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跖骨即时延长术治疗先天性跖骨短小症
1
作者 邬博来 王小军 +2 位作者 马智敏 吴乐彬 卢梓皓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探讨跖骨即时延长术治疗先天性跖骨短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跖骨即时延长术治疗跖骨短小症患者7例,男1例,女6例;年龄18~30岁;病程10~20年;5例为单足跖骨短小,其中2例为右足第1、4跖骨短小,行第1、4跖... 目的:探讨跖骨即时延长术治疗先天性跖骨短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跖骨即时延长术治疗跖骨短小症患者7例,男1例,女6例;年龄18~30岁;病程10~20年;5例为单足跖骨短小,其中2例为右足第1、4跖骨短小,行第1、4跖骨即时延长术;2例为双足跖骨短小。分别于术前、术后12个月测量患足负重位X线片的短缩跖骨长度、正常跖骨应有长度、跖骨短缩距离及植骨处骨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中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并发症情况。结果:7例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所有跖骨都延长到满意的长度,植骨处完全愈合。跖骨长度、短缩距离分别由术前的3.55~5.90 cm、0.77~1.46 cm,改善至术后12个月的4.31~6.87 cm、0.04~0.57 cm。术后12个月患足X线片示7例跖骨与植骨间均达到了骨性愈合,术后正常跖骨头远端抛物线形状恢复。AOFAS评分由术前40~70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88~95分;优6例,良1例。结论:跖骨即时延长术治疗先天性跖骨短小症,植骨愈合过程中,移植骨生长良好,减少了骨不连的发生,使短小的跖骨恢复到满意的长度,足趾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延长术 跖骨短小症 畸形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左建刚 胡海威 +4 位作者 桑志成 温建民 孙卫东 孙永生 程桯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通过对拇外翻足足弓的X线指标与足底压力指标的检测,分析拇趾外翻角的变化与足弓X线测量指标变化及足底压力变化的相关性,探讨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治疗的254... 目的:通过对拇外翻足足弓的X线指标与足底压力指标的检测,分析拇趾外翻角的变化与足弓X线测量指标变化及足底压力变化的相关性,探讨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治疗的254例(477足)拇外翻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第2跖骨头下疼痛及年龄的情况,把所有拇外翻足按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有无分为两组(疼痛组和无痛组),分别测量各组负重位拇外翻足拇趾外翻角(hallux abductor valgus angle,HAVA),第1、2跖骨间角(the inter-metatarsal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metatarsals,IMA1-2),第1、5跖骨间角(the inter-metatarsal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fifth metatarsals,IMA1-5),内弓顶角、前弓顶角及第1、2跖骨头的相对长度,检测步态中第2跖骨头下峰压强、冲量、触地时间百分比等压力的情况。运用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HAVA分别与各测量指标的IMA1-2、IMA1-5、内弓顶角、前弓顶角、第2跖骨触地时间百分比呈相关性(P<0.05,r=0.647、0.553、0.127、-0.165、0.15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影响因素为HAVA、第2跖骨相对长度、第2跖骨头触地时间百分比(P<0.05,ORj=1.030,1.069,1.060)。结论:拇外翻角的增大导致了拇外翻足足弓塌陷,使步态中第2跖骨头负重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了第2跖头下疼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趾外翻 跖骨 疼痛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龙君 陈建良 +1 位作者 郑晓东 许勇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5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注意点。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1~56岁,平均38.1岁。跖跗关节损伤分型:单纯内侧柱损伤2例,内侧柱伴中间柱损伤5例,外侧柱伴中间柱... 目的:探讨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注意点。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1~56岁,平均38.1岁。跖跗关节损伤分型:单纯内侧柱损伤2例,内侧柱伴中间柱损伤5例,外侧柱伴中间柱损伤3例,三柱损伤9例。跖骨骨折:跖骨干骨折8例,颈部骨折7例,跖骨基底部骨折19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结果:所有切口均I期愈合,未见皮肤坏死等情况。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1.2周。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12.8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前足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估,患者平均AOFAS评分为(84.500±8.553)分,其中优4例,良9例,一般3例,差3例。患者平均术后6.4个月恢复日常生活。3例患者存在轻度骨关节炎表现。结论:无论采用何种固定方式,尽量达到解剖复位重建足弓,恢复维持足部内外侧纵弓和横弓形态是治疗关键。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重建足弓,保证足受力点支架完整性,避免了因足底受力不均而引起的疼痛和破行。跖跗关节和跖骨的解剖复位对足部功能的恢复同样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关节 足损伤 跖骨 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猕猴掌骨和跖骨的形态学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晓进 张岩 +1 位作者 安娜 王耿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2-415,共4页
目的:了解成年太行山猕猴的掌骨和跖骨形态学特征。方法:对28例(雄性10例,雌性18例)太行山猕猴的掌骨和跖骨6项变量进行测量,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别建立掌骨和跖骨判别函数。结果:第1掌骨和跖骨很容易与其他4个掌骨和跖骨区分,第3... 目的:了解成年太行山猕猴的掌骨和跖骨形态学特征。方法:对28例(雄性10例,雌性18例)太行山猕猴的掌骨和跖骨6项变量进行测量,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别建立掌骨和跖骨判别函数。结果:第1掌骨和跖骨很容易与其他4个掌骨和跖骨区分,第3和第4掌骨之间的形态特征有很大的重叠,第2和第4跖骨之间有很大的重叠。第2、第3和第5掌(跖)骨之间容易鉴别。其正确判别率掌骨为92.0%,跖骨为100.0%。结论:各掌骨和跖骨之间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各掌骨或跖骨的长度顺序在不同的物种是不同的。根据多变量判别函数很容易将大部分掌骨或跖骨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跖骨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截骨术矫正第1、2跖骨间角增大型拇外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黄涛 邹春平 +2 位作者 李修成 冯殿鹏 杨茂伟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2期1021-1023,共3页
目的:观察单纯运用截骨矫形术治疗拇外翻的疗效,初步探讨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纯截骨术治疗第1、2跖骨间角增大型拇外翻20例(32足),男1例(1足),女19例(31足);年龄22~64岁,平均40岁;病程2~31年,平均1... 目的:观察单纯运用截骨矫形术治疗拇外翻的疗效,初步探讨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纯截骨术治疗第1、2跖骨间角增大型拇外翻20例(32足),男1例(1足),女19例(31足);年龄22~64岁,平均40岁;病程2~31年,平均12年。轻度6足,中度20足,重度6足;术前患者均有第1跖趾关节疼痛且外侧软组织紧张度检查正常;手术前后对足的应力正位X线的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胫侧籽骨位置进行比较;采用拇外翻疗效评定标准从畸形矫正、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0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5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95.1%的患者对疗效感觉非常满意或满意。AOFAS评分由术前(53.1±7.5)分提高到最终随访的(93.1±1.9)分(P<0.05);HVA由术前(33.4±7.8)°纠正到(11.9±3.6)°(P<0.05);IMA由术前(12.3±3.0)°提高到(6.3±1.9)°(P<0.05);胫侧籽骨位置由1.9改善致0.9(P<0.05)。结论:.外侧软组织紧张度正常的拇外翻患者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跖骨内收,仅利用单纯截骨术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疗效,无须切断拇收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拇外翻 矫形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型空心螺钉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卫 潘国标 +2 位作者 王敏 平立原 干军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8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第5跖骨基底干骺端骨折(Jones骨折)常规石膏固定及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至2010年分别采用石膏固定(A组)及经皮微型空心螺钉内固定(B组)治疗此类损伤41例,其中A组:男14例,女8例;年龄21~62岁,平均(32.3±8.7)岁... 目的:探讨第5跖骨基底干骺端骨折(Jones骨折)常规石膏固定及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至2010年分别采用石膏固定(A组)及经皮微型空心螺钉内固定(B组)治疗此类损伤41例,其中A组:男14例,女8例;年龄21~62岁,平均(32.3±8.7)岁;病程2h~3d。B组:男9例,女10例;年龄24~59岁,平均(28.8±7.9)岁;病程0.5h~2d。对2组病例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其远期疗效。结果:41例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2.5年,平均11.3个月。A、B2组均获得骨性愈合,B组患者术后伤口Ⅰ期甲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B组疗效优于A组,且愈合时间短于A组。结论:经皮微型空心螺钉微创治疗Jones骨折,操作简单易行,固定坚强,创伤小,是治疗Jones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跖骨性别逐步判别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闫鑫甜 张弯弯 +2 位作者 徐小解 胡晓林 赵晓进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0-674,共5页
目的:根据猕猴跖骨形态变量建立判别函数来鉴定性别。方法:测量37例太行山猕猴跖骨的9个形态学变量。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多变量判别分析。结果:跖骨长度等变量在性别之间有明显差异。用全模型法跖骨性别正确判别率范围为85... 目的:根据猕猴跖骨形态变量建立判别函数来鉴定性别。方法:测量37例太行山猕猴跖骨的9个形态学变量。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多变量判别分析。结果:跖骨长度等变量在性别之间有明显差异。用全模型法跖骨性别正确判别率范围为85.3%~94.6%,用逐步判别法跖骨性别正确判别率范围为82.4%~91.2%。在跖骨9个形态学变量中长度变量首先被挑选出来,说明长度变量在性别判别中起重要作用。用判别函数判别性别时跖骨左、右侧无差异。结论:用每根跖骨形态学变量建立多元判别函数可以有效地区分猕猴性别,对灵长类跖骨标本的性别鉴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跖骨 性差 逐步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板加压垫与短腿石膏托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徐颖鹏 谢利民 +3 位作者 徐超 张跃 李玉彬 乔欣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0期823-828,共6页
目的:探讨纸板加压垫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优势,建立纸板加压垫疗法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诊疗规范.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采用纸板加压垫或短腿石膏外固定治疗新鲜第5跖骨基底骨折患者59例.随机纳入到纸板组... 目的:探讨纸板加压垫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优势,建立纸板加压垫疗法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诊疗规范.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采用纸板加压垫或短腿石膏外固定治疗新鲜第5跖骨基底骨折患者59例.随机纳入到纸板组或石膏组,纸板组29例,男9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79±11.40)岁,平均病程(11.59±6.58)h.石膏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13±17.34)岁,平均病程(11.03±7.06)h.根据骨折线分型:纸板组A型骨折14例,B型骨折15例;石膏组A型骨折16例,B型骨折14例.根据骨折移位分级:纸板组Ⅰ度移位16例,Ⅱ度移位13例;石膏组Ⅰ度移位20例,Ⅱ度移位10例.根据骨折分型采取相应的手法进行整复,纸板组给予纸板加压垫治疗,石膏组给予短腿石膏外固定,固定时间均为4~6周.于固定后第2、4、6、8周,3、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足部功能评分量表评价患足功能,其中第2、4、6、8周时拍摄患足正斜位X线片,对X线骨折线和骨折边缘情况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完成随访,治疗后8周,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没有压疮、骨折不愈合、骨折端移位等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4~8周,纸板组X线评分高于石膏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间及各时间点两组间具有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各时间点,纸板组足部功能评分均高于石膏组,其中在治疗后2、4、6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个月,纸板组优良率93.10%,优于石膏组的8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结论:纸板加压垫的方法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取材方便、费用经济、疗效满意等优点,是一种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外固定器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螺钉固定加带线铆钉修复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 被引量:8
9
作者 胡联英 贾其余 +1 位作者 郑曙翘 曹溢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7期608-611,共4页
目的:观察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32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中空螺钉固... 目的:观察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32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中空螺钉固定,外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带线铆钉在韧带附着点予以固定修补治疗,术后均予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90°背伸轻度外翻位,2周拆线并扶双拐带石膏托下地不负重行走,6周后去除石膏,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行走2周,8周后完全负重。术后参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病例跖骨骨折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5周(8~24周)。参照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8例,良14例。结论:利用中空螺钉固定加带线铆钉修复能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踝关节 外侧韧带 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5跖骨近端骨折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振 吕欣 段金辉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1期88-91,共4页
第5跖骨近端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其血供特点和独有的解剖结构,使发生于骨干和干骺端交界处的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风险较高。目前第5跖骨近端骨折的分型系统繁多复杂,尚未统一,多推荐采用Lawrence和Botte分型,该系统将第5跖骨... 第5跖骨近端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其血供特点和独有的解剖结构,使发生于骨干和干骺端交界处的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风险较高。目前第5跖骨近端骨折的分型系统繁多复杂,尚未统一,多推荐采用Lawrence和Botte分型,该系统将第5跖骨近端骨折分为3类:结节部撕脱骨折(Zone Ⅰ)、骨干与干骺端交界处累及第4、5跖骨间关节的骨折(Zone Ⅱ)、骨干近端骨折(Zone Ⅲ)。基于该分型系统,每一类骨折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第5跖骨近端骨折手术方式有多种,对于Zone Ⅱ和Zone Ⅲ骨折,经皮髓内螺钉技术是目前的首选术式。此外,临床工作者也应对该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及相关处置方法有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空心螺钉与保守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佳 张巍 +3 位作者 郝明 梁向党 张立海 唐佩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5期7-9,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空心螺钉与保守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52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患者,其中34例采取经皮空心螺钉手术治疗(空心螺钉组),18例患者采取保守治... 目的 探讨经皮空心螺钉与保守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52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患者,其中34例采取经皮空心螺钉手术治疗(空心螺钉组),18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愈合时间、愈合及预后情况(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结果 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经皮空心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0.2±2.3)周,美国足踝协会(AOFAS)中前足功能评分为(92.3±4.2)分,VAS疼痛评分为(0.9±0.4)分;保守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2±1.2)周,AOFAS中前足功能评分为(89.0±3.2)分,视角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为(1.2±0.4)分;经皮空心螺钉组在骨折愈合时间(P=0.012)及AOFAS评分(P=0.005)方面优于保守治疗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空心螺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愈合时间短,骨折愈合佳,功能恢复良好.但部分患者存在腓肠神经刺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跖骨 撕脱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锁定钢板外置治疗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楠 王利祥 +1 位作者 许良 吴国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微型锁定钢板外置联合闭合复位治疗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微型锁定钢板配合闭合复位治疗13例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的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男11例,女... 目的:探讨采用微型锁定钢板外置联合闭合复位治疗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微型锁定钢板配合闭合复位治疗13例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的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21~69岁;根据AO分型,87(S)-C2.2型9例,87(S)-C2.1型4例。未累及第5跖骨-楔骨关节面,均为第5跖骨骨干粉粹性骨折;软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3例伴有少量的皮肤软组织缺损,Ⅰ期急诊手术清创缝合后固定治疗。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并予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中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出现局部皮肤坏死,Ⅱ期植皮修复创面。无外置断钉,无感染发生。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9周。末次随访AOFAS评分49~98分,优7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微型锁定钢板外置联合闭合复位治疗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较外固定架占位小,局部血运破坏小,有利于软组织损伤的恢复,固定可早期门诊拆除,临床适用于足背软组织损伤严重、粉碎性骨折避免剥离骨膜的患者,且占位较微型外固定架更小,便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外固定器 粉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钢板螺钉治疗足部跖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毛仁群 李文庆 +6 位作者 朱小弟 王文胜 杨涛 陈传煌 姚海波 李楚炎 张国雷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20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足部跖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80例足部跖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微型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足部跖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80例足部跖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微型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钢板螺钉治疗足部跖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部跖骨 微型钢板螺钉 克氏针髓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外敷加改良“U”形石膏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帆 张益 +1 位作者 吴惠明 王庆来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2期114-115,共2页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是骨伤科门诊常见病,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采用改良“U”形石膏制动配合如意金黄膏外敷治疗9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外侧副韧带 跖骨 外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足部跖骨颈骨折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良 张文龙 +1 位作者 曹立海 赵晓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31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钢板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足部跖骨颈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6例(67根)足部跖骨颈闭合骨折,采用国产微型钢板螺钉系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36例(67根)跖骨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最长18...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钢板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足部跖骨颈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6例(67根)足部跖骨颈闭合骨折,采用国产微型钢板螺钉系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36例(67根)跖骨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最长18个月,最短12个月)。根据AOFAS足拇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25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4.4%。结论应用微型钢板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足部跖骨颈骨折,改进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固定稳定、可靠,制动时间短,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跖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钢板 跖骨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后16例患者第1、2跖骨间角的改变及随访评分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超 王智 张建中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期149-151,共3页
目的:随访并研究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后第1、2跖骨间角(IMA)角的变化。方法:行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患者12例,患足16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9.0±7.52)岁,平均随访23.1个月。对比患者术前、术后8周负重后以及12个月之后最后1次随访的足... 目的:随访并研究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后第1、2跖骨间角(IMA)角的变化。方法:行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患者12例,患足16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9.0±7.52)岁,平均随访23.1个月。对比患者术前、术后8周负重后以及12个月之后最后1次随访的足正侧位IMA角度变化。最后对患者进行美国足踝矫形协会的足踝评分(AOFAS评分)和手术满意度调查。结果:术前平均IMA角为(13.38±4.21)°,术后8周时平均IMA角为(12.13±3.6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之后随访时的IMA角缩小至(9.88±1.93)°,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后平均AOFAS得分为(74.13±10.95)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后第1、2跖骨间角明显减小,对于术前第1、2跖骨间角较大的患者也不需行手术进一步处理内翻的跖骨。术后IMA缩小,但是并不一定达到正常的角度以下。第1跖趾关节融合可以减少第1、2跖骨间夹角,但是并不一定能使IMA角达到正常的范围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趾关节融合术 第1、2跖骨间角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跖骨骨折43例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2
17
作者 钮文格 顾晓东 +1 位作者 徐俊刚 裴家业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9期636-636,共1页
关键词 跖骨 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钢板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海洋 张利辉 桑庆华 《安徽医学》 2021年第5期537-538,共2页
目的探讨钩钢板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应用钩钢板治疗的26例第五跖骨基底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 目的探讨钩钢板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应用钩钢板治疗的26例第五跖骨基底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根据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1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2.31%。结论应用钩钢板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骨折,术后足部功能恢复好,优良率高,是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钢板 第五跖骨基底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跖骨远端截骨联合Herbert钉内固定术治疗母外翻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燕冰 袁伟 樊洁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0期61-62,共2页
目的观察跖骨远端截骨联合Herbert钉内固定术治疗母外翻的疗效。方法用跖骨远端截骨联合Herbert钉内固定术治疗母外翻55例(99足)。截骨用微创高速磨钻,根据术前母外翻角(HVA)、第1跖第2跖间角(IMA)、近侧关节面固有角(PASA)、胫侧籽骨位... 目的观察跖骨远端截骨联合Herbert钉内固定术治疗母外翻的疗效。方法用跖骨远端截骨联合Herbert钉内固定术治疗母外翻55例(99足)。截骨用微创高速磨钻,根据术前母外翻角(HVA)、第1跖第2跖间角(IMA)、近侧关节面固有角(PASA)、胫侧籽骨位置(TSP)设计手术方案,确定截骨的方向、角度及截骨外移量,然后行第一跖骨远端截骨矫形、Herbert钉内固定。结果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截骨处切口在12周内愈合,截骨骨远端未见骨坏死。跖骨远端内侧疼痛消失,第二跖骨头跖侧疼痛1例缓解不明显,余均消失或缓解。未出现术后转移性跖骨痛,无医源性母内翻发生。术后HVA为4°~20°,平均13.1°;IMA为5°~10°,平均7.1°;PASA为0°~10°,平均4.2°;MPD为-2~3 mm,平均0.2 mm;TSP分级6级72足,5级22足,4级5足,平均5.68级。术后上述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99足中疗效为优89足,良8足,差2足,优良率98%。结论跖骨远端截骨联合Herbert钉内固定术治疗母外翻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外翻 跖骨 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治疗重度拇外翻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应男 王吉人 +2 位作者 曹曦光 孟祥仁 张玉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3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联合植骨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对于23例拇外翻患者(34足)行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并联合植骨矫正拇外翻畸形,通过对手术前后AOFOS评分,评价该术式疗效。结果对全部患者均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联合植骨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对于23例拇外翻患者(34足)行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并联合植骨矫正拇外翻畸形,通过对手术前后AOFOS评分,评价该术式疗效。结果对全部患者均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拇外翻角(HVA)由术前(45.0±3.5)°减小到(11.0±3.6)°(t=61.5, P〈0.05),第一、二跖骨间角(IMA)由术前(20.1±3.5)°减小到(9.0±1.0)°(t=25.0, P〈0.05)。AOFAS评分由术前(38.0±6.0)矫正至术后(90.0±2.0)(t=58.0, P〈0.05)结论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联合植骨治疗重度拇外翻对治疗重度拇外翻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第一跖骨基底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