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介质中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技术的进展与前景 被引量:15
1
作者 解茂昭 杜礼明 孙文策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20-524,共5页
多孔介质中往复流动下的超绝热燃烧被认为是目前最先进的燃烧技术之一,对其原理、发展背景和关键技术做了简介,并分别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对该技术迄今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并对该领域今后应当着... 多孔介质中往复流动下的超绝热燃烧被认为是目前最先进的燃烧技术之一,对其原理、发展背景和关键技术做了简介,并分别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对该技术迄今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并对该领域今后应当着重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往复流动 超绝热燃烧技术 进展 前景 预混火焰 可燃极限 技术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邓洋波 解茂昭 +1 位作者 刘宏升 马世虎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2-87,共6页
对RSCP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建成了RSCP实验台,它由泡沫陶瓷燃烧器、电磁阀控制的周期换向进排气管路系统和测量系统组成.对各种工况参数(燃料空气当量比、气体流速、循环半周期)下多孔介质内轴向温度分布进行了系统的测量.实验结... 对RSCP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建成了RSCP实验台,它由泡沫陶瓷燃烧器、电磁阀控制的周期换向进排气管路系统和测量系统组成.对各种工况参数(燃料空气当量比、气体流速、循环半周期)下多孔介质内轴向温度分布进行了系统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较之常规的自由火焰燃烧器,RSCP具有增强火焰稳定性、拓宽燃料可燃极限等优点.对丙烷 丁烷混合气,其贫可燃极限可扩展到当量比0.065.在实验基础上,探讨了RSCP实现超绝热燃烧的机理,总结出有关工况参数对其燃烧特性影响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往复流动 超绝热燃烧 预混火焰 可燃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内H_2S超绝热燃烧制氢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国能 周昊 +2 位作者 钱欣平 凌忠钱 岑可法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175-2179,共5页
为探索H2S在多孔介质内超绝热燃烧裂解制硫制氢的机理,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与CHEMKIN相结合的方法,使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一个17组分、57步复杂化学反应机理,模拟了H2S在直径为3mm的Al2O3圆球堆积成的多孔介质内的燃烧,模拟结果与实... 为探索H2S在多孔介质内超绝热燃烧裂解制硫制氢的机理,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与CHEMKIN相结合的方法,使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一个17组分、57步复杂化学反应机理,模拟了H2S在直径为3mm的Al2O3圆球堆积成的多孔介质内的燃烧,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模拟结果显示:多孔介质内H2S的燃烧温度超过了绝热燃烧温度,为H2S的裂解制硫制氢提供高温环境,富燃条件下H2S部分地裂解生成单质硫和氢气.另外,对采用的复杂化学反应机理是否适用于多孔介质内H2S燃烧时各向异性火焰的模拟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超绝热燃烧 计算流体力学 复杂化学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堆积多孔介质内超绝热燃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凌忠钱 周昊 +1 位作者 李国能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2-285,316,共5页
为探索多孔介质内超绝热燃烧的特性,搭建了自由堆积多孔介质超绝热燃烧试验台架,测量了不同化学当量比(0.4-0.7)的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的超绝热燃烧特性.自由堆积多孔介质由直径为3和6 mm的Al2O3小球在陶瓷管(Φ38 mm×500 mm)中... 为探索多孔介质内超绝热燃烧的特性,搭建了自由堆积多孔介质超绝热燃烧试验台架,测量了不同化学当量比(0.4-0.7)的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的超绝热燃烧特性.自由堆积多孔介质由直径为3和6 mm的Al2O3小球在陶瓷管(Φ38 mm×500 mm)中堆积而成,孔隙率为0.42.试验结果表明,在多孔介质中只有当燃烧波正向传播时才可能产生超绝热燃烧.在贫燃条件下超绝热燃烧的上限化学当量比为0.7,下限化学当量比为0.4;当化学当量比小于0.4或大于0.7时,在贫燃条件下的超绝热燃烧将不能实现.多孔介质中预混燃烧的火焰锋面速度约为7.82μm/s,最大燃烧锋面温度超过绝热燃烧温度139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超绝热燃烧 火焰传播 化学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绝热燃烧技术在硫化氢分解制氢上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礼明 王树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1-235,共5页
介绍了超绝热燃烧技术的特点及其实现机理,对H_2S分解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综述了H_2S超绝热分解制氢的最新进展。评述了该技术的优越性在不使用催化剂和外加热源情况下,利用H2S在多孔介质中超绝热部分氧化分解,在脱除H2S的同时可以回收硫... 介绍了超绝热燃烧技术的特点及其实现机理,对H_2S分解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综述了H_2S超绝热分解制氢的最新进展。评述了该技术的优越性在不使用催化剂和外加热源情况下,利用H2S在多孔介质中超绝热部分氧化分解,在脱除H2S的同时可以回收硫和氢,显著降低污染排放。利用该技术可以处理含有毒有害成分的工业废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绝热燃烧 制氢 部分氧化 多孔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混气体在多孔介质中往复式超绝热燃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杜礼明 解茂昭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0-235,共6页
根据气、固两相局部非热平衡假设,建立了RSCP系统的二维非稳态数学模型,对于固体能量方程中的辐射源项采用辐射传递的有限体积法求解,研究了当量比、换向半周期、混合气流速对温度分布、辐射热流量和放热率的影响,考察了最高温升和可燃... 根据气、固两相局部非热平衡假设,建立了RSCP系统的二维非稳态数学模型,对于固体能量方程中的辐射源项采用辐射传递的有限体积法求解,研究了当量比、换向半周期、混合气流速对温度分布、辐射热流量和放热率的影响,考察了最高温升和可燃极限与这些参数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燃烧室内温度呈梯形分布,高温区较宽;气体的最高温度明显高于绝热火焰温度;贫可燃极限显著扩展,对提高燃烧效率和节约能源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预混气体 往复流动 超绝热燃烧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孔超绝热材料的制备及改性 被引量:3
7
作者 罗民华 梁华银 +1 位作者 朱庆霞 石小涛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5-150,共6页
综述了纳米孔超绝热材料的制备方法、生产工艺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对其中纳米孔超级绝热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改性方法。
关键词 超绝热材料 纳米孔 制备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内预混合超绝热燃烧的排放特性 被引量:4
8
作者 邓洋波 解茂昭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2-397,共6页
通过实验探讨了多孔介质内燃气和空气预混合超绝热燃烧降低NO、CO排放的机理.对多孔介质内预混合气体单向流动和往复流动两种情况下燃烧排放的NO、CO体积分数进行了测试,并系统地研究了预混合气体的当量比、流速、往复半周期对往复流动... 通过实验探讨了多孔介质内燃气和空气预混合超绝热燃烧降低NO、CO排放的机理.对多孔介质内预混合气体单向流动和往复流动两种情况下燃烧排放的NO、CO体积分数进行了测试,并系统地研究了预混合气体的当量比、流速、往复半周期对往复流动燃烧(RSCP)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单向流动,往复流动有更好的燃烧排放效果.往复流动燃烧半周期内CO排放量体积分数明显受当量比、流速、往复半周期的影响;而平均NO排放体积分数可达很低水平,通常保持在10×10-6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预混合燃烧 超绝热燃烧 单向流动 往复流动燃烧 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往复式多孔介质超绝热燃烧中辐射传热有限体积法 被引量:4
9
作者 杜礼明 解茂昭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3-678,共6页
对多孔介质中的往复式超绝热燃烧(简称为RSCP)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采用辐射传递的有限体积法求解了固相能量方程中的辐射源项.研究了预混气体流速、当量比和换向半周期等主要操作参数对RSCP系统中的温度分布、放热率、辐射热流量和辐射... 对多孔介质中的往复式超绝热燃烧(简称为RSCP)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采用辐射传递的有限体积法求解了固相能量方程中的辐射源项.研究了预混气体流速、当量比和换向半周期等主要操作参数对RSCP系统中的温度分布、放热率、辐射热流量和辐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限体积法可以实现光学厚介质的非表面辐射流场与燃烧反应的耦合计算;RSCP燃烧器内部温度场呈典型的梯形,辐射热流近似正弦分布;在相同操作条件下,与常规多孔介质预混燃烧相比,RSCP燃烧器有更好的热结构和更高的辐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绝热燃烧 辐射传热 有限体积法 多孔介质 往复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超绝的”概念的“元”性质——兼谈transzendental的汉译名 被引量:4
10
作者 钱捷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1-7,32,共8页
在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研究中,理解transzendental、a priori和transzendent这几个概念及其区别往往成为一个困难。本文通过将康德称之为transzendental的认识理解为一种元—认识来澄清这些概念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为transzendental确... 在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研究中,理解transzendental、a priori和transzendent这几个概念及其区别往往成为一个困难。本文通过将康德称之为transzendental的认识理解为一种元—认识来澄清这些概念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为transzendental确定一个更恰当的汉语译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超绝 元-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与“超绝”——方东美论中西天人之际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安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51,共6页
方东美是在中西交汇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哲学研究的。他以形而上学为中心,直探中西哲学文化的核心。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就在于"圆融和谐"的智慧,即他所谓的"广大和谐之道";西方哲学则是一种以"矛盾对立"... 方东美是在中西交汇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哲学研究的。他以形而上学为中心,直探中西哲学文化的核心。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就在于"圆融和谐"的智慧,即他所谓的"广大和谐之道";西方哲学则是一种以"矛盾对立"为特征的"二分法"思想,它始终不能脱离"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和格局。相对而言,中国哲学精神在根本上具有优越性,它适足以构成对西方哲学的挑战,也是解救其理论困难的唯一解药。方东美的比较哲学研究,已经深入到中西思想文化的核心,但他夸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优越性,其理论难免"东方中心论"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美 超越 超绝 天人合一 二元对立 中西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过剩焓函数多孔介质中超绝热燃烧的分析
12
作者 史俊瑞 解茂昭 +1 位作者 李军 李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85-1389,共5页
分析了稀预混气体多孔介质中超绝热燃烧反应区的能量集中现象。通过一维双温模型理论上推导出量纲1过剩焓函数。分析表明,超绝热燃烧温度是修正的Lewis数、固体和气体热导率的比值、填充床孔隙率以及量纲1燃烧波波速的综合函数。通过对... 分析了稀预混气体多孔介质中超绝热燃烧反应区的能量集中现象。通过一维双温模型理论上推导出量纲1过剩焓函数。分析表明,超绝热燃烧温度是修正的Lewis数、固体和气体热导率的比值、填充床孔隙率以及量纲1燃烧波波速的综合函数。通过对量纲1焓方程4个源项的分析表明,修正的Lewis数主导源项的大小并决定焓值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绝热燃烧 多孔介质 过剩焓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超绝的心灵学”——探索儒家心灵哲学开展的新路径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海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68,共7页
儒学现代转型的任务,不仅是要超越宋明儒学之伦理学与政治学,更根本的是要超越宋明儒学之心灵哲学,实现儒学心灵哲学的新开展。新型儒家心灵哲学的开展应在"显相论(本源论)摄实相论(本体论和广义知识论)"的思想视域下展开,以... 儒学现代转型的任务,不仅是要超越宋明儒学之伦理学与政治学,更根本的是要超越宋明儒学之心灵哲学,实现儒学心灵哲学的新开展。新型儒家心灵哲学的开展应在"显相论(本源论)摄实相论(本体论和广义知识论)"的思想视域下展开,以显相观(本源观、真情观)为根本思想方法,主张"知识出于真情,用于真情"。这种新型的儒家心灵哲学将不再是以先天德性为基础、以实现心灵超越为目标的"超绝心灵学",而是以本真情感为基础,注重研究常人经验心灵之性质及其伦理、政治应用的经验心灵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心灵哲学 本真情感 超绝心灵学 经验心灵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和北京的酷暑天气 II.模拟试验和机理分析 被引量:45
14
作者 孙建华 陈红 +4 位作者 赵思雄 曾庆存 谢庄 崔继良 刘海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9年第4期334-345,共12页
利用Penn/NCAR 的MM5 中尺度模式对1999 年6 、7 月华北的两段高温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 并利用模拟输出量对高温形成的机理进行了一些探讨。结果表明, 在利用了Nudging 同化以后, 中尺度模式能对整个过程... 利用Penn/NCAR 的MM5 中尺度模式对1999 年6 、7 月华北的两段高温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 并利用模拟输出量对高温形成的机理进行了一些探讨。结果表明, 在利用了Nudging 同化以后, 中尺度模式能对整个过程作较长时间的模拟, 对高压的移动过程、强度和维持能较好的复制出来。分析结果表明, 大陆副热带高压中的下沉增温和辐射增温是造成此高温酷暑天气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酷暑天气 大陆副热带高压 下沉压缩 超绝热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内层流预混燃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15
作者 赵平辉 陈义良 +2 位作者 刘明侯 丁敏 张根烜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50,共5页
燃气与固体构架之间强烈的换热,使多孔介质内的燃烧与自由流中的燃烧有很大不同.模拟了甲烷/空气预混气在多孔介质内的一维层流燃烧过程,详细考察了多孔介质构架中的辐射换热和气固之间对流换热,并使用了详细化学反应机理,其计算结果... 燃气与固体构架之间强烈的换热,使多孔介质内的燃烧与自由流中的燃烧有很大不同.模拟了甲烷/空气预混气在多孔介质内的一维层流燃烧过程,详细考察了多孔介质构架中的辐射换热和气固之间对流换热,并使用了详细化学反应机理,其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预测多孔介质内的各种燃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层流预混燃烧 超绝热火焰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西郊海岸地带低层大气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吴兑 陈位超 +3 位作者 游积平 甘春玲 叶燕翔 毛伟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对在海南省海口市西郊观测到的低空风、温探测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了位于我国北热带地区的海口市新海地区的边界层平均结构以及海边低层贴地逆温层与内热边界层发生、发展的观测实例,发现观测区在旱、雨季均可在强日照下形成内热... 对在海南省海口市西郊观测到的低空风、温探测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了位于我国北热带地区的海口市新海地区的边界层平均结构以及海边低层贴地逆温层与内热边界层发生、发展的观测实例,发现观测区在旱、雨季均可在强日照下形成内热边界层,海边混合层明显比内陆地区深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地带 低层 大气结构 逆温层 超绝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反应机理和弥散效应对多孔介质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平辉 陈义良 +2 位作者 刘明侯 张根烜 丁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51-1056,共6页
采用一维反应流模型,考虑不同的化学反应机理和弥散效应的影响,数值求解多孔介质内的燃烧过程.通过对火焰结构,火焰传播速度及污染物的计算与分析,得到了不同机理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分析了弥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量比较小时,化学... 采用一维反应流模型,考虑不同的化学反应机理和弥散效应的影响,数值求解多孔介质内的燃烧过程.通过对火焰结构,火焰传播速度及污染物的计算与分析,得到了不同机理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分析了弥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量比较小时,化学反应机理和弥散效应的影响不大;当量比较大时,结果差别较大,需要仔细选择化学反应机理和考虑弥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超绝热火焰温度 火焰传播速度 化学反应机理 弥散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能级原子系统中的快速绝热演化与时间反演
18
作者 刘焕焕 徐永刚 +4 位作者 张静 王江 张梦桥 姚杰 李永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42,共7页
利用反向透热场补偿法(counter-diabatic field compensation method,CDF)研究二能级原子系统中实现粒子布居完全转移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附加反向透热场修正了系统Rabi频率,经过一个快速的脉冲光场作用后,可使系统本征值产生两个具... 利用反向透热场补偿法(counter-diabatic field compensation method,CDF)研究二能级原子系统中实现粒子布居完全转移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附加反向透热场修正了系统Rabi频率,经过一个快速的脉冲光场作用后,可使系统本征值产生两个具有相同能量、靠的很近的简并点;通过这两个能量简并点,系统可实现两次透热过程,即二次隧穿过程,而第2次隧穿过程恰好是第1次的逆过程或时间反演过程,使得系统最终恢复到初始状态,实现了超绝热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能级原子系统 反向透热补偿法 超绝热演化 粒子布居完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以智“二虚一实”说的现代诠释——兼论方以智哲学的古代突破
19
作者 蒋国保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59,共21页
21世纪开启以来的方以智哲学研究,或从“心”论契入,或从“物”论,或从“心物不二”论契入,多是见仁见智,非周全而系统的方以智哲学研究。方以智在哲学上的划时代贡献在于创立了“公因反因”说。周全而系统的方以智哲学,理当从梳理“公... 21世纪开启以来的方以智哲学研究,或从“心”论契入,或从“物”论,或从“心物不二”论契入,多是见仁见智,非周全而系统的方以智哲学研究。方以智在哲学上的划时代贡献在于创立了“公因反因”说。周全而系统的方以智哲学,理当从梳理“公因反因”说的理论体系契入,不仅要细致、深入分析“公因”“反因”各自的内涵与外延,更要分析“公因”与“反因”的关系(公因在反因中)。“圆∴三点”,是方以智为揭示“公因反因”关系所设计的象数学模型,而“二虚一实”说则可视为对该模型所寓哲理的解说:体为“虚”,用为“实”,“二虚一实”就是讲一个“用”中有两个“体”。“圆∴三点”模型以及释其哲理的“二虚一实”说,都足以证明方以智“公因反因”说理论逻辑是“一分为三”,它较之“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之谓道),显然是个突破。若以现代哲学视角阐释这一突破的意义,就有必要将方以智的“二虚一实”说与牟宗三的“二层存有”论加以比较。这一比较将有助于说明:方以智哲学的古代突破,既意味着解构阳明学,又意味着超越朱子学,具有现代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哲学 公因反因 圆∴三点 二虚一实 超绝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