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级奥克托今超微颗粒制备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小宁 徐更光 +1 位作者 何得昌 马万云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2-475,共4页
本文利用撞击流法和微乳控制技术成功地制备了纳米粒度的奥克托今 (UFHMX)。实验表明 ,Zeta电位对分散HMX和分离UFHMX起着重要的作用。当HMX的水乳液液流在压力为15 0MPa、撞击速度约 10 0 0m /s的情况下进行超微化处理时 ,可得到粒度... 本文利用撞击流法和微乳控制技术成功地制备了纳米粒度的奥克托今 (UFHMX)。实验表明 ,Zeta电位对分散HMX和分离UFHMX起着重要的作用。当HMX的水乳液液流在压力为15 0MPa、撞击速度约 10 0 0m /s的情况下进行超微化处理时 ,可得到粒度分布范围较窄的球形纳米UFHMX颗粒。这时颗粒的有效平均粒径为 184 .4nm ,最小颗粒为 12 .4nm ,最大颗粒为 4 6 5 .7nm ,比表面积为 2 8.4 2m2 / g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奥克托今 纳米炸药 颗粒 撞击流 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反胶团体系在纳米超微颗粒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邵庆辉 古国榜 章莉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综述了微乳状液体系的应用现状 ,对微乳反胶团反应器的原理、形成与结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并进一步阐述了微乳反应器在纳米超微颗粒制备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乳液 反胶团 乳反应器 纳米颗粒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微纳米WC颗粒增强镍基金属陶瓷涂层的裂纹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艳梅 华海 +2 位作者 帅歌国 揭晓华 曾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54-157,160,共5页
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微纳米WC颗粒增强镍基金属陶瓷涂层,研究了不同含量WC颗粒涂层的开裂行为。结果表明:当涂层中加入的WC含量分数不超过20%时,涂层具有较好的韧性,采用合适的激光熔覆工艺可以制备出无裂纹的Ni基金属陶... 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微纳米WC颗粒增强镍基金属陶瓷涂层,研究了不同含量WC颗粒涂层的开裂行为。结果表明:当涂层中加入的WC含量分数不超过20%时,涂层具有较好的韧性,采用合适的激光熔覆工艺可以制备出无裂纹的Ni基金属陶瓷涂层。当涂层中WC质量超过30%时,涂层脆性增加,且其开裂敏感性随W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涂层内的裂纹主要有萌生于涂层表层的粗大裂纹及萌生于气孔的内部微裂纹等。涂层中的微裂纹扩展机制主要为颗粒与基体间的界面脱粘以及基体金属的韧性开裂。涂层中未出现微米级颗粒增强金属陶瓷常见的颗粒开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NI基复合涂层 纳米wc颗粒 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囊泡性细胞外纳米颗粒——重要的细胞间通讯形式
4
作者 王静晓 朱国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3-690,726,共9页
非囊泡性细胞外纳米颗粒(non⁃vesicular extracellular nanoparticle,NVE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细胞释放的纳米颗粒,其中具有重要的细胞间通讯功能的两种NVEP是外泌颗粒(exomere,EM)和超微颗粒(supermere,SM),这两种颗粒不同于细胞外囊泡... 非囊泡性细胞外纳米颗粒(non⁃vesicular extracellular nanoparticle,NVE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细胞释放的纳米颗粒,其中具有重要的细胞间通讯功能的两种NVEP是外泌颗粒(exomere,EM)和超微颗粒(supermere,SM),这两种颗粒不同于细胞外囊泡,没有质膜包裹,且颗粒的直径更小。EM和SM内含多种信号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和脂质分子,其主要功能是实现细胞间通讯,即通过EM和SM转运信号分子到达靶细胞并被靶细胞摄取,从而调控靶细胞的表型和功能。文章主要综述了EM和SM在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和潜在应用价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囊泡性细胞外纳米颗粒 外泌颗粒 颗粒 细胞间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反应活性的纤维素基微/纳米颗粒功能化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松 李薇 +5 位作者 杨喻 梁添皓 李慧灵 张惠敏 李泽荣 王双飞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8,共6页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10-十一烯酸-硬脂酸纤维素酯(CSU)衍生物,并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了CSU微/纳米颗粒,将其喷涂在CSU溶液浸渍的硅片表面后,制备出一种具有反应活性的超疏水表面。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傅里...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10-十一烯酸-硬脂酸纤维素酯(CSU)衍生物,并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了CSU微/纳米颗粒,将其喷涂在CSU溶液浸渍的硅片表面后,制备出一种具有反应活性的超疏水表面。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Zeta电位粒度仪(DL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体系对CSU微/纳米颗粒及其构建的超疏水表面进行表征。重点探究了该表面的超疏水机理、热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SU微/纳米颗粒平均直径约为(149±3)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132;所构建的超疏水表面的表面接触角为(153±1)°,滚动角为7°;该表面的超疏水性在温度高于40℃时不稳定,且可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进行再功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纤维素 长链酰氯 /纳米颗粒 疏水 反应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纳米颗粒对TC4钛合金微弧氧化涂层组织结构及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常海 郭雪刚 +1 位作者 文磊 金莹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9-115,共7页
在基础电解液中加入SiC纳米颗粒,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微弧氧化陶瓷涂层,研究纳米颗粒的添加对微弧氧化涂层组织结构及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50,600V及650V条件下,基础电解液中SiC的加入,使TC4微弧氧化涂层的厚度由... 在基础电解液中加入SiC纳米颗粒,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微弧氧化陶瓷涂层,研究纳米颗粒的添加对微弧氧化涂层组织结构及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50,600V及650V条件下,基础电解液中SiC的加入,使TC4微弧氧化涂层的厚度由9.2,12.8μm和12.4μm分别增大到12.0,14.9μm和20.0μm。随着电压的升高,微弧氧化涂层的表面粗糙度逐渐增大,分别为2.65, 3.34μm和3.61μm。SiC的加入有效抑制微弧氧化涂层表面裂纹的产生,增加涂层厚度从而降低涂层的阳极电流密度,提高微弧氧化涂层的耐蚀性能。微弧氧化涂层增加了TC4的开路电位及自腐蚀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 弧氧化 sic纳米颗粒 腐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郝斌 崔华 +3 位作者 余志勇 罗海荣 杨滨 张济山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489-491,共3页
本文介绍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几种固态法制备纳米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工艺。分析铝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综合评价纳米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展望其应用前景基础上... 本文介绍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几种固态法制备纳米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工艺。分析铝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综合评价纳米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展望其应用前景基础上,指出制备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纳米sic颗粒 铝基复合材料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Co/WC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层的组织性能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圆圆 于锦 +2 位作者 刘小亮 黄昊 董星龙 《电镀与精饰》 CAS 2007年第2期8-11,共4页
采用电刷镀技术制备(N i-P)-Co/W C纳米颗粒复合镀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探针测定了复合刷镀层表面形貌、微观组织结构及成分分布。结果显示,复合镀层中的组织结构更加致密,显微硬度比镍-磷合金镀层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 (Ni-P)-Co/wc纳米颗粒 复合电刷镀层 表面形貌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法制备多孔纳米Fe3O4/SiO2复合磁性微球及性能 被引量:9
9
作者 伊希斌 沈晓冬 +1 位作者 崔升 李永梅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67,共5页
为了制备具有纳米多孔结构的磁性复合微球,采用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金属氯盐分别作为SiO2和铁氧体的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将Fe3O4纳米颗粒分散于SiO2基体中的Fe3O4/SiO2磁性纳米复合微球,并用超临界干燥法对其进行干燥。利用X线衍... 为了制备具有纳米多孔结构的磁性复合微球,采用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金属氯盐分别作为SiO2和铁氧体的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将Fe3O4纳米颗粒分散于SiO2基体中的Fe3O4/SiO2磁性纳米复合微球,并用超临界干燥法对其进行干燥。利用X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透射电镜(TEM)和振动试样磁场计(VS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合成的材料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复合粒子包覆完好、性能优良、分散性良好,制备颗粒的粒径为30 nm,比饱和磁化强度为84.09 A.m2/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3O4/SiO2 复合气凝胶颗粒 临界干燥 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微纳颗粒的硅烷化改性对制备超疏水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朱兆栋 郑学梅 +1 位作者 付时雨 朱文远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20,共7页
利用纤维素纳米晶(CNC)经过喷雾干燥得到纤维素微纳颗粒(CNCmp),再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进行硅烷化改性,配制成超疏水涂料喷涂于定性滤纸上制成超疏水滤纸。实验结果表明,硅烷化改性对于制备超疏水滤纸具有重要影响,在自制的硅烷化... 利用纤维素纳米晶(CNC)经过喷雾干燥得到纤维素微纳颗粒(CNCmp),再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进行硅烷化改性,配制成超疏水涂料喷涂于定性滤纸上制成超疏水滤纸。实验结果表明,硅烷化改性对于制备超疏水滤纸具有重要影响,在自制的硅烷化反应装置中,当MTMS用量为70μL,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10 min,获得的硅烷化改性CNCmp可制备超疏水滤纸。同时发现,分别使用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PFOTES)和MTMS对CNCmp进行改性后制备超疏水滤纸的效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纤维素颗粒 硅烷化 疏水 氟硅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包覆TiO_2超微颗粒的制备及相转位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秦华春 徐南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1-6,共6页
采用Ti(SO4)2水解制得纳米级水合TiO2胶粒,并在其表面通过沉积碱式碳酸锌,制备得到ZnO包覆TiO2微粒。采用了SEM、TEM、EDS以及XRD等方法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了表征。通过实验选择了合适的ZnO包覆含量,并对含ZnO摩尔分数为10%的包覆体进... 采用Ti(SO4)2水解制得纳米级水合TiO2胶粒,并在其表面通过沉积碱式碳酸锌,制备得到ZnO包覆TiO2微粒。采用了SEM、TEM、EDS以及XRD等方法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了表征。通过实验选择了合适的ZnO包覆含量,并对含ZnO摩尔分数为10%的包覆体进行了高温热处理,利用XRD等手段确定了粉体颗粒中锐钛以及金红石的含量,进而进行了相转位动力学研究,得到转化反应的活化能E为99 7kJ/mol,结合热处理过程以及包覆体结构,提出了可能的相转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TIO2 二氧化钛 ZNO 氧化锌 颗粒 制备 相转位 动力学 包覆 锐钛矿型 金红石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氧化温度对纳米SiC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张传亮 李宏伟 李增权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90,共8页
目的研究预氧化处理对纳米SiC颗粒增强的SiCp/AS81(Mg−8Al−Sn)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理,最终得到适宜的SiC预氧化温度。方法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纳米SiC颗粒增强的SiCp/AS81(Mg−8Al−Sn)复合材料,采用相关仪器设... 目的研究预氧化处理对纳米SiC颗粒增强的SiCp/AS81(Mg−8Al−Sn)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理,最终得到适宜的SiC预氧化温度。方法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纳米SiC颗粒增强的SiCp/AS81(Mg−8Al−Sn)复合材料,采用相关仪器设备,对不同温度预氧化处理后的SiC颗粒、AS81和0.50%−SiCp/AS81复合材料物相进行分析,观察其显微组织,并对相关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当对SiC颗粒进行不同温度预氧化处理后,SiC颗粒逐渐钝化,并在预氧化温度达到785℃及以上时,SiC外表层逐渐被SiO2包覆且在985℃时完成完全包覆;AS81复合材料和不同温度预氧化处理的0.5%−SiCp/AS81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都主要为Mg和Mg17Al12,785℃及以上温度预氧化处理后的0.5%−SiCp/AS81复合材料中的Si元素都呈均匀分布;0.5%−SiCp/AS81复合材料的硬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都高于AS81复合材料,且随着预氧化温度的升高,0.5%−SiCp/AS81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预氧化温度为885℃时取得最大值。结论预氧化温度为885℃时,SiC颗粒外包覆的SiO2可以增强与AS81的界面结合力,有助于提升0.5%−SiCp/AS81复合材料的强塑性,0.5%−SiCp/AS81复合材料适宜的SiC预氧化温度为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c颗粒 预氧化温度 sicp/AS81复合材料 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荧光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诗国 唐珂 +6 位作者 向娟娟 吕红斌 李小玲 聂新民 周后德 沈守荣 李桂源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1-314,共4页
运用OP-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环己烷/氨水微乳液自组装体系合成了罗丹明B嵌入的荧光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电镜检测、光谱分析以及荧光猝灭试验研究了荧光颗粒的特性.将荧光纳米颗粒与培养细胞共培育后,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 运用OP-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环己烷/氨水微乳液自组装体系合成了罗丹明B嵌入的荧光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电镜检测、光谱分析以及荧光猝灭试验研究了荧光颗粒的特性.将荧光纳米颗粒与培养细胞共培育后,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研究了不同时间点细胞内荧光信号和荧光强度.结果表明,合成的荧光氧化硅纳米颗粒粒径小(约20nm),分布均匀,形态规则,表面光滑圆润,发光性质稳定.它可被体外培养细胞有效摄入,并可在培养细胞中检测到较强的荧光信号和较高的荧光强度.这提示生物荧光氧化硅纳米颗粒在细胞生物学、超微化学与免疫检测等领域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硅 纳米颗粒 纳米生物标志物 罗丹明B 半导体纳米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环己烷 自组装 细胞生物学 化学 免疫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米包覆微球的制备和磁性表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忠兵 唐芳琼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3-366,240,共5页
A novel method of fabricating core-shell structure, comprising monodisperse polystyrene (PS) spheres as cores and Fe3O4 as shells, is demonstrated. The coating shell of magnetite (Fe3O4) crystallites was formed by con... A novel method of fabricating core-shell structure, comprising monodisperse polystyrene (PS) spheres as cores and Fe3O4 as shells, is demonstrated. The coating shell of magnetite (Fe3O4) crystallites was formed by controlled hydrolysis of aqueous solutions of iron ion with diethyleneglycol (DEG) either by the facile, electrostatic absorption between the polymer and iron compounds. Thickness of the shell could be easily changed in the range from 20 to 60 nm by using slow-injecting coating process.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iron compounds shell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 and vibrating-sample magnetometer (VSM), indicating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e3O4-shell of the magnetic composite spheres and pure Fe3O4 particles, e.g. smaller crystallite size, lower magnetic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nd weaker ferromagnetic charac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 纳米包覆 颗粒 顺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复合微弧氧化陶瓷层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11
15
作者 于光宇 朱新河 +2 位作者 郑世斌 程东 马春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289-293,共5页
通过在电解液中添加SiC纳米颗粒的方法,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ZL109铝合金上制备复合陶瓷层,研究SiC复合微弧氧化陶瓷层的微观结构和摩擦学性能。研究结果显示,SiC纳米颗粒进入到微弧氧化陶瓷层中形成了复合陶瓷层,复合陶瓷层主要由α-Al2O... 通过在电解液中添加SiC纳米颗粒的方法,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ZL109铝合金上制备复合陶瓷层,研究SiC复合微弧氧化陶瓷层的微观结构和摩擦学性能。研究结果显示,SiC纳米颗粒进入到微弧氧化陶瓷层中形成了复合陶瓷层,复合陶瓷层主要由α-Al2O3、γ-Al2O3和SiC三相组成;与普通的微弧氧化陶瓷层相比,SiC复合陶瓷层的表面更加平整,硬度提高了20.4%;SiC复合陶瓷层在高速往复式摩擦磨损实验中的摩擦系数降低了22%、磨痕宽度减小了34.7%。分析表明,复合陶瓷层硬度的提高和导热性的增强是改善摩擦磨损性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氧化 ZL109铝合金 sic纳米颗粒 复合陶瓷层 高速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C+SiC_(w))/Cu-Al_(2)O_(3)复合材料载流摩擦磨损行为 被引量:3
16
作者 林焕然 国秀花 +3 位作者 宋克兴 苏娟华 李韶林 冯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42,共10页
目的研究相同载流条件下纳米Al_(2)O_(3)颗粒、微米WC颗粒和SiC晶须对(WC+SiC_(w))/Cu-Al_(2)O_(3)复合材料表面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粉末冶金法和内氧化法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WC+SiC_(w))/Cu-Al_(2)O_(3)复合材料,并利用HST-... 目的研究相同载流条件下纳米Al_(2)O_(3)颗粒、微米WC颗粒和SiC晶须对(WC+SiC_(w))/Cu-Al_(2)O_(3)复合材料表面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粉末冶金法和内氧化法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WC+SiC_(w))/Cu-Al_(2)O_(3)复合材料,并利用HST-100高速载流摩擦试验机进行载流摩擦磨损性能测试。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载流摩擦磨损表面形貌。研究不同的增强相对(WC+SiC_(w))/Cu-Al_(2)O_(3)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分析其磨损机理。采用AUTOGRAPH AG-I 250 kN拉伸设备对试样进行拉伸,并分析抗拉强度与磨损性能的变化关系。结果(1WC+2SiC_(w))/Cu-Al_(2)O_(3)复合材料的硬度和极限抗拉强度相较于Cu-Al_(2)O_(3)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20.2%和12.7%。(1WC+2SiC_(w))/Cu-Al_(2)O_(3)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最小,为0.33,相对Cu-Al_(2)O_(3)复合材料降低了42.1%。(1WC+2SiC_(w))/Cu-Al_(2)O_(3)复合材料表面磨损形貌最为光滑,无大面积电弧烧蚀现象,犁沟数量少且浅。结论(WC+SiC_(w))/Cu-Al_(2)O_(3)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主要是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电弧烧蚀;纳米级Al_(2)O_(3)颗粒、微米级WC颗粒和SiC晶须三者协同强化铜基体,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从而降低了铜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WC颗粒和SiC晶须采用合适质量配比时,可以有效地改善Cu-Al_(2)O_(3)复合材料的磨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_(2)O_(3)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 纳米Al_(2)O_(3)颗粒 wc颗粒 sic晶须 协同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米颗粒在小鼠巨噬细胞体外MRI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江 戈锐 +5 位作者 朱凯 孙杰 宋美娜 赵薇 马宏宁 王志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ultra-micro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USPIO)标记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最适浓度以及比较MRI中不同扫描序列在细胞吞噬功能评价中的敏感度差别。材料与方法用终浓度为0... 目的探讨应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ultra-micro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USPIO)标记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最适浓度以及比较MRI中不同扫描序列在细胞吞噬功能评价中的敏感度差别。材料与方法用终浓度为0、25、50、75、100、125μg/mL的USPIO分别与小鼠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后,细胞计数试剂法(CCK-8)计算细胞存活率以及USPIO对该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普鲁士蓝染色确认细胞对USPIO的吞噬效应;3.0 T MRI扫描细胞-琼脂糖凝胶模型,记录T1WI和T2WI序列的弛豫时间和弛豫率并计算弛豫时间降低率。结果当USPIO浓度为25μg/mL时,对细胞的存活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USPIO浓度≥50μg/mL时,细胞存活率随USPIO浓度增加显著降低(P均<0.05);USPIO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为(186.5±7.2)μg/mL;当USPIO浓度为50μg/mL时,细胞形态开始皱缩、透光度减低;当USPIO浓度为25μg/mL时,普鲁士蓝染色呈显著阳性;MRI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USPIO浓度为25μg/mL时,细胞即见显著信号改变;随USPIO浓度增加,T1、T2弛豫时间显著缩短(P均<0.01),对应弛豫率R1、R2逐渐升高;相同USPIO浓度下,各组T2弛豫时间降低率显著高于T1弛豫时间降低率(P均<0.001)。结论浓度为25μg/mL的USPIO对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而且标记效率高、MRI即见显著信号改变与较好的成像效果,为标记巨噬细胞的最适浓度;MRI能用于细胞标记后的体外成像,T2WI序列在检测细胞吞噬USPIO后的信号变化优于T1WI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 磁共振成像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C对高频脉冲电沉积Ni镀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演龙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1-96,共6页
目的研究纳米Si C颗粒对Ni镀层的摩擦性能、显微硬度等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频脉冲电沉积技术制备了Ni/纳米Si C复合镀层,通过调整占空比实现了纳米Si C颗粒呈梯度分布。采用拉伸法测量了镀层的结合强度。通过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Ni/纳米S... 目的研究纳米Si C颗粒对Ni镀层的摩擦性能、显微硬度等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频脉冲电沉积技术制备了Ni/纳米Si C复合镀层,通过调整占空比实现了纳米Si C颗粒呈梯度分布。采用拉伸法测量了镀层的结合强度。通过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Ni/纳米Si C复合镀层的摩擦系数和耐磨性能。采用纳米压痕测量了梯度镀层截面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的分布。结果纳米Si C颗粒呈梯度分布的镀层的结合强度超过40 MPa,而非梯度的仅为19 MPa。含质量分数为1.5%纳米Si C颗粒的镀层的摩擦系数约为0.26,而纯镍镀层的约为0.40,且含纳米Si C颗粒的镀层的磨痕宽度小且浅。纳米Si C颗粒呈梯度分布的复合镀层的表层显微硬度为6.0 GPa,弹性模量为250 GPa,而靠近界面处的显微硬度为1.9 GPa,弹性模量为160 GPa。结论纳米Si C颗粒呈梯度分布的镍镀层的结合强度明显高于非梯度镀层的。随纳米Si C颗粒含量的增加,镍镀层的耐磨性能增加,摩擦系数降低,且纳米压痕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也相应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c颗粒 镍基复合镀层 梯度镀层 结合强度 摩擦系数 硬度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微流控合成方法制备超小磁性复合材料及其表征
19
作者 季韶霞 房洪杰 迟磊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82,共3页
采用新型微流控合成方法,以FeCl_2·4H_2O和AlCl_3为原料,NaBH_4为还原剂,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速度,制备出超小磁性复合材料FeAl/Al_2O_3。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透射电镜(TEM)对所制备颗粒的结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 采用新型微流控合成方法,以FeCl_2·4H_2O和AlCl_3为原料,NaBH_4为还原剂,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速度,制备出超小磁性复合材料FeAl/Al_2O_3。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透射电镜(TEM)对所制备颗粒的结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及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对超小纳米颗粒的磁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所制备的的纳米颗粒可控制在10nm以下,颗粒具有良好的分散特性,其在室温下表现为超顺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纳米颗粒 顺磁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摇床法的多级孔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负载催化性能
20
作者 张金铭 王楠 张高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42,共8页
文中以苯乙烯(St)和二乙烯基苯(DVB)为单体,通过分散聚合、两步种子溶胀法及超交联反应法合成了富含微孔、介孔和大孔的多级孔聚苯乙烯(PS)微球,借助摇床法实现了微球批量化制备;然后以氯金酸(HAuCl_(4))为前驱体,采用热还原法在多级孔P... 文中以苯乙烯(St)和二乙烯基苯(DVB)为单体,通过分散聚合、两步种子溶胀法及超交联反应法合成了富含微孔、介孔和大孔的多级孔聚苯乙烯(PS)微球,借助摇床法实现了微球批量化制备;然后以氯金酸(HAuCl_(4))为前驱体,采用热还原法在多级孔PS微球上原位负载金纳米颗粒(Au NPs),得到Au NPs/多级孔PS复合微球。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全自动物理吸附仪、X射线电子能谱仪(XPS)、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微球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摇床法能得到具有良好单分散性的PS微球,随着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用量增加,微球粒径逐渐减小;采用甲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致孔剂,可得到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多孔PS微球,超交联反应后微球比表面积进一步提高到565.22 m^(2)/g;XRD和XPS分析结果表明,HAuCl_(4)被还原为Au NPs,并成功负载于多级孔PS微球中;将其用作NaBH4还原刚果红的催化剂,14 min即可达到95%的降解效果,经过10次循环后催化效果仍能保持83.8%,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孔聚苯乙烯 纳米颗粒 交联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