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媒介艺术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2
1
作者 郑江梅子 易晓明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1-124,共4页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美育应更重视对学生审美、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培育。跨媒介艺术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性特征很强的艺术门类,具有融通性、整合性和交互性的特征,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并引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意义构建...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美育应更重视对学生审美、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培育。跨媒介艺术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性特征很强的艺术门类,具有融通性、整合性和交互性的特征,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并引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意义构建。新时代高校美育应构建以跨媒介艺术为基础的综合性高校美育通识课程,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并落实亲身体验与动态交互的教学方式,将跨媒介艺术有效运用于高校美育的实践当中,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美育 跨媒介艺术 创造力 审美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的丧失与跨媒介艺术史书写的可能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计武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3-131,160,共10页
黑格尔主义把历史视为经验事实和先验理念的结合,是神圣的精神在时空中的逻辑展开。受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赛德尔迈尔把艺术媒介的分立视为现代人的精神症候——中心的丧失,它意味着上帝之死、艺术的非人化和整合艺术品的解体。与之不同... 黑格尔主义把历史视为经验事实和先验理念的结合,是神圣的精神在时空中的逻辑展开。受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赛德尔迈尔把艺术媒介的分立视为现代人的精神症候——中心的丧失,它意味着上帝之死、艺术的非人化和整合艺术品的解体。与之不同,格林伯格则把艺术媒介的分立视为现代艺术追求艺术纯粹性的进程。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跨媒介艺术史旨在以艺术跨媒介性的目光重写艺术与艺术观念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主义 中心的丧失 纯粹性 媒介特性 媒介 跨媒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坡笠屐”的图文生成及其多重阐释——一个跨媒介艺术史研究的个案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琳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38,66,共12页
苏轼戴笠着屐的形象,最初源于其谪居儋州的生活片段,经由后人的文学书写与绘画形塑,逐渐演变为苏轼最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在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而广泛的影响。关于“东坡笠屐”的既往研究,或从文字材料出发,梳理探讨其本事源... 苏轼戴笠着屐的形象,最初源于其谪居儋州的生活片段,经由后人的文学书写与绘画形塑,逐渐演变为苏轼最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在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而广泛的影响。关于“东坡笠屐”的既往研究,或从文字材料出发,梳理探讨其本事源流及文化意蕴,或侧重图像分析,就图式与技法风格考察“东坡笠屐”主题绘画的艺术特征。文章尝试综合运用文字与图像两方面材料,引入“跨媒介艺术史”的研究视野,探讨“东坡笠屐”形象的生成路径及其多重阐释面向。后人或借助“风雨海上苏”的政治隐喻,还原苏轼贬谪儋州的历史本事,对其戴笠形象作原境式的解读;或将苏轼打造为趋于符号化的文人典范,凸显“坡仙”风流的形象内涵;或发掘苏轼形象的诙谐潜质,展示一种超越文人传统的精神姿态。这些不同的形塑方式,也显示出图文媒介之于苏轼形象生成及其意义阐释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东坡笠屐” 《东坡笠屐图》 跨媒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视域下平面艺术维度转化思维探究
4
作者 蒋松儒 艾梦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3-151,共9页
在当前媒介融合语境下,平面艺术呈现出跨媒介的表现特征及发展态势。它从单纯使用物质性媒介进行创作,逐渐演化至以物质性与数字性媒介相结合的表意方式进行艺术实践,且后者居于主导位置。在物质媒介与数字媒介的加持下,平面艺术中各类... 在当前媒介融合语境下,平面艺术呈现出跨媒介的表现特征及发展态势。它从单纯使用物质性媒介进行创作,逐渐演化至以物质性与数字性媒介相结合的表意方式进行艺术实践,且后者居于主导位置。在物质媒介与数字媒介的加持下,平面艺术中各类媒介的相互融合、重组、再生推动着作品维度的拓展与转化,由此带来的视觉形态以维度转化思维为主导,随之进行多维化的内在表达。在跨媒介视域下,维度转化思维的使用扩大并延伸了平面艺术作品的外在形态及内在特质,使平面艺术的整体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然而,面对愈加灵活的媒介使用及思维跨越,设计者应在考虑视觉美感的前提下提升对于作品内涵的深刻性解读,最终在跨媒介、多维化思维的助力下促成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平面艺术 维度转化思维 动态视觉设计 二维公共艺术 数字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当代艺术到电影:触感及其理论的合法性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斌 张玮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50,共14页
对艺术中触觉问题的研究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在视觉文化批判性理论中,触感理论成为新晋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新知识。一方面,它倡导当代艺术特别是跨媒介艺术要充分利用视觉之外的触觉,完善多维度的审美与意义构建,相关研究受到了现象... 对艺术中触觉问题的研究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在视觉文化批判性理论中,触感理论成为新晋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新知识。一方面,它倡导当代艺术特别是跨媒介艺术要充分利用视觉之外的触觉,完善多维度的审美与意义构建,相关研究受到了现象学的广泛支持。另一方面,在电影这种较为特殊的视觉艺术中,触感研究不再致力于审美与意义构建,而是试图建立一种以触觉为导向的电影本体论。受惠于现象学理论,电影触感理论借助电影身体、电影皮肤、触感视觉等概念,试图颠倒并发展出完全不同于主体/语言理论的新本体论,这种尝试与整体性的反理性/反形而上学潮流密切相关,对推进视觉批判具有一定的认识论价值。但这一理论中的谬误、媒介分析的缺陷及阐释力的局限,使得其难以肩负电影本体论重构的任务。艺术中并不存在普遍而一致的触感现象,触感理论也难以跨越艺术门类和媒介,难以发展为具备理论同一性的艺术本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感 触觉 电影本体论 跨媒介艺术 当代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