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伯吉斯《莫扎特与狼帮》中的跨文体写作 被引量:3
1
作者 脱剑鸣 蒲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1-126,共6页
跨文体写作是 2 0世纪兴起的一种独特手法 ,其特征是作品文体的不可归类性。以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 1 992年新作《莫扎特与狼帮》为例 ,通过对该作品中几种形式迥异的文体的解析来说明 ,在跨文体写作中 ,不同文体表现与各自相配... 跨文体写作是 2 0世纪兴起的一种独特手法 ,其特征是作品文体的不可归类性。以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 1 992年新作《莫扎特与狼帮》为例 ,通过对该作品中几种形式迥异的文体的解析来说明 ,在跨文体写作中 ,不同文体表现与各自相配的内容 ,从而达成完美体现作者复杂意图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体写作 伯吉斯 《莫扎特与狼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散文”跨文体写作现象探微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军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9年第5期59-63,共5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散文热潮持续至今,几近二十个年头,其间流派的纷呈、散文新话语的推出及写作方法的更新,为理论的梳理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具体到文本写作实践,有一个突出现象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即传统散文文体自身边...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散文热潮持续至今,几近二十个年头,其间流派的纷呈、散文新话语的推出及写作方法的更新,为理论的梳理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具体到文本写作实践,有一个突出现象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即传统散文文体自身边界不断被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体写作 新散文 散文热 散文文体 小说 诗歌 文本 求新求变 作家 写作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陈国凯长篇《一方水土》的跨文体写作 被引量:1
3
作者 程文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13,共4页
本文直写笔者对《一方水土》的阅读体验 ,认为该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融多种文体于同一个长篇 ,是运用多种文体来表达情感事件的“变奏” ,是大胆而成功的“跨文体写作”
关键词 跨文体写作 陈国凯 艺术 长篇小说 《一方水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体写作成因论 被引量:3
4
作者 赵联成 张仙权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102-106,共5页
跨文体写作的出现 ,是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本文从文学自身的特性、后现代的社会图景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创作主体的自觉性追求等方面 ,探讨和论证了跨文体写作的合理性及其在后新时期出现的必然性 。
关键词 跨文体写作 成因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 创作主体 后新时期 中国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类写作”辨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军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3期81-84,共4页
关键词 跨文体写作 文类 20世纪90年代 后现代主义 创作关系 文化氛围 60年代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散文文体边界——以李修文的散文创作为例
6
作者 萧映 胡冰涛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0,共8页
2017年以来,李修文接连出版了散文集《山河袈裟》《致江东父老》《诗来见我》《在人间赶路》。其散文浓郁激烈的抒情风格,小说叙事手法的运用,以及对中国古代诗歌、小说、戏剧等古典美学元素的融合,令不少研究者都注意到李修文写作的文... 2017年以来,李修文接连出版了散文集《山河袈裟》《致江东父老》《诗来见我》《在人间赶路》。其散文浓郁激烈的抒情风格,小说叙事手法的运用,以及对中国古代诗歌、小说、戏剧等古典美学元素的融合,令不少研究者都注意到李修文写作的文体特色,但他们在其文体特征分析和归属上产生了分歧。本文认为,散文文体边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界限,而是在作者、文本、读者的审美互动关系中生成的。李修文通过建构作者、主人公、书写对象的情感共同体;运用视角、情节、结构等叙事手法打破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创造出散文的双重审美距离;最后通过对中国古典资源的风格互文,使读者在审美移情中达到共鸣。其写作实践游离于散文和小说边界之间,挑战了传统散文的真实性原则,对于当代散文理论建构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修文 《山河袈裟》 文体边界 跨文体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疆界写作——重读张承志《心灵史》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伯存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4期50-56,共7页
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是90年代文学的重要收获。①无论从丰厚的思想容量还是从跨文体写作的形式来看,它都是一部标志性的作品。90年代的评论家们解读该作关注的焦点往往是精神价值层面:信仰精神、理想主义、终极关怀、苦难意识等。
关键词 哲合忍耶 心灵史 张承志 黄土高原 宗教信仰 跨文体写作 理想主义 文学 方法论 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学模式的文学理论反思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邢建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68,共10页
反思性研究是一种滤去感性、回到本根、凝视自身的研究。反思性研究是人文学科最活跃,最具批判潜能和思想能量的研究范式。反思性研究绝不只是“回头看”的研究,还体现一种对自身如何可能的问询态度。反思性研究是理论高度自觉的产物。... 反思性研究是一种滤去感性、回到本根、凝视自身的研究。反思性研究是人文学科最活跃,最具批判潜能和思想能量的研究范式。反思性研究绝不只是“回头看”的研究,还体现一种对自身如何可能的问询态度。反思性研究是理论高度自觉的产物。理论研究如何可能,理论言说的限度何在,谁为理论的合法性辩护,这是反思性研究提出的基本问题。反思性研究也是人文学科的学科特性与旨趣的内在要求,对个别、独特的价值事实的关切,内在地要求文学理论把反思性作为思想在场的方式。知识学模式,也可以称为知识学视角、知识型。知识学模式的生成机制是跨学科,基于问题的。基于知识学模式的文学理论反思性研究,应该致力于揭示文学理论研究的知识学立场,从而使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从意见的表达、经验的归纳和各种“主义”的论争中超越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观测文学和各种社会文化问题的视角、观念和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性研究 根性 知识学模式 跨文体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篇小说 七嘴八舌──漫谈最近的小说创作
9
作者 王晓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1-79,共9页
关键词 《永远有多远》 问题小说 日常生活 何立伟 叙述方式 跨文体写作 作品 王晓明 叙述者“我” 张爱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走在寻根的路上——评曾纪鑫《一个人能够走多远》
10
作者 李钧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8-69,共2页
曾纪鑫新著《一个能够走多远》让人感到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惊喜。亲切是因为他延续了业已成熟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路径,依然持守新启蒙立场和新历史主义精神,还有大气磅礴的跨文体写作试验;让人惊喜的是他没有固步自封自我复制,没有停... 曾纪鑫新著《一个能够走多远》让人感到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惊喜。亲切是因为他延续了业已成熟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路径,依然持守新启蒙立场和新历史主义精神,还有大气磅礴的跨文体写作试验;让人惊喜的是他没有固步自封自我复制,没有停留在既有的风格上,而是继续拓展,行走得更远,思路更宽广,穿越了更多迷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纪鑫 个人 新历史主义 跨文体写作 散文创作 历史文化 启蒙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