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众观鸟和传统样线法调查应用于鸟类多样性监测的比较:以南京老山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刘萌萌 张曼玉 +3 位作者 韩茜 武大伟 王思路 鲁长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96-1204,共9页
对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的系统监测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公众科学的发展实现了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对鸟类进行跨时空尺度的大规模监测。为了探讨传统样线法鸟类调查和公众观鸟对鸟类多样性监测效果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收集了老山地区201... 对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的系统监测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公众科学的发展实现了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对鸟类进行跨时空尺度的大规模监测。为了探讨传统样线法鸟类调查和公众观鸟对鸟类多样性监测效果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收集了老山地区2015年7月至2021年6月的观鸟数据,并在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采用固定距离样线法对老山地区鸟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两种方法共记录到鸟类214种,其中有83种鸟类仅被观鸟活动记录到;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公众观鸟记录到125种,样线法记录到131种。样线法监测强度为11,公众观鸟监测强度为2.4~8;观鸟活动高峰时期集中在5—6月,地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西南部,且避开村庄和城市主干道。比较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物种报告率结果,发现报告率差异最大的是研究区域的繁殖鸟类、猛禽以及稀有鸟类。观鸟爱好者每次出行记录到的鸟类物种平均数量大于样线法监测结果,公众观鸟为(23.57±20.04)种,样线法为(19.81±6.84)种。短期内两种调查方式都无法完整记录研究区域的全部鸟类;长期来看公众观鸟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鸟类监测的空缺。但公众观鸟活动很容易受到参与者偏好的影响,在时间、空间以及物种报告率上存在偏差,且存在监测强度不足、数据记录不准确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设计和规范,减少公众观鸟数据集中存在的偏差,实现其在更广阔的领域为鸟类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 科研监测 公众科学 鸟类多 观鸟 固定距离样线法 自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类种群密度调查和估算方法初探 被引量:11
2
作者 郑炜 葛晨 +1 位作者 李忠秋 黄成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88,共5页
为探讨不同调查方法对鸟类种群密度估计的差异,于2010年12月15~20日,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嘉丽泽地区常见的四种鸟(白鹡鸰Motacilla alba、黑喉石鵖Saxicola torquata、白鹭Egretta 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分... 为探讨不同调查方法对鸟类种群密度估计的差异,于2010年12月15~20日,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嘉丽泽地区常见的四种鸟(白鹡鸰Motacilla alba、黑喉石鵖Saxicola torquata、白鹭Egretta 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分别采用无距离样线法、固定距离样线法以及可变距离样线法(Distance软件)分析,得出其相对丰富度、种群密度等相关信息。对比三种样线法在鸟类数量估计方面的优劣,认为无距离样线法不能真实地反映鸟类数量的多少,固定距离样线法结合样带计数法往往低估鸟类种群密度,可变距离样线法结合Distance软件分析是相对更为先进和精准的种群密度估算方法。对如何进一步利用Distance软件的分析结果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离样线法 固定距离样线法 可变距离样线法 带计数 Distance软件 种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野放普氏野马种群现状及生境适宜性评价
3
作者 灭热依·哈布德初克尔 李基才 +1 位作者 马伟 邵长亮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6期393-400,共8页
普氏野马(Equus ferus przewalskii)是珍稀濒危动物,也是我国最早实现野化放归的物种之一。为了解野放普氏野马的种群现状和适宜生境分布,于2023—2024年采用样线调查获取野放普氏野马的信息,利用距离样线法和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 普氏野马(Equus ferus przewalskii)是珍稀濒危动物,也是我国最早实现野化放归的物种之一。为了解野放普氏野马的种群现状和适宜生境分布,于2023—2024年采用样线调查获取野放普氏野马的信息,利用距离样线法和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其种群密度、数量及分布状况,并对其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野放普氏野马种群密度为0.0937匹/km,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西部的水源地、草地和沙地等区域,种群数量为(345±82.518)匹,群体平均大小为(7.77±1.52)匹,从种群成幼比来看,近2023—2024年普氏野马种群结构基本稳定。(2)影响普氏野马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距水源地距离(31.2%)、最暖月最高温度(24.8%)、最湿季的降水量(20.2%)、距国道距离(12.8%)和海拔(6.8%),其累计贡献率达到95.8%,其余3个环境变量对模型的贡献率相对较小,分别为距铁路距离(2.4%)、最暖季的降水量(1.7%)和植被类型(0.1%)。研究数据表明,在干旱区生境评估中,水源可获得性具有决定性作用。(3)普氏野马高适宜生境面积为1700.96km^(2),占研究区域的11.57%;中适宜生境面积为2058.21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4%;低适宜生境面积为10825.61km^(2),研究区域总面积的73.65%。当前,野放普氏野马种群规模较小,其活动范围相对有限,且对环境因子的变化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基于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应重点保护现存的核心栖息地,同时,在干旱季节可适度增设人工水源补给点,以缓解现有栖息地的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放普氏野马 生境适宜性 最大熵模型 距离样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