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越南离岸流经向摆动研究进展
1
作者 兰健 孙琰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79,共9页
越南离岸流是一支源自越南沿岸11°~12°N的东向离岸急流,主要介于110°~113°E。越南离岸流是南海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部是气旋式环流、南部是反气旋式环流,形成了南海夏季环流的偶极子结构,海盆尺度的风应力... 越南离岸流是一支源自越南沿岸11°~12°N的东向离岸急流,主要介于110°~113°E。越南离岸流是南海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部是气旋式环流、南部是反气旋式环流,形成了南海夏季环流的偶极子结构,海盆尺度的风应力旋度通过第一斜压Rossby波的调整对越南离岸流及相关环流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在源头海域,越南离岸流的流核部分最大跨度为330 km,深度可达100 m,体积输运为4.6Sv,在向东伸展的过程中不断衰减和发散,在113°E以东衰减显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离岸流先后从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中被发现。此后,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和数值模式产品的发展,关于越南离岸流经向摆动的研究得以深入开展。它在南海夏季风增强的年份向南移动,在南海夏季风减弱的年份向北移动,基于经典的Sverdrup理论,可以从风应力旋度角度,从两个方面予以解释:一是风应力旋度零值线在南海的南北摆动,二是风应力旋度变化在南海的南北差异。最近的研究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与上层海洋厚度的联合效用也能够导致越南离岸流的经向摆动,这完善了越南离岸流经向摆动的动力机制,加深了对南海环流动力过程的认识。因其涉及显著的上升流运动和高营养冷水的输运,越南离岸流对局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越南离岸流 经向摆动 南海季风 风应力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2011年夏季南海西部离岸流区涡流相互作用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晗 王强 +4 位作者 黄科 刘钦燕 TILAK Priyadarshana 管玉平 王东晓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2-925,共14页
本文利用南海海洋再分析产品REDOS(Reanalysis Data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和风场资料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从能量学角度探讨了1992—2011年夏季(6—9月)越南离岸流区域涡-流相互作用特征,并通过能量收支方程诊... 本文利用南海海洋再分析产品REDOS(Reanalysis Data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和风场资料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从能量学角度探讨了1992—2011年夏季(6—9月)越南离岸流区域涡-流相互作用特征,并通过能量收支方程诊断评估了风应力、压力梯度、正压不稳定以及平流的相对贡献。以越南离岸流的强度作为分类标准,对1992—2011年划分为正异常年、负异常年和正常年。结果表明,在正异常年,涡动能EKE(Eddy Kinetic Energy)和涡势能EPE(Edd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极大值主要分布在越南离岸流附近;在负异常年,EKE极大值向南北两侧分散,EPE极大值向北延伸;在正常年,EKE和EPE的极值空间分布介于正负异常之间。斜压不稳定是EPE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越南离岸流影响周围海域的速度和密度分布,是斜压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而影响EKE年际变化的因素较为复杂,压力做功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风应力做功和平流做功次之,正压不稳定最小,其中正压不稳定依赖于流速大小和由风应力旋度扰动引起的上层水平流速剪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离岸流 能量学分析 涡-相互作用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南半岛近海偶极子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裘是 陈学恩 唐声全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2-1343,共12页
中南半岛近海偶极子结构是指在夏季与越南离岸流伴生的一对中尺度涡现象,其中气旋涡位于离岸流北侧,反气旋涡位于离岸流南侧,偶极子结构对于中南半岛近海水文要素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卫星高度计数据和HYCOM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以201... 中南半岛近海偶极子结构是指在夏季与越南离岸流伴生的一对中尺度涡现象,其中气旋涡位于离岸流北侧,反气旋涡位于离岸流南侧,偶极子结构对于中南半岛近海水文要素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卫星高度计数据和HYCOM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以2012年为例研究了该偶极子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偶极子结构7月出现,9月初鼎盛,10月消失;鼎盛时,两个涡旋直径均大于300km,在温跃层引起的最大位温异常可达±5℃。垂向结构上,反气旋涡呈中心对称,而气旋涡有非对称性,且影响深度大于反气旋涡。在200m以下,气旋涡有随深度增加向东倾斜的趋势,而反气旋涡有随深度增加向西偏移的趋势,但该趋势在200m层以上并不显著。对偶极子涡旋区域进行能量分析,结果表明偶极子能量主要来自于越南离岸流提供的正压和斜压能量,即越南离岸流区域是偶极子结构的主要能量源,局地风场对偶极子结构的维持也具有重要作用。能量既可以由离岸流输送给涡旋,也可以从涡旋向离岸流转化,但总体上是离岸流向涡旋提供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 偶极子结构 越南离岸流 风应力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