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赛珍珠跨文化写作的对话性 被引量:11
1
作者 姚君伟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98,共4页
从整体上考察,对话性贯穿于赛珍珠的跨文化写作始终。对话性源于她把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如实地写进她的书里的愿望。她的对话内容丰富,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在小说里塑造出真实客观的中国人形象,在非小说里历史而完整地呈现中国文化。她一直... 从整体上考察,对话性贯穿于赛珍珠的跨文化写作始终。对话性源于她把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如实地写进她的书里的愿望。她的对话内容丰富,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在小说里塑造出真实客观的中国人形象,在非小说里历史而完整地呈现中国文化。她一直将她的跨文化写作视为她与西方读者的对话,她对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情形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她的跨文化对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同时对我们当下的跨文化交流也富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跨文化写作 整体观 对话性特征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学生英语跨文化写作的认知研究——英汉小句与复句使用模式的认知心理分析
2
作者 徐剑英 欧阳美和 承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7-160,共4页
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小句的使用和复句的选择情况与英汉句式的语义差异和母语迁移程度有关。认知科学理论表明,英语写作由人的认知方式和手段所制约。加强目的语的输入及作文中句子的语体丰满程度和对比理论的研究,是提高中国学生英语跨文... 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小句的使用和复句的选择情况与英汉句式的语义差异和母语迁移程度有关。认知科学理论表明,英语写作由人的认知方式和手段所制约。加强目的语的输入及作文中句子的语体丰满程度和对比理论的研究,是提高中国学生英语跨文化写作水平有效的认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学生 跨文化写作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女性为基点的跨文化写作——论荷兰华人女作家林湄
3
作者 陈涵平 吴奕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林湄作为海外华文女作家,其创作虽然也同样具有着新移民文学的共性,即强烈的"自我性",但更重要的意义却在于她对这种"自我性"的超越上。林湄的这种对"自我性"的超越,主要体现在她的后一阶段:前一阶段,林... 林湄作为海外华文女作家,其创作虽然也同样具有着新移民文学的共性,即强烈的"自我性",但更重要的意义却在于她对这种"自我性"的超越上。林湄的这种对"自我性"的超越,主要体现在她的后一阶段:前一阶段,林湄主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着重于女性问题的探索;后一阶段,林湄的视野明显拓宽,能有意识地联系跨文化经验,思考中西文化关系的交流变化,探寻与人类普世价值相关联的若干问题,从而展示出一种全新的创作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湄 女性问题 跨文化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学体验与跨文化写作:解读许世旭现象
4
作者 章亚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29,共3页
所谓许世旭现象,是指韩国诗人许世旭的汉诗写作现象。首先,他是1956年开始用韩文写诗,1960年来华留学,1961年开始用汉语写诗,这种跨文化写作同他的留学体验是分不开的;同时,这种现象同五四运动前后留学生在新诗创作中的历程颇为... 所谓许世旭现象,是指韩国诗人许世旭的汉诗写作现象。首先,他是1956年开始用韩文写诗,1960年来华留学,1961年开始用汉语写诗,这种跨文化写作同他的留学体验是分不开的;同时,这种现象同五四运动前后留学生在新诗创作中的历程颇为相似,这种相似性非常耐人寻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世旭 留学体验 跨文化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跨文化写作与人生旅程——聂华苓访谈录 被引量:6
5
作者 莫詹坤 陈曦 钱林森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8-206,F0002,共10页
访谈时间:美国中部时间2018年4月20日下午3时许访谈地点:美国爱荷华城聂华苓女士住所(亦称"安寓"①)问:聂先生您好。从您首部短篇小说《翡翠猫》(1959)和第一部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1960)到自传《三生三世》(2004),迄今... 访谈时间:美国中部时间2018年4月20日下午3时许访谈地点:美国爱荷华城聂华苓女士住所(亦称"安寓"①)问:聂先生您好。从您首部短篇小说《翡翠猫》(1959)和第一部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1960)到自传《三生三世》(2004),迄今为止,您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旅程,创作了大量作品。请问,是什么力量促使您保持长盛不衰的跨文化创作动力?聂华苓:创作就像运动,是一种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华苓 跨文化写作 《失去的金铃子》 翡翠猫 访谈时间 创作动力 人生旅程 爱荷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东土”与“西部”之间——西部文化地理与红柯的跨文化写作
6
作者 拉玛伊佐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68,共5页
按照陈晓明的说法,“晚生代”是“晚于‘先锋派’出现,艺术高地和文化象征资本被先锋派占据后,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的一批作家”。“新生代”作家们的这条路径是以最新的生活经验作为文学突破口,实现了对“先锋派”的超越。“新生代”虽... 按照陈晓明的说法,“晚生代”是“晚于‘先锋派’出现,艺术高地和文化象征资本被先锋派占据后,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的一批作家”。“新生代”作家们的这条路径是以最新的生活经验作为文学突破口,实现了对“先锋派”的超越。“新生代”虽然与人们渴望文学重新关注现实生活的期待不谋而合,但“这种简单的跨越并不是文学史(或艺术史)的超越,它终究要回到文学史语境中,重新确认跨越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注现实 红柯 象征资本 陈晓明 先锋派 跨文化写作 新生代 晚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角下的学术考察与文化旅行——以林耀华《凉山夷家》为个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列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0,共6页
林耀华的《凉山夷家》是早期人类学、民族志写作的代表作。这里以此为个案,研究了林先生与以往考察凉山的调查报告不同的特点,并将他本人和他的调查对象作为跨文化之间的学术旅行来进行论证,突显了彝汉之间作为旅行者关系的差异及其学... 林耀华的《凉山夷家》是早期人类学、民族志写作的代表作。这里以此为个案,研究了林先生与以往考察凉山的调查报告不同的特点,并将他本人和他的调查对象作为跨文化之间的学术旅行来进行论证,突显了彝汉之间作为旅行者关系的差异及其学者研究纵深的学术特征。在民族国家的建构及其政治背景下,林耀华关于"他者"的文化写作不是通过捕捉"他者"的奇异来肯定"我者",他既制作了差异又模糊了差异。凉山自身的经验所具有的价值,凉山所具有的"经验系统",需要我们以更加多维的视角和更加开阔的视野去阐释和言说。从这个历史和民族意义上说,《凉山夷家》的写作行为本身提供了一种民族志写作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夷家》 学术考察 跨文化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祛魅、英雄重构与身份追寻--论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战争书写 被引量:2
8
作者 彭贵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6-151,共6页
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战争书写在中西跨文化视域下,以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中国近代以来的战争以及海外华人经历的战争灾难,挖掘被集体记忆遗忘的历史,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以独特视角关注底层、边缘群体,塑造另类英雄的光辉形象;以流散书写隐喻自... 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战争书写在中西跨文化视域下,以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中国近代以来的战争以及海外华人经历的战争灾难,挖掘被集体记忆遗忘的历史,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以独特视角关注底层、边缘群体,塑造另类英雄的光辉形象;以流散书写隐喻自我身份,凭借全球化视野消解西方霸权,建构身份的合法性。这些作品,突显了写作主体的双重视野,彰显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战争书写 跨文化写作 流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作家的母语自觉 被引量:1
9
作者 韩文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86,共6页
母语是作家们最初掌握的和最具下意识的本真性、原初性语言。母语写作多指作家在社会多语言结构中,在其他民族语言占优势的氛围中用自我民族的语言方式进行文学创作的自我意识与自然状态,它有两种关键意识倾向,一是对语言本体的重视... 母语是作家们最初掌握的和最具下意识的本真性、原初性语言。母语写作多指作家在社会多语言结构中,在其他民族语言占优势的氛围中用自我民族的语言方式进行文学创作的自我意识与自然状态,它有两种关键意识倾向,一是对语言本体的重视,二是文化认同。母语写作是跨文化写作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像汉民族语言主体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写作,英语语境中的汉语写作,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化问题等,都是其所关注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家 母语 少数民族语言 跨文化写作 自觉 语言结构 比较文学研究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女性文学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10
作者 程洁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I0008-I0008,共1页
澳大利亚女性文学中的“中国元素”,不仅反映了澳大利亚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借鉴和创新,也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学的多元文化特征和跨文化写作策略。本研究采用跨文化比较、文本分析和批评接受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从历史、社会、文... 澳大利亚女性文学中的“中国元素”,不仅反映了澳大利亚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借鉴和创新,也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学的多元文化特征和跨文化写作策略。本研究采用跨文化比较、文本分析和批评接受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从历史、社会、文化、思想等多个角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以期丰富与拓展女性文学研究的视野和范畴、深入了解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色,为中外文学研究打开新的视野。通过跨文化比较,发现澳大利亚女性文学和中国女性文学之间的异同点,以及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思想等因素。通过文本分析,深入理解澳大利亚女性作家如何运用“中国元素”来构建自己的创作主题、风格和语言,以及其中所反映的跨文化写作策略和创新意识。通过批评接受研究方法,侧面了解澳大利亚读者对女性作家运用“中国元素”的接受情况和反馈意见,以及对中澳两国文化交流的影响和贡献。通过以上分析研究,本课题在这些方面形成了全新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文学 女性文学 中外文学 创作主题 跨文化写作 文本分析 文化比较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