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卷积注意力机制和多损失联合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被引量:
1
1
作者
周传华
周东东
+1 位作者
夏徐东
周子涵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22年第6期22-30,共9页
红外光和可见光(RGB-IR)下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Re-id)对于现代视频监控,尤其是夜间监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单模态行人重识别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达到较高水平.然而,除了光照条件、人体姿势、摄像机角度等常见问题外,跨模态行人重识别问题...
红外光和可见光(RGB-IR)下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Re-id)对于现代视频监控,尤其是夜间监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单模态行人重识别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达到较高水平.然而,除了光照条件、人体姿势、摄像机角度等常见问题外,跨模态行人重识别问题难点主要在于同时存在模态间的巨大差异和模态内的类内变化,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卷积注意力机制和多损失联合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此方法基于双流网络结构,首先在双流网络的两支路中使用Resnet50网络前三层卷积层分别提取行人图片的浅层特征,然后嵌入卷积注意力机制模块以抑制颜色等无关信息的提取,并融合中层特征和支路骨干网络获取的最终特征提升获取特征的辨别力,最后采用双向跨模态三元组损失和身份损失联合约束双流网络,加快网络模型收敛,有效应对模态间的差异以及类内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使跨模态行人重识别问题的精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深度学习
卷积注意力机制
多损失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边缘智能终端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及应用
2
作者
卞紫阳
许廷发
+1 位作者
马亮
李佳男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31-2638,共8页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技术旨在可见光、红外等不同模态图像中识别出同一个人,其在人机协同、万物互联、跨界融合、万物智能的智能系统与装备中具有重要应用。提出一种数据增强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在波长域进行数据增强的同时保留可见图...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技术旨在可见光、红外等不同模态图像中识别出同一个人,其在人机协同、万物互联、跨界融合、万物智能的智能系统与装备中具有重要应用。提出一种数据增强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在波长域进行数据增强的同时保留可见图像的结构信息,以弥合不同模态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基于瑞芯微的RK3588芯片设计实现了一套边缘智能终端,并部署了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算法。在边缘计算部署的硬件设计、软件开发中,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层级配置的方案,实现了系统弹性可扩展,降低了数据集中处理的计算压力。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在两个基准数据集SYSU-MM01和RegDB上取得了较好的性能,并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应用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数据增强
边缘智能终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互惠双向生成对抗网络用于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3
作者
魏梓钰
杨曦
+2 位作者
王楠楠
杨东
高新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5-212,共8页
为提高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互惠双向生成对抗网络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建立两个生成对抗网络以生成跨模态异质图像;其次,设计一种联合损失在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相互转换过程中拉近隐藏空间特征的分布,促使网...
为提高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互惠双向生成对抗网络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建立两个生成对抗网络以生成跨模态异质图像;其次,设计一种联合损失在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相互转换过程中拉近隐藏空间特征的分布,促使网络生成更接近真实图像的伪异质图像;最后,通过将原始图像与生成的异质行人图像相结合并输入至区别性特征提取网络中,使得不同模态的图像统一至相同模态,消减了跨模态差异。利用表征学习与度量学习,使网络提取出更具有判别性的行人特征。通过在跨模态数据集SYSU-MM01和RegDB上做对比实验,分析了该方法在不同损失函数下的识别效果。对比于其他前沿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更高准确率和更强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对抗网络
图像转换
特征提取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研究综述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玉林
《电视技术》
2022年第5期9-11,共3页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又称可见光-红外行人重识别,是一项在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间进行行人识别与检索的技术。该技术作为视频智能监控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在安防监控和疑犯追踪等领域被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新型摄像头(可在弱光...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又称可见光-红外行人重识别,是一项在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间进行行人识别与检索的技术。该技术作为视频智能监控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在安防监控和疑犯追踪等领域被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新型摄像头(可在弱光环境下自动切换到红外模式,拍摄红外图像)逐渐代替可见光摄像头并普及起来,跨模态行人重识别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显著的发展。对此,本文分别对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的概念以及相关研究进行介绍与分析,并对目前相关研究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双流网络
生成对抗网络
模态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卷积注意力机制和多损失联合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被引量:
1
1
作者
周传华
周东东
夏徐东
周子涵
机构
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复杂系统多学科管理与控制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出处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22年第6期22-30,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772002,61702006)
复杂系统多学科管理与控制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CS2020-04)。
文摘
红外光和可见光(RGB-IR)下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Re-id)对于现代视频监控,尤其是夜间监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单模态行人重识别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达到较高水平.然而,除了光照条件、人体姿势、摄像机角度等常见问题外,跨模态行人重识别问题难点主要在于同时存在模态间的巨大差异和模态内的类内变化,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卷积注意力机制和多损失联合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此方法基于双流网络结构,首先在双流网络的两支路中使用Resnet50网络前三层卷积层分别提取行人图片的浅层特征,然后嵌入卷积注意力机制模块以抑制颜色等无关信息的提取,并融合中层特征和支路骨干网络获取的最终特征提升获取特征的辨别力,最后采用双向跨模态三元组损失和身份损失联合约束双流网络,加快网络模型收敛,有效应对模态间的差异以及类内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使跨模态行人重识别问题的精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深度学习
卷积注意力机制
多损失联合
Keywords
Cross-modality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Deep learning
CBAM
Multi-loss joint
分类号
TP39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边缘智能终端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及应用
2
作者
卞紫阳
许廷发
马亮
李佳男
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
出处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31-263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2020429036)。
文摘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技术旨在可见光、红外等不同模态图像中识别出同一个人,其在人机协同、万物互联、跨界融合、万物智能的智能系统与装备中具有重要应用。提出一种数据增强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在波长域进行数据增强的同时保留可见图像的结构信息,以弥合不同模态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基于瑞芯微的RK3588芯片设计实现了一套边缘智能终端,并部署了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算法。在边缘计算部署的硬件设计、软件开发中,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层级配置的方案,实现了系统弹性可扩展,降低了数据集中处理的计算压力。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在两个基准数据集SYSU-MM01和RegDB上取得了较好的性能,并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应用部署。
关键词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数据增强
边缘智能终端
Keywords
cross-modality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data enhancement
edge intelligent terminal
分类号
TN911.7 [电子电信—通信与信息系统]
TN967.1 [电子电信—信号与信息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互惠双向生成对抗网络用于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3
作者
魏梓钰
杨曦
王楠楠
杨东
高新波
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重庆邮电大学图像认知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出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5-212,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976166,61772402,61671339,U1605252,61772387,61922066,6187614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QY01W0200,2018AAA0103202)
+5 种基金
国家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计划(CS31117200001)
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2020KJXX-02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JB210115)
陕西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20180104)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1GY-03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5001-20109215456)。
文摘
为提高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互惠双向生成对抗网络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建立两个生成对抗网络以生成跨模态异质图像;其次,设计一种联合损失在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相互转换过程中拉近隐藏空间特征的分布,促使网络生成更接近真实图像的伪异质图像;最后,通过将原始图像与生成的异质行人图像相结合并输入至区别性特征提取网络中,使得不同模态的图像统一至相同模态,消减了跨模态差异。利用表征学习与度量学习,使网络提取出更具有判别性的行人特征。通过在跨模态数据集SYSU-MM01和RegDB上做对比实验,分析了该方法在不同损失函数下的识别效果。对比于其他前沿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更高准确率和更强鲁棒性。
关键词
生成对抗网络
图像转换
特征提取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Keywords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image translation
feature extraction
cross-modal pedestrianre-identification
分类号
TN911.73 [电子电信—通信与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研究综述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玉林
机构
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出处
《电视技术》
2022年第5期9-11,共3页
文摘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又称可见光-红外行人重识别,是一项在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间进行行人识别与检索的技术。该技术作为视频智能监控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在安防监控和疑犯追踪等领域被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新型摄像头(可在弱光环境下自动切换到红外模式,拍摄红外图像)逐渐代替可见光摄像头并普及起来,跨模态行人重识别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显著的发展。对此,本文分别对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的概念以及相关研究进行介绍与分析,并对目前相关研究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双流网络
生成对抗网络
模态
差异
Keywords
cross-modal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dual-flow network
adversarial generation network
modal differences
分类号
TP311.5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卷积注意力机制和多损失联合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周传华
周东东
夏徐东
周子涵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边缘智能终端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及应用
卞紫阳
许廷发
马亮
李佳男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互惠双向生成对抗网络用于跨模态行人重识别
魏梓钰
杨曦
王楠楠
杨东
高新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研究综述
刘玉林
《电视技术》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