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美学精神跨文化阐释的三种方式
1
作者 李庆本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126,159,共12页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性,是沟通式的跨文化阐释;苏源熙对中国美学问题的解答,解构了中西二元论模式,是互动式的跨文化阐释。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跨文化阐释 朱利安 卜松山 苏源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跨越与整体表达——辜鸿铭儒经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永利 刘军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典籍是承载一个文化体系主要特征的显性符码,而典籍翻译则是一种显明的跨文化阐释行为。在儒经英译过程中,辜鸿铭构建了一条"归化性文化阐释"和"补偿性文化阐释"互相作用的文化阐释路径。辜译儒经通过归化性文化阐... 典籍是承载一个文化体系主要特征的显性符码,而典籍翻译则是一种显明的跨文化阐释行为。在儒经英译过程中,辜鸿铭构建了一条"归化性文化阐释"和"补偿性文化阐释"互相作用的文化阐释路径。辜译儒经通过归化性文化阐释,实现了朝向西方性和现代性的双重跨越。通过补偿性文化阐释,以核心概念词特殊英译形式和副文本阐释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指向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本质的整体表达。辜译儒经的成功经验,对当前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供了有益启示,只有在对传统典籍进行归化性文化阐释的同时,保持典籍文本的整体性意涵,才能有效推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儒家经典 跨文化阐释 文化外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阐释与跨文化阐释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庆本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0-206,共7页
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主要是用来辨识西方文论的,认为西方现代文论普遍存在着"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的现象;而实际上,"强制阐释&qu... 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主要是用来辨识西方文论的,认为西方现代文论普遍存在着"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的现象;而实际上,"强制阐释"的现象普遍也存在于中国传统文论中。跨文化阐释要求阐释者暂时放弃自己的文化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文化处境、理论场域,用对方的语言或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来阐述、解释本民族的文学文本,从而达到沟通理解的目的。如果说"强制阐释"更多地是从时间性维度来进行文本阐释的,那么跨文化阐释则偏重强调阐释的空间性维度。"强制阐释"与跨文化阐释互以对方为前提,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而不是彼此取代的关系。跨文化阐释可以为"强制阐释"设界。由于存在着"跨文化阐释"这种现象,才可以确保"强制阐释"这一概念存在的合理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 跨文化阐释 中国传统文论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中“缘”的跨文化阐释与源价值重构 被引量:4
4
作者 宋菁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7-171,共5页
"文化转向"眼光观照下的译学研究,"翻译"之内涵已经超越跨文化语境下的纯语言文字转换行为,而进一步涵括由此所带来的文化递嬗流变。文章探讨《红楼梦》杨译本中与"缘"有关词条的翻译现象,在汉语语内翻... "文化转向"眼光观照下的译学研究,"翻译"之内涵已经超越跨文化语境下的纯语言文字转换行为,而进一步涵括由此所带来的文化递嬗流变。文章探讨《红楼梦》杨译本中与"缘"有关词条的翻译现象,在汉语语内翻译和汉英语际翻译两大层面对其展开历时和共时研究,以跨文化交际的眼光阐释源、宿语中各自的文化流变、文化误释及源价值重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 跨文化阐释 源价值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词的“越境”及其跨文化阐释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圣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6-112,共7页
解释过程是解释者的世界观念展现的过程。语词是向我们打开了的文本,它以图形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广阔的意欲语境,激发解释者独特的、丰富多样的理解与解释。本文以西方理论话语核心语词之一Logic为个案,从阐释学的视角探讨西方理论话语在... 解释过程是解释者的世界观念展现的过程。语词是向我们打开了的文本,它以图形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广阔的意欲语境,激发解释者独特的、丰富多样的理解与解释。本文以西方理论话语核心语词之一Logic为个案,从阐释学的视角探讨西方理论话语在中国异域文化中的接受和影响。不同译介群体立足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带着不同的学术前见,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或借用中国古代思想中现成的词语,或利用汉字造新词,作为其对等词,使得Logic在与汉语文化的交融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译名。这些带有双重文化标识的语词传译方式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阐释,贯穿于中国逻辑文化构建的整个动态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词 逻辑 越境 跨文化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阐释及其文化批判理论转向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圣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4-137,共4页
国际比较文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从国与国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实证研究发展到洲际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平行研究,经过文化批判理论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关于文化差异性的洗礼,认识到共同诗学的达致要从跨文化差异诗学出发,进... 国际比较文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从国与国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实证研究发展到洲际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平行研究,经过文化批判理论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关于文化差异性的洗礼,认识到共同诗学的达致要从跨文化差异诗学出发,进行寻根研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建基于现代性之上的文化批判对劣质文化要素的消解作用以及对优秀文化要素的提升作用,以此推动跨文化共同诗学汇通的达致。华人华裔批评家,由于其对中西两种文化及其诗学的近距离接触,对跨文化诗学及其文化批判理论有更深刻的体会,肇始了比较文学领域的跨文化阐释及其文化批判转向。跨文化阐释及其文化批判模式经历了从单向阐发到双向互阐再到跨文化阐释及其文化批判,直到以中西双向文化突破理论为标志的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其中具有中西两种知识背景的叶维廉和劳思光先后进行的反思路径颇为中肯,理论批评和实践批评极具建设性,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范例,台湾和北美华人华裔始创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遂得到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阐释 中国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 叶维廉 共同诗学 文化批判理论 理论批评 文化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百年跨文化阐释谫论 被引量:2
7
作者 俞晓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119,130,共10页
百年红学历程中,对《红楼梦》的跨文化阐释主要在四个维度上进行:阐发研究,平行研究,翻译研究,域外流传。《红楼梦》的域外改编与演出,乃是小说题旨在异国文化观照下的文学阐释和艺术变异。在各种文化语境中对《红楼梦》所作的跨文化阐... 百年红学历程中,对《红楼梦》的跨文化阐释主要在四个维度上进行:阐发研究,平行研究,翻译研究,域外流传。《红楼梦》的域外改编与演出,乃是小说题旨在异国文化观照下的文学阐释和艺术变异。在各种文化语境中对《红楼梦》所作的跨文化阐释与研究,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比较文学 跨文化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伦理学在俄罗斯民族生命中——关于康德伦理学思想的一种跨文化阐释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士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共8页
在面对俄罗斯近二三百年的历史之谜时,人们也总是不免要产生这样的疑惑,即这个本来野蛮、落后、没有文化的民族,何以在短短一两个世纪中就获得了这样高度的精神发展。像超越时代的理想主义,彻底清醒的批判现实精神,以及他们对于正义、... 在面对俄罗斯近二三百年的历史之谜时,人们也总是不免要产生这样的疑惑,即这个本来野蛮、落后、没有文化的民族,何以在短短一两个世纪中就获得了这样高度的精神发展。像超越时代的理想主义,彻底清醒的批判现实精神,以及他们对于正义、善良和爱的刻意执着,所有这些现代俄罗斯精神都很难从它的古典传统中得到解释。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只能根源于康德晦涩的伦理学体系。这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可以表述为,康德为现代俄罗斯提供了关于伦理实践的先验构架,而俄罗斯人则以不屈不挠的奋斗牺牲承担了那种崇高的道德律令。一言以蔽之,这是伟大的思想形式和强劲的现实力量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阐释 俄罗斯民族 康德 理学思想 伦理学 生命 俄罗斯精神 精神发展 理想主义 现实精神 古典传统 理学体系 本质联系 伦理实践 道德律令 俄罗斯人 现实力量 思想形式 文化 现代 清醒 先验 奋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法——《诗经》研究的文学人类学进路
9
作者 杨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53,共5页
自从葛兰言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开创了文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诗经》研究方法,后继者无数,使得文学人类学方法研究《诗经》在20世纪《诗经》研究学术史上成果斐然。文学人类学研究《诗经》的方法论经历了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 自从葛兰言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开创了文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诗经》研究方法,后继者无数,使得文学人类学方法研究《诗经》在20世纪《诗经》研究学术史上成果斐然。文学人类学研究《诗经》的方法论经历了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法的演变,笔者在方法论视域内选取葛兰言、闻一多、白川静、叶舒宪四位中外学者的《诗经》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透视他们各自进行跨文化阐释的得失以及方法论的演变。在跨文化阐释方面,葛兰言和白川静采用同一文化圈或类似历史时代的原则进行简单类比,闻一多和叶舒宪则采用更大的文化通则进行综合类比。此外,叶舒宪的三重证据法利用多重证据之间互证,对过度阐释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研究 跨文化阐释 三重证据法 文学人类学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语言·文本:跨文化阐释中的三重转换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奕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6-140,共5页
跨文化阐释是用一种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来解释另一种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理论与应用视角,它涉及到哲学、美学和文学等多个学科。本文从文化、语言、文本三个方面出发,以中国古诗英译为例探讨跨文化阐释中文化、语言、文本转换对于推动中西... 跨文化阐释是用一种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来解释另一种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理论与应用视角,它涉及到哲学、美学和文学等多个学科。本文从文化、语言、文本三个方面出发,以中国古诗英译为例探讨跨文化阐释中文化、语言、文本转换对于推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价值,从而尝试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一种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阐释 阐释 转换 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阐释与中国文学走出去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庆本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3-127,F0003,共6页
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1901年)中曾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的历史。“中国之中国”是华夏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亚洲之... 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1901年)中曾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的历史。“中国之中国”是华夏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亚洲之中国”是中华民族与亚洲其他民族相互借鉴交流的时代,而“世界之中国”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范围内其他民族相互借鉴交流的时代。范围虽有不同,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实质却亘古未变。中华民族之所以蔓延几千年,永葆青春活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跨文化阐释 世界之中国 交流与融合 中国史叙论 开放性 相互借鉴 梁启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诗学跨文化阐释之路
12
作者 野草 杨红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0-25,共6页
本文以张隆溪的历经为例,探讨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从文学比较到文化比较的学术研究之路;探究阐释学理论视域中的比较研究拓展,从历史学平台走向阐释学平台的跨文化研究理路,并进一步迈向世界文学的学术新论域。致力于跨越学科、语言... 本文以张隆溪的历经为例,探讨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从文学比较到文化比较的学术研究之路;探究阐释学理论视域中的比较研究拓展,从历史学平台走向阐释学平台的跨文化研究理路,并进一步迈向世界文学的学术新论域。致力于跨越学科、语言及文化传统界限的文化交流,构建了超越现代分化式的文化阐释与知识整合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跨文化阐释 知识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杂剧“三国戏”的跨文化阐释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鹏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5-212,共8页
此文以汉学家伊维德(Wilt L.Idema)和奚如谷(Stephen H.West)的译著《战争、背叛和结拜兄弟:早期的三国戏剧》为研究对象,以“译者行为批评”为理论视角考察学者型译者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学者型译者行为表现在翻译内求文本意义与风格之... 此文以汉学家伊维德(Wilt L.Idema)和奚如谷(Stephen H.West)的译著《战争、背叛和结拜兄弟:早期的三国戏剧》为研究对象,以“译者行为批评”为理论视角考察学者型译者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学者型译者行为表现在翻译内求文本意义与风格之真,翻译外务西方汉学教学与研究之实。译文保留了大量中国元素,并通过文外注释进行深度描写;译者具有比较的学术视野、注重翻译底本的考证,从他者的视角体认不同时代的中国文化价值观,了解中国戏曲语言和文化的历时变化。译者内外行为的结合有利于杂剧“三国戏”剧本的跨文化阐释,为时下讲好中国戏曲故事提供了有利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剧“三国戏” 译者行为批评 西方汉学 伊维德 奚如谷 跨文化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刚柔”思想的跨文化阐释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1-189,共9页
“刚柔”作为中国文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外传因经典文献的英译得以产生。《文心雕龙》作为“刚柔”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大多有意识地将“刚柔”的英译选词与“人”结合,借助“人性”来阐释“文性”。人道与文道... “刚柔”作为中国文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外传因经典文献的英译得以产生。《文心雕龙》作为“刚柔”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大多有意识地将“刚柔”的英译选词与“人”结合,借助“人性”来阐释“文性”。人道与文道之间的互释互证,反映了“刚柔”概念独有的包容性与普适性。与此同时,译者在外译过程中有时也会因其对“刚柔”的理解不同,而出现“悟译”现象,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自觉借用目的语语境中相似观念,增强西方读者对“刚柔”思想的理解与接受度;其二,巧用非对立性词语,暗示“刚”“柔”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其三,运用内涵丰富的单词,扩大“刚柔”在异质文化中的适用范围。这种带有规律性的“悟译”现象,不仅为中国文论如何有效进行域外传播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也为我们如何深入、全面地理解中国文论本身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刚柔 悟译 跨文化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汉学家科布杰夫阳明学译介与跨文化阐释研究
15
作者 于芮 严功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139,共8页
俄罗斯当代汉学家科布杰夫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致力于阳明学的译介与跨文化阐释,堪称俄罗斯阳明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基于科布杰夫阳明学研究论文、专著、译著、访谈等文献资料梳理,总结其阳明学译介与跨文化阐释特点,从跨文化... 俄罗斯当代汉学家科布杰夫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致力于阳明学的译介与跨文化阐释,堪称俄罗斯阳明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基于科布杰夫阳明学研究论文、专著、译著、访谈等文献资料梳理,总结其阳明学译介与跨文化阐释特点,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借此反思阳明学对俄传播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科布杰夫以对阳明学的译介为基础,系统总结和分析了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谱系,并基于中国哲学的独特性,结合西方哲学与俄罗斯思想进行跨文化理解,其研究受到俄罗斯学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整体上纠正了俄罗斯学界对王阳明的刻板印象,推动了阳明思想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布杰夫 阳明学 译介 跨文化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艺术美学》
16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0,共1页
著者:李庆本。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2月。《跨文化艺术美学》乃李庆本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艺术美学领域跨文化阐释的空间性研究”(19BA009)的最终成果之一。跨文化艺术美学涵盖了两大方面的研究:一方面... 著者:李庆本。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2月。《跨文化艺术美学》乃李庆本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艺术美学领域跨文化阐释的空间性研究”(19BA009)的最终成果之一。跨文化艺术美学涵盖了两大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对跨文化艺术进行美学研究,另一方面是对艺术美学进行跨文化研究。前者为本体论,后者为方法论。作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本体论,跨文化艺术是指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艺术,包括跨文化艺术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艺术美学 跨文化阐释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文所安:汉学语境下的跨文化中国文学阐释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庆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21,共8页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不是"新批评"的"细读",而是一种跨文化阐释。这种阐释不采用某一种特定的西方理论和方法,而是以自己的文化视角和思维习惯为基础,来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它是一种生命体验...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不是"新批评"的"细读",而是一种跨文化阐释。这种阐释不采用某一种特定的西方理论和方法,而是以自己的文化视角和思维习惯为基础,来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它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理性思维并重的跨文化阐释模式。生命体验和理性思维的并重一方面使得理性分析有了更多的感性内容和具体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感性体悟具备了充分展开的空间。宇文所安的跨文化阐释模式是与美国汉学发展的新方向相一致的。它可以突破"区域研究"的限定,使汉学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它能够使中国文学产生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普遍价值,并有可能被更广泛的西方读者所理解、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阐释 宇文所安 美国汉学 中国文学 对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族觉醒到主体自由——鲁迅与波兰文艺界跨越时空的对话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怡楠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20世纪初,鲁迅从以波兰为代表的“弱小民族”文学中求索救国之道,激荡救国之声,开启波兰文学在中国译介之滥觞;并启迪书写灵感,汲取艺术手法,创作出批判封建社会黑暗迂腐和描摹底层民众悲苦生活的一众经典作品。20世纪50年代至今,波兰... 20世纪初,鲁迅从以波兰为代表的“弱小民族”文学中求索救国之道,激荡救国之声,开启波兰文学在中国译介之滥觞;并启迪书写灵感,汲取艺术手法,创作出批判封建社会黑暗迂腐和描摹底层民众悲苦生活的一众经典作品。20世纪50年代至今,波兰文坛虽历经动荡,然而鲁迅作品在波译介未曾中断,构成波译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波兰戏剧界对鲁迅作品创造性地跨文化阐释,表达对主体性的现代追求,在广阔的当代艺术天地发掘出鲁迅作品人本主义精神的更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波兰文学 文学译介 跨文化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表现力的跨文化认识(英文)
19
作者 詹姆斯.O.杨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40,共10页
根据相似性理论,音乐的表达特点与人类表达行为具有相似性。辨识音乐作品的表达特点就是要认识音乐与表达行为之间的相似性。例如,慢节奏音乐往往产生悲伤感,这起码由部分原因在于悲伤的人语速缓慢。表达行为的某些形式存在于各种文化... 根据相似性理论,音乐的表达特点与人类表达行为具有相似性。辨识音乐作品的表达特点就是要认识音乐与表达行为之间的相似性。例如,慢节奏音乐往往产生悲伤感,这起码由部分原因在于悲伤的人语速缓慢。表达行为的某些形式存在于各种文化中。当某些音乐的作者和听者来自于同一种文化,听者就更善于辨识出那音乐的表达特点。与作者来自同一文化使得听者具有优势,这部分原因也许在于语言之间较少差异。有时,音乐表迭的特点与一种文化的嗓音表达相似,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嗓音表达差异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表现力 音乐哲学 跨文化阐释 相似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学语境:中国立场与世界视野的当代文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麦永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3-51,共9页
西方阐释学历久弥新,当代阐释学以“视界”(horizon)为基核。任何个人、族群乃至文化主体皆有其立场和视界限度。因此,在当代美学家德·穆尔教授倡导的跨文化阐释学语境中,前现代独白型文化需要视界拓展以加强异质文化交流,现代对... 西方阐释学历久弥新,当代阐释学以“视界”(horizon)为基核。任何个人、族群乃至文化主体皆有其立场和视界限度。因此,在当代美学家德·穆尔教授倡导的跨文化阐释学语境中,前现代独白型文化需要视界拓展以加强异质文化交流,现代对话型文化关注视界融合及视界冲突,而后现代万花筒式的文化互嵌互动形态,则将视界播撒、转化生成等文化间性问题提上了议程。借镜西方文艺美学的前沿发展,我们可以把阐释学与“间性论”(interality or interology)相结合,探讨中国学术立场和文化自信的学理性依据,从文化交往合理化的世界视野审视和评骘当代若干代表性的文学阐释图式,以期丰富文艺美学的理论形态,促进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与当代跨语境文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阐释 视界与文化间性 阐释图式 文化交往合理化 当代文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