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文化空间视域下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文本策略
1
作者 侯瞳瞳 杨扬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8-43,共6页
凭借不同文本的类型优势,网络文学通过文化符号架设的认知空间、神话逻辑编织的想象空间、跨媒介叙事营造的参与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文化空间中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借力网络文学打开中国出版走出去新局面需要注重以下方面:重视... 凭借不同文本的类型优势,网络文学通过文化符号架设的认知空间、神话逻辑编织的想象空间、跨媒介叙事营造的参与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文化空间中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借力网络文学打开中国出版走出去新局面需要注重以下方面:重视文化符号的开掘,借助数字技术手段、跨媒介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充分调动读者群体的能动性,让广大用户参与故事世界的构建;致力于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讲述与青年人在地文化生活相共鸣的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空间 网络文学 中国故事 文本策略 出版走出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空间中的网络文学经典化 被引量:2
2
作者 侯瞳瞳 鄢楚茜 单世联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100,共6页
中国网络文学最根本的特质,是“网络性”与“跨文化性”的重叠。这种特质使得网络文学能够打破地域与文化疆界的藩篱,构筑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跨文化空间。网络文学跨文化空间中的经典形成机制,包含以作品艺术价值的可共鸣性和跨媒介阐释... 中国网络文学最根本的特质,是“网络性”与“跨文化性”的重叠。这种特质使得网络文学能够打破地域与文化疆界的藩篱,构筑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跨文化空间。网络文学跨文化空间中的经典形成机制,包含以作品艺术价值的可共鸣性和跨媒介阐释空间的可延展性为代表的内部因素、以学术界话语的倾斜与变迁为代表的外部因素、以跨文化读者的能动性参与为代表的中介因素三个方面。对网络文学经典性的研判,应当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把握。跨文化空间中的网络文学经典传播探索,则可以从基本伦理、话语模式、文本策略三个层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跨文化空间 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与重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跨文化“第三空间”实践路向
3
作者 张莉飞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48-152,共5页
跨文化“第三空间”理念倡导在深度理解和融合包容本族语和目的语基础之上建立一种对多元文化理解、接受及创新运用的空间模式。该空间模式正好契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即通过扎实的语言知识的积累、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的接触、良... 跨文化“第三空间”理念倡导在深度理解和融合包容本族语和目的语基础之上建立一种对多元文化理解、接受及创新运用的空间模式。该空间模式正好契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即通过扎实的语言知识的积累、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的接触、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塑造“第三空间”跨文化身份,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反观大学英语课程实现跨文化教育的三重困境,探索从聚焦双向交流、充分考虑多元文化输入的比重,聚焦实践应用、充分考虑语言交际任务的比重,聚焦讲好中国故事、合理安排中国文化的比重三个方面重构与重建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第三空间 大学英语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内文化交际”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5
4
作者 叶洪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4-117,共4页
跨文化交际包括跨越国界的文化交际和国家内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两个方面,笔者建议将后者称为"内文化交际"(inn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本文着重论述了全球化时期"内文化交际"的概念内涵,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 跨文化交际包括跨越国界的文化交际和国家内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两个方面,笔者建议将后者称为"内文化交际"(inn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本文着重论述了全球化时期"内文化交际"的概念内涵,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及在外语课堂中应用的可能性和途径。文章通过"内文化"教学案例探讨了在中国外语教育中如何将中国古今文化和目前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文化交流作为语言教学的丰富资源和提高学生社会人文素质的有效工具。作者倡导通过跨文化外语教学探索建立既能保护本体文化,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跨文化"第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际 文化交际 文化“第三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现代性源起的中国灵感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2,共8页
中国形象曾经作为西方现代文化乌托邦精神的象征,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经验。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先后出现了“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夫子的中国”三种形象类型,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马可.波罗时代强调的... 中国形象曾经作为西方现代文化乌托邦精神的象征,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经验。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先后出现了“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夫子的中国”三种形象类型,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马可.波罗时代强调的是物质上富强的中国形象,门多萨时代强调的是制度上完善的中国形象,伏尔泰时代强调的则是一个思想上具有深刻启蒙意义的中国形象。在西方现代性经验中纵深研究中国形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性是一个跨文化空间生成的概念,正如中国现代性离不开西方的启蒙,西方现代性中也有中国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西方现代性 跨文化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