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府强互惠激励下跨界流域一级水权分散优化配置模型 被引量:7
1
作者 牛文娟 王伟伟 +2 位作者 邵玲玲 王慧敏 牛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8-157,共10页
我国跨界流域水资源冲突问题较严重,一级水权集中配置方案因其过于理想化而实施效率低下,难以应对冲突。提出应在规划和决策的前期给予各类主体充分的利益表达机会,创新一级水权配置模式,构建政府强互惠激励政策协调下的多用水主体分散... 我国跨界流域水资源冲突问题较严重,一级水权集中配置方案因其过于理想化而实施效率低下,难以应对冲突。提出应在规划和决策的前期给予各类主体充分的利益表达机会,创新一级水权配置模式,构建政府强互惠激励政策协调下的多用水主体分散优化配置模型。首先将分散优化与集中优化进行对比,分析政府强互惠激励下的分散优化协调机制对提高跨界流域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配置方案的可操作性的作用;基于分散优化的基本模型,加入政府强互惠节水激励政策,通过节水激励水价这一因子代替原分散优化模型的自利因子,构建一般的一级水权分散优化模型和政府强互惠激励下的一级水权分散优化模型;以漳河流域为例,对模型进行计算及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分散优化配置模式中,主体的自利性使得流域整体利益受损,尤其是在来水极少的年份;政府强互惠激励下的分散优化配置模式能够兼顾流域宏观和微观的利益。来水量对于跨界流域一级水权配置模式有重要影响,来水量充裕时,政府可放手用水主体进行自主治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来水量短缺时,政府必须注意改变管理模式,对不同用水主体实施差异化政策激励,加强主体的节水动力;来水量越少,政府强互惠激励下的分散优化配置模式优势越明显。由于既充分考虑各用水主体的利益又能体现流域统一管理理念,因此,政府强互惠激励下的跨界流域一级水权分散优化配置模式在当前流域统一管理和区域分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下避免了权力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流域水资源冲突 政府强互惠 分散优化 一级水权配置 漳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的“新安江模式”及可持续制度安排 被引量:73
2
作者 沈满洪 谢慧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6-163,共8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观点。生态补偿是实现绿水青山价值转化的重要机制。新安江流域上下游因“要保护与不保护”“要补偿与不补偿”“以河为标准与以湖为标准”的争议而引发冲突。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协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观点。生态补偿是实现绿水青山价值转化的重要机制。新安江流域上下游因“要保护与不保护”“要补偿与不补偿”“以河为标准与以湖为标准”的争议而引发冲突。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浙皖两省的谈判协商成功达成了两轮六年(2012-2017)的跨界生态补偿协议并付诸实施,成为全国首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典范。补偿协议的创新性在于:实现上下级补偿与上下游补偿的结合,以上下级补偿带动上下游补偿;实现生态保护补偿与环境损害赔偿的耦合,做到激励与约束的完美结合;实现上下游共同参与的水质监测机制,水质监测结果好就给予生态保护补偿,水质结果差就实施环境损害赔偿;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结合,针对饮用水的水质要求确定以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4项指标作为监测对象。两轮试点绩效显著,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新安江出境水质明显改善。新安江跨界流域生态补偿协议之所以能够顺畅达成并持续运行,是由上游生态保护比较优势决定的必要性与下游经济发展比较优势所决定的可能性共同决定的,是由上下游共同的生态补偿制度需求与各级政府生态补偿制度供给的均衡所决定的。新安江流域跨界生态补偿试点是中国特色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当然,该制度也需要在多方面继续完善:实施多元补偿,调动各种资源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补偿标准,尽力体现上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机会成本;给予多元受偿,激发各个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区域合作,建立黄山市经济开发区共同开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跨界流域 新安江模式 可持续 制度安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谋效应:跨界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的实地研究——以“SJ边界环保联席会议”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唐国建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45-50,共6页
跨界流域水资源问题主要包括水量分配和水污染。已有相关研究涉及了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上下游利益博弈和经济补偿等诸多方面。SJ边界环保联席会议的实践表明:目前以一级政府下属的环保局为主体的跨界流域水污染... 跨界流域水资源问题主要包括水量分配和水污染。已有相关研究涉及了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上下游利益博弈和经济补偿等诸多方面。SJ边界环保联席会议的实践表明:目前以一级政府下属的环保局为主体的跨界流域水污染联合防治机制,实质上是政府之间的共谋行为,其社会效应体现为该机制有效地协调了上下游的利益博弈,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或避免了因经济纠纷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其生态效应却是联防机制,不仅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而且由于它将污染事件信息控制在内部,其结果往往是加剧了河流的水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谋行为 跨界流域 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流域水资源管理冲突识别、成因与机理及对策——以鄱阳湖流域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吕添贵 刘芳苹 +1 位作者 汪立 孔安妮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5-89,共5页
识别跨界流域水资源管理冲突及其成因,可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流域水资源管理冲突特征出发,剖析了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冲突表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流域水资源管理冲突的成因及影响机理,并... 识别跨界流域水资源管理冲突及其成因,可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流域水资源管理冲突特征出发,剖析了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冲突表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流域水资源管理冲突的成因及影响机理,并提出了水资源管理冲突优化对策。这些对策主要包括:制定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完善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实现水资源有效调度与监管;编制流域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基于跨界流域视角剖析流域水资源管理冲突过程,可为实现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冲突 冲突识别 冲突成因 影响机理 鄱阳湖流域 跨界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流域水资源冲突的脆性与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牛文娟 王伟伟 +1 位作者 戴传阳 牛富 《水利经济》 2017年第6期59-65,共7页
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定义了跨界流域水资源冲突脆性概念,分析了冲突脆性源及脆性激发过程。运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了跨界流域水资源冲突脆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漳河流域水资源冲突脆性进行评价,提出了降低脆性的对策建议。研... 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定义了跨界流域水资源冲突脆性概念,分析了冲突脆性源及脆性激发过程。运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了跨界流域水资源冲突脆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漳河流域水资源冲突脆性进行评价,提出了降低脆性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跨界流域内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冲突脆性,不同地区的各子系统的冲突脆性,以及各地区的不同子系统的冲突脆性,均表现出异质性。要降低流域和地区的水资源冲突脆性,需要流域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从社会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等方面同时入手。流域管理机构应致力于建立流域整体水资源冲突脆性协调与控制机制,区域地方政府则应更新发展理念,加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共赢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流域 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冲突脆性 突变级数法 漳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流域生态系统利益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以区域协同治理为视角 被引量:40
6
作者 邵莉莉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0-103,共14页
跨界流域生态系统利益补偿的困境在于理论上对“赔偿”与“补偿”概念的混淆,在实践方面,跨界流域的供给方虽然对流域生态系统的维护做出了贡献,却往往难以得到流域非使用价值的增值受益,有必要对流域跨界转移各参与主体对水资源的增值... 跨界流域生态系统利益补偿的困境在于理论上对“赔偿”与“补偿”概念的混淆,在实践方面,跨界流域的供给方虽然对流域生态系统的维护做出了贡献,却往往难以得到流域非使用价值的增值受益,有必要对流域跨界转移各参与主体对水资源的增值受益进行合理分配,并予以法律规范化调整。流域生态系统利益补偿实际上是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转移,所以应重视对跨界流域的整体性价值的保护。跨界流域利益补偿的法律属性应视为流域上下游的“共同利益”。结合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对“水流”的所有权的理解,可以总结出国家对“水流”的所有权既是国家公法上的权利也是国家公法义务的本质。这一义务约束了创设权利的国家,也意味着国家需要承担补偿责任。国家补偿的对象包括当私主体不能有效赔偿时对流域利益受损者予以救济,补偿的内容除了包括跨界流域所体现的经济价值,还包括流域的非使用价值。跨界流域利益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应该以区域协同理论为指导,从跨界流域利益补偿的本体内容、范围、主体三方面予以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流域 利益补偿 区域协同 国家所有权 行政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协同治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俊杰 何寿奎 梁功雯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31,共10页
针对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的横向治理评估体系不完善、治理主体主动施策意愿低的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改善、生态价值实现角度探索治理主体协同决策的动力机制。分别构建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协同合作... 针对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的横向治理评估体系不完善、治理主体主动施策意愿低的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改善、生态价值实现角度探索治理主体协同决策的动力机制。分别构建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协同合作博弈模型,分析流域上下游政府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策略,并建立基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发现:在非协同合作下,上下游政府努力程度不足;协同合作在经济层面上比非协同合作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上下游政府自发达成协同合作比较困难,通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上下游达成合作并能提高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效益。研究成果可为跨界流域府际合作机制的构建及横向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流域 生态环境脆弱性 横向生态补偿 协同治理 决策行为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量化与分摊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袁广达 仲也 杜星博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72,共12页
在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内外环境会计、环境经济中关于流域生态补偿核算与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熵权法、因素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构建跨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标准与分摊模型。以流域上游生态损害与保护成本、水资源生态系统... 在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内外环境会计、环境经济中关于流域生态补偿核算与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熵权法、因素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构建跨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标准与分摊模型。以流域上游生态损害与保护成本、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基础核算,通过引入用水比例以及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调节系数,对流域受益主体补偿的上下限进行评估,通过测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摊比例,引入多种修正系数细化下游各省市的补偿金额。本文构建的量化标准与分摊模型,能为跨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和补偿实践提供新的方案,并为宏观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量化 标准分摊 横向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跨界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 被引量:27
9
作者 彭兆弟 李胜生 +5 位作者 刘庄 杨汉培 李维新 庄巍 李文静 杭小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8-465,共8页
采用输出系数法,从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径流和畜禽养殖3个来源估算太湖流域跨界区农业面源COD、TN和TP污染负荷,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和均方差赋权法,进一步对区域内各地区污染负荷的入水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湖... 采用输出系数法,从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径流和畜禽养殖3个来源估算太湖流域跨界区农业面源COD、TN和TP污染负荷,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和均方差赋权法,进一步对区域内各地区污染负荷的入水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跨界区2010—2013年COD、TN和TP入水负荷总体呈下降趋势,4 a间高COD负荷区分布在湖州市和嘉兴市,高TN和TP负荷区分布在苏州市、湖州市和嘉兴市,畜禽养殖是3种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均占3种污染物总负荷量的80%以上。各地区污染负荷的入水强度评价结果显示,2010—2013年跨界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单位GDP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217 6、0.240 2、0.236 4和0.222 2,无明显变化规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单位面积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407 8、0.289 9、0.289 2和0.281 6,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农业面源 污染负荷 入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治理视角下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模式的构建——以引滦入津工程水污染防治为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葛丽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0-63,共4页
流域跨界水资源因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导致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困难。跨流域调水工程将流域水污染的外部成本更加明确的同时,其水污染防治方式对于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模式的构建更具借鉴性。拟从协同治理视角出发,以海河流域引... 流域跨界水资源因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导致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困难。跨流域调水工程将流域水污染的外部成本更加明确的同时,其水污染防治方式对于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模式的构建更具借鉴性。拟从协同治理视角出发,以海河流域引滦入津工程水污染防治为例,在分析海河流域跨界水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建设现状及效果的基础上,建议从推动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设、打造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平台等方面着手构建普遍适用的流域跨界水污染协同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流域水污染 水污染防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同治理视角下太湖流域湖长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锋 封雯静 《水利经济》 2023年第4期61-65,81,104,105,共8页
为研究跨界湖长制的本质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博弈系统中湖长与企业、区域内湖长、区域间湖长的多方博弈,对太湖治理困境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太湖流域湖长制存在问题的内因在于理性经济人的利益相关性,可以通过外界元素达成多方共赢的... 为研究跨界湖长制的本质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博弈系统中湖长与企业、区域内湖长、区域间湖长的多方博弈,对太湖治理困境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太湖流域湖长制存在问题的内因在于理性经济人的利益相关性,可以通过外界元素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借鉴矩阵式组织框架,融合流域内各区域湖长层级体系与协同理论,构建了太湖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多维模式框架,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多元主体、多维作用。基于区域协同治理框架,建议从政府角度,明晰权责划分,完善评价体系;从企业角度,优化生态补偿,加强技术革新;从社会组织角度,优化科研投入,强化理论渗入;从公众角度,群众参与治理,加强反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流域治理 湖长制 区域协同治理 多元主体博弈系统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跨界污染治理的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12
作者 姚鹏 孟露 公维凤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4期162-172,共11页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流域跨界污染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之一。流域跨界污染作为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其空间溢出效应导致污染治理成本和收益在不同地区之间分配不均,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环...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流域跨界污染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之一。流域跨界污染作为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其空间溢出效应导致污染治理成本和收益在不同地区之间分配不均,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环境质量,还显著加剧了上下游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增加了治理过程的协调成本和执行复杂性。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流域跨界污染治理的演变历程及现实困境,研究发现,现有治理模式普遍存在治理碎片化、上下游激励扭曲及法制和制度保障不足等障碍,导致流域整体治理效率低下。基于此,提出完善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推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以降低治理的协调成本;建立区域间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缓解上下游之间的激励不对称,形成可持续的合作均衡;强化法治和制度供给,提升制度执行力与约束力等政策建议。通过中央统筹与地方协作的有机结合,有效改善流域整体治理绩效,推动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与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助于厘清流域跨界污染治理的现实困境,为新时期提升水环境治理效能、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污染 流域治理 环境规制 国内外治理经验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典型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铁永波 张宪政 +6 位作者 龚凌枫 高延超 白永健 徐伟 巴仁基 李宗亮 葛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71-1080,共10页
西南山区是中国地质灾害链最发育、成灾最严重的地区。为深入认识区域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文章在系统收集西南山区历史上19次典型重大灾害事件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链的主控因素及成灾特征,总结了滑坡型、崩塌型、泥石流型3类灾害链分... 西南山区是中国地质灾害链最发育、成灾最严重的地区。为深入认识区域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文章在系统收集西南山区历史上19次典型重大灾害事件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链的主控因素及成灾特征,总结了滑坡型、崩塌型、泥石流型3类灾害链分类模式及5种链式成灾过程,并选择每一类中的典型地质灾害链成灾过程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地质灾害链成灾机理研究、数据库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及跨界流域链式灾害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等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地质灾害链防范建议,旨在为区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划、重大工程与城镇建设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地质灾害链 成灾模式 跨界流域 风险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内河联网计划及其面临的问题
14
作者 周海炜 唐晟佶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1-123,140,共4页
"内河联网计划(NRLP)"是印度为解决水资源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计划。现阐述了印度内河联网计划的目标规划及进展,介绍了该计划的管理体制与印度水政策。由于该计划规模庞大,涉及南亚半岛诸多河流的水资源调配和开发... "内河联网计划(NRLP)"是印度为解决水资源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计划。现阐述了印度内河联网计划的目标规划及进展,介绍了该计划的管理体制与印度水政策。由于该计划规模庞大,涉及南亚半岛诸多河流的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因此其实施过程中将面临资金压力、国际跨界河流开发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水资源管理 内河联计划网 跨界流域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