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顺北地区超深层油气藏流体类型识别新方法
1
作者 杜焕福 王春伟 +4 位作者 徐明 韩军伟 张凤姣 陈心仪 杨旭东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518,共7页
顺北地区超深层油气藏油气多期充注及运移调整,油气分布规律复杂,储集层流体类型识别难度大。为了准确识别顺北地区超深层油气藏的流体类型,以钻井、录井及生产动态测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气相烃类数据主要影响因素的综合校正方法,提出... 顺北地区超深层油气藏油气多期充注及运移调整,油气分布规律复杂,储集层流体类型识别难度大。为了准确识别顺北地区超深层油气藏的流体类型,以钻井、录井及生产动态测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气相烃类数据主要影响因素的综合校正方法,提出了应用含油系数、含气系数与含水系数构建三维模型进行流体类型识别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基于灰色关联算法建立的钻时、钻头直径、钻井取心、钻井液密度、钻井液排量等气相烃类数据影响因素的综合校正方法,提高了气相烃类数据可对比性及准确性;依据典型气层中C_(1)含量与全烃含量接近,油层中重烃组分含量相对较高,水层中重烃组分含量相对较低的特点,用含油系数、含气系数与含水系数建立三维模型,可以准确判断超深层油气藏的流体类型,可为后期油气藏钻井及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顺北地区 超深层油气藏 流体类型 评价模型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特深油气藏储层改造和油气测试工程技术进展
2
作者 曹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2-271,共10页
超深特深油气藏蕴含巨大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勘探开发重大战略接替领域,近年来我国钻完井深度已经突破9000 m大关,部分已达到万米以上。本文系统分析了超深特深油气藏面临的地质和工程技术难... 超深特深油气藏蕴含巨大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勘探开发重大战略接替领域,近年来我国钻完井深度已经突破9000 m大关,部分已达到万米以上。本文系统分析了超深特深油气藏面临的地质和工程技术难题,梳理了近年来超深特深油气藏储层改造和油气测试工程技术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下一步开展“万米”超深特深油气藏储层改造和油气测试的攻关方向。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超深特深油气藏因岩性复杂,具有超高压、超高温、高含硫、高产等特点,原有的储层改造和测试技术已经难以完全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通过对超深特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和测试投产的工程设计、工艺技术、管柱装备和工具材料进行攻关研究和集成配套,在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形成了多套适应性技术,实现了对超深特深油气藏“管柱下得去、储层压得开、井筒封得严、产量测得准和油气产得出”等目标,在顺北、富满、彭州、元坝等油气田先后发现多口日产千吨高产油气井。为进一步开发超深特深油气藏,本文提出对8000 m以上,尤其是“万米”特深储层改造和油气测试的基础理论、工艺技术、工具液体和地面装备配套等开展集中攻关研究,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并逐步实现国产化,助力我国超深特深油气藏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特深层油气藏 碳酸盐岩 储层改造 完井投产 油气测试工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地区深层超压油气藏成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孙锡文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3期32-34,共3页
超压对有机质的演化、储层裂缝的形成、油气运聚成藏等都有较大的影响。超压的成因类型复杂,不同地区成因特征不同。渤南深层超压的形成主要受膏盐岩的发育程度、流体特征、成岩演化特征等因素控制,其作用结果是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 超压对有机质的演化、储层裂缝的形成、油气运聚成藏等都有较大的影响。超压的成因类型复杂,不同地区成因特征不同。渤南深层超压的形成主要受膏盐岩的发育程度、流体特征、成岩演化特征等因素控制,其作用结果是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压力系数的大小与膏盐岩的发育程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超压的存在与烃类的演化起到相互抑制的作用。由于油气早期进入储层,抑制了成岩作用的进行,而不含油储层成岩作用强烈。油气的裂解,压力升高,但卸压困难,导致超压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地区 深层油气藏 有机质 储层裂缝 发育程度 流体特征 成岩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油气藏储层岩石孔隙度垂向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武广 杨胜来 +1 位作者 孙晓旭 隗雨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5期83-85,139,共3页
为了预测超深储层物性,采用超深储层孔隙度测井曲线数据,应用地质统计学,即实验变差函数来计算不同深度下孔隙度实验变差函数值,并拟合出孔隙度随油气藏埋藏深度连续变化关系表达式,总结了超深层油气藏储层岩石孔隙度随油藏埋藏深度或... 为了预测超深储层物性,采用超深储层孔隙度测井曲线数据,应用地质统计学,即实验变差函数来计算不同深度下孔隙度实验变差函数值,并拟合出孔隙度随油气藏埋藏深度连续变化关系表达式,总结了超深层油气藏储层岩石孔隙度随油藏埋藏深度或有效覆压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数学计算,对孔隙度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了不同埋藏深度下超深层油气藏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宏观模型。该研究对深入了解超深层油气藏的产能及预测超深层油气藏的开发动态和采收率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油气藏 孔隙度 垂向变化 实验变差函数 地质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高压油气藏天然气偏差系数计算新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鹏程 薛浩楠 +1 位作者 李升 陈科杉 《石油钻探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114,共9页
为适应我国深层、超深层高压油气藏钻采需要,利用高温高压PVT特性测量系统,开展了高压条件下不同组分天然气样品的PVT特性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压下天然气偏差系数随压力升高大致呈线性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但总体差别较小。基于1... 为适应我国深层、超深层高压油气藏钻采需要,利用高温高压PVT特性测量系统,开展了高压条件下不同组分天然气样品的PVT特性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压下天然气偏差系数随压力升高大致呈线性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但总体差别较小。基于1443组Standing-Katz图版拟合数据、试验测量数据和公共试验数据,建立了大温度压力范围的天然气偏差系数试验数据库。采用多元非线性拟合数值方法,对现有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计算超深层高压油气藏天然气偏差系数的新模型。将该模型与常用的HY法、DPR法、LXF法等方法进行了对比,误差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高压段的相对误差在2%以内,计算精度高于HY法、DPR法、LXF法等方法,满足工程要求,可以为超深层高压油气藏安全高效钻采提供指导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高压油气藏 天然气偏差系数 数据库 计算模型 Standing-Katz图版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6
作者 顾忆 黄继文 +3 位作者 贾存善 邵志兵 孙永革 路清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北奥陶系、塔中寒武系、塔河深层等油气新发现,为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主要分布于台盆区,油气藏类型多样,原油物性变化大,显示出...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北奥陶系、塔中寒武系、塔河深层等油气新发现,为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主要分布于台盆区,油气藏类型多样,原油物性变化大,显示出成藏的复杂性。通过对大量的实际样品分析和模拟实验及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学、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等研究成果,在烃源岩分布及其演化、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海相油气藏分布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明确了塔里木台盆区海相油气主要来源于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下寒武统-中下奥陶统烃源岩,特别是台盆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并明确了超深层海相油藏后生改造主要有TSR、热裂解2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判识指标;二是在建立玉尔吐斯组缓坡型优质烃源岩沉积发育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井震标定、正演模拟和区域测线地震相解释、三维区属性分析与地震反演,预测了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的展布,并明确其演化特征:燕山期以来长期低地温背景下的"高压生烃演化抑制模式"延缓了顺托果勒低隆寒武系烃源岩热演化,顺托果勒地区仍具晚期高成熟液态烃形成条件;三是通过台盆区油气成藏特征对比,明确了奥陶系油气分布特征,进一步明确在台盆区寻找以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原地烃源岩与燕山期以来晚期活动走滑断裂相匹配的、以晚期供烃为主的轻质油藏-天然气藏,是塔里木台盆区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油气藏 海相油气 油气成藏 奥陶系 寒武系 台盆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天然裂缝特征及其对气井产能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史今雄 赵向原 +2 位作者 潘仁芳 曾联波 朱正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3-405,共13页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是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储层中普遍发育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天然裂缝,对储层渗流规律和气井产能具有重要影响。以川中地区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为例,综合利...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是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储层中普遍发育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天然裂缝,对储层渗流规律和气井产能具有重要影响。以川中地区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为例,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分析测试及试井分析等资料,在明确天然裂缝成因类型和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控制天然裂缝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并探讨天然裂缝对气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其中构造裂缝包括剪切裂缝和张性裂缝,成岩裂缝主要为层理缝和缝合线;②构造剪切裂缝为灯四段储层主要裂缝类型,以高角度裂缝为主,裂缝走向主要包括NNW-SSE向、近EW向、NE-SW向和近SN向;③裂缝有效性受控于裂缝形成时间、胶结和溶蚀作用、裂缝产状及现今地应力,NNW-SSE向和近EW向剪切裂缝有效性相对较好;④裂缝发育程度与储层岩性、岩石力学层厚度及断层等密切相关,泥晶云岩中裂缝更为发育,随岩石力学层厚度增加,裂缝密度减小、规模增大,主干走滑断层附近,尤其是断层端部和叠合区域,裂缝发育程度更高;⑤裂缝发育程度和有效性共同决定了气井产能,不同产状、不同规模的有效裂缝相互交织形成裂缝网络,使相对孤立、分散的溶蚀孔洞之间相互连通,可极大改善储层渗流能力,提高气井产能。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储层中,NNW-SSE向和近EW向剪切裂缝改善储层渗透性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组系裂缝,对提升气井产能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产能 天然裂缝 碳酸盐岩 灯影组 深层-超深层油气藏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