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体-主体”生成实践:青年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的行为机制
1
作者 唐海源 良警宇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3,共10页
本文从休闲视角出发,以我国民间组织中的海内外青年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建构了青年文保志愿者行为决策模型。研究表明,青年文保志愿服务本质上是一种“身体-主体”生成实践,即文保志愿服务是青年“身体... 本文从休闲视角出发,以我国民间组织中的海内外青年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建构了青年文保志愿者行为决策模型。研究表明,青年文保志愿服务本质上是一种“身体-主体”生成实践,即文保志愿服务是青年“身体-主体”生成的重要途径,主体生成是青年参与文保志愿服务的理想结果。在文保志愿服务过程中,意识主导的理性决策引发青年志愿者的报名行为,休闲面向的身体决策往往让青年志愿者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本研究为计划行为理论与休闲理论提供了中国情境下的经验证据,为促进青年文保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主体 青年志愿者 文化遗产 志愿服务 行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主体间性:莫言小说的哲学视界
2
作者 王琼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42,共5页
身体-主体间性是西方当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是把存在看作实体,比如抽象的主体实体或抽象的客体实体,而是把存在看作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看作关系和意义。从根本意义上,审美活动受制于人类生存活动。莫言小说无论从其叙事视角... 身体-主体间性是西方当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是把存在看作实体,比如抽象的主体实体或抽象的客体实体,而是把存在看作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看作关系和意义。从根本意义上,审美活动受制于人类生存活动。莫言小说无论从其叙事视角、审美意义,还是从其艺术创作、欣赏的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出鲜明的身体-主体间性的哲学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身体-主体间性 叙事视角 审美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亚里士多德建构身体主体观的基本理路
3
作者 王晓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68,共8页
自希腊进入古典时代起,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概念已经与人具有特殊关联,相关论述则涉及到身心关系。大多数哲学家都倡导精神主体观,把身体当作灵魂的容纳者,但这种假说牵连出一个逻辑问题:与身体结合后,灵魂被后者涵括,无法直接参与外部运动... 自希腊进入古典时代起,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概念已经与人具有特殊关联,相关论述则涉及到身心关系。大多数哲学家都倡导精神主体观,把身体当作灵魂的容纳者,但这种假说牵连出一个逻辑问题:与身体结合后,灵魂被后者涵括,无法直接参与外部运动,必须通过身体来实现自己的部分主体性。恰是根据这个逻辑,亚里士多德提出:既然外部运动的承担者只能是身体,那么身体就不可能是纯粹被动之物;至少在感觉-运动层面,它具有不可忽略的主体性;在《灵魂论》和《形而上学》等专著中,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身体主体观。虽然他最终没有超越二元论,但相关言说还是为身体的复兴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身体-主体 感觉-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洛-庞蒂的知觉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齐志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77,共6页
在早期著作中,梅洛-庞蒂受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影响,对传统知觉概念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梅洛-庞蒂看来,传统的偏见要么把知觉作为一种分析知觉,要么假设了自然的确定性,都没有意识到知觉是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原初性关系的... 在早期著作中,梅洛-庞蒂受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影响,对传统知觉概念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梅洛-庞蒂看来,传统的偏见要么把知觉作为一种分析知觉,要么假设了自然的确定性,都没有意识到知觉是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原初性关系的存在。因此,梅洛-庞蒂强调重返现象,认为现象学的还原就是回到这种原初性存在的知觉-现象场。在此,梅洛-庞蒂找到了一个源于身体-主体的有待思考的知觉世界作为其思想的新开端,从而超越了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知觉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 知觉-现象场 原初性关系 身体-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人问题的转移:梅洛—庞蒂与马克思主义
5
作者 吴晓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22,共4页
作为后期胡塞尔的诠释者和追随者的梅洛—庞蒂将他人问题凸现出来,使其上升为现代哲学的主题。在他的思想轨迹里深深印记着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像。梅洛—庞帝的思维特点中具有波动和起伏的特点:早期,他立足于现象学视角批判了... 作为后期胡塞尔的诠释者和追随者的梅洛—庞蒂将他人问题凸现出来,使其上升为现代哲学的主题。在他的思想轨迹里深深印记着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像。梅洛—庞帝的思维特点中具有波动和起伏的特点:早期,他立足于现象学视角批判了笛卡尔主义的自我中心论,将他人问题引入现代哲学的主题;中期,他为解决他我之间的矛盾问题而大量吸收了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晚期,他的思想又倾向于后现代主义,把他我关系视为一种相互缠绕的"可逆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主体 历史 可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与文艺学的方法论变革
6
作者 苏宏斌 《广东社会科学》 2002年第5期112-117,共6页
本文所探讨的是现象学思想对于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文章首先把现象学的方法论特征概括为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而后从两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思想对于文艺学研究的启示:一方面,现象学对本源性的追求启示我们改变以往文艺学... 本文所探讨的是现象学思想对于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文章首先把现象学的方法论特征概括为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而后从两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思想对于文艺学研究的启示:一方面,现象学对本源性的追求启示我们改变以往文艺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从本体论上把文艺活动阐释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领悟,而不仅仅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认识;另一方面,从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把文艺活动看作主体间的理解和交往活动,并以此来取代那种主客体之间的认知关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本体论 主体间性 身体-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