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游融合视域下的跨媒介叙事研究——论《黑神话:悟空》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旭光 宋辛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5,共6页
基于影游融合的跨媒介叙事理论,《黑神话:悟空》通过技术赋能、视觉呈现以及对经典IP形象的重塑,满足受众对互动性和沉浸感的需求。影像叙事结构的复杂建构与多元化拓展,文化要素的丰富延伸和“现代转化”,使得“西游”或“孙悟空”IP... 基于影游融合的跨媒介叙事理论,《黑神话:悟空》通过技术赋能、视觉呈现以及对经典IP形象的重塑,满足受众对互动性和沉浸感的需求。影像叙事结构的复杂建构与多元化拓展,文化要素的丰富延伸和“现代转化”,使得“西游”或“孙悟空”IP突破了原有边界,在影游融合新空间有了创新性发展。游戏还通过对文化素材的再创造,为文旅发展注入新思路,促进电影、游戏、文旅等多元产业在文化价值链条上的深度衔接与协同增效,凸显了文化创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游融合 跨媒介叙事 《黑神话: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叙事赋能实体书店发展多元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曹飞 伊文臣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1,共4页
用跨媒介的方式赋能是实体书店发展的有效路径。跨媒介的协同叙事,可以构建更广阔的书店“故事世界”;多角度的阐释,可以呈现书店立体形象;多主体的参与,可以延展书店叙事视角。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着力推进跨媒介叙事与跨媒介策划、... 用跨媒介的方式赋能是实体书店发展的有效路径。跨媒介的协同叙事,可以构建更广阔的书店“故事世界”;多角度的阐释,可以呈现书店立体形象;多主体的参与,可以延展书店叙事视角。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着力推进跨媒介叙事与跨媒介策划、跨媒介传播、跨媒介营销等各环节的深度融合,以“跨媒介+”的思维扩大书店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书店 跨媒介叙事 跨媒介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影旧址博物馆红色影像的跨媒介空间叙事与剧场书写
3
作者 崔亚卓 周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11-120,共10页
长影旧址博物馆为工业遗产活化与红色文化的创造性传播发展提供了双重启示:通过跨媒介的空间叙事重构历史记忆,实现红色影像从“银幕文本”到“物质档案”的藏品转向;以剧场书写激活历史叙事的当代对话。通过NPC导览、博物馆剧场等戏剧... 长影旧址博物馆为工业遗产活化与红色文化的创造性传播发展提供了双重启示:通过跨媒介的空间叙事重构历史记忆,实现红色影像从“银幕文本”到“物质档案”的藏品转向;以剧场书写激活历史叙事的当代对话。通过NPC导览、博物馆剧场等戏剧实践凸显电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审美娱乐功能。有必要通过解析长影旧址博物馆的展陈创新样态,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电影博物馆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博物馆 跨媒介 空间叙事 戏剧导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的跨媒介叙事与可能世界的生成——以《我的阿勒泰》为例
4
作者 周春霞 赵勇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5-203,共9页
跨媒介叙事研究扩大了改编理论的研究视野,但研究对象仍然局限于小说、神话等故事性强的文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不断应时而变的文体,散文重真实而拒虚构、强情感而淡情节、彰风格而轻结构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与小说的跨媒介叙事具有不... 跨媒介叙事研究扩大了改编理论的研究视野,但研究对象仍然局限于小说、神话等故事性强的文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不断应时而变的文体,散文重真实而拒虚构、强情感而淡情节、彰风格而轻结构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与小说的跨媒介叙事具有不同特征。选择“可能世界”而不是“故事世界”的概念分析散文的跨媒介叙事,是因为“可能世界”在非虚构文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架起一座具有可通达性的桥梁,从而与小说的“故事世界”改编区别开来。以“可能世界”生成机制为中心,将散文的个性化转化为经验化的公共性,按照“再中心化”与“最小偏离”原则,散文的跨媒介叙事即可生成可能世界。可能世界的平行本体论是比故事世界的虚构性更接近于散文的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跨媒介叙事 可能世界 可通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像赞、颂古与普请:“五祖重来”故事的跨媒介、跨文类传播
5
作者 冯国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2,共12页
在禅宗灯史中记录有五祖弘忍为栽松道者后身的故事。这一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出现于何时,因何而出现,它流传于何时,为什么会流传以及对后世禅宗、文学、艺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一组值得探讨的问题。五祖作为栽松道者后身这一故事,从... 在禅宗灯史中记录有五祖弘忍为栽松道者后身的故事。这一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出现于何时,因何而出现,它流传于何时,为什么会流传以及对后世禅宗、文学、艺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一组值得探讨的问题。五祖作为栽松道者后身这一故事,从口传到写定、从文字到图像、从举古到颂古,在不同的媒介与文类之间转换,口传、文字、图像;灯史、语录、像赞、偈颂都以不同的形式讲述着这一故事,这为我们理解禅宗故事的跨媒介与跨文类传播提供了一个实例。同时,正因为这种不同形式的不断讲述与传播,五祖为栽松道者后身这一故事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并非“历史事实”的故事却成为一种“文化的事实”而得以长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祖 故事 跨媒介 文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视域下当代奇幻电影的物叙事
6
作者 于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7-121,共5页
近年来,文学领域的物叙事研究趋势已经过渡到电影研究领域。奇幻叙事对物的超然重视体现在文学—电影的跨媒介叙事过程中。从媒介技术的物质性出发,电影语言相较于文学语言的媒介异质性决定二者在物的符号性、主体性与本体性建构中采取... 近年来,文学领域的物叙事研究趋势已经过渡到电影研究领域。奇幻叙事对物的超然重视体现在文学—电影的跨媒介叙事过程中。从媒介技术的物质性出发,电影语言相较于文学语言的媒介异质性决定二者在物的符号性、主体性与本体性建构中采取不同策略。奇幻电影通过视听语言与数字拟像技术建构了传统文化之物的“物—符号—艺术”三联体符号奇观、具有凝视和言说功能的主体之物和作为“复魅”的本体之物的奇幻空间,形成了独特的电影物叙事范式。奇幻电影物叙事的技术奇观既实现了对文化之物的意义再生产,也为人类中心主义的技术文明反思提供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幻电影 物叙事 跨媒介 符号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视域下电影《只此青绿》的跨媒介呈现
7
作者 彭翠 肖睿 田艺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170,共7页
由舞蹈诗剧原班人马打造的电影《只此青绿》既是文化“双创”背景下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经典艺术跨媒介呈现的典范。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影片一方面从文体、意象和意蕴层面探寻如何通过宋代文人对中式美学的极致追寻来满足受众... 由舞蹈诗剧原班人马打造的电影《只此青绿》既是文化“双创”背景下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经典艺术跨媒介呈现的典范。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影片一方面从文体、意象和意蕴层面探寻如何通过宋代文人对中式美学的极致追寻来满足受众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借助作品的视听空白设置、图景片段与叙事空缺的“主题—并置”及其否定机制构成的召唤结构,探究电影《只此青绿》的跨媒介审思及其艺术创新的实践价值,为传统文化类题材的经典影视创作提供了可能的创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只此青绿》 接受美学 跨媒介呈现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伯庸小说到电视剧跨媒介改编的叙事维度与文化呈现
8
作者 王利丽 刘中锦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57,共7页
近年来,当代作家马伯庸的多部小说被成功改编成了电视剧,其中的创作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本文从跨媒介叙事的角度探讨马伯庸小说改编电视剧的三重逻辑。在悬疑叙事方面,马伯庸小说到电视剧进行了叙事视角与叙事节奏的合理转换以及对悬... 近年来,当代作家马伯庸的多部小说被成功改编成了电视剧,其中的创作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本文从跨媒介叙事的角度探讨马伯庸小说改编电视剧的三重逻辑。在悬疑叙事方面,马伯庸小说到电视剧进行了叙事视角与叙事节奏的合理转换以及对悬疑效果的强化;在历史观念表达方面,通过挖掘电视剧的视觉叙事与情感共鸣,阐明改编剧对历史情节、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的多维呈现,激发观众对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在文化空间方面,本文揭示电视剧所构建的古都文化场域独特的文化空间属性,展现了创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生动再现与深刻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伯庸小说 跨媒介改编 悬疑叙事 史实新思 古都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事生产、视觉再现与空间重塑——抗战时期“狼牙山五壮士”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
9
作者 侯业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5,共10页
“狼牙山五壮士”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深远、家喻户晓的抗战事迹,离不开“跨媒介”的叙事与传播:纪实文学建构契合民众审美“想象”的文学“故事”,让民众以“想象”的审美体验来获取与体认信息;摄影图像再现抗战视觉图景,通过画报版面... “狼牙山五壮士”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深远、家喻户晓的抗战事迹,离不开“跨媒介”的叙事与传播:纪实文学建构契合民众审美“想象”的文学“故事”,让民众以“想象”的审美体验来获取与体认信息;摄影图像再现抗战视觉图景,通过画报版面设计的“第三种效果”将想象的“故事”定型为真实历史;纪念碑以象征隐喻方式将事件抽象化为一个凝聚抗战精神的“神圣空间”,使事件浓缩为抽象符号而实现更广范围传播。“狼牙山五壮士”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形成了“想象型”“实证型”“符号型”3种类型的叙事模式。这3种叙事模式的“跨媒介”联动不但使“狼牙山五壮士”的抗战“小事件”转变为民族国家“大叙事”,而且这种“跨媒介”叙事模式在现代革命叙事中被广泛采纳,最终沉积为革命历史叙事的一种经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生产 空间重塑 “狼牙山五壮士” 跨媒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验与修养:霍夫曼小说《延音符》的跨媒介叙事论析
10
作者 张克芸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0,共11页
霍夫曼的《延音符》是德意志浪漫派跨媒介叙事艺术的代表。《延音符》将文学、绘画、音乐三者融为一体,以音乐曲式结构编排小说情节,通过图像内容建构小说意义。形式上,小说通过一幅展现音乐场景的油画引出观画者的体验性反思和叙事,从... 霍夫曼的《延音符》是德意志浪漫派跨媒介叙事艺术的代表。《延音符》将文学、绘画、音乐三者融为一体,以音乐曲式结构编排小说情节,通过图像内容建构小说意义。形式上,小说通过一幅展现音乐场景的油画引出观画者的体验性反思和叙事,从而实现诗、音、画三者的媒介融合;题旨上,小说突破经验感官的限制,揭示出一条通达综合艺术体验的修养之路,它是对19世纪初德意志现实分裂状态的反向对照,传达出德意志浪漫派对“总体艺术”的美学追求,同时也是一次在精神领域走向整体之路的文艺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音符》 跨媒介叙事 艺格敷词 以文述图 以文述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步举证》:NTLive技术支持下戏剧跨媒介叙事
11
作者 李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1-135,共5页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NT Live技术为传统戏剧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电影《初步举证》作为NT Live的成功案例,展现了跨媒介叙事的创新特点:通过舞台与银幕的空间重构、非线性时间呈现、法律文本的视觉符号化等手段,将戏剧的私密性与公...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NT Live技术为传统戏剧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电影《初步举证》作为NT Live的成功案例,展现了跨媒介叙事的创新特点:通过舞台与银幕的空间重构、非线性时间呈现、法律文本的视觉符号化等手段,将戏剧的私密性与公共性结合,形成“批判现实主义”影像范式。NT Live的成功为我国戏剧影视化创作提供了启示,包括促进现代技术与传统戏剧的融合、创新叙事结构与观众互动模式,以及提升跨文化叙事能力,推动本土戏剧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步举证》 NT Live技术 戏剧影像化 跨媒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的跨媒介叙事与文化传播——《黑神话:悟空》赋能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 被引量:9
12
作者 何成洲 刘珍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106,共12页
数字化时代,游戏正逐渐代替影视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媒介,从而在文化的全球传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黑神话:悟空》以现代的表达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公众视野,迅速引发了社交媒体、文化产业、行业市场的广泛关注,... 数字化时代,游戏正逐渐代替影视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媒介,从而在文化的全球传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黑神话:悟空》以现代的表达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公众视野,迅速引发了社交媒体、文化产业、行业市场的广泛关注,制造了积极的经济和文化现象。不同媒介中的文学资源、文化符号和叙事风格被运用到数字游戏这一平台中,造就了这个规模宏大的跨媒介巨制。借由主支线设置、过场动画以及影神图等,游戏作品拟仿《西游记》原著所具有的章回体、散韵相间、说书人介入、多线叙事等文学特征,赋予古典诗学新的时代价值。现实世界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经由中国艺术观念与技巧的创造性运用,在游戏的次级世界中得到重构,使得玩家感受到中华文化底蕴以及奇幻东方色彩。而汇聚不同媒介创作的故事世界在数字游戏这一平台中生成了具有集体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新英雄形象,以此挑战全球化浪潮中盛行的个人主义。《黑神话:悟空》在跨媒介生产与传播上已经取得了轰动效应,为新时代知识生产、文化产业以及中国文化全球传播提供了有价值的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神话:悟空》 跨媒介 媒介能动性 游戏 全球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场域的商人形象叙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小波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商人形象在文学史上几经变迁。在其形象嬗变的背后,是社会文化的更迭。跨媒介叙事为商人形象的重塑提供了新的视角。媒介的兴起,在让知识分子下沉为“知道分子”的同时,也让其经历了社会功能的置换。商人群体的崛起不仅对知识分子的失... 商人形象在文学史上几经变迁。在其形象嬗变的背后,是社会文化的更迭。跨媒介叙事为商人形象的重塑提供了新的视角。媒介的兴起,在让知识分子下沉为“知道分子”的同时,也让其经历了社会功能的置换。商人群体的崛起不仅对知识分子的失重进行了结构性补偿,同时其商业实践被编码为“经济强大后的人格独立”,将“人的文学”焦点从道德理想转变为世俗生存。商人从财富占有者转变为创业者及至名流的形象,其对待“财富”的态度经历了“占有—自审—重建”的过程。一些改革开放后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女性的刻画与建构,赋予了女商人与男性商人同等的观看视角,从性别角度打开了商人形象的阐释空间。对于创作者而言,“为何选择商人”往往是“如何写作商人”的根基。商人视角的确立,不仅能够提醒大众重思商人与时代的共生关系,还能使大众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深层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人形象 跨媒介 改革开放 财富观 女商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神话主义电影中的精怪形象嬗变——跨媒介叙事与当代文化逻辑的视觉重构
14
作者 李艳永 付希亮 张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2-56,共5页
新神话主义电影的勃兴推动了中国传统精怪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以电影《捉妖记》《捉妖记2》《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典型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符号学理论与方法对电影进行文化批评,揭示精怪形象从“文化禁忌体”向“情感共同体... 新神话主义电影的勃兴推动了中国传统精怪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以电影《捉妖记》《捉妖记2》《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典型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符号学理论与方法对电影进行文化批评,揭示精怪形象从“文化禁忌体”向“情感共同体”的嬗变轨迹。数字技术赋权下的视觉奇观重构了精怪的美学表征,后现代叙事策略消解了传统伦理规训,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协商则催生了新型精怪形象的跨文化传播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神话主义 精怪形象 文化转译 数字奇观 跨媒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文化的跨媒介叙事:形象符号的多元建构与传承创新
15
作者 定瑞雨 冷江山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6-82,共7页
敦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多元文明的交融与传承,是中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文化枢纽,展现出多维面貌。以跨媒介视角探讨不同媒介形态、叙事策略与真实性建构对敦煌文化的叙事重构及其文化心理影响,分析敦煌写本的原生性与多... 敦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多元文明的交融与传承,是中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文化枢纽,展现出多维面貌。以跨媒介视角探讨不同媒介形态、叙事策略与真实性建构对敦煌文化的叙事重构及其文化心理影响,分析敦煌写本的原生性与多义性、电影的虚构美学塑造、纪录片的纪实策略以及数字技术的创新表达,揭示出敦煌符号在文字、影像与技术媒介中的多维呈现。媒介差异不仅塑造了敦煌文化的多元景观,更在传承与创新的互动中维系其符号的开放性与对话性,为理解敦煌的文化生命力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化 跨媒介叙事 电影叙事 写本原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GC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奎 王秀伟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8,共6页
在传统文化跨介质统合、智能技术全模态发展、叙事传播融合化关联驱动下,AIGC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传播带来新活力。当前,基于AIGC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媒介叙事表现出仪式共享、故事共生、话语共创等特征,既在叙事要素上推... 在传统文化跨介质统合、智能技术全模态发展、叙事传播融合化关联驱动下,AIGC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传播带来新活力。当前,基于AIGC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媒介叙事表现出仪式共享、故事共生、话语共创等特征,既在叙事要素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式、窗口式、文体式转化,又在叙事内容上对传统文化故事施以互文再现和共世扩展手法,还在叙事话语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机交互的话语实践中。文章指出,在AIGC时代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效果,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仍有赖于AIGC向经典化、风格化、游艺化、原乡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机交互 跨媒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郑小驴小说动物物象、跨媒介叙事与寓言性主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婕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0,共8页
当代作家郑小驴以其先锋性叙事书写人生悲欢与社会现实。动物、跨媒介、寓言性是理解郑小驴作品创作策略的三个关键词。动物在其小说中以物象的形式出现,同时具有意象性的含义,借助动物视角来帮助读者捕捉小说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为凸... 当代作家郑小驴以其先锋性叙事书写人生悲欢与社会现实。动物、跨媒介、寓言性是理解郑小驴作品创作策略的三个关键词。动物在其小说中以物象的形式出现,同时具有意象性的含义,借助动物视角来帮助读者捕捉小说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为凸显社会现实提供另类呈现方式;其小说运用跨媒介的叙事方式,融合电影、音乐和空间叙事,形成超越小说文本的“出位之思”,使小说具有媒介间性的艺术特质;透过动物物象、鬼魅书写、死亡隐喻,其小说构建具有寓言性的主题,探讨人性背后隐秘的欲望与边缘群体的无奈处境。三者的组合运用在郑小驴小说这里不仅是其创作策略上的衡量,背后也反映出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小驴 动物物象 跨媒介叙事 寓言性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供性视角下“中国风”动漫IP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琳 廖易馨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8,共9页
立足于可供性理论,对“中国风”动漫IP的媒介逻辑进行系统分析,并依据动漫IP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机制,深入探讨跨媒介语境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媒介叙事及产业链的传播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可供性逻辑的指导下,“中国风”动漫I... 立足于可供性理论,对“中国风”动漫IP的媒介逻辑进行系统分析,并依据动漫IP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机制,深入探讨跨媒介语境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媒介叙事及产业链的传播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可供性逻辑的指导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聚焦于故事世界中的文化建构,通过角色共情、价值观共享以及参与者社会关系的建构等多维度的叙事策略,共同塑造IP与受众之间的深层次互动与联系。此外,“中国风”动漫IP的媒介叙事经历了从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向现代的跨媒介传播模式的转变,这不仅使经典中国符号元素得以在不同媒介间跨界流动,而且促进了IP在产业链上的流通与价值变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性 “中国风”动漫IP 跨媒介叙事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漫跨媒介改编的优势与启示——以电影《异人之下》为例
19
作者 张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0-164,共5页
随着国产漫画的创新与崛起,国漫不仅成为漫画产业发展的活力源泉,同时也借助其强大的市场传播力为电影产业开辟了广阔的跨媒介改编新赛道。天然的文化接近性、大基数的受众群体、视觉元素的化用以及丰富的内容体系是国漫跨媒介改编的独... 随着国产漫画的创新与崛起,国漫不仅成为漫画产业发展的活力源泉,同时也借助其强大的市场传播力为电影产业开辟了广阔的跨媒介改编新赛道。天然的文化接近性、大基数的受众群体、视觉元素的化用以及丰富的内容体系是国漫跨媒介改编的独特优势。电影《异人之下》的跨媒介改编是国漫跨媒介叙事的一次大胆尝试,其通过聚焦IP影响力、彰显文化内涵、强化叙事结构以及打造视觉盛宴成为国漫改编电影的开路之举,但也存在许多改编方面的不足。从重视市场需求、重新定位受众、凝练主线故事、平衡媒介叙事、融合文化元素、丰富主题内涵以及运用先进技术、放大视听效果等角度,为后续国漫跨媒介改编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漫 跨媒介 《异人之下》 电影 漫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融合下《只此青绿》的另一种发生
20
作者 邱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4-89,共6页
《只此青绿》以其无声的叙事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巧妙地将古典叙事与现代媒介相融合,衍生出电影开辟戏剧的“第二现场”,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该片不仅打破了电影创作的传统框架,更为中国电影艺术的本土化探索提供了启示。《只此青绿》... 《只此青绿》以其无声的叙事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巧妙地将古典叙事与现代媒介相融合,衍生出电影开辟戏剧的“第二现场”,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该片不仅打破了电影创作的传统框架,更为中国电影艺术的本土化探索提供了启示。《只此青绿》借助现代影像技术重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舞台艺术转化为影像语言,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将中华传统美学融入当代表达,重新阐释了传统艺术文化。该片跨文化的创新叙事,为中国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国际电影舞台上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国学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 影像 跨媒介 东方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