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应用解剖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守道 史增元 +2 位作者 尹维刚 林荣 毛海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1-383,共3页
目的为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5侧成年尸体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吻合的位置、外径及长度。结果 ?母展肌上缘动脉... 目的为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5侧成年尸体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吻合的位置、外径及长度。结果 ?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在内侧楔骨内侧有一较恒定的吻合,并把这一吻合支暂命名为足内缘动脉弓。形成足内缘动脉弓占82.8%(29侧),吻合处外径为(0.65±0.21)mm,长度为(2.63±0.71)mm;未发现吻合动脉弓占17.2%(6侧)。结论以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可以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状皮瓣 跗内侧动脉 内踝前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深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谭为 徐达传 +4 位作者 张伟 柳柯 孙超 刘畅 黄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144,148,共5页
目的对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进行分型,为以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1例足动脉铸型标本和2只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上观察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走形与分布。结果根据展... 目的对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进行分型,为以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1例足动脉铸型标本和2只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上观察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走形与分布。结果根据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将其分为3型:Ⅰ型.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型:主要由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分支形成,占22.9%(19例)。Ⅱ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型:主要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形成,占3.6%(3例)。Ⅲ型.混合型: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与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分支相互吻合形成。根据吻合形式的不同,又将其分为两个亚型,Ⅲ1型.直接吻合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发出后直接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吻合形成,占48.2%(40例);Ⅲ2型.间接吻合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发出后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相互吻合成环形,占24.1%(20例)。结论根据展肌上缘动脉弓形成的不同分为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型和混合型。其中混合型又分为直接吻合型和间接吻合型两种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肌 动脉 内踝前动脉 跗内侧动脉 血管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内踝前血管为蒂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发惠 陈振光 +2 位作者 郑和平 谢昀 陶圣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3-575,共3页
目的:为内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内踝前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邻近吻合及胫骨远端内侧面的骨膜血管.结果:内踝前动脉起于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紧邻胫骨前... 目的:为内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内踝前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邻近吻合及胫骨远端内侧面的骨膜血管.结果:内踝前动脉起于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紧邻胫骨前肌腱内侧行向前内,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或跗内侧动脉后行支形成吻合.动脉沿途发出3~6支外径为0.3~1.0 mm的内踝骨膜支,分布内踝区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动脉相吻合.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顺行移位可修复胫骨远端骨不连,顺行或逆行移位可用于修复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 内踝前动脉 跗内侧动脉 胫骨远端 骨膜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