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文化视野中的身体模式
1
作者 邓晓成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12,16,共4页
在现代文化视野中,身体伦理有常态的身体、符号的身体、消费的身体等几种模式。无论哪一种身体模式,都难以摆脱身与心、灵与肉、个体与集体(他人)的对立与冲突。而身体存在的价值,也在于从这种对立与冲突中求得身、心的和谐。
关键词 现代文化 身体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儿童青少年一周身体活动模式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2
作者 郑南 王丽娟 +3 位作者 郑丹蘅 陈欢 梁果 邱艳平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102,共12页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一周身体活动模式(“未充分”“集中性”“规律性”)的分布特征及与体质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1752名6~18岁儿童青少年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时间,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版)》对体质...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一周身体活动模式(“未充分”“集中性”“规律性”)的分布特征及与体质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1752名6~18岁儿童青少年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时间,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版)》对体质健康进行测试,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3种活动模式与体质健康总分的关系以及每种活动模式中的平均每天MVPA时长及活动强度与体质健康总分的关系。结果 ①在平均每天MVPA达到60min的儿童青少年中,“规律性”活动模式的比例显著高于“集中性”活动模式(χ^(2)=6.902,P=0.009),“规律性”为主流活动模式;②不同性别(χ^(2)=105.189,P<0.001)、学段(χ^(2)=268.665,P<0.001)及父母受教育程度(χ^(2)=10.773,P=0.029)的儿童青少年在一周身体活动模式的分布中存在显著差异;③总样本的分析结果显示,“集中性”[β=4.601,95%CI(2.638,6.564),P<0.001]、“规律性”活动模式[β=6.390,95%CI(4.489,8.291),P<0.001]均与体质健康总分的提高显著相关,且二者的体质健康总分并无显著差异[β=-0.513,95%CI(-2.990,1.964),P=0.685],不同学段的结果与总样本基本一致;④总样本的分析结果显示,仅“未充分”活动模式中平均每天MVPA时长的增加与体质健康总分的提高显著相关[β=0.142,95%CI(0.078,0.205),P<0.001],3种活动模式中活动强度与体质健康总分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不同学段的结果与总样本保持一致。结论 在3种活动模式中,“集中性”与“规律性”活动模式更利于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且两者的健康效应并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一周身体活动模式 体质健康 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转向模式对方位效应和相对位置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牟炜民 杨姗 张侃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5-48,共4页
在阅读故事而产生的想象场景中,观察者身体的物理转向(physicalrotation)模式或想象身体转向(imaginedrotation)模式对物体搜索方位效应和相对位置效应产生影响。结果发现:方位效应独立于身体转... 在阅读故事而产生的想象场景中,观察者身体的物理转向(physicalrotation)模式或想象身体转向(imaginedrotation)模式对物体搜索方位效应和相对位置效应产生影响。结果发现:方位效应独立于身体转向模式,说明对空间关系的理解是以想象自我(representedself)为参照系的。相对位置效应独立于身体转向模式,说明物体间的拓扑结构导致了相对位置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 观察者 身体转向模式 方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式 被引量:34
4
作者 李京诚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4-47,共4页
分析、评价了近年来国外在身体锻炼行为领域里的理论模式及其研究结果。涉及的模式包括身体活动参与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身体锻炼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准确定义,研究身体锻炼... 分析、评价了近年来国外在身体锻炼行为领域里的理论模式及其研究结果。涉及的模式包括身体活动参与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身体锻炼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准确定义,研究身体锻炼活动的有效方法及可在大范围人口研究中应用的测量工具还没有得到公认,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还不够。未来研究在克服以上问题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的不同,重视社会观念对个体锻炼行为的决策或控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参与理论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 合理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运动中的身体问题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乔超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5-200,共6页
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体育运动中的身体问题。主要结论:体育运动本是增强身体支配性,而实际践行中身体却存在工具化、模式化、标准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是,身体在体育运动中受到社会性制约,具体表现为受到社会竞争机制、社会评价... 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体育运动中的身体问题。主要结论:体育运动本是增强身体支配性,而实际践行中身体却存在工具化、模式化、标准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是,身体在体育运动中受到社会性制约,具体表现为受到社会竞争机制、社会评价机制、社会交往机制、社会分层机制等影响。彰显身体主体性的体育休闲活动,是大众健身的良好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理论 体育哲学 身体模式 社会制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运动信息如何在工作记忆中存储? 被引量:1
6
作者 谢婷婷 王丽娟 王天泽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3-101,共9页
肢体运动(空间位置运动与身体模式运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重要途径。以往行为学和脑成像研究分别探讨了空间位置运动信息和身体模式运动信息的工作记忆存储问题,发现两种肢体运动信息的存储均独立于语音环、视空间画板的视觉子系统... 肢体运动(空间位置运动与身体模式运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重要途径。以往行为学和脑成像研究分别探讨了空间位置运动信息和身体模式运动信息的工作记忆存储问题,发现两种肢体运动信息的存储均独立于语音环、视空间画板的视觉子系统,需要视空间画板的空间子系统的参与;两种肢体运动信息激活的脑区(运动相关皮层)独立于语音环、视空间画板的视觉子系统和空间子系统,并存在差异。这表明,现有的工作记忆多成分模型不能完全解释肢体运动信息的存储。据此可推论,工作记忆系统中可能存在一个负责处理肢体运动信息的"肢体运动系统",其隶属于视空间画板,与视觉子系统和空间子系统并存;其激活脑区因肢体运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运动信息 空间位置运动 身体模式运动 空间工作记忆 运动相关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机器鱼巡游性能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宏 彭建春 徐刚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2-55,共4页
传统的螺旋桨式水下推进器存在机械效率低和机动性能差等缺点,为大幅提高水下航行器的推进性能,仿生鱼类身体\尾鳍泳动模式研制出仿生机器鱼。为研究鱼体运动特征参数对推进性能的影响,建立身体\尾鳍推进模式的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模型... 传统的螺旋桨式水下推进器存在机械效率低和机动性能差等缺点,为大幅提高水下航行器的推进性能,仿生鱼类身体\尾鳍泳动模式研制出仿生机器鱼。为研究鱼体运动特征参数对推进性能的影响,建立身体\尾鳍推进模式的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模型。通过多步态仿真计算和仿生机器鱼水下游动实验,表明为保证高游速和高水平姿态稳定性,可设计一组特定的波幅包络线系数和体波摆动频率,以实现仿生机器鱼的巡游性能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尾鳍泳动模式 仿生机器鱼 仿真计算 水下游动实验 巡游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电宏纤维驱动的仿生尾鳍微推进力测量系统 被引量:1
8
作者 孟浩锋 杨依领 +3 位作者 娄军强 马剑强 崔玉国 陈特欢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1-318,413,共9页
提出了用于压电宏纤维(macro fiber composites,简称MFC)驱动的柔性仿锦鲤尾鳍推进力动态精密测量的悬臂式微推进力测量系统。基于矩形截面悬臂梁的纯弯曲和扭转变形理论,首先,提出微推进力测量构件的设计指标,其弯曲刚度实验标定结果... 提出了用于压电宏纤维(macro fiber composites,简称MFC)驱动的柔性仿锦鲤尾鳍推进力动态精密测量的悬臂式微推进力测量系统。基于矩形截面悬臂梁的纯弯曲和扭转变形理论,首先,提出微推进力测量构件的设计指标,其弯曲刚度实验标定结果与设计指标基本吻合,水下稳定摆动测试结果表明,MFC驱动的柔性仿生尾鳍在激励频率7,8 Hz时分别取得最大摆幅峰峰值5.08 mm和最大摆速104.3 mm/s;然后,开展了柔性尾鳍在最大摆幅及最大摆速状态下产生的微推进力动态测量实验,结果显示柔性尾鳍产生的推进力在一个稳定摆动周期内出现两次波峰起伏,且存在着时间占比不同的推进和拖拽两种状态。结果表明,最大摆速状态下,柔性尾鳍稳定摆动过程在65.6%的周期内为推进状态,产生的瞬时最大推进力和拖拽力分别为6.26和-2.50 mN,数值积分得到的周期平均推进力为1.90 mN,而柔性尾鳍最大摆幅状态下产生的平均推进力为0.26 mN。所提出的柔性仿生尾鳍及微推进力精密测量系统的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宏纤维 柔性仿生尾鳍 微推进力测量 悬臂梁 弯曲刚度 身体/尾鳍推进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鲹科鱼类中鳍相互作用对自主游动性能影响研究
9
作者 杨光 李文杰 +4 位作者 杜洪波 万宇 肖毅 张鹏 杨胜发 《力学学报》 2025年第9期2261-2273,共13页
鱼类通过中鳍(背鳍、臀鳍和尾鳍)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实现比只利用尾鳍游泳更高的推进性能,但当前多数研究仍是基于身体尾鳍模型,采用躯干和尾鳍摆动推进研究鱼类游泳性能和游动机理.为了解鲹科鱼类中鳍相互作用对自主游动性能的影响,利用... 鱼类通过中鳍(背鳍、臀鳍和尾鳍)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实现比只利用尾鳍游泳更高的推进性能,但当前多数研究仍是基于身体尾鳍模型,采用躯干和尾鳍摆动推进研究鱼类游泳性能和游动机理.为了解鲹科鱼类中鳍相互作用对自主游动性能的影响,利用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仪建立了真实的鱼体几何模型,对具有完整中鳍的鲹科鱼类自主游动行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求解鱼体从静止加速到巡游状态的游动过程,比较了不同相位差下鲹科鱼类的游泳性能,并详细分析了鱼体尾部的涡流动力学.结果表明:由于背鳍和臀鳍摆动脱落的后体涡(PBV)在向后传播过程中会被尾鳍前缘捕获并与前缘涡(LEV)相互作用,增强LEV的强度,从而极大提升鲹科鱼类游泳性能.与只依靠身体尾鳍游泳模型相比,推力最高提升了26.11%,效率最高提升了18.15%,游泳速度最高提升了60.14%.揭示了鲹科鱼类中鳍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阐明了鲹科鱼类中鳍相互作用对自主游泳性能增强的流体动力学机理,为鲹科鱼类游泳性能与游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游动 中鳍 游泳性能 涡流动力学 身体/尾鳍模式游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