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SM-MICMAC模型的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霍腾飞 杨润恺 陈立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1-188,共8页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上的差异是根源性隐性障碍,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组织领导力与权威性问题对协同治理有显著负面影响;(2)政绩评估体系片面化、各行政区内部部门权责重叠以及信息和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是主要障碍;(3)生态环境补偿不到位、预期收益不足以及市场调节不到位导致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市场驱动力不足。三地政府应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相互包容下,打破信任壁垒,创建互惠互利且足够稳定的协同网络,建立高效灵活对话机制、降低政府间沟通协调成本,方能化解目前的协同治理低效的困境,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ISM-MICMAC模型 京津冀协同发展 隐性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协同立法的检视及完善途径 被引量:3
2
作者 顾向一 徐茹娴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9,25,共7页
为充分发挥法律对区域环境发展和利益协调的保障作用,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部分省市已出台的相关规范性文本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各地采取的立法模式主要以松散型立法模式为主,尚存在松散型立法模式与水生态环境治理需... 为充分发挥法律对区域环境发展和利益协调的保障作用,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部分省市已出台的相关规范性文本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各地采取的立法模式主要以松散型立法模式为主,尚存在松散型立法模式与水生态环境治理需求不匹配、区域间主体协调机制未建立、协同立法后评估和清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提出了将现有的松散型立法模式转变为紧密型立法模式,构建区域协同立法利益协调机制和完备协同立法后评估和清理机制等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协同立法的完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环境 区域协同治理 协同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文化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林生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共12页
构建文化跨区域治理机制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探索。构建文化跨区域治理机制,在国际竞争层面能提升区域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在区域差异化发展层面能发挥区域文化比较优势,在缩减区域发展层面能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根... 构建文化跨区域治理机制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探索。构建文化跨区域治理机制,在国际竞争层面能提升区域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在区域差异化发展层面能发挥区域文化比较优势,在缩减区域发展层面能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根据区域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差异,我国在文化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上形成了多中心式治理促进文化跨区域合作共赢、疏解式治理实现文化跨区域均衡发展、整体式治理加强文化资源跨区域整合利用、综合式治理破解城乡文化二元结构体制、系统式治理推动跨区域文化生态保护传承等多种模式,并呈现出战略规划从国内向国际、内容整合从个体向一体、方法举措从单一向多元、治理成效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等几个层面的“转变”趋势。进一步推动文化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创新,应在治理规划的系统化、治理内容的IP化和治理路径的数字化等层面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区域 协同治理 路径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适应性嵌套”逻辑--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的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锁利铭 冷雪忠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28,共20页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实践变迁,既有研究多从工具视角出发探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对其内在逻辑则缺少系统分析。文章以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为参照系,从外部情景、内部系统与交互效应三个维度阐释中国区...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实践变迁,既有研究多从工具视角出发探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对其内在逻辑则缺少系统分析。文章以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为参照系,从外部情景、内部系统与交互效应三个维度阐释中国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整体逻辑。中国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呈现适应性嵌套的逻辑进路:应对跨域性风险与治理碎片化困境、区域战略与环境政策双重演化、经济区域化、环境正义需求等外部情景,中国区域环境治理内部系统在环境产权分置、环境治理单元扩展、社会公众环境参与、中央政府统筹协调等交互作用下,产生了治理结构优化与环境效益改善的反馈型协同效应路径。应对日益复杂的区域环境治理议题,需要将真实世界的“社会生态系统”映射于理论研究的“社会生态治理系统”。未来相关研究要注重构建并检验中国式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分析框架、探索复杂系统管理视角下的区域环境治理共同体理念、设计“情景—手段”动态匹配下的区域环境跨界治理方法、审视网络分析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研究中的工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治理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社会生态系统 复杂性 适应性嵌套 复杂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困境成因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49
5
作者 司林波 聂晓云 孟卫东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1-175,共5页
目前,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着环境保护内聚力不足、责任分担难以界定、合作共识难以达成等治理困境。建构以内生动力为驱动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形成国家、市场和社会一体化的协作性治理网络是解决跨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面-陆的困境... 目前,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着环境保护内聚力不足、责任分担难以界定、合作共识难以达成等治理困境。建构以内生动力为驱动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形成国家、市场和社会一体化的协作性治理网络是解决跨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面-陆的困境的有效途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实现,必须健全决策与预防、参与执行、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互信、政绩考核与监管,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等协同治理机制,以保障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切实取得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多元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制度基础——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61
6
作者 余敏江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17,2,共5页
在社会学制度主义中,制度构成的基础要素包括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实施过程,是其强制性规章制度的建立、管理运行机制的规范以及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 在社会学制度主义中,制度构成的基础要素包括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实施过程,是其强制性规章制度的建立、管理运行机制的规范以及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协同治理的认同这三个层面的因素共存且互相影响的过程。然而,政府单中心的路径依赖、治理主体间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各治理主体的认知和行为偏差都会加剧协同治理的制度惰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增进共容利益,培育社会资本来进行制度补给,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 被引量:38
7
作者 党秀云 郭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5-111,共7页
生态环境治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巩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基石,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保障。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无界性、蔓延性、外部性等特征,仅靠单一区域很难有效解决,在治理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现... 生态环境治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巩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基石,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保障。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无界性、蔓延性、外部性等特征,仅靠单一区域很难有效解决,在治理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现实困境,跨区域合作治理就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快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供给、建立生态环境治理责任清单、构建跨区域利益调节机制、建构多方参与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乃是创新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 现实困境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之"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模式研究"团队
8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F0002-F0002,共1页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模式研究”青年科研创新团队成立于2017年。团队负责人为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崔晶副教授,核心成员包括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刘骊光副教授、耿云副教授、范世炜博士、刘慧博士,中山大学政治...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模式研究”青年科研创新团队成立于2017年。团队负责人为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崔晶副教授,核心成员包括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刘骊光副教授、耿云副教授、范世炜博士、刘慧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叶林教授等中青年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财经大学 生态环境治理 科研创新团队 中青年学者 治理模式 区域 协同 管理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P模式下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网络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小虎 魏淑艳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6-188,246,共14页
生态环境问题常常表现出跨区域的特征。PPP模式为有效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搭建了长期稳定的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网络。根据2010年与2019年两个阶段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网络的... 生态环境问题常常表现出跨区域的特征。PPP模式为有效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搭建了长期稳定的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网络。根据2010年与2019年两个阶段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网络的演化态势进行深入探究发现,社会资本对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网络的建构起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网络的稳定性有所减弱;合作治理网络逆向于区域化的方向发展。为加强未来跨区域生态环境政企合作治理,有关方面应完善配套政策、建立法律机制、优化市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P模式 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 合作治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中利益整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郭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9-164,共6页
合作治理乃是当前我国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新途径,它能够通过推进各区域缔结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合作治理共识,厘清治理责任,从而有效应对蔓延性、外部性、跨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利益整合问题仍是跨区域生态环境合... 合作治理乃是当前我国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新途径,它能够通过推进各区域缔结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合作治理共识,厘清治理责任,从而有效应对蔓延性、外部性、跨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利益整合问题仍是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掣肘和短板。因此,通过搭建区域信任与利益协商桥梁、健全利益诉求与利益表达体系、统一利益目标与增强利益分配规范化、优化利益共享与利益补偿格局等途径来构建利益整合机制乃是协调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利益关系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 合作 利益整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绩效问责过程及镜鉴--基于国外典型环境治理事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司林波 裴索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6,共11页
绩效问责制是国外跨行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制度工具。整体性和有序性是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制的根本特征。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为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绩效问责过程提供有效的解释工具,该框架由外部变量、行... 绩效问责制是国外跨行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制度工具。整体性和有序性是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制的根本特征。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为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绩效问责过程提供有效的解释工具,该框架由外部变量、行动舞台、相互作用、评估准则和结果产出等五个要素构成。美国、英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跨行政区生态环境治理形成了地方政府合作、市场化与政府监督相结合、中央政府主导下的跨区域联合等三种各具特色的问责模式。具体到中国而言,要通过加快法制建设,完善生态绩效问责相关配套制度;明晰责任主体,建立统一的跨域治理机构;健全协调机制,推进协调互动过程的优化;完善绩效评估,构建生态责任目标评估机制;注重结果反馈,改进责任目标和优化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区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绩效问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及规范建构
12
作者 梁嘉铭 宋啸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89,共12页
土壤污染的隐蔽性、累积性、滞后性、复合性和跨行政区域性,导致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存在着包括范围边界、主体边界及行为边界在内的多重边界不明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土... 土壤污染的隐蔽性、累积性、滞后性、复合性和跨行政区域性,导致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存在着包括范围边界、主体边界及行为边界在内的多重边界不明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以协同治理理论、行政自制理论和有限政府理论作为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健全规范体系、明确范围边界、主体边界和行为边界的具体路径。通过构建行政边界为基础、功能边界为主导、地理边界为辅助的范围边界模式,确立政府主导、市场和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三角协调模式”,以及以必要和相适应为核心逻辑的行为边界明确方法,旨在为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提供科学指导,从而推动跨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协作的深入发展,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厘定 区域协同治理 土壤污染防治 行政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模式及实践情境--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司林波 裴索亚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61,共13页
探索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的有效模式,对推动我国跨行政区生态环境的良好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下的行动情境核心分析要素和目标管理理论,为分析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过程提供了新视角。... 探索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的有效模式,对推动我国跨行政区生态环境的良好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下的行动情境核心分析要素和目标管理理论,为分析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过程提供了新视角。通过应用由制度规则、责任主体、协同执行、结果评估、绩效反馈五个要素构成的分析框架,对国内外典型生态治理案例开展分析,可以归纳国内外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的基本模式。研究发现,每一个具体的绩效问责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问责情境、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因此,在特定问责情境中的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具有多元化的路径模式与结果形态,对绩效问责模式的选择不能脱离其特定的情境和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区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绩效问责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协同治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俊杰 何寿奎 梁功雯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31,共10页
针对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的横向治理评估体系不完善、治理主体主动施策意愿低的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改善、生态价值实现角度探索治理主体协同决策的动力机制。分别构建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协同合作... 针对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的横向治理评估体系不完善、治理主体主动施策意愿低的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改善、生态价值实现角度探索治理主体协同决策的动力机制。分别构建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协同合作博弈模型,分析流域上下游政府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策略,并建立基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发现:在非协同合作下,上下游政府努力程度不足;协同合作在经济层面上比非协同合作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上下游政府自发达成协同合作比较困难,通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上下游达成合作并能提高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效益。研究成果可为跨界流域府际合作机制的构建及横向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流域 生态环境脆弱性 横向生态补偿 协同治理 决策行为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党建一体化驱动跨域协同治理:作用机制与实践框架——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实践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阚道远 杨宁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41,160,共16页
作为区域一体化的推动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在跨域治理中居于中轴地位,为破除地区及组织之间的壁垒、实现区域合作及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以跨域党建共同体推动跨域治理共同体,探索出“区域党建一体化”... 作为区域一体化的推动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在跨域治理中居于中轴地位,为破除地区及组织之间的壁垒、实现区域合作及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以跨域党建共同体推动跨域治理共同体,探索出“区域党建一体化”这一涵盖诸多实践样态的新型党建模式。为了回应既有研究理论分析视角和“政党”主体关注的不足,在“区域党建一体化”概念理论化阐释基础上,构建出“政党驱动跨域协同治理”分析模型,为深刻揭示其驱动跨域协同治理的作用机制和实践框架提供了理论分析工具。在这一分析模型中,区域党建一体化以整合多元主体的公共权威体系、组织网络体系和资源共享体系,成为驱动跨域协同治理、进而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引擎”。区域党建一体化的作用机制既提供了目标赋予、关系网络、规则制度等结构支持,也提供了政治领导、思想引领、信息沟通、资源供给等行动支持。然而,区域党建一体化的实际意义,不只是为跨域协同治理提供了一种实践框架,也是为实现以区域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种制度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党建一体化 党建引领 区域一体化 治理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协同治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欣 闫水玉 颜文涛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7-123,共7页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生态安全有重要支撑作用。从空间治理视角,梳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概念范畴、作用意义、发展历程,回顾了中国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治理的4个发展阶段,剖析目前面临的主要挑...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生态安全有重要支撑作用。从空间治理视角,梳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概念范畴、作用意义、发展历程,回顾了中国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治理的4个发展阶段,剖析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从治理逻辑、治理结构和实施路径3个方面,构建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从功能协同、社会协作、管理协调3个维度,构建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实践框架。从国家层级、城市群层级和都市圈层级3个层级,探讨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主要目标、定位和策略方向。最后,从优化制度环境、建立社会基础和提升治理时效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实施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 区域协同治理 国土空间治理 国土空间规划 供需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困境成因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言岩 《福建茶叶》 2019年第11期216-216,共1页
本文对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必要性、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困境及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有效的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路径,以期促进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的解决,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区域水生态环境治理思考 被引量:14
18
作者 马方凯 陈英健 姜尚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53,共6页
长江三角洲区域地处江海之汇,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良的资源禀赋和多样的生态系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区域内河湖水环... 长江三角洲区域地处江海之汇,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良的资源禀赋和多样的生态系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区域内河湖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也逐步凸显,离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水生态环境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基于区域一体化发展下的水安全保障要求,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双重影响下的优质水资源缺失、水环境质量恶化、水生态功能退化、协同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管理“多水共治”技术体系,提出了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水生态空间保护、构建了互联互通生态水网等一系列区域水生态环境治理策略建议,可为区域水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区域 生态环境 生态空间管控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被引量:32
19
作者 魏娜 赵成根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4-149,共6页
跨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是当前中国大气治理领域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凸显了无边界的大气污染与有边界的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跨区域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虽然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京、津、冀三地在跨区域大气污... 跨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是当前中国大气治理领域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凸显了无边界的大气污染与有边界的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跨区域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虽然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京、津、冀三地在跨区域大气污染合作治理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囿于大气污染治理的属地主义局限以及三地空气治理上的"利益差",京津冀并未建立起跨区域大气治理的常态性和实效性机制。基于此,本研究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对京津冀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既有实践与可行性基础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实现跨区域协同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京津冀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的几点展望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大气污染 属地治理 协同治理 利益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域治理与区域协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的时代审视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吉发 袁春潮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2-48,共7页
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文化延伸和文化自觉。跨域治理与区域协同是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过程中基于客观实际而产生的创新性诉求和应然性选择。遵循共同发展的理念,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愿景,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 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文化延伸和文化自觉。跨域治理与区域协同是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过程中基于客观实际而产生的创新性诉求和应然性选择。遵循共同发展的理念,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愿景,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跨域治理模式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联动的区域协同路径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产业,能够有效摒除传统刚性发展的伴生弊端,实现文化资源价值增值和产业结构柔性转化,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区域协同 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