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行体“V过”的跨方言比较——从南昌方言表更新的“过_(3)”说起
1
作者 罗琭昕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6,共10页
本文以精细化思路对重行体语法意义再审视,论证南昌方言“过_(3)”强调事件更新之目的,其更新在于事物属性的全部或单个更换。南昌方言重行体具有后接不定指“一量”强倾向,可与加量重行的“凑”同现。通过跨方言比较,得到重行结构的方... 本文以精细化思路对重行体语法意义再审视,论证南昌方言“过_(3)”强调事件更新之目的,其更新在于事物属性的全部或单个更换。南昌方言重行体具有后接不定指“一量”强倾向,可与加量重行的“凑”同现。通过跨方言比较,得到重行结构的方言参数项:前提(非)理想、类义副词前搭配、类义体标记后搭配、数量成分的组配。“过_(3)”源于“从头到尾V一遍”的“过_(02)”,符合语用推理的事理性关联触发重行用法,若处于次第义环境,则为表轮流、交替的“过_(4)”。受普通话“重新来过”与北京口语变化的启发,判定重行结构基式为动词与“过_(3)”组合,“副词V过”是后起框式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方言 重行体 “V过” 跨方言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方言区流动、自选择与劳动力收入 被引量:16
2
作者 金江 孟勇 张莉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4-103,共10页
本文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考察劳动力跨方言区流动对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与在同一方言区流动的劳动力个体相比,跨方言区流动收入要高31.9%;对于跨方言区流动的劳动力而言,跨方言... 本文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考察劳动力跨方言区流动对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与在同一方言区流动的劳动力个体相比,跨方言区流动收入要高31.9%;对于跨方言区流动的劳动力而言,跨方言区流动对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为30.5%,如果在同一方言区流动的劳动力选择跨方言区流动,其收入反而会减少3.9%,说明不同劳动力个体在流入地的选择上是基于其比较优势做出的决策。进一步,本文还发现跨方言区流动的劳动力无论选择在同一方言区流动还是跨方言区流动,均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在流动决策上具有绝对优势。在考虑了测量误差和极端值以及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选择 跨方言区流动 文化差异 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方言比较视角下汉语量词显赫功能及动因 被引量:3
3
作者 高亚楠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196-202,共7页
汉语量词是显赫范畴:语义层面,它是集计数单位、分类、色彩和指称功能于一身的包容体;句法层面,它在特定条件下几乎能够独立充当所有的句法成分。各方言显赫层次为"粤语、吴语、闽语>湘语、客家话、官话、赣语>徽语、平话、... 汉语量词是显赫范畴:语义层面,它是集计数单位、分类、色彩和指称功能于一身的包容体;句法层面,它在特定条件下几乎能够独立充当所有的句法成分。各方言显赫层次为"粤语、吴语、闽语>湘语、客家话、官话、赣语>徽语、平话、晋语"。量词显赫性是民族语言接触和语言自身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汉民族辩证、整体而模糊的认知心理是其功能显赫的内驱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词多功能性 词类显赫 跨方言比较 文化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之检视——兼谈对研究前景的思考与展望
4
作者 王浩铭 张和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63,共19页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自《汉语的构词法》(陆志韦等,1957)问世以来语言学界关于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理论研究。其中,基于传统语法的离合词研究主要着眼于分析和界定离合词的性质,基于现代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则主要在传统语法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离...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自《汉语的构词法》(陆志韦等,1957)问世以来语言学界关于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理论研究。其中,基于传统语法的离合词研究主要着眼于分析和界定离合词的性质,基于现代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则主要在传统语法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离合词的形成方式,并尝试解释现代汉语中存在离合词的深层次原因。但是,相关分析在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同时,也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认为,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尚需在离合现象的描写、离析形式的界定、离合词典型特征的刻画、离合词的跨语言/方言比较等方面,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探索。离合词这一看似违反西方关于“词”理论的“另类”,究竟是显示了汉语的某些特殊属性或本质,还是能够在世界语言的普遍现象中找到“容身之所”,仍有待学者更深入地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合词 离析形式 典型特征 语言/方言比较 研究综述与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形音义,其音为何?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丹青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共1页
汉字具有超时空性,包括超时代性和超方言性。汉字正是以此维系了汉语的跨时代认同感和跨方言向心力,强化了方音各异的各地民众的民族、国家和文化的认同并代代相传。汉字是由形音义构成的整体,缺一不可,其实质是汉字以自己的形记录汉语... 汉字具有超时空性,包括超时代性和超方言性。汉字正是以此维系了汉语的跨时代认同感和跨方言向心力,强化了方音各异的各地民众的民族、国家和文化的认同并代代相传。汉字是由形音义构成的整体,缺一不可,其实质是汉字以自己的形记录汉语的语素·音节。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指出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这是对汉字本质的精准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节文字 《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先生 超时空性 形音义 语素 时代 跨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