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下刺:中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基于Reddit评论区文本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田丽 满运玖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7,共12页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中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研究发现,翻译困扰和认知层次是影响海外读者接受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影响因素,海外读者往往被网文中的外在文化符号吸引但对其中大众文化的草根特性深刻拒斥,对...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中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研究发现,翻译困扰和认知层次是影响海外读者接受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影响因素,海外读者往往被网文中的外在文化符号吸引但对其中大众文化的草根特性深刻拒斥,对深层文化价值则视而不见,即中国网络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形”与“质”的割裂。建议提升网络文学翻译的质量,注重文化适应性,提升创作者的跨文化传播自觉性,展现中国文化的多元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出版 网络文学 跨文化传播 出海 传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AI大模型赋能出版走出去的逻辑链与风险应对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赟 祁航 杨闯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3,共7页
出版走出去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AI大模型可以为其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出版走出去的本质与发展现状,并深入探讨AI大模型赋能出版走出去的逻辑链和风险应对。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出版走出去... 出版走出去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AI大模型可以为其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出版走出去的本质与发展现状,并深入探讨AI大模型赋能出版走出去的逻辑链和风险应对。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出版走出去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解码—再编码”的过程,需要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形成杂合性的出版产品。在此基础上,从生产层、传播层和产业层等三个环节梳理AI大模型赋能出版走出去的逻辑链,探索各环节可能的实践路径,进而提出要规避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以及文化主体性式微的跨文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走出去 AI大模型 跨文化传播 逻辑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德华·霍尔跨文化传播理论三阶跃迁路径研究
3
作者 姜明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4-153,共10页
作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奠基人,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的理论在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将文化解构为显性、隐性与技术性三重互动层次,并开创性地将其纳入非言语交际分析,构建了时间、空间文化分类体系及高、... 作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奠基人,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的理论在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将文化解构为显性、隐性与技术性三重互动层次,并开创性地将其纳入非言语交际分析,构建了时间、空间文化分类体系及高、低语境文化模式。这种解构不仅将文化差异确立为跨文化认知的基点,更通过系统性模式解码,将文化理解从表层符号辨识提升至深层逻辑转换。其理论张力在于文化模式既是差异的具象表征,又内含突破差异的转换机制,即通过解析文化系统的编码规则,激活主体在时空语境中的动态适应能力,最终实现从“差异对抗”到“模式对话”的范式跨越。这种“差异、模式、超越”的三阶逻辑,不仅揭示了文化互动的基本逻辑,同时也为当代文明互鉴提供了从认知冲突到价值共生的理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霍尔 文化差异 文化模式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性应对:跨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与战略选择--兼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延伸
4
作者 李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60,117,共11页
1980年,霍夫斯泰德提出了文化维度模型,深刻解释了广义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成为众多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多样性应对是广义文化不可或缺的维度,因为它不仅是广义文化的内在结构,还是其延续进步的动力来源,特别是在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最... 1980年,霍夫斯泰德提出了文化维度模型,深刻解释了广义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成为众多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多样性应对是广义文化不可或缺的维度,因为它不仅是广义文化的内在结构,还是其延续进步的动力来源,特别是在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最为关键的创新创造机制。基于主体管理水平,多样性应对可被划分为多样性理解、宽容和驾驭三个层次。跨文化传播可运用受众多样性应对和主体跨文化传播力这两个最核心变量,衍生出竞合创新、互惠信任、排除障碍和经济主导四种主动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跨文化传播 国际传播 文化维度 战略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电影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与价值溢出效应
5
作者 罗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6,共5页
随着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国际经济地位的稳定提升,打造中华文化对应国际话语权,是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的基本要求。电影作为最具有冲击力的文化产品之一,国产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是展示文化自信、锻炼文化自强的重要渠道和载体。现选取文... 随着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国际经济地位的稳定提升,打造中华文化对应国际话语权,是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的基本要求。电影作为最具有冲击力的文化产品之一,国产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是展示文化自信、锻炼文化自强的重要渠道和载体。现选取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研究国产电影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的价值溢出效应以及提高的举措,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是提炼文化价值的基础,提高文化承载力是体现文化自信的关键,加强传播渠道建设是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电影 文化自信 跨文化传播 价值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综述
6
作者 欧阳婷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26,共3页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于2024年10月12日在云南曲靖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曲靖师范学院主办,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于2024年10月12日在云南曲靖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曲靖师范学院主办,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云南省作家协会、曲靖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云南网络文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网文出海 跨文化传播 中国网络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在印度尼西亚的跨文化传播现状、困境及策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璨 靳际宇 +1 位作者 陈诗韵 陈战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1-1067,共7页
近年来,中医药在国际医疗事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备受关注。这不仅使中医药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更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是,中医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以印度尼西亚... 近年来,中医药在国际医疗事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备受关注。这不仅使中医药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更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是,中医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尼)为中心,梳理中医药在传播载体、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现状,发现中医药在印尼传播过程中面临着中医药相关政策不完善,其他医学体系竞争压力大以及中医药教育层次较低等困境。在此基础上,运用“5W”传播模式,提出加强中印尼两国中医药教育院校合作,提高中医药与印尼传统医药的融合度,建设印尼中医药中心,完善印尼中医药法律法规,注重印尼民众需求以及开展中医药印尼本土化研究等建议,切实提高传播效果,促进中医药在印尼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跨文化传播 现状 困境 “5W”传播模式 策略 海外交流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学的知识论基础与德性转向
8
作者 张楠 姜飞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176,共10页
跨文化传播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中深入研究文化与传播交互规律的知识领域,当下被赋予了思考全人类共同价值、重构全人类交往理性的知识使命与期待。然而,当前的跨文化传播学知识体系建基于现代跨文化交往经验与科学主义现代知识论,在本... 跨文化传播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中深入研究文化与传播交互规律的知识领域,当下被赋予了思考全人类共同价值、重构全人类交往理性的知识使命与期待。然而,当前的跨文化传播学知识体系建基于现代跨文化交往经验与科学主义现代知识论,在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层面呈现出对文化知识的本质性、计算性和普遍性追求,其学术视野和知识关怀与朝向探索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知识目标具有一定距离。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与文化交往进入价值与秩序的重组期,20世纪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推动知识学研究出现社会性、人格性的建构主义特征,跨文化传播学也借由建构主义路径出现人本性的德性知识论转向。德性知识论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跨文化传播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思想起点。中西德性知识观之间的对话为跨文化传播学走出现代知识论危机提供了可能理路,同时也为推动建构文明互鉴视域下均衡化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生态提供知识平台和商榷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自主知识体系 知识论 德性 德性知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符印”:跨文化传播中的符号认知模塑机制
9
作者 胡易容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176,共8页
术语“stereotype”源于法语印刷术语“刻板”,经社会学家李普曼引入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等学科,后形成多维度理论视域。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stereotype”被表述为“套话”,作为异国形象的最小单元;在传播学中,则以“刻板印象”为核心... 术语“stereotype”源于法语印刷术语“刻板”,经社会学家李普曼引入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等学科,后形成多维度理论视域。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stereotype”被表述为“套话”,作为异国形象的最小单元;在传播学中,则以“刻板印象”为核心概念,指向片面媒介化再现或片面的符号认知。不同学科因自身的立场对“stereotype”形成不同的创见,同时又因自己的视点局限而形成各自的“偏见”。基于符号传播认知机制,可将“stereotype”处理为“符印”(sigil)这一中性概念作为符号表意的基础单元,它通过类型化与反复表意的累积过程,模塑文化群体的认知,并生成“拟态环境”;“符印”并非必然导向偏见,而是文化传播中意义生成的基础形式,其简化性既是认知的必然路径,也是文化象征形成的必要前提。通过文学形象学与传播学的跨学科对照分析,可以发现,“符印”的普遍性机制为理解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符号误读与象征升华提供了理论框架,并为构建“一般符号形象学”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印” 刻板印象 跨文化传播 拟态环境 认知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林超贤电影作品的音乐艺术传播
10
作者 袁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3-78,共6页
本研究以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林超贤电影作品为核心文本,深入探讨音乐元素在其电影作品中的艺术传播功能,试图揭示中国香港导演林超贤电影音乐的美学价值和时空效应,并阐释握音乐、影像、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从音乐与影像的协同表达... 本研究以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林超贤电影作品为核心文本,深入探讨音乐元素在其电影作品中的艺术传播功能,试图揭示中国香港导演林超贤电影音乐的美学价值和时空效应,并阐释握音乐、影像、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从音乐与影像的协同表达角度出发,详细剖析音乐在电影叙事中的重要作用,探索音乐如何辅助电影画面表达、增强影像叙事深度和情感强度;其次,深入电影音乐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密切关系,探析电影音乐如何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并完成音乐本身的艺术传播;再次,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洞悉音乐与电影主题之间的耦合过程,以及林超贤电影音乐所承载文化意义。在跨文化背景下,林超贤电影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运用不仅丰富了电影自身的文化表达,更展现了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林超贤电影 音乐视听 情感共振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诗意象译介与中国精神的跨文化传播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菁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2,共3页
唐诗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唐诗意象是中华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的具象载体,唐诗意象译介是实现中国精神传承、弘扬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以中国诗词意象理论为基础,唐诗意象历史渊源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精神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 唐诗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唐诗意象是中华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的具象载体,唐诗意象译介是实现中国精神传承、弘扬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以中国诗词意象理论为基础,唐诗意象历史渊源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精神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坚持“两个结合”、全媒体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原则及其相适应的译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意象 唐诗意象 中国精神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式男礼服在近代上海跨文化传播与流行的条件探析
12
作者 丁乾琨 贾蕾蕾 梁惠娥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9,共9页
近代上海西式男礼服的流行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西礼仪文化交流及服装新思潮的传播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相关研究较少。文章依据公元19—20世纪中英文报刊、地方志等史料,系统阐释西式男礼服在近代上海跨文化传播与流行的条件。研究表... 近代上海西式男礼服的流行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西礼仪文化交流及服装新思潮的传播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相关研究较少。文章依据公元19—20世纪中英文报刊、地方志等史料,系统阐释西式男礼服在近代上海跨文化传播与流行的条件。研究表明:其一,西方社会工业化转型、上海开埠通商及城市化进程为西式礼服的传播提供了外在基础条件;其二,西式男礼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款式及礼仪级别,且制作工艺完备、功能性较好,具备对外传播的内在必要条件;其三,近代上海自由、平等、摩登的新思潮和文化包容性是西式礼服流行的重要引导和推动条件。西式礼服的传播经历了由颇受争议、到逐渐被吸纳、至最终融入上海各类礼仪活动的过程,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将中国传统礼仪服饰推向世界舞台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服 跨文化传播 工业化 城市化 服装思潮 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体育故事跨文化传播的国际认同建构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真真 王相飞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4,126,共9页
中国体育故事存在国际认同不足等困境,如何基于文化陌生感的语境建构中国体育故事跨文化传播的国际认同,是亟待思考的现实议题。该研究以共情传播为理论,指出了中国体育故事中的共情元素、共性历史、共同诉求和共通价值,为跨文化传播中... 中国体育故事存在国际认同不足等困境,如何基于文化陌生感的语境建构中国体育故事跨文化传播的国际认同,是亟待思考的现实议题。该研究以共情传播为理论,指出了中国体育故事中的共情元素、共性历史、共同诉求和共通价值,为跨文化传播中建构国际认同提供了共情可能。并以国际认同的建构为导向,构建了中国体育故事跨文化传播中的共情传播模式,认为承载不同价值观、不同主题的中国体育故事,在相应的跨文化传播场域,能够经由共情传播建构国际认同。基于这一模式提出了中国体育故事跨文化传播中建构国际认同的路径:提炼中国体育故事与世界的共情元素,消解认知偏差;从平民视角和他者视角讲述中国体育故事,强化情感认同;强化中国体育交流故事传播中的聚合效应,以共识促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体育故事 跨文化传播 共情传播 国际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跨文化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彦 张尔坤 周昊宇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有广泛的国际关注度,是我国文化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宝贵契机。探索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跨文化传播意愿(IWTC)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跨文化传播效能。论文通过对2023年中国成都...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有广泛的国际关注度,是我国文化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宝贵契机。探索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跨文化传播意愿(IWTC)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跨文化传播效能。论文通过对2023年中国成都第十一届“世界体育舞蹈节”系列赛事的实证分析,提出并验证了一个基于城市形象感知的中介模型,证实了互动动机、沟通技能、态度及体育技能等变量可以通过城市形象感知显著影响跨文化传播意愿。最后,论文强调了大型体育赛事在推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价值,并提出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文化功能、加强对城市形象的管理和塑造、建立赛后文化互动的长效机制等实践策略,以期促进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 跨文化传播意愿 城市形象感知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故事的日常讲述与跨文化传播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扬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12,共4页
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中国亟需重塑一个全新、立体而多元的国家形象。长期以来,中国故事的讲述与跨文化传播,一直遵循着自上而下、中心主导的路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为:官方主导、宏大叙事、意识形态话语、宣... 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中国亟需重塑一个全新、立体而多元的国家形象。长期以来,中国故事的讲述与跨文化传播,一直遵循着自上而下、中心主导的路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为:官方主导、宏大叙事、意识形态话语、宣导色彩,“对空言说”的交流无奈依然是对外传播中的常态。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底层突破的路径,即挖掘社交媒体中三种典型的中国故事资源:中国人家的纪实Vlog、文化漫游者的亲历式讲述、青年人的文化趣味和流行亚文化,将中国形象具象化,使其更为生动鲜活、具体可感。这些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需要政府、资本、民间的三重合力,即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和平台建设、专业力量加持、民间自助等,以促成中国故事真正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故事 底层逻辑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从文化误读走向文化共情?——基于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维钢 郎玉茁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09,共5页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作为呈现真实自然、描绘生物百态的影像载体,是传承历史、对话文明的重要工具,也是新时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YouTube平台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海外用户评论进行研究发现,存在文化误读现...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作为呈现真实自然、描绘生物百态的影像载体,是传承历史、对话文明的重要工具,也是新时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YouTube平台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海外用户评论进行研究发现,存在文化误读现象。为此,本文从媒介真实、文化隔阂以及文化殖民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试图从文化特质、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对话的角度,对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如何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从文化误读走向文化共情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 跨文化传播 文化误读 文化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与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雪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5,5,165,共9页
今天我想简单谈一下这些年来从国际汉学转到全球史研究之后,特别是跟全球史的专门史结合在一起后我对翻译的一些并不成熟的看法。在德文里有一个词Ansätze,意为“萌芽”,所以这些看法和想法基本上还是一些思维的萌芽,尚未形成系统... 今天我想简单谈一下这些年来从国际汉学转到全球史研究之后,特别是跟全球史的专门史结合在一起后我对翻译的一些并不成熟的看法。在德文里有一个词Ansätze,意为“萌芽”,所以这些看法和想法基本上还是一些思维的萌芽,尚未形成系统的有逻辑的思想。我今天讲四个部分,一开始会从冯至的一首诗谈起,之后讲跨文化性和翻译,第三个部分谈翻译的创造性,第四个部分是结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文化 国际汉学 全球史 谈翻译 创造性 萌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旅行的跨文化传播意义:基于《舆论》多语种出版的考察
18
作者 单波 李龙腾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共16页
《舆论》在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与政治文化情境中孕育自身,并由参与多元文化互动的理论主体传递与分享,形成时空情境、译本原本、译者作者之间相互交织的多元联结。在流动、变异与融入中,理论文本显示出在其他文化中继续生成意义的可能... 《舆论》在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与政治文化情境中孕育自身,并由参与多元文化互动的理论主体传递与分享,形成时空情境、译本原本、译者作者之间相互交织的多元联结。在流动、变异与融入中,理论文本显示出在其他文化中继续生成意义的可能。作为英文世界的经典,《舆论》在多语种出版过程中还表现出一种跨文化“经典化”的可能,其“经典性”显示为“媒介性”,促发着历史与当下、理论与现实、多元文化之间持续的交谈。这也是理论旅行的跨文化传播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 理论旅行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非遗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以YouTube平台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勇 杨思敏 +1 位作者 管慧 毛太田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2,共11页
文章以代表性中华文化非遗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词分析、情感分析与共现网络分析等文本挖掘方法分析YouTube平台中非遗短视频用户文本数据,应用“认知-情感-行为”框架模型研究非遗在该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非遗的认知形象多为正面... 文章以代表性中华文化非遗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词分析、情感分析与共现网络分析等文本挖掘方法分析YouTube平台中非遗短视频用户文本数据,应用“认知-情感-行为”框架模型研究非遗在该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非遗的认知形象多为正面形象,传统技艺、民间文学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认知度较高;情感感知以中性和积极情绪为主,对象涉及中华美食、家庭生活文化与原生态自然环境等;行为效果具体呈现为分享意向、购买意向、学习意向与旅游意向。文章立足于该平台非遗的传播效果,从传播语境、传播手段与传播主体等方面阐释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跨文化传播 新媒体 文本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念、影响与抉择:对印度跨文化传播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2
20
作者 段孟洁 严功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153,共7页
中印作为邻邦和发展中大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史和复杂的现实关系,中国对印度跨文化传播由此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从跨文化传播他者视角出发,结合中国对印度跨文化传播存在“传统性制约、多元性困境与现代性影响”三个关键制约因素,有助于... 中印作为邻邦和发展中大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史和复杂的现实关系,中国对印度跨文化传播由此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从跨文化传播他者视角出发,结合中国对印度跨文化传播存在“传统性制约、多元性困境与现代性影响”三个关键制约因素,有助于反思对印跨文化传播的理性抉择和解决对印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印度 跨文化传播 战略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