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超稠油采出水的电絮凝实验及机理分析
1
作者 谢亮 石姝彤 +5 位作者 郑帅 吴隽玮 孙鑫格 张琦 杨萍萍 曾玉彬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采用电絮凝技术处理高温超稠油采出水,考察了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和极板间距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对电絮凝处理超稠油采出水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电絮凝过程净化机理和电极钝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电絮凝... 采用电絮凝技术处理高温超稠油采出水,考察了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和极板间距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对电絮凝处理超稠油采出水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电絮凝过程净化机理和电极钝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电絮凝技术能有效去除高温超稠油采出水中的油、COD和SiO_(2),反应时间对COD和SiO_(2)去除率影响极显著。当反应时间为27.2 min,电流密度为8.6 mA/cm2,极板间距为1.8 cm时,COD和SiO_(2)去除率分别为81.0%和100%。电絮凝对采出水起净化作用的是铝离子与OH-结合生成的多核羟基铝络合物胶体。采出水中Cl-含量的增加使铝板的钝化程度略有减弱,而SO42-和HCO3-含量的增加使铝板的钝化程度增加;当采出水呈中性时,铝板的钝化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超稠油采出水 电絮凝 响应面法 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采出水电絮凝深度除硅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杨长根 樊玉新 +1 位作者 胡远远 朱新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9-523,共5页
以铝板为阴阳极,采用电絮凝方法对超稠油采出水进行深度除硅研究。对电絮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选,得到最佳聚合氯化铝(PAC)用量、pH值、电流密度及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用量。结果表明,单独电絮凝不能实现深度除硅。“电絮凝+PAC+PAM... 以铝板为阴阳极,采用电絮凝方法对超稠油采出水进行深度除硅研究。对电絮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选,得到最佳聚合氯化铝(PAC)用量、pH值、电流密度及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用量。结果表明,单独电絮凝不能实现深度除硅。“电絮凝+PAC+PAM”对超稠油采出水除硅具有协同作用。当PAC加量为200 mg/L、pH值为8.0、电流密度为10 mA/cm^(2)、PAM加量为50 mg/L时,随着电絮凝时间的增加,SiO_(2)去除率增加,但增幅减小。当电絮凝时间为13 min时,电絮凝出水中的SiO_(2)含量为20 mg/L,SiO_(2)去除率为92%,实现深度除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采出水 电絮凝 SiO2去除率 深度除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絮凝法去除超稠油高温采出水中有机物和悬浮物 被引量:5
3
作者 白昱 单朝晖 +5 位作者 李学军 邱江源 马大文 金志娜 樊玉新 周律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92,共4页
采用电絮凝技术去除超稠油高温采出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研究极板面积、电流强度和电压、进水pH、水温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物尤其是石油类时,应增大极板面积,提高反应电流,保持反应温度,并在pH中性条件下运行。去除悬... 采用电絮凝技术去除超稠油高温采出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研究极板面积、电流强度和电压、进水pH、水温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物尤其是石油类时,应增大极板面积,提高反应电流,保持反应温度,并在pH中性条件下运行。去除悬浮物,应后置固液分离单元强化絮体去除。电絮凝法能有效去除超稠油高温采出水中的有机物,且不需额外加入药剂,不会恶化循环利用采出水的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絮凝 稠油高温出水 水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