行鉴别。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病人Ⅰ波潜伏期延长者57耳64%,Ⅲ波潜伏期延长者18耳26.1%;Ⅴ波潜伏期延长者40耳44.9%。但这些患者Ⅰ—Ⅴ波间期及两耳Ⅴ波潜伏期差(ILD)均在正常范围,故此两项指标应作为与脑干占位病变鉴别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 脑干诱发电位 听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不同时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琰 郝冬梅 +2 位作者 吕岫华 王修力 田蕴青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7-305,共9页
脑电信号(EEG)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观测脑内活动的动态变化、完全无损检测等优点,常用于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本研究探讨脑缺血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变化及大脑皮层的功能恢复。利用线栓法建模成功的25只SD雄性大鼠分为5组,分... 脑电信号(EEG)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观测脑内活动的动态变化、完全无损检测等优点,常用于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本研究探讨脑缺血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变化及大脑皮层的功能恢复。利用线栓法建模成功的25只SD雄性大鼠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和左侧中动脉缺血术后4、24、48 h和1周4个实验组。采用SEP记录法,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电刺激大鼠的右前爪正中神经支配区,记录对照组和实验组左侧皮层脑电信号,提取SEP,并对安静状态下的脑电进行频谱分析,定量评价左侧中动脉缺血后初级体感皮层SEP及功率谱变化过程。实验结果显示,术后4 h,SD大鼠左侧大脑皮层测得的SEP潜伏期较正常状态显著增大((16.0±1.1)ms vs(33.7±1.3)ms,P<0.01),波幅变小((197.2±13.0)μV vs(25.1±2.0)μV,P<0.01),θ波、α波、β波、γ波的能量明显变小。θ波:(139 367.86±178.66)μV2vs(2.22±0.40)μV2,P<0.01;α波:(5389.33±25.55)μV2vs(0.23±0.01)μV2,P<0.01;β波:(79.11±4.16)μV2vs(0.01±0.01)μV2,P<0.01;γ波:(0.30±0.12)μV2vs(0.00±0.00)μV2,P<0.01。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上述特征与对照组的差距逐渐缩小,但还不能达到正常状态的水平。研究提示,SEP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功率谱 初级体感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曹志恺 吕建平 +3 位作者 全伟 张昊 钟文军 骆锦标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10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测量颈动脉残端... 目的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10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测量颈动脉残端压(stump pressure,SP)和监测SEP中N20的波幅及潜伏期变化情况后,决定是否放置转流管。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管腔狭窄变化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5例患者同时出现SP低于50mmHg和SEP波幅下降超过50%,予以放置转流管;3例患者SP超过50mmHg,但SEP波幅下降超过50%,予以放置转流管;2例患者SP超过50 mmHg,但SEP波幅及潜伏期改变不明显,未放置转流管。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患者术后6个月mRS评分较术前下降[1(四分位数范围0.5~1.5)vs 2(四分位数范围1~2.5),P=0.03];术后6个月NIHSS评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6);术后6个月管腔狭窄程度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6.8±2.5)%vs(87.5±8.6)%,P<0.001]。结论 SEP监测可能有助于避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SEP监测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能相对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奕杰 余茜 +1 位作者 崔微 徐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4115-4119,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18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1)和常规组(n=89),常规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重复经颅磁刺...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18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1)和常规组(n=89),常规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行MEP及SEP检查,并进行FMA、Bathel指数、MMSE、Berg平衡等康复评定。检测常规组及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质手区及腿区的潜伏期、SEP中枢传导时间(CCT)、N20及P40波的潜伏期、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静息态阈值(RMT)。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athel指数、MMSE、Berg平衡评定得分及患侧皮质手区及腿区的潜伏期、CMCT、N20及P40波的潜伏期、CCT、和RMT无明显差异(P均> 0.05)。与治疗前和常规组同期水平比较,治疗后试验组FMA、Bathel指数、MMSE、Berg平衡评定得分明显提高(P均<0.05),患侧皮质手区及腿区的潜伏期、CMCT、N20及P40波的潜伏期、CCT较明显缩短(P均<0.05);静息态阈值(RMT)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TMS联合SEP、MEP联合检查能有效改善并敏感全面地反映脑卒中患者运动、感觉神经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静深度对正中神经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夏江玲 齐宗华 +3 位作者 高洁 褚海辰 王世端 王桂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静脉麻醉中,不同镇静深度对正中神经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脊柱手术患者30例,ASAⅠ或Ⅱ级。丙泊酚初始效应室靶浓度为0.5μg/ml,3~5min增加一次,增加幅度为每次0.5μg/ml。分别记录清醒时... 目的探讨丙泊酚静脉麻醉中,不同镇静深度对正中神经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脊柱手术患者30例,ASAⅠ或Ⅱ级。丙泊酚初始效应室靶浓度为0.5μg/ml,3~5min增加一次,增加幅度为每次0.5μg/ml。分别记录清醒时、意识消失及插管后5min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SSEP各项指标。结果与清醒时比较,意识消失时BIS明显降低,N35波潜伏期无明显变化,N55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N35、N55波幅均明显降低(P<0.01)。插管后5min,BIS亦明显降低,N35、N55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N35、N55波幅均明显降低(P<0.01)。BIS值与N55波幅相关系数为0.79。结论在全麻诱导期随着镇静深度增加,正中神经中潜伏期SS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N55波幅能够反映镇静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眠 麻醉 正中神经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脑电双频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易敏 姚源蓉 谢炳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0-772,共3页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病变特点,探讨CHEPs在CID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CIDP的患者21例及对照组32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刺激,记录Cz/N的...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病变特点,探讨CHEPs在CID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CIDP的患者21例及对照组32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刺激,记录Cz/N的潜伏期,分析比较外周神经Aδ纤维及N波峰潜伏期,同时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1)对照组CHEPs波形引出率高于患者组。(2)患者组中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患者组Aδ纤维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患者组上肢Aδ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率较下肢低(P<0.05)。(5)患者组上下肢近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但患者组上下肢远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6)患者组Aδ纤维CV异常率高于MCV及SCV(P<0.05)。结论:CHEPs能反应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的异常部位及损伤程度,且较传统的神经传导速度更敏感,可作为临床诊断CIDP的一项电生理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及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韩雪 张玉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肢SEP和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分析患侧SEPP15、N20、P25、N13及N9潜伏期、感觉神经传导参数、运动神经传导参数与上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卒中后亚急性期偏瘫患者102例,平均(68.76±11.33)岁,男性78例。患者偏瘫侧上肢SEPP15[(16.90±1.67)ms vs.(16.27±1.50)ms,P<0.001]、N20[(20.13±1.49)ms vs.(19.42±1.60)ms,P<0.001]、P25[(24.39±1.75)ms vs.(23.70±1.50)ms,P<0.001]、N13[(14.05±1.25)ms vs.(13.42±1.26)ms,P<0.001]及N9[(9.25±0.96)ms vs.(8.80±1.40)ms,P<0.001]的潜伏期均大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指1-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nerve conductionvelocity,SCV)[(48.93±6.82)m/s vs.(51.26±6.40)m/s,P<0.001]、波幅[(22.54±9.91)μv vs.(32.71±17.68)μv,P<0.001]小于健侧;正中神经(指3-腕)SCV[(49.26±7.31)m/s vs.(52.98±5.99)m/s,P<0.001]、波幅[(24.71±11.39)μv vs.(38.57±20.21)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指5-腕)SCV[(48.72±7.46)m/s vs.(52.01±6.82)m/s,P<0.001]、波幅[(19.51±11.35)μv vs.(25.74±13.44)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SCV[(54.53±6.06)m/s vs.(56.99±4.84)m/s,P<0.001]、波幅[(11.37±6.04)μv vs.(14.53±7.89)μv,P<0.001]小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肘-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54.79±4.89)m/s vs.(57.10±5.07)m/s,P<0.001]、波幅[(8.42±3.85)μv vs.(10.00±3.72)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MCV[(53.12±6.81)m/s vs.(55.01±6.35)m/s,P<0.001]、波幅[(6.89±2.56)μv vs.(8.78±2.26)μv,P<0.001]小于健侧。P15(r=-0.358,P<0.001)、N20(r=-0.674,P<0.001)、P25(r=-0.465,P<0.001)潜伏期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upperextremityscale,FMA-UE)评分均呈负相关;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指3-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31,P=0.026),尺神经电极位置为指5-腕(r=0.292,P=0.006),腕-肘上(r=0.391,P<0.001)的SCV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电极位置为指5-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12),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肘-腕的MCV(r=0.220,P=0.037)、波幅(r=0.223,P=0.034)与FMA-UE评分均呈正相关,尺神经电极位置为腕-肘上的MCV(r=0.231,P=0.027)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及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的改变,且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上肢 体感诱发电位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电位预测重症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时机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肖淑英 宿英英 +3 位作者 张艳 赵红 庞英 刘祎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44-949,共6页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预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以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2分并经头部CT和(或)MRI检查证实的幕上大面积梗死或大容积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预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以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2分并经头部CT和(或)MRI检查证实的幕上大面积梗死或大容积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于发病后第1~3和4~7天行GCS评分、SLSEP和BAEP检查;并于发病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预后,分析发病后不同时间窗预测指标(GCS评分、SLSEP和BAEP)与预后评估指标(m RS评分)之间的关联性和预测准确性。结果(1)关联性分析:发病第1~3天,GCS评分、SLSEP和BAEP与m RS评分之间无关联性(均P〉0.05);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与m RS之间存在关联性(均P〈0.01,C〉0.400)。(2)预后预测准确性分析: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Ⅴ波预测灵敏度为85.71%~97.62%、BAEP特异度为80.00%~90.00%,各项预测指标阳性预测值达89.13%~96.88%、SLSEP阴性预测值为83.33%~85.71%,其中SLSEP和BAEP预测准确度均达临床预期,尤以SLSEP最佳(88.46%~90.38%)。结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预测不良预后的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预后 敏感性与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定位腰骶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东宁 耿晓非 +1 位作者 李晓井 马远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96-1097,共2页
目的探讨椎旁定位腰骶体感诱发电位(LSSEP)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54例有L4、L5和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EP)和椎旁定位LSSEP检查,测定其P40的潜伏期... 目的探讨椎旁定位腰骶体感诱发电位(LSSEP)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54例有L4、L5和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EP)和椎旁定位LSSEP检查,测定其P40的潜伏期。结果胫后神经SEP检测异常率为40.74%,其中多水平突出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单水平突出者(P<0.01);L5S1DSEP异常率为87.04%,明显高于胫后神经SEP异常率(P<0.01);椎旁定位LSSEP异常率为96.30%,显著高于胫后神经SEP和DSEP异常率(P<0.01)。在L3~4椎间盘突出中,以L4LSSEP异常为主,L4~5椎间盘突出中,以L5LSSEP异常为主。结论椎旁定位LSSEP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快捷、可靠、敏感的检测方法,其结果与神经根受累水平相一致,对多水平突出手术入路的定位较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椎间盘移位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无脊髓发育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薇薇 邱勇 +1 位作者 陈志军 朱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54-557,共4页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s)检查在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152例不伴脊髓发育畸形的CS患者术前行SEPs检查,观察SEPs峰潜伏期及左、右侧峰潜伏期差值。SEPs波形消失、峰潜伏期延长及左右侧峰潜伏期不对称定义...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s)检查在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152例不伴脊髓发育畸形的CS患者术前行SEPs检查,观察SEPs峰潜伏期及左、右侧峰潜伏期差值。SEPs波形消失、峰潜伏期延长及左右侧峰潜伏期不对称定义为SEPs异常。计算CS患者SEPs异常的发生率,分析SEPs异常与CS的类型、侧凸及后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4例术前下肢不完全瘫的CS患者SEPs均表现为异常波形。术前临床体检无神经损害的患者60例(40.5%)存在SEPs异常。CSⅠ型和Ⅲ型患者的SEPs异常率分别为50.5%和47.1%,明显高于Ⅱ型患者的10.0%(P<0.05)。单纯侧凸的50例患者中,仅有1例伴椎体旋转半脱位(2%)患者表现为SEPs峰潜伏期延长、双侧潜伏期不对称;102例侧后凸患者中有63例(61.8%)SEPs异常。SEPs正常组平均侧凸Cobb角(66.8°±27.1°)与SEPs异常组(65.2°±26.7°)无明显差别(P>0.05),而SEPs异常组的后凸Cobb角(69.7°±21.7°)比SEPs正常组(50.9°±23.1°)明显偏大(P<0.05)。角状后凸畸形患者SEPs异常率(69%)明显高于平滑后凸畸形患者(45.2%)(P<0.05)。结论:CS患者术前神经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包括CSⅠ型或Ⅲ型、严重角状后凸畸形及椎体旋转半脱位。通过SEPs检查可以早期发现CS患者术前存在的神经功能损害,有利于临床评估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术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对脑功能损伤的评估 被引量:16
13
作者 赵红 宿英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运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评价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测预后,比较SEP与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脑功能损伤评估的准确性。方法对66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SEP动态监测,根据Judson分级标准进行SEP评价。分为重症组和非重... 目的运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评价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测预后,比较SEP与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脑功能损伤评估的准确性。方法对66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SEP动态监测,根据Judson分级标准进行SEP评价。分为重症组和非重症组各33例。结果SEP分级和GCS均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SEP级别越高,GCS评分越低,预后越差。经logistic回归分析,SEP分级预测准确率高于GCS。结论分级量化的SEP较临床观察指标敏感、特异,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脑梗塞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分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的分级标准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红 宿英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83-284,共2页
体感诱发电位(SEP)是1947年由Dawson对遗传性肌阵挛性癫癎的周围神经进行单次刺激时偶然发现的.常规检测的上肢和下肢SEP都是瞬态SEP,瞬态SEP由慢速(1~10次/s)的单个电脉冲重复刺激检出.按检出成分的峰潜伏期长短分为短潜伏期体感诱发... 体感诱发电位(SEP)是1947年由Dawson对遗传性肌阵挛性癫癎的周围神经进行单次刺激时偶然发现的.常规检测的上肢和下肢SEP都是瞬态SEP,瞬态SEP由慢速(1~10次/s)的单个电脉冲重复刺激检出.按检出成分的峰潜伏期长短分为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LSEP)和长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LLS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参考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注射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对家兔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勇 孙永海 张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在外磁场作用下蛛网膜下腔注射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空白微球5mg对照组(C1组)、空白微球15mg对照组(C2组)、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5mg组(A1组)、阿霉素磁性明胶... 目的探讨在外磁场作用下蛛网膜下腔注射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空白微球5mg对照组(C1组)、空白微球15mg对照组(C2组)、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5mg组(A1组)、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15mg组(A2组),每组6只。在外磁场作用下蛛网膜下腔注射微球,连续观察注射后家兔下肢的电痛阈、运动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变化,30天后取腰骶段的脊髓行病理检查。结果A2组痛阈显著升高(P<0·01),持续30天仍未见消失;N1波潜伏期显著延长,持续30天仍未恢复。所有组运动功能评分未见明显变化。A2组脊髓背角破坏明显,A1组脊髓背角破坏轻微。所有组脊髓前角未见损毁。结论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可靶向损毁脊髓背角,使体感诱发电位显著延长,具有“感觉-运动”阻滞分离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顽固性疼痛的靶向神经损毁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阿霉素 微球体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吕超亮 罗超 +6 位作者 宋跃明 刘立岷 孔清泉 刘浩 龚全 李涛 曾建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时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CSEP)术中监测评价脊髓功能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行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术中CSEP监测,观察并分析皮层体感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把相对于基准值的...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时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CSEP)术中监测评价脊髓功能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行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术中CSEP监测,观察并分析皮层体感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把相对于基准值的潜伏期延长超过10%和(或)波幅峰值下降50%定为异常判断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均行神经功能检查及JOA评分。结果:CSEP真阴性37例,手术操作完成后其中35例患者波幅升高和(或)潜伏期缩短,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无新的神经功能受损,其余2例神经功能与术前无明显变化。CSEP真阳性2例,其中1例术者停止正在进行的寰椎后弓减压,麻醉医生给予甲强龙40mg,5min后潜伏期及波幅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1例出现波幅降低60%,停止螺钉置入操作后波形有所恢复,术后出现右上肢麻木。CSEP假阴性1例,此患者术中波形未见异常,术后出现右下肢肌力减弱,JOA评分较术前降低。CSEP假阳性2例,1例麻醉师给予升高血压后波形恢复正常;1例未查明原因,伤口关闭后波形恢复正常;术后神经功能未受损,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82%。结论:术中CSEP能较好地反映脊髓功能状态,对预防寰枢椎脱位手术术中脊髓发生不可逆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术中监测 陈旧性寰枢椎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培训分析:诱发电位确认试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艳 刘祎菲 +7 位作者 陈卫碧 刘刚 姜梦迪 叶红 范琳琳 张运周 高岱佺 宿英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61-964,共4页
目的对脑死亡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确认试验的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以改进和完善脑死亡判定标准和技术规范。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101名受训学员进行SLSEP确认试验培训,以单因素和... 目的对脑死亡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确认试验的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以改进和完善脑死亡判定标准和技术规范。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101名受训学员进行SLSEP确认试验培训,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学员性别、年龄、专科类别、专业岗位、专业技术职称和医院级别对各知识点考核错误率的影响。结果101名学员中30~49岁占76.24%(77/101),主要来自三级甲等医院(98.02%,99/101)的神经内科(77.23%,78/101),其中医师占81.19%(82/101),高级和中级职称分别占30.69%(31/101)和41.58%(42/101)。6项知识点考核总错误率为4.50%(91/2020),由高至低依次为SLSEP注意事项9.41%(19/202)、结果判定5.94%(12/202)、记录方法4.75%(24/505)、操作步骤3.96%(32/808)、确认试验顺序1.98%(2/101)和环境条件0.99%(2/2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566,95%CI:1.116~2.197;P=0.009)和专业技术职称(OR=1.669,95%CI:1.163~2.397;P=0.005)为导致试卷考核错误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受训学员对脑死亡SLSEP确认试验与常规诱发电位检测的鉴别能力,以提高该项试验对脑死亡的判定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参考标准 培训(非MeSH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急性颅内高压模型中体感诱发电位与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翦 刘运生 +3 位作者 刘尚明 朱建坤 刘志雄 陈凌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 :探索颅内压 (ICP)升高过程中体感诱发电位 (SEPs)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s)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幕上不同部位放置球囊引起急性ICP增高的动物模型。将新西兰兔 30只分为 3组 :A组动物球囊置入右顶部硬膜下 ;B组动物球囊置入... 目的 :探索颅内压 (ICP)升高过程中体感诱发电位 (SEPs)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s)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幕上不同部位放置球囊引起急性ICP增高的动物模型。将新西兰兔 30只分为 3组 :A组动物球囊置入右顶部硬膜下 ;B组动物球囊置入右颞底 ,C组以上部位动物各半 ,球囊内不注水。结果 :(1)A组SEPsP1波幅在ICP升至(1.48± 0 .35 )kPa即发生显著变化 ,而B组中ICP达 (8.10± 1.2 5 )kPa才出现波幅显著压缩。A组BAEPs在ICP升至(9.40± 1.6 0 )kPa时才出现IV ,V ,VII波的PL延长 ,而B组在ICP为 (3.11± 0 .80 )kPa时即见III波PL显著延长。 (2 )随ICP增高 ,P1波幅先随之升高 ,继而转为下降。结论 :SEPs与BAEPs的变化不仅受ICP高低的影响 ,还与病变的部位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波幅 动物疾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诱发电位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丽萍 戚晓昆 +1 位作者 刘建国 王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25-1426,共2页
目的:分析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变化及... 目的:分析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MSA患者行BAEP检测,20例MSA患者行SSEP检测,10例MSA患者行VEP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电生理检查正常值对照。结果:BAEP异常16例(57%),其中Ⅴ波缺失2例,Ⅴ波潜伏期(potential latency,PL)延长6例,Ⅲ波PL延长3例,Ⅰ波PL延长2例,Ⅰ-Ⅲ、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potential latency,IPL)延长8例,Ⅲ-Ⅴ/Ⅰ-ⅢIPL比值>1者11例,Ⅴ波波幅低,波幅Ⅴ/Ⅰ<0.5者8例;SSEP异常7例(35%),其中未引出肯定波形1例,P40波PL延长4例,P40波PL左右侧间差>2 ms 4例;VEP异常2例(20%),为P100波PL延长。结论:诱发电位的检测,尤其是BAEP对MSA的早期辅助诊断有较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P物质和含生长抑素的神经元在躯体感觉神经节内的分布——HRP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庆莹 朱长庚 +3 位作者 卢金活 朱家祥 刘汉涛 邓德忠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1期21-24,83,共5页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HRP结合法研究了大白鼠躯体感觉神经节内含P物质的神经元、含生长抑素的神经元及其投射。结果表明,在躯体感觉神经节内,有P物质和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至皮肤,但P物质和生长抑...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HRP结合法研究了大白鼠躯体感觉神经节内含P物质的神经元、含生长抑素的神经元及其投射。结果表明,在躯体感觉神经节内,有P物质和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至皮肤,但P物质和生长抑素不存在于同一个神经元内。本实验说明:1.HRP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对于神经路的定性追踪,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方法;2.躯体感觉神经节内的P物质和生长抑素神经元,在躯体感觉信息的传导和整合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生长抑素 HRP 免疫细胞化学 躯体感觉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