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轻、中度疼痛对第一、第二躯体感觉皮质激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公维义 薛蕴菁 +3 位作者 宋施委 张良成 苏建生 范崇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3-425,共3页
目的研究轻、中度疼痛电刺激对第一躯体感觉皮质(SⅠ)和第二躯体感觉皮质(SⅡ)的激活规律。方法对7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右足测定痛觉阈值后,给予痛觉阈值和2倍痛觉阈值刺激,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疼痛分级,行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痛觉... 目的研究轻、中度疼痛电刺激对第一躯体感觉皮质(SⅠ)和第二躯体感觉皮质(SⅡ)的激活规律。方法对7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右足测定痛觉阈值后,给予痛觉阈值和2倍痛觉阈值刺激,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疼痛分级,行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痛觉阈值和2倍痛觉阈值刺激分别引起志愿者轻度疼痛和中度疼痛;两种刺激均可激活SⅠ和SⅡ,并以左侧为主。其中,轻度疼痛主要激活左侧SⅠ,对两侧SⅡ激活区域小;中度疼痛明显激活左侧SⅠ和双侧SⅡ。结论 SⅠ对轻、中度疼痛电刺激反应一致,但SⅡ对中度疼痛电刺激的反应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电刺激 躯体感觉皮质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态fMRI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功能连接 被引量:3
2
作者 章晨蕾 谭永明 +3 位作者 何来昌 钟军 郭建强 周福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大脑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1)功能连接的改变。方法对33例CSM患者(CSM组)及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静息态fMRI,将双侧S1各分为6个感觉亚区(手指、上肢、下肢、胸部、背部和头面部)作为ROI,提...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大脑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1)功能连接的改变。方法对33例CSM患者(CSM组)及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静息态fMRI,将双侧S1各分为6个感觉亚区(手指、上肢、下肢、胸部、背部和头面部)作为ROI,提取ROI信号,并与大脑其他脑区行基于体素水平相关性分析,获得功能连接系数并构建功能连接图;以双样本t检验比较CSM组与对照组间大脑功能连接的差异,并分析差异脑区功能连接值与临床功能量表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静息状态下CSM组S1左侧上肢感觉亚区与左侧角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功能连接减低;S1左侧下肢感觉亚区与左侧角回功能连接减低;S1右侧胸部感觉亚区与双侧角回、双侧额上回、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颞中回/颞下回、右侧小脑后叶功能连接减低;S1右侧下肢感觉亚区与左侧角回功能连接减低(P<0.05,FDR校正)。CSM患者S1左侧上肢感觉亚区与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值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呈负相关(r=-0.377,P=0.031);S1左侧上肢感觉亚区与左侧颞下回的功能连接值与上肢感觉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呈正相关(r=0.353,P=0.044);S1右侧下肢感觉亚区与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值与下肢感觉JOA评分呈正相关(r=0.406,P=0.019)。结论 CSM患者存在与感觉运动相关功能连接异常,提示CSM患者已发生大脑皮层功能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躯体感觉皮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物种间疼痛特异性丘脑-皮质神经活动模式
3
作者 汪宇轩(译) 邓敏智(译) 刘风雨(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6-236,共1页
寻找疼痛特异性神经元活动对于理解和控制疼痛具有重要的意义。丘脑是大多数感觉信号的上行中枢,其与大脑皮质的神经连接可能是处理不同感觉信息的基础。既往的动物研究表明,丘脑外侧核到初级和次级躯体感觉皮质(S1和S2)的外侧神经通路... 寻找疼痛特异性神经元活动对于理解和控制疼痛具有重要的意义。丘脑是大多数感觉信号的上行中枢,其与大脑皮质的神经连接可能是处理不同感觉信息的基础。既往的动物研究表明,丘脑外侧核到初级和次级躯体感觉皮质(S1和S2)的外侧神经通路与疼痛感觉的辨别处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活动 神经活动 大脑皮质 神经通路 特异性 丘脑 躯体感觉皮质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小鼠初级体感皮质神经元异常敏化的研究
4
作者 袁滋铎 解进祎 +3 位作者 柳俊宇 郭保霖 武胜昔 白占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3-451,共9页
目的: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小鼠胡须触觉刺激后初级躯体感觉皮质(S1)神经元的激活情况及PTSD小鼠S1皮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变化。方法:使用神经元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rc)标记策略,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PTSD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胡须刺激... 目的: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小鼠胡须触觉刺激后初级躯体感觉皮质(S1)神经元的激活情况及PTSD小鼠S1皮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变化。方法:使用神经元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rc)标记策略,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PTSD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胡须刺激后S1皮质神经元Arc进行标记并观察,通过分析Arc标记神经元的空间表达位置和阳性细胞数量差异,对比分析两组S1皮质神经元的激活水平。利用病毒稀疏标记方法标记S1皮质的锥体神经元,比较两组小鼠神经元树突数量及树突棘的形态与数量分布。结果:胡须刺激两组小鼠后发现Arc阳性神经元在S1浅层至深层均有分布,其中在Ⅱ/Ⅲ与Ⅴ层分布更密集。与对照组小鼠相比,PTSD组在不同层的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明显增多。细胞形态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神经元相比,PTSD组小鼠树突棘密度在Ⅱ/Ⅲ层异常增高,其中蘑菇型树突棘数量增多,丝状伪足型树突棘数量减少;而S1Ⅴ层蘑菇型与细长型的树突棘数量均较多,但树突棘总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PTSD小鼠胡须刺激后S1神经元过度激活,神经元结构及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初级躯体感觉皮质 胡须刺激 ARC 稀疏标记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泳5-羟色胺和灭吐灵对大鼠体感皮质单位放电的影响
5
作者 陈钟伦 刘甘泉 +1 位作者 姚愈忠 陈培熹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26-31,共6页
用Wistar大鼠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下研究微电泳5-羟色胺(5-HT)和5-HT4受体选择性激动剂灭吐灵对大脑皮质第一体感区(SI区)自发单位放电(SI-SUD)和诱发单位放电(SI-EUD)的影响。用计算机分别作放... 用Wistar大鼠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下研究微电泳5-羟色胺(5-HT)和5-HT4受体选择性激动剂灭吐灵对大脑皮质第一体感区(SI区)自发单位放电(SI-SUD)和诱发单位放电(SI-EUD)的影响。用计算机分别作放电间隔均值(ISI)和标准化互协方差函数(NCCVF)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①5-HT对部分SI-SUD单位有抑制或易化影响,其中5~20nA时,只出现抑制影响;40~160nA时有抑制或易化影响,抑制的例数较多。②微电泳5-HT5~20nA时,对SI-EUD单位无明显影响:40~160nA时对部分SI-EUD单位有抑制或易化的影响,抑制例数较多。③在5-HT抑制单位,单独或同时微电泳5-HT和灭吐灵均能抑制SI-SUD和SI-EUD,且给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5-HT4受体可能与5-HT抑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素 生理学 甲氧氯普受 躯体感觉皮质 灭吐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皮质体感区 C 类纤维诱发单位放电的胆碱能调制作用
6
作者 刘甘泉 姚愈忠 陈培熹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13-116,120,共5页
用微电泳技术研究乙酰胆碱(Ach)及胆碱能受体阻断剂阿托品(Atr)和六羟季胺(C6)对电刺激猫隐神经C类纤维诱发的大脑皮质体感Ⅰ区(SⅠ区)神经元单位放电(C-ED)的影响。结果表明,绝大部分C-ED单位(22/2... 用微电泳技术研究乙酰胆碱(Ach)及胆碱能受体阻断剂阿托品(Atr)和六羟季胺(C6)对电刺激猫隐神经C类纤维诱发的大脑皮质体感Ⅰ区(SⅠ区)神经元单位放电(C-ED)的影响。结果表明,绝大部分C-ED单位(22/24)位于大脑皮质的深层;Ach能明显抑制大部分单位(5/8)的C-ED,标准化互协方差函数(NCCVF)积分值降低(P<0.05);Atr使大部分单位(11/17)的C-ED增强,NCCVF积分值增加(P<0.05);而C6使大部分单位(6/9)的C-ED减弱,NCCVF积分值降低(P<0.05)。表明,C类纤维诱发的大脑皮质单位放电接受胆碱能调制,可能主要通过胆碱能M受体起抑制作用,还有胆碱能N受体的易化作用。提示Ach在大脑皮质的神经元水平上也可能参与痛觉的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感觉皮质 神经 乙酰胆碱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T2在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宋开琴 康承巧 +4 位作者 孙善全 黄娟 徐进 李文娟 蒋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2-315,共4页
目的观察疼痛应激时,大脑第一躯体感觉皮质后肢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hindlimb region,S1HL)神经元单羧酸转运蛋2(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 2,MCT2)的表达变化,以探讨MCT2参与疼痛调制的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 目的观察疼痛应激时,大脑第一躯体感觉皮质后肢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hindlimb region,S1HL)神经元单羧酸转运蛋2(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 2,MCT2)的表达变化,以探讨MCT2参与疼痛调制的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Western blot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检测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模型大脑S1HL内MCT2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鼠S1HL内MCT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IOD在1 h时增加,3 d时达高峰,到7 d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T2蛋白表达变化与MCT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IOD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在疼痛应激状态下,大脑S1HL神经元MCT2的表达增强,提示MCT2参与了疼痛的产生、传递和调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疼痛模型 单羧酸转运蛋白2 大脑第一躯体感觉皮质后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肢患者幻肢痛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侯晓东 刘克敏 +1 位作者 赵利 崔寿昌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10期610-611,共2页
关键词 截肢 幻肢痛 躯体感觉皮质组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富环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相关凋亡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敏 陶陶 张继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38-1241,共4页
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是由Do Hebb[1]”第一次提出,Rosenzweig[2]首次建立的一种可以增强运动、认知、感觉、社会交往能力的特殊环境。在康复治疗领域,通过以这种无创的治疗方式,减轻大脑的各种损伤及刺激大脑的可塑性,进... 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是由Do Hebb[1]”第一次提出,Rosenzweig[2]首次建立的一种可以增强运动、认知、感觉、社会交往能力的特殊环境。在康复治疗领域,通过以这种无创的治疗方式,减轻大脑的各种损伤及刺激大脑的可塑性,进而达到治疗效果。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脑损伤后动物模型暴露于EE后可被有效地改善运动功能和学习记忆能力[3-7]。Johanssont[8]通过在大鼠躯体感觉皮质及相关椎体神经元内进行显微荧光注射后,采用三维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缺血后大鼠脑组织树突形态学改变,结果发现丰富环境可以显著增加皮质锥体细胞树突棘,树突棘的增加可以建立新的神经组织结构,使得大鼠相关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丰富环境 凋亡基因 躯体感觉皮质 大鼠脑组织 共聚焦激光扫描 社会交往能力 学习记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桶状皮层及其可塑性研究
10
作者 黄明德 韩勇 虞燕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2-337,共6页
桶状皮层的可塑性是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啮齿类动物的主要躯体感觉皮层(S1)具有良好的组织拓扑结构特性,该皮层无论在幼年还是成年均表现出很强的经验依赖型可塑性,而该可塑性与感觉皮层的神经环路功能的变化相关。丘脑-皮层突... 桶状皮层的可塑性是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啮齿类动物的主要躯体感觉皮层(S1)具有良好的组织拓扑结构特性,该皮层无论在幼年还是成年均表现出很强的经验依赖型可塑性,而该可塑性与感觉皮层的神经环路功能的变化相关。丘脑-皮层突触被认为是发生可塑性的主要部位。在环路水平,同一功能柱内L4到L2/3层突触和L2/3层内的突触可能是实现S1可塑性的必要环节;GABA能抑制环路可能参与了S1的可塑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桶状皮层 突触 躯体感觉皮质 下丘脑 神经元可塑性 长时程增强 长时程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