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留的跨通道启动与老化:对于近期观点的总结(英文)
1
作者 Soledad Ballesteros Julia Mayas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63-1074,共12页
通道内重复启动的研究提示老年人内隐记忆未受损,这不只体现在视觉通道上还包括其他感觉通道(例如触觉、听觉和嗅觉)。然而很少有研究考察启动任务是否具有通道特异性。在以年轻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跨通道迁移(视觉到触觉和触觉到视觉... 通道内重复启动的研究提示老年人内隐记忆未受损,这不只体现在视觉通道上还包括其他感觉通道(例如触觉、听觉和嗅觉)。然而很少有研究考察启动任务是否具有通道特异性。在以年轻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跨通道迁移(视觉到触觉和触觉到视觉)和通道内迁移(视觉到视觉,触觉到触觉)具有相似性。一项最近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老年人在跨通道启动任务上是否受损。结果显示视觉和触觉间的跨通道启动在年轻被试和老年被试上都是保留的且具有对称性。并且,对于自然声响、图片的通道内和跨通道启动任务随着年老化发展仍旧保留。这些行为结果和其它最近神经科学结果显示跨通道启动发生于枕叶后纹状皮层区,而这一区域在老年人中未损坏。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利用不同知觉通道间、利用熟悉的和新异的刺激并结合行为的和脑成像的方法,通过设计完善的跨通道启动来研究正常老人与阿尔兹海默病人,还包括将设计得完善的启动任务包括在用于改善老年人记忆功能的项目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老化 跨通道启动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侧枕叶(LOC) 通道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差异对跨通道情绪启动效应的影响
2
作者 张芳文 马骁 马谐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2-459,共8页
采用跨通道启动范式,探讨言语与面孔情绪加工的相互影响效应,以及语言差异(母语:汉语;非母语:英语)在其中的影响作用。实验1以言语情绪词为启动刺激,面孔情绪为目标刺激,结果发现,相比于英语启动刺激条件,在汉语启动刺激条件下的面孔情... 采用跨通道启动范式,探讨言语与面孔情绪加工的相互影响效应,以及语言差异(母语:汉语;非母语:英语)在其中的影响作用。实验1以言语情绪词为启动刺激,面孔情绪为目标刺激,结果发现,相比于英语启动刺激条件,在汉语启动刺激条件下的面孔情绪判断具有更好的表现;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言语情绪刺激能够启动面孔情绪刺激。实验2以面孔情绪为启动刺激,言语情绪词为目标刺激,结果发现,相比于英语目标刺激条件,在汉语目标刺激条件下的言语情绪判断具有更好的表现;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面孔情绪刺激能够启动言语情绪刺激。研究结果表明,言语情绪与面孔情绪的加工能够相互影响,但这种相互关系仅表现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此外,母语和非母语在情绪功能上具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情绪词 面孔情绪 母语 非母语 跨通道启动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听觉词汇加工中声调信息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英文)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晓林 曲延轩 +2 位作者 舒华 Gareth Gaskell William Marslen-Wilson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92,共14页
进行了三个跨通道启动词汇判断实验 ,探讨汉语听觉词汇加工中声调信息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实验一和二使用具有相同音段信息、但不同声调信息的双音节合成词 (如“条约”和“跳跃”)作为听觉启动词 ,与其中一个词有语义关系的双字词... 进行了三个跨通道启动词汇判断实验 ,探讨汉语听觉词汇加工中声调信息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实验一和二使用具有相同音段信息、但不同声调信息的双音节合成词 (如“条约”和“跳跃”)作为听觉启动词 ,与其中一个词有语义关系的双字词作为视觉探测词。语义启动词与其配对的声调不匹配词在第一音节的声调、第二音节的声调、或两个声调上有所不同。实验三改变语义启动词的第一或第二音节的声调 ,以产生声调不匹配的假词启动项 ;实验三还同时变化了原来的声调与产生的声调之间的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 ,声调不匹配的启动项目是否产生显著的启动效应取决于词汇竞争的环境、声调输入与深层声调表征之间匹配的程度 ,以及不匹配的声调所在的位置。文章从语音输入中的声调信息如何激活词汇表征、声调信息如何存储在心理词典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词汇加工 语义激活 声调 跨通道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情与中国民族音乐情绪识别的关系:来自ERP的证据 被引量:8
4
作者 杨集梅 柴洁余 +2 位作者 邱天龙 全小山 郑茂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81-1192,共12页
音乐情绪识别能力是利用音乐开展情绪调节的基本条件。传统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民族音乐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在情绪调节和音乐治疗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是研究音乐情绪识别的有效音乐刺激。本研究采用... 音乐情绪识别能力是利用音乐开展情绪调节的基本条件。传统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民族音乐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在情绪调节和音乐治疗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是研究音乐情绪识别的有效音乐刺激。本研究采用跨通道情绪启动范式,通过人际反应指针问卷筛选出高、低共情组被试各36人参加脑电实验,考察共情能力对中国民族音乐情绪识别的影响。脑电数据显示,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情绪内隐识别时,将宫调和羽调音乐作为启动刺激,诱发了中期的P2、N400以及晚期正成分LPC(Late Positive Component)。低共情组P2和N400成分的波幅大于高共情组,高共情组LPC成分的波幅大于低共情组。本研究第一次从电生理层面考察了不同共情能力的个体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情绪识别时的神经反应差异。高低共情组在中国民族音乐情绪识别不同阶段的注意投入可能影响了其对音乐刺激的感受,进而影响音乐情绪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情绪识别 中国民族音乐 共情 事件相关电位 通道情绪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