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换热器结构对高速动车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谢宏生 白刚 +2 位作者 杨梦莹 宋昱龙 曹锋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3,共8页
为研究高速动车上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中换热器结构对系统性能、整体功耗的影响,以达到提升性能、减少功耗的目的,基于AMEsim仿真平台搭建了数值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高速动车热泵空调系统中,气体冷却器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大于... 为研究高速动车上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中换热器结构对系统性能、整体功耗的影响,以达到提升性能、减少功耗的目的,基于AMEsim仿真平台搭建了数值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高速动车热泵空调系统中,气体冷却器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大于蒸发器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而在换热器的结构选择上,制冷模式下室外换热器采用逆流、室内换热器采用顺流(对应制热模式下采用室外换热器顺流,室内换热器逆流)的结构为最优结构,其在额定制冷工况35℃下,比室外换热器顺流布置时的COP提升20.38%,额定制热工况7℃下,比室内换热器顺流布置时的COP提升68.04%。综合考虑逆流程度和风机功耗,在“充分换热状态”,系统COP会随着逆流程度的增大而升高,在“风量过小状态”,系统COP会随着逆流程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空调 高速动车 器顺逆流 最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车辆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主要性能提升方法对比
2
作者 杨梦莹 丁静雯 +3 位作者 谢宏生 宋昱龙 曹锋 戴向阳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7,共10页
为了提升新能源车辆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针对回热器、膨胀机、涡流管、喷射器和多蒸发温度补气5种技术方法,采用一维理论计算,在新能源车辆运行工况下得到各系统性能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性能提升方法的系统均需... 为了提升新能源车辆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针对回热器、膨胀机、涡流管、喷射器和多蒸发温度补气5种技术方法,采用一维理论计算,在新能源车辆运行工况下得到各系统性能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性能提升方法的系统均需考虑排气压力的优化,制冷模式下系统COP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膨胀机在综合工况下具有最佳效果,喷射器在设计工况下表现良好,回热器在制冷模式下效果明显,涡流管和多蒸发温度补气全工况适应性较好。结果可为各个性能提升方法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促进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车辆 临界co_(2) 空调系统 性能提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冷数据中心余热驱动的“热泵-跨临界CO_(2)发电”卡诺电池热力性能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谭鋆 丁若晨 +4 位作者 周晓宇 蔺新星 苏文 徐波 吴宏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1480,共10页
为回收液冷数据中心余热并促进可再生能源下的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液冷数据中心余热驱动的“热泵-跨临界CO_(2)发电”卡诺电池热力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热力学模型,以评估不同工况下系统的热力性能。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 为回收液冷数据中心余热并促进可再生能源下的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液冷数据中心余热驱动的“热泵-跨临界CO_(2)发电”卡诺电池热力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热力学模型,以评估不同工况下系统的热力性能。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当储能容量为100 kW×5 h,热泵工质采用R245fa时,热泵COP可达5.23,基于热泵供热的发电效率达13.28%,卡诺电池的往返效率为67.64%。进一步,本工作研究了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系统的往返效率随热泵蒸发器过热度的增加而提升,随高低温水箱温度、发电循环泵出口压力和冷凝温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当发电循环的冷凝温度低于18℃时,系统的往返效率可超过100%。此外,本工作还对系统运行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电循环冷凝温度对系统往返效率的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诺电池 临界co_(2)发电 液冷数据中心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4
作者 徐肖肖 何智梅 +2 位作者 郝云樱 张申 骆名文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4-922,共9页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循环系统由两个耦合子循环组成,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且喷射器对工况变化敏感,独特的热力学行为导致该系统动态响应较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动态模型,模型中换热器采用有...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循环系统由两个耦合子循环组成,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且喷射器对工况变化敏感,独特的热力学行为导致该系统动态响应较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动态模型,模型中换热器采用有限体积法构建空间离散化模型,喷射器采用基于实际气体的计算模型.并对该动态模型进行了验证,稳定后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其误差小于5%.通过MATLAB/Simulink求解计算,研究了内部参数(蒸发温度)及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阶跃变化扰动下的系统各参数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相较于外部参数变化引起的动态响应,系统对内部参数的变化更为敏感,且响应初期系统压力出现逆向响应现象.当内部参数蒸发温度降低时喷射系数快速降低后达到稳定,升压比在蒸发温度较低时波动较大,随着蒸发温度提高,波动较小.蒸发温度从-0.45℃降至-4.80℃,喷射系数较初始工况降幅可达45.95%.而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阶跃变化扰动对系统的制热系数(COPh)影响更为明显,当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增加时,系统压力均下降,喷射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系统制热系数增加.冷却水流量从3.3 L/min增至4.6 L/min时,系统制热系数增幅达13.86%.系统各部分耦合作用强烈,在相同操作工况下模型趋于稳定后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趋势一致,为改进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控制策略、增强系统稳定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co_(2) 临界循环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CO_(2)热泵空调系统1D-3D动态特性及控制方法研究
5
作者 王海丹 宗硕 +5 位作者 肖迪 殷翔 黄龙飞 王熙熙 杨李辰 曹锋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3,共9页
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具有良好的低温制热能力,其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参数变化对乘员热舒适性的影响重大。为研究乘员舱舒适性以及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参数动态变化的耦合规律,基于一维仿真软件GT-Suite和三维CFD软件STAR-CCM+搭... 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具有良好的低温制热能力,其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参数变化对乘员热舒适性的影响重大。为研究乘员舱舒适性以及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参数动态变化的耦合规律,基于一维仿真软件GT-Suite和三维CFD软件STAR-CCM+搭建了联合仿真模型,建立了乘员舱温度场与热泵空调系统的结构化关联关系,综合分析了热泵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车厢动态升/降温特性。结果显示:乘员舱热环境温度分布较不均匀,有必要采用加权PMV(平均热感觉指数)评价乘员舱非均匀热环境。在多PID控制的跨临界CO_(2)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中,使用基于加权PMV舒适度模型的控制方法能够保持系统目标参数的调控稳定。在制冷模式43℃环境温度工况下,该控制方法能够降低9.4%的压缩机功耗;在制热模式-10℃环境温度工况下,该方法能够降低17.9%的压缩机功耗,该控制方法能够在满足热舒适的前提下降低系统压缩机功耗,有助于提升新能源车续航里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汽车空调 联合仿真 加权舒适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热泵单/双级切换性能优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亚飞 陈洁 +2 位作者 袁建新 夏鸿洲 贺誉京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88,共7页
为提高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在不同地区采暖的能效和经济性,提出STSHPS(单、双级切换的热泵系统),并与BASE(单级压缩热泵系统)和TSHPS(双级压缩热泵系统)进行对比,通过建立各循环系统的热力学、环境性以及经济性模型,从不同角度进行分... 为提高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在不同地区采暖的能效和经济性,提出STSHPS(单、双级切换的热泵系统),并与BASE(单级压缩热泵系统)和TSHPS(双级压缩热泵系统)进行对比,通过建立各循环系统的热力学、环境性以及经济性模型,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环境温度为3℃时,双级压缩系统的C_(OP)(制热性能系数)大于单级压缩系统,即环境温度为3℃可作为单双级切换的条件;在乌鲁木齐采用STSHPS碳排放所造成的成本与BASE相比降低22%;STSHPS在单级压缩运行时采用2台压缩机交替运行的方式,初始成本经过折算与TSHPS相比降低26.9%—66.7%;在设备运行15 a后,3个城市的累计总费用,STSHPS与TSHPS和BASE相比降低5.3%—16.8%和1.8%—13.5%。STSHPS的能效、环保性能以及经济性均是3个系统中最好的,优势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单/双级切换 力学 环境性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热泵空间应用研究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牛子天 付振东 +3 位作者 苗建印 杨琦 吴琪 杨乐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随着中国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建立月球基地成为未来载人航天活动的趋势,采用基于跨临界CO_(2)热泵的热控系统可以实现高效散热,具备降低辐射器面积和热控系统重量的应用潜力。对跨临界CO_(2)热泵空间应用具备的优势进行了总结,包括实现... 随着中国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建立月球基地成为未来载人航天活动的趋势,采用基于跨临界CO_(2)热泵的热控系统可以实现高效散热,具备降低辐射器面积和热控系统重量的应用潜力。对跨临界CO_(2)热泵空间应用具备的优势进行了总结,包括实现辐射器高效散热、热泵系统更高性能系数、压缩机体积更小等。同时指出了跨临界CO_(2)热泵空间应用存在的难题,包括现有热力学模型无法适应空间应用、热泵在低/微重力下油气分离效率低等。基于现存的难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以指导跨临界CO_(2)热泵的后续研究及空间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月球基地 coP 航天器控制 油气分离 低/微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高温热泵干燥系统优化设计
8
作者 颜利波 王志朋 +4 位作者 张晧 张宁 曾海源 李敏霞 田华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31,共6页
干燥工艺在工、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耗能巨大,通过CO_(2)热泵干燥技术有望降低其能耗并减缓环境问题。文中在CO_(2)跨临界基本热泵干燥系统的基础上,提出CO_(2)跨临界复叠式热泵干燥系统和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并联加热热泵干燥系统... 干燥工艺在工、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耗能巨大,通过CO_(2)热泵干燥技术有望降低其能耗并减缓环境问题。文中在CO_(2)跨临界基本热泵干燥系统的基础上,提出CO_(2)跨临界复叠式热泵干燥系统和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并联加热热泵干燥系统。并且通过建立热力学模型将其最优性能系数C_(OPh)和单位能耗除湿率R_(SME)与R134a双循环热泵干燥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相较于CO_(2)基础系统性能均有提升,尤其是双级并联加热系统,其C_(OPh)与R_(SME)均超过R134a系统。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增加蒸发温度、降低气冷器出口温度对CO_(2)跨临界热泵干燥系统的性能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文中也探究了补气系数和干燥出风温度对CO_(2)跨临界热泵干燥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优化改进的CO_(2)跨临界热泵干燥在高效节能方面表现出色,展现了替代R134a热泵干燥系统的潜力,同时也为解决干燥工艺高能耗的问题提供了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临界循环 力学分析 最优性能 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热工况下跨临界CO_(2)热泵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武中凯 郑泽灿 +3 位作者 宋昱龙 曹锋 毕菲菲 费继友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3,共9页
最优排气压力是影响跨临界CO_(2)热泵性能最重要的因素。为研究最优排气压力存在原因及其影响参数,并揭示各参数对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机理,基于传热夹点理论对最优排气压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AMESim软件搭建了考虑气体冷却器内部传热... 最优排气压力是影响跨临界CO_(2)热泵性能最重要的因素。为研究最优排气压力存在原因及其影响参数,并揭示各参数对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机理,基于传热夹点理论对最优排气压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AMESim软件搭建了考虑气体冷却器内部传热夹点的跨临界CO_(2)热泵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在进水温度为10~40℃、出水温度为60~90℃、环境温度为-30~25℃的宽工况内定量研究了进水温度、出水温度、环境温度及回热率对热泵系统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水温度越低、出水温度越低、环境温度越低,均会导致传热夹点向气体冷却器出口移动,从而使系统的最优排气压力减小;同时,采用回热方式也能够将传热夹点进一步向气体冷却器出口推移,从而减小最优排气压力。研究结果证实传热夹点的位置对于系统最优排气压力的取值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基于传热夹点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可为热泵供暖、车辆热管理等用途中CO_(2)热泵系统的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理论与工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最优排气压力 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量对跨临界CO_(2)驻车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业凤 李梦迪 +1 位作者 刘帅 张华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89,共6页
为研究风量变化对跨临界CO_(2)驻车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控制室内外风量在最优风量以降低总能耗,获得最高的能效比。通过搭建系统样机,在焓差室测试其性能并研究风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机在名义制冷工况下,取系统理想制冷性... 为研究风量变化对跨临界CO_(2)驻车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控制室内外风量在最优风量以降低总能耗,获得最高的能效比。通过搭建系统样机,在焓差室测试其性能并研究风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机在名义制冷工况下,取系统理想制冷性能系数C_(OP)最大时对应的排气压力为最优排气压力(9 MPa)。在最优排气压力下探究风量的影响。室内风量固定时,随着室外风量的增加,排气温度先快速下降后趋于稳定。室外风量固定时,排气温度与室内风量的关系取决于室外风量的大小,当室外风量低于1500 m^(3)/h时,排气温度随着室内风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室外风量高于1500 m^(3)/h时,排气温度随着室内风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在室内风量为300 m^(3)/h时排气温度达到最小值。室内、外风量增加时,系统制冷量先增加后降低,总功耗先降低后升高,系统C_(OP)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优风量为室内风量300 m^(3)/h,室外风量1750 m^(3)/h,此时系统C_(OP)达到最大2.26,为跨临界CO_(2)驻车空调系统的设计与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车空调 co_(2)临界循环 最优风量 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水-水热泵系统的实验与仿真研究
11
作者 杨俊兰 张鑫 +2 位作者 杜雨帆 韩一飞 王林秀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5-272,共8页
为提高跨临界CO_(2)水-水热泵系统的效率,根据已有实验台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分别进行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制取热水的目的,模拟分析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过热度可提高性能系数(C... 为提高跨临界CO_(2)水-水热泵系统的效率,根据已有实验台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分别进行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制取热水的目的,模拟分析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过热度可提高性能系数(COP),用户侧供水温度平均提高11.3℃;随着高压压力的增大,用户侧供水温度升高,存在最优高压压力使COP最大;增大冷冻水的流量和升高进口温度,系统的制热效率可提高约40%,但用户侧供水温度变化不大。根据实验及仿真结果,设计太阳能辅助跨临界CO_(2)热泵双蒸发器系统,可实现3种不同运行模式,能够升高冷冻水进口温度、增大系统效率。与电加热锅炉和燃气锅炉进行经济性比较,太阳能热泵分别在第5年和第7年与上述两种加热方式的总投资持平,其运行20 a的总投资分别比燃气锅炉和电加热锅炉节约39%和49%,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和实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co_(2) 系统性能 临界 实验测试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式跨临界CO_(2)热泵烘干系统最优工况研究
12
作者 王涛 马家豪 金听祥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4-262,共9页
目的对跨临界CO_(2)热泵驱动的闭式干燥系统展开理论研究,得到CO_(2)闭式热泵中最优工况的计算方法和原理。方法通过建立CO_(2)循环与空气循环热力学耦合的数学模型,计算干燥循环中空气的温度、焓值、相对湿度、含湿量,以及跨临界CO_(2... 目的对跨临界CO_(2)热泵驱动的闭式干燥系统展开理论研究,得到CO_(2)闭式热泵中最优工况的计算方法和原理。方法通过建立CO_(2)循环与空气循环热力学耦合的数学模型,计算干燥循环中空气的温度、焓值、相对湿度、含湿量,以及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中工质的温度、压力、焓值等参数。通过调整冷凝干燥后空气温度,以热泵烘干系统的COP为评价依据,探究空气循环与CO_(2)热泵循环的耦合机理。结果获得了CO_(2)循环系统最优排气压力随闭式空气循环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并基于所建立的计算程序,获得了典型工艺参数下的热泵系统的热力学参数,为关键设备(风机、换热器、压缩机等)选型及系统控制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结论研究表明,在CO_(2)热泵冷却器出口状态为临界状态时,系统的COP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干 空气闭式循环 临界co_(2)系统 能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CO_(2)/R1270混合工质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13
作者 杨俊兰 张凯钰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6,共8页
为研究CO_(2)/R1270混合工质电动汽车热泵系统的可行性,对混合工质进行热物性分析,建立了单级带回热器跨临界热泵系统模型,分析质量配比和不同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R1270混合工质最佳质量配比为0.96∶0.04,系统CO... 为研究CO_(2)/R1270混合工质电动汽车热泵系统的可行性,对混合工质进行热物性分析,建立了单级带回热器跨临界热泵系统模型,分析质量配比和不同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R1270混合工质最佳质量配比为0.96∶0.04,系统COP相较于单工质CO_(2)提升了13%,最优高压压力为8 MPa,降低了20%;系统制冷性能随着蒸发器入口温度的升高而提高,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改变蒸发器入口温度对COPc的影响大于环境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为30℃时,COPc随蒸发温度的变化最为明显,从1.18上升至2.81。对系统制热性能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气冷器出口温度,系统COPh随气冷器出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使气冷器出口温度维持在混合工质临界温度42℃附近,可得到最佳制热性能,且环境温度越高,通过改变气冷器出口温度对COPh的影响越明显。研究可为电动汽车混合工质热泵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系统 co_(2)/R1270混合工质 临界循环 系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CO_(2)热泵空调系统优化及制冷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江峰 李帅旗 +1 位作者 宋文吉 冯自平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2-619,共8页
为提升电动汽车CO_(2)热泵空调系统的制冷性能,文章构建了中间补气+回热器的跨临界CO_(2)系统,通过仿真研究了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T_(go))、气体冷却器压力(P_(g))、中间补气压力(P_(m))、相对补气量(β)、回热器过热度(ΔT)对系统制冷... 为提升电动汽车CO_(2)热泵空调系统的制冷性能,文章构建了中间补气+回热器的跨临界CO_(2)系统,通过仿真研究了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T_(go))、气体冷却器压力(P_(g))、中间补气压力(P_(m))、相对补气量(β)、回热器过热度(ΔT)对系统制冷系数(EER)、制冷量(Q_(e))和压缩机排气温度(Tco)的影响及中间补气对回热器优化能力的提升。研究表明:存在最佳气体冷却器压力和最佳中间补气压力使得EER达到最大值,并得到两者与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关系式;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上升会使系统性能下降,中间补气量和回热器过热度的增加能提升系统性能,EER提升了15.64%和6.07%,制冷量提升了27.88%和4.78%;回热器过热度的增加会导致压缩机排气温度上升,中间补气可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当限定压缩机排气温度时,中间补气可使回热器对EER和制冷量的优化能力分别提升了203%和173.87%;相对于基础跨临界CO_(2)系统,文章构建的优化系统在所研究工况内可使系统EER和制冷量分别提升18.38%和35.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 中间补气 临界co_(2)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跨临界CO_(2)空调系统变工况㶲分析
15
作者 戴春江 李帅旗 +3 位作者 李江峰 吕杰 宋文吉 冯自平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8-399,共12页
为了确定影响车用跨临界CO_(2)空调系统性能的因素,构建了车用跨临界CO_(2)空调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利用仿真数据对系统及各部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研究了不同的压缩机转速、气体冷却器进风风速、气体冷却器进风温度、蒸发器进风量和蒸发... 为了确定影响车用跨临界CO_(2)空调系统性能的因素,构建了车用跨临界CO_(2)空调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利用仿真数据对系统及各部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研究了不同的压缩机转速、气体冷却器进风风速、气体冷却器进风温度、蒸发器进风量和蒸发器进风温度对系统㶲损、㶲效率和各部件相对㶲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工况范围内,压缩机转速、气体冷却器进风风速和温度对系统㶲损影响较大;系统最大的㶲损来自膨胀阀,在各工况下平均占系统总㶲损的36.54%,其次分别是气体冷却器、压缩机和蒸发器,分别占系统总㶲损的24.24%、20.47%和18.81%;系统的总㶲损随压缩机转速增加和气体冷却器进风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气体冷却器进风风速增加和蒸发器进风温度升高而减小,随蒸发器进风风速的增加先减后增;系统的㶲效率随压缩机转速增加和蒸发器进风温度升高而降低,随气体冷却器进风风速增加和风温的升高而升高,随蒸发器进风风速先增后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车用空调 㶲损 㶲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循环特性对热泵干燥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敏霞 马一太 +1 位作者 卢苇 王景刚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共5页
对CO2跨临界循环的超临界放热特性和运行规律进行了分析,根据这些特性,对其应用于干燥热泵系统进行了探讨,并对蒸发温度、过热度及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对系统除湿率的影响做出分析。研究表明CO2跨临界循环放热段存在大的温度滑移,气体冷... 对CO2跨临界循环的超临界放热特性和运行规律进行了分析,根据这些特性,对其应用于干燥热泵系统进行了探讨,并对蒸发温度、过热度及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对系统除湿率的影响做出分析。研究表明CO2跨临界循环放热段存在大的温度滑移,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低有利于系统运行,这些特点非常适合干燥系统,而且干燥系统除湿率也受到这些特性的影响,系统存在最优运行压力和最佳的蒸发温度与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临界循环 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采暖热泵理论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马一太 洪芳军 +1 位作者 王景刚 苏维诚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5-8,共4页
分析了制约 CO2 跨临界单级循环在采暖热泵中应用的主要因素 ;研究了双级压缩回热循环的可行性 ,对其在两种不同供水温度水平下的应用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分析 ,并分别和锅炉供热以及 R1 34 a热泵进行了比较 .
关键词 采暖 /co2临界循环 双级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的性能 被引量:5
18
作者 金东旭 小山繁 +1 位作者 薛隽 高田信夫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0-684,共5页
为了研究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制冷剂充注量对制热系数的影响,通过调节变频压缩机频率与电子膨胀阀脉冲,在制热量与压缩机入口过热度一定的条件下,对制热系数、压缩比、吸气和排气压力等与制冷剂充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 为了研究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制冷剂充注量对制热系数的影响,通过调节变频压缩机频率与电子膨胀阀脉冲,在制热量与压缩机入口过热度一定的条件下,对制热系数、压缩比、吸气和排气压力等与制冷剂充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制冷剂充注量的增加,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上升,气体冷却器出口制冷剂的温度下降;随着蒸发器中热源水入口温度的上升,吸气压力上升,压缩比和排气温度下降;最大制热系数随热源水入口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当热源水入口温度为15℃且压缩机入口过热度为5℃时,系统的最大制热系数为3.25,最佳制冷剂充注量为1.7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制冷剂 临界循环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最优排气压力的极值搜索控制 被引量:10
19
作者 胡斌 李耀宇 +1 位作者 曹锋 邢子文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87,共7页
ESC控制策略可以自动搜索性能指标最佳时系统所对应未知的或缓慢变化的系统输入,实际为一种基于梯度信号调制解调的动态搜索方法。本文针对空气源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系统,选取压缩机排气压力设定值作为ESC控制器的输入,采用COP作为系... ESC控制策略可以自动搜索性能指标最佳时系统所对应未知的或缓慢变化的系统输入,实际为一种基于梯度信号调制解调的动态搜索方法。本文针对空气源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系统,选取压缩机排气压力设定值作为ESC控制器的输入,采用COP作为系统性能的输出指标,即极值搜索控制的反馈信号。通过搭建空气源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的动态模型仿真平台,针对恒定工况,变环境温度条件和实时温度条件分别进行了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ESC可以搜索恒定或者系统边界变化时最佳的系统输入值,ESC控制的最优排气压力稳态误差在1.0%以内,与基于模型的控制结果相比,最优排气压力的控制偏差也在5%以内,验证了ESC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2 最优排气压力 极值搜索控制 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热泵双级加热热水系统运行参数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一太 李敏霞 +1 位作者 苏维诚 卢苇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7-451,共5页
对单级加热与双级加热两种形式的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系统进行分析对比,并对CO2跨临界循环热泵双级加热热水系统进行了运行参数的分析.发现双级加热系统有不同于单级加热系统的规律,前者更为灵活,通过增加预热器,还可适当地提高能效比... 对单级加热与双级加热两种形式的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系统进行分析对比,并对CO2跨临界循环热泵双级加热热水系统进行了运行参数的分析.发现双级加热系统有不同于单级加热系统的规律,前者更为灵活,通过增加预热器,还可适当地提高能效比.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椐使用要求采用不同的热水循环系统和运行参数,使系统达到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临界循环 双级加 水系统 运行参数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