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急性动脉闭塞性脑梗塞CT和DSA对比检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漆剑频 陈再中 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 2001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了解CT和DSA各自对超急性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及相互之间在影像学方面的关联。方法 :10例患者 ,临床上均因突发性失语、一侧肢体偏瘫、无明显神志障碍、且在发病 6h内就诊。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内科医生检查 ,疑诊为脑梗塞... 目的 :了解CT和DSA各自对超急性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及相互之间在影像学方面的关联。方法 :10例患者 ,临床上均因突发性失语、一侧肢体偏瘫、无明显神志障碍、且在发病 6h内就诊。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内科医生检查 ,疑诊为脑梗塞后先行头部CT扫描 ,再行DSA检查 ,并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进行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结果 :2例 4级脑动脉分支闭塞患者的CT和DSA检查结果基本相符 ;5例脑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尽管CT发现脑梗塞灶 ,但其范围明显小于动脉的供血范围 ;1例DSA见动脉闭塞 ,但CT未见低密度改变 ;1例DSA见动脉闭塞 ,CT仅见局部脑肿胀改变 ;1例患者CT和DSA发病 6h内检查均为阴性 ,2 4h后CT复查见脑梗塞灶。结论 :DSA在显示脑动脉闭塞或狭窄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CT只是在缺血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检测出来。尽管如此 ,我们仍然认为CT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只是在进行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时予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急性动脉闭塞性脑梗塞 CT DSA 数字减血管造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联合阿尔伯塔中风项目早期CT评分对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2
作者 姜浩 程凯理 陈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561-2567,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联合阿尔伯塔中风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对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ACI-LVO)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医院收治的ACI-LVO患者198例(ACI-LVO组),根据病情[美国国... 目的探讨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联合阿尔伯塔中风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对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ACI-LVO)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医院收治的ACI-LVO患者198例(ACI-LVO组),根据病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ACI-LVO组,根据90 d预后分为不良组和良好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HBS-1水平和计算ASPECTS评分,通过斯皮尔曼相关分析二者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并分析血清THBS-1、ASPECTS评分与ACI-LVO患者预后的关系及评估价值。结果198例ACI-LVO患者轻度、中度、重度ACI-LVO者分别有58例、67例、73例。轻度ACI-LVO组、中度ACI-LVO组、重度ACI-LVO组血清THBS-1水平逐渐升高,ASPECTS评分逐渐降低(P<0.05)。ACI-LVO患者NIHSS评分与血清THBS-1水平呈正相关,与ASPECTS评分呈负相关(P<0.05)。198例ACI-LVO患者90 d预后不良率为37.37%(74/198)。ACI-LV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高、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0~2a级、NIHSS评分高、梗死体积大、出血转化、THBS-1高,独立保护因素为ASPECTS评分高(P<0.05)。血清THBS-1和ASPECTS评分及二者联合评估ACI-LVO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94、0.831、0.903,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评估效能(P<0.05)。结论ACI-LVO患者血清THBS-1水平升高和ASPECTS评分降低与病情加重、预后降低相关,血清THBS-1联合ASPECTS评分评估ACI-LVO患者预后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急性梗死 血小板反应蛋白-1 阿尔伯塔中风项目早期CT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超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被引量:50
3
作者 丁建平 华扬 +2 位作者 凌晨 段春 张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747-748,共2页
目的 探讨脑梗塞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血脂的关系。方法  84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患者 (A组 ) ,81例同期非脑血管病人 (B组 ) ,均经头颅CT或MRI检测 ,年龄均在 45~ 6 4岁。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 -中... 目的 探讨脑梗塞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血脂的关系。方法  84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患者 (A组 ) ,81例同期非脑血管病人 (B组 ) ,均经头颅CT或MRI检测 ,年龄均在 45~ 6 4岁。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IMT)和斑块的形态、数量、回声特征。血脂检测。结果 A组患者颈动脉不均质、不规则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B组 ,且血脂中LDL增高和HDL低下的检出率高于B组。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血脂中高LDL及低HDL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梗塞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侯贝贝 查明明 +4 位作者 朱玉娟 黄显军 杨倩 赵煜 周志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99-90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EVT的201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预后不良定义为9...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EVT的201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预后不良定义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BAO患者EVT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01例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男性148例(73.6%),90 d预后不良126例(62.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100,95%CI=1.015~1.192,P=0.020)、高基线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OR=0.776,95%CI=0.604~0.997,P=0.047)、良好脑侧支循环(2级比0级,OR=0.315,95%CI=0.119~0.534,P=0.20)、血管成功再通(OR=0.313,95%CI=0.102~0.956,P=0.042)及低空腹血糖水平(OR=1.140,95%CI=1.002~1.297,P=0.046)是BAO患者EVT后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亚组分析显示,低基线NIHSS评分(OR=1.098,95%CI=1.014~1.190,P=0.022)、良好脑侧支循环(2级比0级,OR=0.364,95%CI=0.134~0.992,P=0.048)是血管成功再通患者EVT后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基线pc-ASPECTS、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脑侧支循环状态及血管再通状态是BAO患者EVT后90 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基线NIHSS评分高和脑侧支循环差是早期成功再通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卒中 预后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umbra技术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中的初步应用观察 被引量:20
5
作者 陈付文 刘金朝 +5 位作者 康孝理 赵玉铁 杨思福 李红伟 史宏生 汪子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5-520,共6页
目的探讨Solumbra技术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和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59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中间导管联... 目的探讨Solumbra技术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和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59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中间导管联合支架取栓患者31例(Solumbra组),接受常规导引导管联合支架取栓患者28例(常规支架取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及临床结果,分析Solumbra技术优势。结果Solumbra组、常规支架取栓组患者间性别、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OPT)、侧支循环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ICA)闭塞患者(12/31对2/28,χ^2=8.100,P=0.004)、伴心房颤动患者(15/31对6/28,χ^2=4.66,P=0.03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血管最终成功再通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治疗后血流评分标准2b/3级比例分别为93.5%、85.7%,一次取栓再通率达mTICI评分标准2b/3级比例分别为45.2%、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次数[2(1,2)对2(1.25,3),Z=-2.177,P=0.029]、二次栓塞率(23.8%对39.3%,χ^2=3.991,P=0.046)、穿刺至再灌注时间(PRT)[(81±31)min对(100±35)min,t=2.315,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9.4%、10.7%(P>0.05),90 d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别为48.4%、46.4%(P>0.05)。Solumbra组、常规支架取栓组ICA闭塞患者血管最终再通率分别为83.3%、0%(χ^2=5.833,P=0.016);90 d良好预后率分别为41.6%、0%(P>0.05),但Solumbra组占优。结论Solumbra技术是一种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方法,与传统支架取栓术相比取栓效率更高,推荐用于一些路径血管迂曲、血栓负荷量大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umbra技术 急性动脉闭塞性梗死 机械取栓 支架 抽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急性脑梗塞的磁共振波谱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钟士江 谢鹏 +3 位作者 方维东 罗天友 吕发金 牟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74-476,479,共4页
目的 :探讨超急性脑梗塞的代谢特点及演变规律 ,为超急性期溶栓治疗和神经保护剂的使用提供病理生理学依据。方法 :健康家兔 12只 ,随机分成假手术组 5只 ,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组 7只 ,采用 1.5T超导MR成像仪 ,Probe 2 0 0 0多体素MR... 目的 :探讨超急性脑梗塞的代谢特点及演变规律 ,为超急性期溶栓治疗和神经保护剂的使用提供病理生理学依据。方法 :健康家兔 12只 ,随机分成假手术组 5只 ,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组 7只 ,采用 1.5T超导MR成像仪 ,Probe 2 0 0 0多体素MRS软件包进行扫描。MCAO组 ,选取缺血后 0 .5h、1h、2h、3h、4h和 6h时间点对梗塞区及其镜像区进行磁共振波谱(MRS)分析。结果 :(1)假手术组 :双侧代谢物对称分布 ,两侧氮 -乙酰门冬氨酸 /胆碱类复合物 (NAA/Cho) ,磷酸肌酸和肌酸/胆碱类复合物 (Pcr+Cr/Cho)没有显著差别 (P >0 .0 5 )。 (2 )MCAO组 :Lac在缺血 0 .5h时即可在梗塞区检测到 ,随缺血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NAA和Pcr+Cr在缺血 2h后各时间点与相应镜像区比较均出现降低 (P <0 .0 5或 >0 .0 1。Cho在缺血3h内保持稳定 ,4h和 6h时间点出现降低 (P <0 .0 5 )。结论 :梗塞区脑组织无氧代谢在超急性期持续存在 ,神经元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始于缺血后 2h ,细胞膜及髓鞘的破坏始于缺血后 4h。提示对脑梗塞干预治疗 (包括溶栓和神经保护剂的使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塞 M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急性脑梗塞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孟祥辉 周定标 +1 位作者 李宝民 许百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经动脉内溶栓治疗 5例椎基底动脉系急性脑梗塞患者 ,观察其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 :5例患者发病均在 12小时内 ;治疗前均行CT检查 ,CT示没有出血或与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低密度区。经右股动脉入路 ,全脑血管造影确认病变类型 ,选择... 目的 :经动脉内溶栓治疗 5例椎基底动脉系急性脑梗塞患者 ,观察其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 :5例患者发病均在 12小时内 ;治疗前均行CT检查 ,CT示没有出血或与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低密度区。经右股动脉入路 ,全脑血管造影确认病变类型 ,选择性将微导管送入患侧椎基底动脉内病变处 ,在 3 0min左右注入 5 0~ 75万单位尿激酶。治疗 1小时后行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5例患者中有 4例血管再通。Glasgow评分 ,治疗前为 6.2 0± 1.3 0分 ,治疗后 2 4小时 9.40±4.5 6分 ;3例存活患者治疗前 7.0± 1.0分 ,治疗后 2 4小时 12 .3 3± 3 .0 6分。 3个月预后良好者有 3例 (RS评分 0~ 1分 ) ;2例死亡。结论 :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有助于闭塞血管再通 ,有益于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溶栓 治疗 椎基底动脉 急性梗塞 神经功能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海学 赵瑞峰 +2 位作者 晋计龙 任子敬 魏翔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 :探讨DWI和ADC图诊断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14例脑梗塞患者 (超急性期 6例 ,急性期 8例 )采用 1.5TMR机进行扫描 ,对DWI、ADC图及常规T1WI、T2WI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 :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DWI均表现为高信号 ,... 目的 :探讨DWI和ADC图诊断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14例脑梗塞患者 (超急性期 6例 ,急性期 8例 )采用 1.5TMR机进行扫描 ,对DWI、ADC图及常规T1WI、T2WI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 :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DWI均表现为高信号 ,ADC图均表现为低信号 ,DWI对病变显示达 10 0 %。 6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仅DWI可显示病变而常规T1WI、T2WI无任何相应的异常发现。全部病灶ADC值均低于其相对应的正常脑组织。结论 :DWI对急性脑梗塞诊断敏感、准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 急性梗塞 急性梗塞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经颅多普勒 颈动脉彩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陆晖 仝树坡 +2 位作者 张惠玉 邢军 史润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22-124,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TCD、颈动脉彩超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中医微观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入选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证、肝阳暴亢证、阴虚风动证、风痰阻络证4组,并设正常对照组20例。对4组不同证型急...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TCD、颈动脉彩超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中医微观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入选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证、肝阳暴亢证、阴虚风动证、风痰阻络证4组,并设正常对照组20例。对4组不同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超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对比,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各证型与TCD、颈动脉彩超的关系。结果:(1)脑梗死各证型的TCD特点:①气虚血瘀型:颅内及颈部各血管血流速度均最慢,PI、RI值最低;②肝阳暴亢型:颅内及颈部各血管血流速度均最快,PI、RI值最高;③阴虚风动型:颅内及颈部各血管血流速度均增快,PI、RI值增高;④风痰阻络型:颅内及颈部各血管血流速度减慢,PI、RI值增高。(2)脑梗死各证型的颈动脉彩超特点:①气虚血瘀型:颈部动脉粥样斑块面积较大,动脉内径缩小较明显;②肝阳暴亢型:颈部动脉粥样斑块面积较小,动脉内径缩小不明显;③阴虚风动型:颈部动脉粥样斑块面积较小,动脉内径缩小不明显;④风痰阻络型:颈部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最大,动脉内径缩小最明显。结论:急性脑梗死各证型与TCD、颈动脉彩超的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各项指标在4个证型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死 辨证分型 TCD 动脉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根泉 张贵祥 汪守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3期281-283,共3页
关键词 急性梗塞 影像学诊断 病理生理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彩超与经颅多普勒联合检查对脑梗塞患者的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惠玉 孙启栋 邱全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58-159,共2页
探讨颈动脉彩超及TCD联合检查在脑梗塞诊断与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分析72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彩超与TCD的检查结果。结果:颈动脉彩超及TCD阳性率平均为84.7%及72.2%。结论:颈动脉彩超及TCD联合检查在脑梗塞诊断与监测中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梗塞 动脉 T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21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宪和 张光辉 王胜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2-273,共2页
目的 探讨大剂量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严格筛选 4 8例急性脑梗塞病人分为溶栓组 (2 1例 ) ,对照组 (2 7例 )。溶栓组给予尿激酶 15 0~2 0 0万U加生理盐水 5 0ml,2 0min内滴完。对照组给予银杏叶... 目的 探讨大剂量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严格筛选 4 8例急性脑梗塞病人分为溶栓组 (2 1例 ) ,对照组 (2 7例 )。溶栓组给予尿激酶 15 0~2 0 0万U加生理盐水 5 0ml,2 0min内滴完。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静滴。结果 溶栓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溶栓组及对照组均无严重的颅内出血发生。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适应症及禁忌症 ,应用大剂量尿激酶在急性脑梗塞的超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塞 溶栓治疗 尿激酶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实施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玲 常红 董小晶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7年第12期3167-3168,共2页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梗死 早期动脉溶栓 临床护理路径 血管内溶栓治疗 急性梗死 介入性溶栓治疗 介入溶栓治疗 动脉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灌注加权成像对超急性脑梗塞的诊断研究及进展 被引量:27
14
作者 赵天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82-384,共3页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灌注加权成像 急性梗塞 诊断 研究进展 缺血 介入治疗 缺血性半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的动脉内溶栓治疗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在中 漆剑频 《放射学实践》 2000年第6期415-418,共4页
目的:报道和评价动脉内溶栓对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1998年5月以来临床诊断为 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患者9例(男8例,女1例),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年龄在47~80岁之间。溶栓方法为将80IU位尿激 酶... 目的:报道和评价动脉内溶栓对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1998年5月以来临床诊断为 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患者9例(男8例,女1例),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年龄在47~80岁之间。溶栓方法为将80IU位尿激 酶溶于80ml生理盐水内,在1h以内经导管缓慢注入。病人病情在入院时、灌注后24h、1周、3月内由神经科医生以欧洲中 风评分法(ESS)综合评价。结果:溶栓治疗后3例血管得以再通,所有病人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升幅。1例出现溶栓后 脑实质内出血,经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对经过选择的病例,动脉内溶栓对于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是一种安全、有 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缺血性梗塞 动脉内溶栓治疗 介入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超探查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超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4-95,共2页
探讨用彩超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彩超不仅能清晰地显示血管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及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并能进行准确地测量及定位外,还能对检测... 探讨用彩超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彩超不仅能清晰地显示血管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及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并能进行准确地测量及定位外,还能对检测到的动脉的血液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证实了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的水平与神经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28
17
作者 习艳兵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9期1272-1275,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水平与神经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为急性脑梗塞的78例患者作为病理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水平与神经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为急性脑梗塞的78例患者作为病理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血清并测定MCP-1、VE-cadherin、神经损伤分子、炎症介质、蛋白酶及其水解产物的含量。结果:病理组患者血清中MCP-1、VEcadherin、NGB、NSE、S100β、HMGB-1、sCD40L、YKL-40、visfatin、CatK、MMP9、ICTP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病理组患者血清中MCP-1、VE-cadherin的含量与NGB、NSE、S100β、HMGB-1、sCD40L、YKL-40、visfatin、CatK、MMP9、ICTP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中MCP-1、VE-cadherin的含量异常升高并且与神经功能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塞 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在急性脑梗塞合并颈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殷文明 姚义琴 邹荣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5-699,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伴颈动脉病变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15例初发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其空腹同型半胱氨酸(Hcy)值分为低同型半胱氨酸组103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组112例。主要比较两组脑梗塞患者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以...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伴颈动脉病变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15例初发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其空腹同型半胱氨酸(Hcy)值分为低同型半胱氨酸组103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组112例。主要比较两组脑梗塞患者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结果斑块以及严重的动脉狭窄更容易发生在急性脑梗塞高Hcy组。血浆Hcy的水平与斑块以及软斑的数量具有正相关性(kendall相关系数为0.145,P=0.006<0.05);血浆Hcy的水平与重度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呈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359,P=0.000<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和狭窄发生率呈正相关,提示积极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助于预防颈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塞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甄建壮 邢孔鸯 +1 位作者 叶顺 谭英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7期795-796,共2页
目的 :研究一次尿激酶 (UK)颈内动脉注射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 :仅用一次UK颈内动脉注射溶栓治疗 3 0例急性脑梗塞与常规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3 2例急性脑梗塞进行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显差异 (P &g... 目的 :研究一次尿激酶 (UK)颈内动脉注射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 :仅用一次UK颈内动脉注射溶栓治疗 3 0例急性脑梗塞与常规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3 2例急性脑梗塞进行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果 :UK颈内动脉注射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治疗过程无明显不良反应 ;治疗后总有效率UK颈内动脉注射组为 86 7% ,对照组为 46 9%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一次UK颈内动脉注射在 12h内治疗急性脑梗塞是安全、方便、有效的方法 ,适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塞 尿激酶 颈内动脉注射法 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宝民 吴卫平 +6 位作者 黄旭升 李生 孟祥辉 郎森阳 蒲传强 周定标 朱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 研究经血管内选择性溶栓治疗 49例 8h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以评估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患者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 ,31例经股动脉插管 ,全脑血管造影确认脑梗死 ,再选择性将导管插入患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并注... 目的 研究经血管内选择性溶栓治疗 49例 8h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以评估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患者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 ,31例经股动脉插管 ,全脑血管造影确认脑梗死 ,再选择性将导管插入患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并注入尿激酶 5 0~ 75万单位行接触性和区域性溶栓治疗。对照组 18例行常规治疗。结果 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 71% ,有效率为 83%。 2 3例颈内动脉系和 4例椎基动脉系梗死在溶栓后 2周内神经损害体征明显改善 ,2例死亡。溶栓组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 (MESSS)评分改善 (2 1.6± 13.6 )分 ;对照组改善 (5 .9± 5 .3)分。溶栓组发病时间越短其疗效越好。结论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塞 溶栓治疗 尿激酶 血管造影 时间窗 动脉内溶栓 疗效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