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媒介审判”在中国的跨文化旅行及其概念变异 被引量:11
1
作者 纪莉 刘晶晶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2-136,共5页
自20世纪中后期,媒介审判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尤其是2004年之后,学者对媒介审判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多元化的声音也开始出现。而由于刑事审判制度和文化观念的不同,源自美国的"媒介审判"概念及其内涵在我国发生... 自20世纪中后期,媒介审判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尤其是2004年之后,学者对媒介审判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多元化的声音也开始出现。而由于刑事审判制度和文化观念的不同,源自美国的"媒介审判"概念及其内涵在我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并变异引发中国学者的争议。媒介审判概念在中国的引入与研究经历了萨义德所描述的跨文化旅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审判 跨文化旅行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历史因果论视角下术语“face”的跨文化旅行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娟 陈新仁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7-142,共6页
术语的跨文化旅行现象日渐引发学者的关注,但从语言哲学的高度加以解读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引入新历史因果论探讨语用学术语"face"的起源和发展。新历史因果论结合了Frege,Russell等哲学家的描述语理论和Kripke-Putna... 术语的跨文化旅行现象日渐引发学者的关注,但从语言哲学的高度加以解读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引入新历史因果论探讨语用学术语"face"的起源和发展。新历史因果论结合了Frege,Russell等哲学家的描述语理论和Kripke-Putnam因果论,但不是两个理论的简单叠加,而是融入了基于内在论的描述语理论中所强调的知识这一核心,认为知识和社会历史因素在指称固定和指称传播的历史链条关系中共同起作用。基于此,发端于中西方、最初拥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face"这一术语,随着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学术交流增多经历了跨文化旅行,而该术语的指称借用和传播过程可以印证新历史因果论的解释力。通过新历史因果论视角下对"face"术语的跨文化解读,可以揭示语言学界对该术语使用的普遍性和适切性存在争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 新历史因果论 面子 跨文化旅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旅行”的跨文化传播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单波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2期1-1,共1页
踏春时节,很自然地想起那个让人心动的隐喻--“理论旅行”(travelling theory)。萨义德发明的这个隐喻揭去了抽象、宏大的理论面纱,代之以“理论”需要永远“在路上”的亲切体验。而触碰这个隐喻的我们,往往是想走出自我的封闭圈,不由... 踏春时节,很自然地想起那个让人心动的隐喻--“理论旅行”(travelling theory)。萨义德发明的这个隐喻揭去了抽象、宏大的理论面纱,代之以“理论”需要永远“在路上”的亲切体验。而触碰这个隐喻的我们,往往是想走出自我的封闭圈,不由自主地受萨义德牵引,想象理论的跨文化旅行: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孕育自身;在全球化浪潮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语境 理论旅行 文化传播 封闭圈 萨义德 跨文化旅行 全球化浪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徘徊于理论与现实之间——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苏游记中的苏联形象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晓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5-70,共6页
跨文化的旅行活动和写作不仅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而且是促进本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潜在推动力。近代以来的旅苏游记塑造的苏联形象,成为中国人认识苏联实体的重要媒介,同时也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对于苏联的不同评价和情感态度... 跨文化的旅行活动和写作不仅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而且是促进本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潜在推动力。近代以来的旅苏游记塑造的苏联形象,成为中国人认识苏联实体的重要媒介,同时也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对于苏联的不同评价和情感态度。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的苏联并非是瞿秋白一人的独白,而是处在众声喧哗中,是一个理论上令人向往实际上却魅影幢幢的形象,它蕴含着当时中国人民对于俄罗斯传统、苏联革命及现实的种种矛盾态度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旅行 旅苏游记 苏联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