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深度翻译策略进行跨文化诠释探究——以Olivia Milburn《越绝书》英译本为例
1
作者 倪华英 《海外英语》 2022年第22期45-48,共4页
《越绝书》是一部反映江浙地区(长三角地区)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史籍,是一部追溯越文化源头的重要史书。英国汉学家Olivia Milburn把《越绝书》翻译为The Glory of Yue—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 《越绝书》是一部反映江浙地区(长三角地区)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史籍,是一部追溯越文化源头的重要史书。英国汉学家Olivia Milburn把《越绝书》翻译为The Glory of Yue—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e Yuejue Shu。译者运用深度翻译策略,通过副文本方式,包括绪论、章节加绪、章节评论、参考文献等文本外翻译和大量的注释这种文本内翻译方式,体现了译者如何解读这本史书的历史文化观,较好地完成了对此书的跨文化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绝书》英译 深度翻译 副文本 跨文化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理性与儒学经典之跨文化诠释--以“义”的英译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乐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94-99,共6页
文章对《论语》中"义"之英译作以哲学诠释,探讨为促进儒学思想跨文化传播应秉持的翻译及诠释观。受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影响,大部分汉学家在其译本中倾向于把"义"诠释为先验的或具有本质主义的道德律令或法规,强调... 文章对《论语》中"义"之英译作以哲学诠释,探讨为促进儒学思想跨文化传播应秉持的翻译及诠释观。受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影响,大部分汉学家在其译本中倾向于把"义"诠释为先验的或具有本质主义的道德律令或法规,强调个体对此种律令的服从;而当代汉学家安乐哲、郝大维等将"义"诠释为行为主体基于具体情境而作出恰当行为选择的智慧,昭见了儒学思想的个体关怀及实践维度。文章将第一类翻译及诠释观称为"基于自然科学理性的翻译观",其特点是追求概念意义在种属层面或法则层面的普遍性;此种诠释观下的儒学经典在目的语中容易变成关于伦理普遍原则的知识性文本。而第二类"基于人文科学理性的翻译观"与自然科学理性的翻译观形成对照,在诠释概念时注重在普遍性和特殊性间求得综合;此种诠释观下,儒学经典在目的语中方可呈现为一种价值坐标系系统,凸显了儒学思想中"不固"及"变通"的实践智慧。二者相较,儒学经典在人文科学理性把守的翻译和诠释观中,才能得到更深刻的言说,为西方文化传统提供异己的视野及洞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典籍 跨文化诠释 人文科学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剧性中父权、文化的平衡——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探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高媛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20-21,共2页
华裔导演李安将于2007年9月28日,携新作《色戒》参加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角逐。在翘首期盼的同时,再来回溯他的电影生涯早期的奠基作品。本文从他扬名国际影坛"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入手,从"... 华裔导演李安将于2007年9月28日,携新作《色戒》参加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角逐。在翘首期盼的同时,再来回溯他的电影生涯早期的奠基作品。本文从他扬名国际影坛"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入手,从"喜剧性"这一全新角度,对李安早期电影中的家庭伦理的幻灭与重构,人与人之间可以定位又难以捉摸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当下中国在全球化语境和"大片热"的冲击下的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性 父权 伦理 平衡 跨文化诠释 大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学作品导读的三种诠释技术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3年第3期17-20,共4页
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入高级阶段教学时,特别是指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及哲学作品时,语言的跨文化诠释之难尤为突出.清楚地认识并有意识地从技术上解决好汉语的跨文化诠释问题,是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试图... 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入高级阶段教学时,特别是指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及哲学作品时,语言的跨文化诠释之难尤为突出.清楚地认识并有意识地从技术上解决好汉语的跨文化诠释问题,是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试图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诠释技术入手探讨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文学作品 导读方法 阅读教学 教学过程 跨文化诠释 语码解读 微言显意 思维演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