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文化维度模型与电影传播:跨文化的实证研究
1
作者 刘正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9,共6页
通过超越单纯的文化距离或文化折扣视角,剖析文化距离的形成机制,构建了复合文化维度模型。实证分析文化共性、文化接近性、文化差异性等自变量对文化距离的影响,检验了复合文化维度模型,并探讨了其对电影票房的效应,为电影这一典型跨... 通过超越单纯的文化距离或文化折扣视角,剖析文化距离的形成机制,构建了复合文化维度模型。实证分析文化共性、文化接近性、文化差异性等自变量对文化距离的影响,检验了复合文化维度模型,并探讨了其对电影票房的效应,为电影这一典型跨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与策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文化维度模型 文化距离 文化折扣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电影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与价值溢出效应
2
作者 罗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6,共5页
随着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国际经济地位的稳定提升,打造中华文化对应国际话语权,是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的基本要求。电影作为最具有冲击力的文化产品之一,国产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是展示文化自信、锻炼文化自强的重要渠道和载体。现选取文... 随着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国际经济地位的稳定提升,打造中华文化对应国际话语权,是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的基本要求。电影作为最具有冲击力的文化产品之一,国产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是展示文化自信、锻炼文化自强的重要渠道和载体。现选取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研究国产电影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的价值溢出效应以及提高的举措,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是提炼文化价值的基础,提高文化承载力是体现文化自信的关键,加强传播渠道建设是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电影 文化自信 跨文化传播 价值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异化教学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3
作者 柯思琼 《教师》 2025年第3期5-7,共3页
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提高学习效率。文章旨在探讨有效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以帮助留学生克服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提高他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文章首先探讨了基于差异化教学... 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提高学习效率。文章旨在探讨有效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以帮助留学生克服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提高他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文章首先探讨了基于差异化教学提升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现实意义,紧接着深入剖析了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机构和个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差异化教学 跨文化适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拾喻言》译介的跨文化交流之道——兼论译名“依湿杂说”的订正
4
作者 王海 陈常钰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14-120,共7页
1840年,罗伯聃与其中文老师蒙昧先生合译伊索寓言(Aesop/Esop's fables)并以《意拾喻言》之名出版,此后该译本81则伊索寓言被中外学者和译者反复改写。考查罗伯聃与蒙昧先生合译《意拾喻言》的动机、翻译模式及其译本在中国的传播,... 1840年,罗伯聃与其中文老师蒙昧先生合译伊索寓言(Aesop/Esop's fables)并以《意拾喻言》之名出版,此后该译本81则伊索寓言被中外学者和译者反复改写。考查罗伯聃与蒙昧先生合译《意拾喻言》的动机、翻译模式及其译本在中国的传播,总结二人将该译本作为在华外国人的汉语教材之意图,厘清《意拾喻言》译本中西文化交流及伊索寓言翻译改写被国人接受的史实,有助于深入认识伊索寓言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及文学表达手法;订正“依湿杂说”的“不翻”引发的译名讹传,探究其误译误传的潜在原因,还原史实的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聃 蒙昧先生 《意拾喻言》 “依湿杂说” 跨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路径
5
作者 郑秀芳 《英语教师》 2025年第1期95-98,120,共5页
介绍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语言教学。以沪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Module 3 Culture and History为例,尝试提出一套可行的初中英语跨文化教学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跨文化交际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路径,即构建多元化的学习... 介绍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语言教学。以沪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Module 3 Culture and History为例,尝试提出一套可行的初中英语跨文化教学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跨文化交际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路径,即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创造英语学习与交流场景、采用多种策略融入跨文化元素,旨在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初中英语 跨文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宣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以政治理念和策略为例
6
作者 王肖莲 奚莹 陈洁 《海外英语》 2025年第1期38-40,共3页
该研究旨在探讨外宣翻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教育中的作用,并以政治理念和策略为例,分析外宣翻译材料在提升学生政治意识和理解能力、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方面的价值。文章还讨论了跨文化交际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并提... 该研究旨在探讨外宣翻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教育中的作用,并以政治理念和策略为例,分析外宣翻译材料在提升学生政治意识和理解能力、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方面的价值。文章还讨论了跨文化交际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如何利用外宣翻译材料来应对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宣翻译 跨文化交际 高等教育 政治理念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中西方体态语文化差异
7
作者 李奕含 周丽新 《海外英语》 2025年第1期53-56,共4页
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语言行为的差异外,还需重视非语言行为的差异。体态语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之一,在初次见面时,眼神、手势、身势和体触等都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第一印象的质量。文章将从跨文化角度... 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语言行为的差异外,还需重视非语言行为的差异。体态语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之一,在初次见面时,眼神、手势、身势和体触等都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第一印象的质量。文章将从跨文化角度探究中西方非语言交际中体态语的差异,通过对比可以充分认识到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减少或避免文化误读,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非语言交际 体态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中华传统文化英译研究——以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为例
8
作者 芦冰清 罗焕 《海外英语》 2025年第1期28-31,共4页
该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以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2019年6月—2024年6月真题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为研究对象,结合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从词汇、句子和语篇3个层面探讨和分析学生在四级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 该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以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2019年6月—2024年6月真题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为研究对象,结合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从词汇、句子和语篇3个层面探讨和分析学生在四级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以期让学生在四级翻译考试中运用相关翻译策略和方法,提高翻译考试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纽马克翻译理论 中华传统文化 四级翻译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影视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意象的译制与重构
9
作者 任彬源 杨铮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31-135,共5页
影视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高质量的翻译有助于国外受众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达成良好的传播效果。影视作品的译制不仅涉及语言问题,更涉及文化问题,文化意象的翻译与重构,往往成为影视译制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美国语言学家奈达... 影视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高质量的翻译有助于国外受众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达成良好的传播效果。影视作品的译制不仅涉及语言问题,更涉及文化问题,文化意象的翻译与重构,往往成为影视译制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美国语言学家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选取影视作品《甄嬛传》《末代皇帝》《神探夏洛克》等作为代表性案例,分析提出影视跨文化传播应基于影视译制的独特性,针对具体的文化意象类型,灵活采用直入式、融合式、归化式等不同的译制策略,以凸显中国文化特质,跨越传播中的文化障碍,实现影视跨文化传播的审美再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功能对等理论 影视译制 文化意象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式男礼服在近代上海跨文化传播与流行的条件探析
10
作者 丁乾琨 贾蕾蕾 梁惠娥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9,共9页
近代上海西式男礼服的流行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西礼仪文化交流及服装新思潮的传播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相关研究较少。文章依据公元19—20世纪中英文报刊、地方志等史料,系统阐释西式男礼服在近代上海跨文化传播与流行的条件。研究表... 近代上海西式男礼服的流行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西礼仪文化交流及服装新思潮的传播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相关研究较少。文章依据公元19—20世纪中英文报刊、地方志等史料,系统阐释西式男礼服在近代上海跨文化传播与流行的条件。研究表明:其一,西方社会工业化转型、上海开埠通商及城市化进程为西式礼服的传播提供了外在基础条件;其二,西式男礼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款式及礼仪级别,且制作工艺完备、功能性较好,具备对外传播的内在必要条件;其三,近代上海自由、平等、摩登的新思潮和文化包容性是西式礼服流行的重要引导和推动条件。西式礼服的传播经历了由颇受争议、到逐渐被吸纳、至最终融入上海各类礼仪活动的过程,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将中国传统礼仪服饰推向世界舞台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服 跨文化传播 工业化 城市化 服装思潮 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英雄的幻象”:美国超级英雄动画电影的跨文化透视
11
作者 臧金英 叶琼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2,共5页
美式超级英雄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并且呈现出跨族裔的特点。少数族裔超级英雄的形象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多有呈现,进而制造了全球化的英雄幻象。这些电影去语境化地挪用了少数族裔的符号,消解了其文化深度、淡化了其民族特征... 美式超级英雄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并且呈现出跨族裔的特点。少数族裔超级英雄的形象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多有呈现,进而制造了全球化的英雄幻象。这些电影去语境化地挪用了少数族裔的符号,消解了其文化深度、淡化了其民族特征。通过塑造少数族裔超级英雄,美国动画电影巧妙地传递了美式价值观念,构建了美国的文化生态。以《蜘蛛侠:平行宇宙》《超人之死》与《超能陆战队》等为代表的动画电影,在整合少数族裔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英雄 动画电影 少数族裔 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域下戏剧女性形象嬗变——以《赵氏孤儿》为例
12
作者 赵莲花 《戏剧之家》 2025年第2期16-18,共3页
《赵氏孤儿》中的女性人物在戏剧语言时空搭建中经历了从恶名到美名的转变,其形象在流变式改写中展现了跨文化建构的过程。戏剧语言的跨文化建构呈现出鲜明的性格化特征,表现出个人文化视界与历史文化视界的融合。女性人物形象的跨文化... 《赵氏孤儿》中的女性人物在戏剧语言时空搭建中经历了从恶名到美名的转变,其形象在流变式改写中展现了跨文化建构的过程。戏剧语言的跨文化建构呈现出鲜明的性格化特征,表现出个人文化视界与历史文化视界的融合。女性人物形象的跨文化建构融合了不同戏剧语言文化,其演变历程折射出不同文化精神和价值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戏剧 女性人物 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合与分层:传媒艺术跨文化传播研究
13
作者 岳文文 《传媒论坛》 2025年第1期71-73,共3页
传媒艺术共通传播视域下,高语境和低语境的界限逐渐在网络环境中消弭,呈现跨文化传播的融合语境。政治逆差、经济逆差等显性逆差对跨境文化交流的影响势弱,而网络流通中的间性逆差日渐显现,塑造着全球传媒艺术文化景观。面向跨文化传播... 传媒艺术共通传播视域下,高语境和低语境的界限逐渐在网络环境中消弭,呈现跨文化传播的融合语境。政治逆差、经济逆差等显性逆差对跨境文化交流的影响势弱,而网络流通中的间性逆差日渐显现,塑造着全球传媒艺术文化景观。面向跨文化传播,传媒艺术的大众参与性也建构了其在弱化阶级壁垒、多维度展演艺术内涵方面的优势。在高低语境融合的视域下,传媒艺术跨文化传播在转向和合语境的同时,显示出情感共识单一、融通空间想象化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艺术传播、文化叙事、影像交流三个层面建构传媒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分层框架,以突破其在和合语境中的现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艺术 跨文化传播 文化逆差 和合 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失误浅析
14
作者 王帅杰 武雅楠 李萌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29-32,共4页
跨文化交际中,礼貌语的不正确使用会引起不必要的沟通障碍和误解。因此关于不同文化中礼貌的概念与内涵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确保用语的礼貌与得体,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从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称呼语、社交应酬语、日常寒暄... 跨文化交际中,礼貌语的不正确使用会引起不必要的沟通障碍和误解。因此关于不同文化中礼貌的概念与内涵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确保用语的礼貌与得体,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从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称呼语、社交应酬语、日常寒暄语和恭维语四个方面出发,对交际中出现的礼貌用语的具体语用失误进行剖析,可知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主要在于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因而以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前提,提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对策和建议,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对比 礼貌语 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与对策研究
15
作者 熊静 《今古文创》 2025年第7期105-107,共3页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框架,分析了红色文化翻译中的主要障碍,包括语言层面的词汇空缺、语法差异,非语言层面的历史...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框架,分析了红色文化翻译中的主要障碍,包括语言层面的词汇空缺、语法差异,非语言层面的历史背景缺失、价值观冲突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等。针对这些障碍,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如建立红色文化术语库、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加强译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翻译等。本文可为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跨文化交际 翻译障碍 对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
16
作者 王妍妍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5年第2期11-14,共4页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跨文化翻译,揭示译者如何通过理解和预测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并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本文针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和读者的中心地位,总结了接受美学对跨文化翻译的启...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跨文化翻译,揭示译者如何通过理解和预测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并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本文针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和读者的中心地位,总结了接受美学对跨文化翻译的启示,强调译者应关注目标读者的阅读体验,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两种主要翻译策略,实现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适应与调适,促进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跨文化翻译 期待视野 视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在法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17
作者 李浩佳 《今古文创》 2025年第7期95-97,共3页
《诗经》以其独特的地位价值与中华文化传播的需要成为中华典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书目。通过对《诗经》在法国的译本与研究概述,揭示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传播主体单一、理解障碍两方面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主体多元化、结合现代传播技术与... 《诗经》以其独特的地位价值与中华文化传播的需要成为中华典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书目。通过对《诗经》在法国的译本与研究概述,揭示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传播主体单一、理解障碍两方面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主体多元化、结合现代传播技术与媒体、多领域合作三方面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法国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意识培育目标下的英语翻译教学实践路径研究
18
作者 彭丹丹 《海外英语》 2025年第2期79-81,共3页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确保人才能在跨文化交流语境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文章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目标,阐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以商务英语...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确保人才能在跨文化交流语境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文章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目标,阐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以商务英语翻译为例,提出了翻译实例以及相关建议,以期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英语翻译 翻译教学 文化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策略研究: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为例
19
作者 孙筱萌 《海外英语》 2025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媒介,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重要环节和关键抓手。如何从微观出发,总结中国电影目前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理论出发综合运用案例研...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媒介,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重要环节和关键抓手。如何从微观出发,总结中国电影目前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理论出发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分析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海外传播的不足,从微观角度探寻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策略,以期贡献可供参考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传播 中国电影 跨文化视角 案例分析 《长安三万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品形态的跨文化共情设计研究
20
作者 左铁峰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4-80,共7页
产品形态设计可认知为一项文化生成行为。其中,用户提出的某种产品及其属性诉求,可视作一种“需求文化”;而设计者完成的则是一项解决“需求文化”诉求的“应答文化”。基于跨文化共情的考量,设计者需要以专业与职业的视角及素养来理解... 产品形态设计可认知为一项文化生成行为。其中,用户提出的某种产品及其属性诉求,可视作一种“需求文化”;而设计者完成的则是一项解决“需求文化”诉求的“应答文化”。基于跨文化共情的考量,设计者需要以专业与职业的视角及素养来理解和推测他人的“所思、所为”,方可通过产品形态的映射性构建以及接续的用户感知、实践,促成与用户的跨文化互动。对于产品形态的共情设计,可以情感梳理、物象构建与情感升华三个不同阶段予以认识和实施。现阶段,产品形态共情设计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设计的理念、维度而言,产品形态共情设计是一种以达成不同群体间的文化共情为己任,以实现跨文化沟通为目标的产品形态创设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形态设计 跨文化 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