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槽式太阳能耦合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俊兰 李梦希 +2 位作者 韩一飞 王天宇 张凯钰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495,共8页
为研究太阳能热在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中的利用,将双级压缩中间再热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DSRRC)、联合抽气回热/内回热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CRIRC)以及自冷凝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系统(SCRC)分别与太阳能集热与储热子系统进行耦合,建立... 为研究太阳能热在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中的利用,将双级压缩中间再热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DSRRC)、联合抽气回热/内回热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CRIRC)以及自冷凝CO_(2)跨临界朗肯循环系统(SCRC)分别与太阳能集热与储热子系统进行耦合,建立热力学模型,分析运行参数对发电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结合该文系统及所给条件表明,3个系统在热效率最大处存在最优汽轮机入口压力,分别为15.0、21.5和23.0 MPa;3个系统的热效率和系统效率随着汽轮机入口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与CRIRC和SCRC相比,DSRRC的最大净输出功率随汽轮机入口压力的增加分别提高了34.0%和68.5%;分流比从0.1增加至0.5会使DSRRC的净输出功率较CRIRC和SCRC分别提高35.4%和7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热力学分析 CO_(2)临界循环 朗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跨临界CO_2制冷循环的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龚毅 彭锦晨 +1 位作者 吴学红 张文慧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98-102,共5页
对跨临界CO2节流阀循环、跨临界CO2回热器循环、跨临界CO2膨胀机循环三种跨临界CO2制冷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研究了三种循环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条件时,回热器循环的制冷量最大,膨胀机循环次之,节流阀循环最小;回热器循... 对跨临界CO2节流阀循环、跨临界CO2回热器循环、跨临界CO2膨胀机循环三种跨临界CO2制冷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研究了三种循环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条件时,回热器循环的制冷量最大,膨胀机循环次之,节流阀循环最小;回热器循环的功耗最大,节流阀循环次之,膨胀机循环最小;膨胀机循环的COP最大,回热器循环次之,节流阀循环最小;回热器循环的压缩机排气温度高于节流阀循环和膨胀机循环.综上可得,节流阀循环的COP最小,回热器循环能够提高系统的制冷量,但是会导致压缩机排气温度的升高,膨胀机循环能够有效地减少系统功耗,对系统COP的提升更为显著,综合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co2制冷循环 能效比 膨胀机循环 回热器循环 节流阀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制冷系统新型分布式压缩循环研究
3
作者 吕亚亚 马国远 王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0,共7页
为了对CO_(2)跨临界蒸气压缩循环进行高效冷却并提升系统性能,提出分布式压缩循环系统(distributed compression cycle system,DCCS)。在DCCS中,气冷器出口的超临界CO_(2)不再被进一步过冷而是进行二次增压,并在常规热汇条件下进行放热... 为了对CO_(2)跨临界蒸气压缩循环进行高效冷却并提升系统性能,提出分布式压缩循环系统(distributed compression cycle system,DCCS)。在DCCS中,气冷器出口的超临界CO_(2)不再被进一步过冷而是进行二次增压,并在常规热汇条件下进行放热冷却。通过热力学计算DCCS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随二次增压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对于基础系统,DCCS可有效提升系统性能,在气冷器出口温度不变时,最大制冷COP增幅在8.2%~10.76%之间,制冷量的增幅最高可达约26%。在蒸发温度不变时,最大制冷COP增幅在8.57%~13.51%之间。DCCS中理想的二次增压比要求并不高,且对于二次增压所增加的系统功耗相对于基础系统不会超过20%。相对于目前仅采取单一过冷技术的系统,DCCS在系统性能系数上仍具有优势。DCCS的提出为跨临界CO_(2)蒸气压缩循环系统的性能提升与完善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压缩 CO_(2) 临界 当量过冷 制冷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循环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军朴 陈江平 陈芝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393-1395,1400,共4页
采用热力学方法对 CO2 跨临界两级制冷循环性能进行了分析 ,并与单级系统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采用两级压缩可提高 CO2 循环的 COP,相同工作条件下 ,两级压缩与单级压缩系统相比 ,其 COP可提高 5 %左右 ;一定的蒸发温度下 ,CO2 循环... 采用热力学方法对 CO2 跨临界两级制冷循环性能进行了分析 ,并与单级系统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采用两级压缩可提高 CO2 循环的 COP,相同工作条件下 ,两级压缩与单级压缩系统相比 ,其 COP可提高 5 %左右 ;一定的蒸发温度下 ,CO2 循环的最佳冷却压力在 9.0 MPa左右 ;采用回热器在循环最佳冷却压力以下可大幅度提高系统性能 ,超过最佳冷却压力以后 ,对系统的改善很小 ;相同压缩终了压力下 ,两级压缩的排气温度可比单级压缩低 1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临界两级压缩制冷循环 热力学 蒸发温度 最佳冷却压力 排气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膨胀机制冷循环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王景刚 马一太 +1 位作者 魏东 王侃宏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11,共6页
针对CO2 制冷能效低的特点 ,本文建立了双级压缩带膨胀机CO2 跨临界制冷循环热力学模型 ,在考虑实际循环中不可逆损失因素影响在基础上 ,对循环进行了性能系数、热力学完善度和单位制冷量 火用 损失等指标进行了分析计算 ,并与双级压缩... 针对CO2 制冷能效低的特点 ,本文建立了双级压缩带膨胀机CO2 跨临界制冷循环热力学模型 ,在考虑实际循环中不可逆损失因素影响在基础上 ,对循环进行了性能系数、热力学完善度和单位制冷量 火用 损失等指标进行了分析计算 ,并与双级压缩节流膨胀CO2 跨临界制冷回热循环和R2 2简单制冷循环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 制冷循环 制冷 膨胀机制 性能系数 单位制 回热循环 co2 热力学模型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谢英柏 孙刚磊 +1 位作者 刘春涛 刘迎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985-2989,共5页
Two-stage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was accomplished with an intercooler.The state of the refrigerant vapor leaving the intercooler affects the system performance.Th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the trans-cr... Two-stage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was accomplished with an intercooler.The state of the refrigerant vapor leaving the intercooler affects the system performance.Th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the trans-critical two-stage refrigeration cycle using CO2 as the refrigerant was made with a condensing temperature of 35℃.When the intercooler operated at about the geometric mean of the evaporating and condensing pressures,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stage cycle,the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of the two-stage cycle was improved.As the degree of superheating of the CO2 vapor leaving the intercooler increased,the COP of the two-stage system de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双级制冷循环 co2 中间冷却 热力学分析 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循环与传统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一太 杨俊兰 +1 位作者 刘圣春 管海清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36-841,共6页
以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卡诺定理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热力学分析方法-当量温度法,并以此为基准对各种制冷循环进行了分析。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当量温度法可以得出更加公正、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 co2临界循环 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当量温度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谢英柏 刘迎福 +1 位作者 汤建成 孙刚磊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45-649,共5页
建立了同时采用双级压缩和利用喷射器代替节流阀的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模型,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下,分析了高压压力、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蒸发温度和高、低压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并与CO2跨临界单级压缩/喷... 建立了同时采用双级压缩和利用喷射器代替节流阀的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模型,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下,分析了高压压力、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蒸发温度和高、低压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并与CO2跨临界单级压缩/喷射制冷循环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给定条件下,双级压缩/喷射循环的性能系数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循环;随着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升高和蒸发温度的降低,循环的性能系数分别降低了54.9%和43.2%,并且其下降速度大于双级循环的性能系数下降速度;高、低压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升高均导致双级压缩/喷射循环性能系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临界制冷循环 双级压缩 喷射器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谢英柏 孙刚磊 +1 位作者 张雪东 宗露香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1-74,79,共5页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比较了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节流阀与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带节流阀与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最佳中间压力并不是高低压的几何平均值;在一定的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双级压缩CO2跨临...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比较了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节流阀与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带节流阀与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最佳中间压力并不是高低压的几何平均值;在一定的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有一个最佳高压侧排气压力,与带节流阀循环相比,其最大COP可提高20%,但当高压侧压力低于最佳值时,低压膨胀机对系统COP的影响随着高压侧压力的减小而逐渐变得不明显;在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带低压膨胀机制冷系统优化设计中,中间冷却应采用完全冷却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临界制冷循环 双级压缩 低压膨胀机 性能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双蒸发器压缩/喷射式跨临界制冷循环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一太 管海清 +1 位作者 杨俊兰 刘圣春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7,共5页
为减小CO_2跨临界循环系统节流部分的膨胀功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可在小型制冷系统中采用喷射器代替节流阀,部分回收工质从高压到低压过程的膨胀功。在对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CO_2跨临界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效率分析模型。... 为减小CO_2跨临界循环系统节流部分的膨胀功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可在小型制冷系统中采用喷射器代替节流阀,部分回收工质从高压到低压过程的膨胀功。在对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CO_2跨临界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效率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合理的喷射器出口背压下,CO_2跨临界压缩/喷射制冷循环可以得到较高的循环性能。蒸发温度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两工况的变化对该系统性能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在较低蒸发温度下,该系统可以明显降低压缩机出口温度,有利于系统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临界循环 压缩 喷射制冷循环 喷射器 能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 CO_2 制冷循环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林高平 顾兆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35-38,共4页
文中对理想的跨临界CO2制冷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性能计算,揭示了该循环的一些特点:对于一定的冷却器出口温度,对应一个使系统性能系数最佳的冷却压力,而且系统性能系数最佳时的冷却器出口温度与冷却压力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一... 文中对理想的跨临界CO2制冷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性能计算,揭示了该循环的一些特点:对于一定的冷却器出口温度,对应一个使系统性能系数最佳的冷却压力,而且系统性能系数最佳时的冷却器出口温度与冷却压力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代数式表示;提高蒸发温度可显著提高循环的性能系数;当冷却压力较低时,提高循环的吸气过热度,可显著地提高系统的性能系数;冷却器出口温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当蒸发温度和冷却器出口温度较高时,减小回热器传热温差,可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单位容积制冷量和性能系数.这些结论,对于跨临界CO2制冷系统的运行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 临界制冷循环 性能系数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12
作者 徐肖肖 何智梅 +2 位作者 郝云樱 张申 骆名文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4-922,共9页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循环系统由两个耦合子循环组成,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且喷射器对工况变化敏感,独特的热力学行为导致该系统动态响应较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动态模型,模型中换热器采用有...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循环系统由两个耦合子循环组成,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且喷射器对工况变化敏感,独特的热力学行为导致该系统动态响应较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动态模型,模型中换热器采用有限体积法构建空间离散化模型,喷射器采用基于实际气体的计算模型.并对该动态模型进行了验证,稳定后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其误差小于5%.通过MATLAB/Simulink求解计算,研究了内部参数(蒸发温度)及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阶跃变化扰动下的系统各参数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相较于外部参数变化引起的动态响应,系统对内部参数的变化更为敏感,且响应初期系统压力出现逆向响应现象.当内部参数蒸发温度降低时喷射系数快速降低后达到稳定,升压比在蒸发温度较低时波动较大,随着蒸发温度提高,波动较小.蒸发温度从-0.45℃降至-4.80℃,喷射系数较初始工况降幅可达45.95%.而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阶跃变化扰动对系统的制热系数(COPh)影响更为明显,当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增加时,系统压力均下降,喷射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系统制热系数增加.冷却水流量从3.3 L/min增至4.6 L/min时,系统制热系数增幅达13.86%.系统各部分耦合作用强烈,在相同操作工况下模型趋于稳定后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趋势一致,为改进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控制策略、增强系统稳定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CO_(2) 临界热泵循环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循环和氟利昂制冷剂循环性能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曾宪阳 王洪利 马一太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0-85,共6页
本文以R134a、R290和CO2制冷剂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三种单、双级循环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蒸发温度增加、压缩机效率升高和冷凝器出口温度降低,所有循环性能均提高,单级CO2循环存在最优排气压力;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可以显著提高CO... 本文以R134a、R290和CO2制冷剂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三种单、双级循环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蒸发温度增加、压缩机效率升高和冷凝器出口温度降低,所有循环性能均提高,单级CO2循环存在最优排气压力;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可以显著提高CO2跨临界循环COP;低压级压缩机的效率比高压级压缩机对系统性能影响明显。双级循环中,CO2循环最优中间压力远高于其它两种循环。本研究为高效、节能的空调和热泵产品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压缩 双级压缩 系统性能 co2临界循环 最优中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高压膨胀机制冷循环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英柏 孙刚磊 +1 位作者 刘春涛 刘迎福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29-833,共5页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比较了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节流阀与带高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双级压缩CO_2跨临界带节流阀与带高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最佳中间压力并不是高低压的几何平均值;在一定的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双级压缩CO_2...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比较了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节流阀与带高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双级压缩CO_2跨临界带节流阀与带高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最佳中间压力并不是高低压的几何平均值;在一定的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双级压缩CO_2跨临界带高压膨胀机制冷循环有一个最佳高压侧排气压力,与带节流阀循环相比,其最大COP可提高10%,但高压侧压力超过最佳值后,高压膨胀机对系统COP的影响逐渐变得不明显;在双级压缩CO_2跨临界带高压膨胀机制冷系统优化设计过程中,中间冷却应采用完全冷却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临界制冷循环 双级压缩 高压膨胀机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喷射制冷循环计算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菲 杨勇 沈胜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400-2404,共5页
目前还很少有关于CO2跨临界喷射式制冷循环的研究。本文对CO2跨临界喷射制冷循环建立了热力学模型,计算了在不同的冷却压力、冷却器出口温度、加热器压力、加热器出口温度及蒸发温度下,喷射器的喷射系数、跨临界喷射制冷循环性能系数(C... 目前还很少有关于CO2跨临界喷射式制冷循环的研究。本文对CO2跨临界喷射制冷循环建立了热力学模型,计算了在不同的冷却压力、冷却器出口温度、加热器压力、加热器出口温度及蒸发温度下,喷射器的喷射系数、跨临界喷射制冷循环性能系数(COP)和有效性能系数(COPm)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冷却器压力的升高,喷射器的喷射系数减小,循环的COP和COPm值先增大后减小,在某个冷却压力下存在最优值;提高冷却器的出口温度,循环的COP和COPm值均降低;提高加热器压力、加热器出口温度及蒸发温度均能增大喷射器的喷射系数和循环的COPm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制冷 co2 临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节能器的CO_2跨临界循环制冷系统 被引量:1
16
作者 管海清 马一太 +1 位作者 杨俊兰 马利蓉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1-484,共4页
为避免CO2跨临界循环运行因高低压差增大而导致压缩过程偏离等熵过程太远,减小CO2跨临界循环系统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并降低系统成本,采用带节能器的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对其热力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与基本带膨胀机循环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为避免CO2跨临界循环运行因高低压差增大而导致压缩过程偏离等熵过程太远,减小CO2跨临界循环系统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并降低系统成本,采用带节能器的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对其热力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与基本带膨胀机循环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于传统工质带节能器制冷循环的补气压力介于系统高压和低压之间,带节能器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的补气压力应介于临界压力和低压之间;其制冷系数与膨胀机效率为0.6的系统性能相当;制冷性能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提升,随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相对补气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大,当相对补气压力为0.9~1.1时制冷性能较高,在较低蒸发温度下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的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临界循环 节能器 制冷系数 相对补气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惠兰 韩美健 +1 位作者 李刚 郑克敏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9-1205,共7页
为了更合理的描述喷射器扩压室内的压力变化特性,对已有的跨临界CO2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做了改进,并对扩压室新定义了一种压力系数ηd。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考察了该压力系数ηd对制冷循环喷射系数和系... 为了更合理的描述喷射器扩压室内的压力变化特性,对已有的跨临界CO2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做了改进,并对扩压室新定义了一种压力系数ηd。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考察了该压力系数ηd对制冷循环喷射系数和系统性能系数COP的影响,其结果与常规的扩压效率ηk的影响作用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所改进的热力学模型是可行的;应用该模型分析了压力系数对相关重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压力系数的增大,喷射系数基本不变;COP、压缩机进口温度、喷射器的增压比和喷射器效率增大;压缩机出口温度和压缩比减小;当工作流体压力为9 MPa时,相关参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该压力系数取决于系统喷射器扩压室进出口的压力,方便测量确定。研究方法能够为跨临界CO2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性能分析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喷射制冷 压力系数 数值模拟 临界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俊兰 姚钼超 苗国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85-1989,共5页
对带膨胀机的两种双级压缩循环(TCOP和TCDH)建立热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与CO2单级循环(SCE)进行性能比较。研究表明,TCOP循环的COP比SCE循环高9%。在给定设计点,TCDH循环的COP分别比SCE和TCOP循环提高9.65%和0.72%。如果考虑设计和... 对带膨胀机的两种双级压缩循环(TCOP和TCDH)建立热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与CO2单级循环(SCE)进行性能比较。研究表明,TCOP循环的COP比SCE循环高9%。在给定设计点,TCDH循环的COP分别比SCE和TCOP循环提高9.65%和0.72%。如果考虑设计和结构,并采取一些措施控制操作条件以防止偏离设计点,TCDH循环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临界循环 膨胀机 性能分析 双级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控制优化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定标 段鸿鑫 +3 位作者 王光辉 申奥奇 刘鹤羽 秦翔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控制策略作为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系统高效节能运行的关键。介绍了系统最优排气压力经验计算和泊金汉π定理的反馈控制、基于梯度追踪和极值寻优的实时在线控制以及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控制等,详细分析了系统控制... 控制策略作为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系统高效节能运行的关键。介绍了系统最优排气压力经验计算和泊金汉π定理的反馈控制、基于梯度追踪和极值寻优的实时在线控制以及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控制等,详细分析了系统控制策略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总结如下:离线控制建立简单、成本低,但易受到环境因素和系统部件变化的影响而导致控制性能降低;实时在线控制策略可以实时追踪系统最大能源效率对应的排气压力,但由于寻优过程费时较长,导致控制系统的收敛时间过长;模型预测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实时优化和快速收敛,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结合新能源汽车、建筑供暖、轨道交通、商超冷藏、军工等实际场景对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控制策略的应用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提高控制策略的适用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并分析将广义预测控制、强化学习等具有自适应属性的方法应用于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同时探讨了开发适用于大规模循环系统和储能系统控制策略在我国“双碳”背景下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 CO_(2)循环系统 优化 控制策略 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型CO_2跨临界带膨胀机制冷循环性能研究
20
作者 谢英柏 孙刚磊 +1 位作者 宗露香 靳光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44,63,共5页
由于CFCs和HCFCs人工合成制冷剂破坏大气臭氧层,并产生温室效应,因此用自然工质替代合成工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制冷界的重视。文章对环保型CO2制冷工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利用热力学原理建立模型,分析了CO2跨临界带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性能... 由于CFCs和HCFCs人工合成制冷剂破坏大气臭氧层,并产生温室效应,因此用自然工质替代合成工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制冷界的重视。文章对环保型CO2制冷工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利用热力学原理建立模型,分析了CO2跨临界带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与CO2跨临界带节流阀制冷循环相比,CO2跨临界带膨胀机制冷循环明显提高了系统的性能系数(COP)。同时在保持压缩机排气压力和膨胀机等熵效率一定时,CO2跨临界带膨胀机制冷循环系统COP随着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随着蒸发温度的增加而快速增加。在实际系统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以上影响因素,以使系统设计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自然工质 临界循环 膨胀机 热力学分析 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