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蚁踪迹信息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嵇保中 刘曙雯 +3 位作者 曹丹丹 杨锦锦 赵正萍 张新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38-1046,共9页
近年来,固相微萃取技术的使用显著促进了白蚁踪迹信息素研究的开展。目前,已有77种白蚁的踪迹信息素得到研究,常见化学成分为十二碳单烯醇、十二碳二烯醇和十二碳三烯醇,其次为新松柏烯。已经鉴定的踪迹信息素主要为单组分或双组分系统... 近年来,固相微萃取技术的使用显著促进了白蚁踪迹信息素研究的开展。目前,已有77种白蚁的踪迹信息素得到研究,常见化学成分为十二碳单烯醇、十二碳二烯醇和十二碳三烯醇,其次为新松柏烯。已经鉴定的踪迹信息素主要为单组分或双组分系统。白蚁踪迹信息素由腹板腺分泌,除澳白蚁科的达氏澳白蚁Mastotermes darwiniensis具有3个腹板腺外,现存的白蚁均具有1个腹板腺,位于第4或第5腹节。所有腹板腺都具有类型Ⅰ和Ⅱ两类细胞,原白蚁亚科(Termopsinae)、齿白蚁科(Serritermitidae)、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种类的腹板腺还具有类型Ⅲ细胞。踪迹信息素的生物合成还缺乏研究,推测有甲羟戊酸、脂肪醇和饱和表皮烃3种途径。白蚁踪迹信息素的简约性十分显著,不同地理分布、生物生态心性以及一些系统距离较远的种类具有相同和密切相关的踪迹信息素。对于许多种类,相同的信息化合物具有踪迹信息素和配对性信息素双重功能。白蚁踪迹信息素种特异性和简约性的适应意义和进化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蚁 踪迹信息素 化学结构 腹板腺 生物合成 简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蚁信息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程冬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9-426,共8页
白蚁是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其社会性的维持需要信息素的相互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白蚁信息素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涉及白蚁踪迹信息素、性信息素、告警信息素和促食信息素的功能、化学成分及产生信息素的外分泌腺。白蚁分泌信息... 白蚁是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其社会性的维持需要信息素的相互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白蚁信息素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涉及白蚁踪迹信息素、性信息素、告警信息素和促食信息素的功能、化学成分及产生信息素的外分泌腺。白蚁分泌信息素的腺体主要有背板腺、腹板腺、后腹板腺、额腺和唾腺。绝大多数白蚁信息素是挥发性物质。白蚁在化学通讯上存在节俭策略,即同一种化合物由不同的白蚁种类的不同外分泌腺分泌,可具有不同的功能。总结了各类信息素在白蚁物种间、同一物种的品级间和性别间的异同和作用方式,强调了白蚁信息素的反应阈值、最佳浓度、有效期和物种特异性对其功能的影响。目前对白蚁信息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对等翅目系统发育研究和白蚁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最后展望了白蚁信息素在白蚁防治上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蚁 外分泌腺 信息 踪迹信息素 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蚁采食行为中的信息交流 被引量:11
3
作者 文平 嵇保中 刘曙雯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2-360,共9页
白蚁作为社会性昆虫,其采食个体间依赖各种信息交流机制进行联系与协作,其中包括踪迹、警戒、食物信息、同伴识别和助食等。通常的联系信号为挥发性或半挥发性化学物质或者一定频谱和功率的机械振动波。其中踪迹信息素、蚁源烃类、警戒... 白蚁作为社会性昆虫,其采食个体间依赖各种信息交流机制进行联系与协作,其中包括踪迹、警戒、食物信息、同伴识别和助食等。通常的联系信号为挥发性或半挥发性化学物质或者一定频谱和功率的机械振动波。其中踪迹信息素、蚁源烃类、警戒信息素、助食素和机械振动信号等都在白蚁采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白蚁采食过程中食物定向和食物品质信息的传达主要依靠腹板腺分泌的踪迹信息素,已发现有十二碳烯醇类、降碳倍半萜类和大环二萜类。蚁源的机械振动也在食物品质表达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食物品质的表达机制还不明确。白蚁采食协作的基础是同伴识别,蚁源烃类(C21~C35)是同伴识别的主要信息物质,采食个体分泌的助食素则可促成共同取食。警戒信息素传递白蚁采食的安全信息,通常为一些兵蚁源的萜类物质,但得到功能鉴定的结构还不多。近来研究还发现特殊的蚁源机械振动也可起到示警作用。已初步证实各种信息交流机制间存在交互作用,但交互作用的机理有待进一步解析。生物物理因素在白蚁采食行为中的作用值得更多重视。本文以白蚁的采食行为为线索,评述白蚁采食个体间信息交流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利用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蚁 社会性昆虫 采食行为 食物信息 信息交流 踪迹信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蚁取食行为多型及其机理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亚召 嵇保中 +5 位作者 刘曙雯 丁芳 王丽平 张新慰 杨锦锦 赵正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1-192,共12页
对白蚁取食行为的研究涉及5科18属38种白蚁。其取食行为多型可归纳为3类:(1)工蚁主导型:采食活动基本上由工蚁完成,兵蚁不参与或仅极少数个体参与,食物侦查或保护采食工蚁的职能不显著;(2)工蚁-兵蚁协同型:这是白蚁采食组织的常见类型,... 对白蚁取食行为的研究涉及5科18属38种白蚁。其取食行为多型可归纳为3类:(1)工蚁主导型:采食活动基本上由工蚁完成,兵蚁不参与或仅极少数个体参与,食物侦查或保护采食工蚁的职能不显著;(2)工蚁-兵蚁协同型:这是白蚁采食组织的常见类型,兵蚁成为采食队伍的固定成员,负责采食活动的安全侦查与防卫、食物源侦查等工作;(3)假工蚁主导型:由于尚未分化形成专职的工蚁,因而大龄幼蚁(广义的假工蚁)成为采食活动的主力,同时兼有巢内的保护职能。在食物加工和分配过程中,低等白蚁的幼蚁在未获得消化纤维素能力前主要通过肛交哺获得营养物质和共生物,且肛交哺是新蜕皮个体重新获得共生鞭毛虫的途径。高等白蚁幼龄工蚁负责食物加工、依赖型品级通过口交哺获得营养物质。白蚁采食活动中的行为多型受踪迹信息素控制,不同品级个体腹板腺有明显分化;不同品级和发育阶段个体食性分化与消化道结构、消化酶活性密切相关;保幼激素影响交哺行为以及消化酶基因表达。本文在评述研究进展的同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蚁 取食行为 行为多型 踪迹信息素 保幼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