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身体思维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之沧 唐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35,共6页
不能把人的认知都归功于大脑,无视身体和身体思维的认知价值。其实正是人的身体结构、身体欲望、身体行为、身体意向、身体爱好、认识冲动、好奇心、求知欲、潜意识、自由意志、身体场、知觉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身体思维或身体智能... 不能把人的认知都归功于大脑,无视身体和身体思维的认知价值。其实正是人的身体结构、身体欲望、身体行为、身体意向、身体爱好、认识冲动、好奇心、求知欲、潜意识、自由意志、身体场、知觉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身体思维或身体智能,一起构成认知的源泉和机制。因此身体思维才是大智慧;才是一切认识、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起点;才是获得知识、成就事业、完善人性、推进人类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体结构 身体思维 身体智能 身体 知觉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辨——身体思维的内在机制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唐涛 张之沧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52,共6页
我们不应把"思"仅仅归功于大脑,而忽视整个身体对思维的作用。思维不是一种独立于身体活动的先验逻辑能力或纯粹的主观意识,而是在有机体能够寻求和处理世界的信息时就已经具备的一种功能,一种根植于身体场的生成性活动。身... 我们不应把"思"仅仅归功于大脑,而忽视整个身体对思维的作用。思维不是一种独立于身体活动的先验逻辑能力或纯粹的主观意识,而是在有机体能够寻求和处理世界的信息时就已经具备的一种功能,一种根植于身体场的生成性活动。身体是积累和储存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的信息库,是持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身体场,它孕育和催生着所有形式的思维。正是独特的身体结构、生存意向、生命冲动、感知能力、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意志力、直觉、多层次的意识结构、灵活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共生性等共同构成了"思"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体思维 意识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通与同一:中西方体育活动中“心性思维”和“身体思维”的文化差异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军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17,共7页
中西方体育活动中的不同,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概括而言,就是中国古代体育是一种"心性思维",而西方体育则是"身体思维"。用心思考的结果是我们传统体育运动中的规则往往是一种变通的、灵活的、甚至... 中西方体育活动中的不同,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概括而言,就是中国古代体育是一种"心性思维",而西方体育则是"身体思维"。用心思考的结果是我们传统体育运动中的规则往往是一种变通的、灵活的、甚至于是因人而异的"柔性"规则;重在体验,衡量事物的标准是经验的积累与领悟;以个人问题为取向,讲求天人感应,因此规则随人的改变而改变。而西方体育则在以"身体"为视角的量度下,强调同一与平等,体现出一种"钢性"规则;重在分剖解析,考察事物的标准是层层相加,深入分析;以观念为取向,理性至上,因此规则是恒常的、不变的、同一的,直至发展成今天全球通用的体育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体育 西方体育 心性思维 身体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与身体思维:体验认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梅尔巴.卡迪-基恩 罗小云 杨晓霖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共8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用学家、哲学家、认知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在"体验认知"的基础之上发展了心智模型理论。这种理论的精髓在于身体和思想是不可分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不局限于简单地表达和传递心智状态;身体也不只是我们...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用学家、哲学家、认知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在"体验认知"的基础之上发展了心智模型理论。这种理论的精髓在于身体和思想是不可分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不局限于简单地表达和传递心智状态;身体也不只是我们用于来表达抽象概念的具体隐喻的源泉;体验是一种认知形式,它可能是非意识的,而不是有意识的。实验研究不断证实了身体会思考的假设。对感官知觉、身体运动和身体位置的描述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体验认知的关注为叙事研究提供了进一步解答叙事怎样阐释身体这个问题的恰当时机,并为跨学科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正如威廉.詹姆斯提出的"对现实运动的活的理解",叙事把身体置于一个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复杂网络。本文将对该领域中的新近研究进行综合概述,集中探讨三个方面,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叙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身体思维 体验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认知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之沧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9,124,共11页
长期以来,许多人都无视身体的认知功能和价值,只把认知归功于大脑,对认知能力的探索、研究、测试、训练和保养也是聚焦于大脑的结构和机制;没有认识到"我"、"自我"或"主体"等能指、主词或概念所指谓的&qu... 长期以来,许多人都无视身体的认知功能和价值,只把认知归功于大脑,对认知能力的探索、研究、测试、训练和保养也是聚焦于大脑的结构和机制;没有认识到"我"、"自我"或"主体"等能指、主词或概念所指谓的"就是我的身体"。其实,正是人的整体性身体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体场、知觉场、实践场、身体的意向性、认知冲动、尝试性的探索行为、身体的感知能力、认知的超越功能、概念化和范畴化作用、发明创造活动、以及诸如此类的身体智能、身体思维等要素和属性,一起构成认知和才智的源泉。因此身体才是人类从事社会实践、获得知识、成就事业、创造历史、完善人性的根本。人们只有把人的本质性存在身体放在一切认知和社会实践的最高位置,才更加有利于推动人的智力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认知 身体结构 身体 身体智能 身体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身体聆听:感受力与感觉批判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大桥 刘洋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4-179,共6页
语言符号表征下的聆听是非物质性的,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在量化声音的过程中促使聆听物质化,物质化聆听尽管悖论性地远离了肉身性的感觉体验,但也为身体聆听提供了有利条件。身体聆听以整个身体作为聆听器官,作为共鸣器... 语言符号表征下的聆听是非物质性的,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在量化声音的过程中促使聆听物质化,物质化聆听尽管悖论性地远离了肉身性的感觉体验,但也为身体聆听提供了有利条件。身体聆听以整个身体作为聆听器官,作为共鸣器的身体向情境敞开,与情境相互生成,使得感受性处于流动的不确定状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身体聆听在向多重感觉和情境敞开的同时也向认识和思维领域扩展,经由肉身感受力为基点的身体思维,感觉批判被赋予了沉浸式的抵抗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物质化聆听 身体聆听 身体思维 感觉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身体政治学论纲 被引量:3
7
作者 吕有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3,173,共6页
从身体哲学的研究范式来看,道教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身体政治学。道教的身体政治学从"身"与"国"的同构同理出发,主张治身是治国的基础和出发点,提倡"内以治身"、"外以为国",追求以黄帝为统治者... 从身体哲学的研究范式来看,道教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身体政治学。道教的身体政治学从"身"与"国"的同构同理出发,主张治身是治国的基础和出发点,提倡"内以治身"、"外以为国",追求以黄帝为统治者榜样的由内及外、内外交辉的最高身体境界。道教这种特有的身体政治学在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中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身体思维 身体政治学 “推类”逻辑 “全身”之道 养生全身 理身理国 榜样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哲学的身体维度——兼论改革的逻辑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晓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2-34,共3页
发现人类身体与人作为实践主体的关系,是马克思留给后人的未完成课题。本文试图在主客体框架内嵌入身体行为过渡到实践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早就发现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本体论哲学"无人身的理性"带来的抽象和空泛问题。但是,... 发现人类身体与人作为实践主体的关系,是马克思留给后人的未完成课题。本文试图在主客体框架内嵌入身体行为过渡到实践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早就发现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本体论哲学"无人身的理性"带来的抽象和空泛问题。但是,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生活的具体性和人类活动的身体基础。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它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至今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解释我们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也可以解释我国今后人文教育的改革方向。身体思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身的理性 身体思维 知行合一的传统 实践观的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叙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盛仁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0-113,共4页
身体具有话语与表述功能,这类话语与通常意义的话语不同,它更多地与"潜意识"相关联,更能表露人类的真实想法。可见,身体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在具身认知的框架内,本文着重探讨了三个问题:一、身体能够叙事;二、身体叙事... 身体具有话语与表述功能,这类话语与通常意义的话语不同,它更多地与"潜意识"相关联,更能表露人类的真实想法。可见,身体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在具身认知的框架内,本文着重探讨了三个问题:一、身体能够叙事;二、身体叙事能够影响认知;三、身体叙事类别研究。在类别域中又划分了三个层次:身体叙事能产生与会话不同的信息、身体叙事能完善叙事"语境"以及身体模拟能影响认知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身体思维 具身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声'困难及其言说努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再林 张兵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4,共6页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声"困难,导源于以西方的逻辑范畴来衡量中国的传统思想,并形成了用西方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流行做法,由此所得之"中国哲学",名虽在而"神"已失。在今天的世界话语体系中,中国哲学得以&qu...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声"困难,导源于以西方的逻辑范畴来衡量中国的传统思想,并形成了用西方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流行做法,由此所得之"中国哲学",名虽在而"神"已失。在今天的世界话语体系中,中国哲学得以"发声",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中国古代的话语须具有可传达性、可公度性。吴光明"身体思维"的确立以及故事式表达的推出,使中国哲学原话语的可传达性、可理解性成为可能,对于形成中国哲学自身独特的现代话语系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发声”困难 身体思维 讲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