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显微硬度法研究SiC_P/6066铝基复合材料微区硬度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余琨 黎文献 +1 位作者 谢先娇 肖于德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0-183,共4页
对喷射共沉积后经挤压的SiCP/ 6 0 6 6铝基复合材料 ,通过采用超显微硬度法测量了其微区的硬度变化 ,观察其显微组织 .结果表明 :在SiC颗粒分布密集处 ,基体超显微硬度值HV为 143.2 ,而在SiC颗粒分布稀疏处 ,硬度值HV为 10 7.2 ,二者之... 对喷射共沉积后经挤压的SiCP/ 6 0 6 6铝基复合材料 ,通过采用超显微硬度法测量了其微区的硬度变化 ,观察其显微组织 .结果表明 :在SiC颗粒分布密集处 ,基体超显微硬度值HV为 143.2 ,而在SiC颗粒分布稀疏处 ,硬度值HV为 10 7.2 ,二者之间有明显差距 .这是由于分布密集的增强体SiCP 周围局部基体应力场应力集中更剧烈而使超显微硬度值提高 .此外还测量了由于热收缩应力引起SiCP 周围应力场的变化而导致的微区硬度的变化 .在SiC颗粒附近基体硬度值较高 ,HV达 10 5 .8,而离SiC粒子距离大于其颗粒半径的基体中 ,硬度较低 ,HV约为 81.7.SiCP 造成基体中应力场的叠加可使基体中出现张应力区 .此外 ,通过测量复合材料超显微硬度值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超显微硬度 喷射共沉积 组织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超显微硬度方法研究复合材料微区力学性能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澄 张国定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23,共4页
利用超显微硬度仪载荷压痕微小的特点来研究复合材料的微区力学性能,并通过裂纹尖端附近、界面附近、晶界附近超显微硬度分布与相应的理论计算相符来说明超显微硬度是研究复合材料微区力学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直接测出材料内部微... 利用超显微硬度仪载荷压痕微小的特点来研究复合材料的微区力学性能,并通过裂纹尖端附近、界面附近、晶界附近超显微硬度分布与相应的理论计算相符来说明超显微硬度是研究复合材料微区力学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直接测出材料内部微区力学性能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度试验 区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 超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凸起式超显微硬度压痕的共聚焦测量 被引量:3
3
作者 石伟 张凯林 侯晓东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4-1023,共10页
为了精确测量边缘产生凸起的超显微硬度压痕,采用高分辨率且能获得压痕三维形貌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获得压痕边缘复杂的三维凸起结构。对压痕的三维形貌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压痕对角线方法提取压痕的4个角点,计算超显微硬度。然而,压... 为了精确测量边缘产生凸起的超显微硬度压痕,采用高分辨率且能获得压痕三维形貌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获得压痕边缘复杂的三维凸起结构。对压痕的三维形貌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压痕对角线方法提取压痕的4个角点,计算超显微硬度。然而,压痕对角线法并不能反映残余压痕的复杂结构,尤其是边缘凸起结构。在测量压痕三维形貌的基础上,为寻找更符合接触力学和压痕形成规律的压头与试样的接触面积,提出了基准平面的概念。通过对压痕面积函数进行微分,寻找最优的基准平面位置,既考虑压痕的边缘凸起,也能很好地反映接触面积。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接触力学规律寻找到的最优基准平面测量硬度,其测量误差小于±1.5%、稳定性小于1%。基准平面法可以稳定且准确地得到更符合硬度定义的硬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焦 凸起式 超显微硬度 接触力学 基准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超显微硬度法对镉变形行为的研究
4
作者 郭士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9-172,共4页
利用纳米级超显微硬度压痕法研究了具有六方密排结构纯Cd(9999%)的应力应变及加工硬化行为·根据载荷压痕贯穿深度的测量,证明了在Cd的压痕变形中存在弹性、弹塑性和完全塑性三个阶段,与每个阶段相对应在其载荷压痕... 利用纳米级超显微硬度压痕法研究了具有六方密排结构纯Cd(9999%)的应力应变及加工硬化行为·根据载荷压痕贯穿深度的测量,证明了在Cd的压痕变形中存在弹性、弹塑性和完全塑性三个阶段,与每个阶段相对应在其载荷压痕深度曲线上都出现一个斜率的改变,从而可以近似确定金属开始塑性变形的应力范围·其加工硬化指数是随着施加的最大载荷由5mN时的01增加到40mN时的03,这主要是和加载的速度有关并满足线性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痕硬度 变形 超显微硬度 纳米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B超硬薄膜的合成及其显微结构和显微硬度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晓豫 蔡珣 +1 位作者 李莹 周平南 《真空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70-175,共6页
采用离子束增强沉积方法,在p型(100)单晶硅衬底上,通过不同能量的氙离子辅助轰击,以不同的沉积速率制备了Ti-B超硬薄膜。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Ti-B薄膜呈TiBx多晶结构,其晶化程度随蒸发速率的不同而变化,而其缺位值x随氙离... 采用离子束增强沉积方法,在p型(100)单晶硅衬底上,通过不同能量的氙离子辅助轰击,以不同的沉积速率制备了Ti-B超硬薄膜。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Ti-B薄膜呈TiBx多晶结构,其晶化程度随蒸发速率的不同而变化,而其缺位值x随氙离子轰击能量的不同而变化。超显微硬度的测试结果表明,氙离子束能量为60keV,沉积速率为0.6nm/s时,可以获得性能最佳的Ti-B超硬薄膜,其本征硬度在测试负荷为5mN时达28.6GPa,超过了TiB体材料的硬度水平,是衬底硅片的3.2倍。利用SEM观察了Ti-B薄膜的横断面,并讨论了工艺参数对Ti-B超硬薄膜韧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 超显微硬度 薄膜 钛-硼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_p/LD2复合材料的微区力学性能 被引量:7
6
作者 秦蜀懿 刘澄 +2 位作者 陈嘉颐 王文龙 张国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48-751,共4页
用UMHT3 型超显微硬度仪测试SiCp/LD2 复合材料界面附近基体中的硬度值, 结果表明,由于热膨胀系数差异, 复合材料中的热残余应力超过基体的屈服极限, 导致界面附近基体内存在热残余应变, 并使基体应变硬化, 因而... 用UMHT3 型超显微硬度仪测试SiCp/LD2 复合材料界面附近基体中的硬度值, 结果表明,由于热膨胀系数差异, 复合材料中的热残余应力超过基体的屈服极限, 导致界面附近基体内存在热残余应变, 并使基体应变硬化, 因而超显微硬度值的变化可以反映热残余应变的分布状况。界面附近基体的超显微硬度随颗粒尺寸、距界面的距离和颗粒的尖锐程度而变化, 与有关复合材料中热残余应变分布的计算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 复合材料 超显微硬度 热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