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超微血流显像技术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及预警价值
被引量:
7
1
作者
郭静文
王满立
+2 位作者
郭汉涛
裴书芳
陈越峰
《循证医学》
CSCD
2018年第5期290-293,共4页
目的应用超微血流显像技术比较脑梗塞患者与健康体检者颈动脉硬化病变情况的差异,探讨超微血流显像技术在颈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组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的脑梗塞患者50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
目的应用超微血流显像技术比较脑梗塞患者与健康体检者颈动脉硬化病变情况的差异,探讨超微血流显像技术在颈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组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的脑梗塞患者50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颈动脉扫查,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数目,并对颈动脉斑块行超微血流显像检查,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情况,比较脑梗塞患者与健康体检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检出率的差异。结果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大部分为不规则的软斑(58%,29/50)及混合斑(40%,21/50),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重度狭窄发生率为22.0%),且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c2=12.70,P<0.05)。结论运用超微血流显像技术能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做出有效评价,指导临床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预防或减少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血流显像
脑梗塞
颈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超微血流显像颈动脉斑块特征分析
被引量:
4
2
作者
马力丰
温德惠
+4 位作者
袁桂莉
刘宏强
张力维
徐乐
王义成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04-1307,共4页
分析超微血流显像(SMI)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关系。选取96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期间有7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将其作为研究组,其余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SMI检查,获得颈动脉斑...
分析超微血流显像(SMI)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关系。选取96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期间有7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将其作为研究组,其余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SMI检查,获得颈动脉斑块特征。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斑块厚度、斑块长度、斑块钙化程度、脂质程度水平较高,纤维化程度水平较低(P<0.05)。随斑块厚度、斑块长度、斑块钙化程度、脂质程度的增加,以及纤维化程度的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增加,斑块厚度>4 mm、斑块长度>20 mm、斑块钙化程度>20%、脂质程度>20%、纤维化程度<50%的颈动脉斑块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最高。SMI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准确率为97.37%(P>0.05)。SMI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联系密切,且SMI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超微血流显像
颈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超微血流显像技术及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价值
被引量:
13
3
作者
张友涛
董利平
+5 位作者
刘宏强
徐茜
谷伟
黄攀登
杨继雷
贾海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3期500-50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显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及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echo tracking technology,ET)对老年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63例老年CI患者(CI组)及63例同...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显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及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echo tracking technology,ET)对老年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63例老年CI患者(CI组)及63例同期健康体检者(NC组)的临床资料。两组受检者均行SMI、ET及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检查,比较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价值。结果以CEUS为金标准,得出SMI检测的灵敏度为91.43%,特异度为88.89%,漏诊率为8.57%,误诊率为11.11%,正确指数为0.803。两组受检者的β、Ep、AC等ET参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联合检测β、Ep、AC的诊断价值较高(AUC=0.875,P<0.01)。结论超微血流显像技术及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均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微血流显像
技术
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
颈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超微血流显像技术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及预警价值
被引量:
7
1
作者
郭静文
王满立
郭汉涛
裴书芳
陈越峰
机构
广东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广东省科学医学院
出处
《循证医学》
CSCD
2018年第5期290-293,共4页
文摘
目的应用超微血流显像技术比较脑梗塞患者与健康体检者颈动脉硬化病变情况的差异,探讨超微血流显像技术在颈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组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的脑梗塞患者50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颈动脉扫查,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数目,并对颈动脉斑块行超微血流显像检查,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情况,比较脑梗塞患者与健康体检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检出率的差异。结果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大部分为不规则的软斑(58%,29/50)及混合斑(40%,21/50),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重度狭窄发生率为22.0%),且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c2=12.70,P<0.05)。结论运用超微血流显像技术能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做出有效评价,指导临床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预防或减少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超微血流显像
脑梗塞
颈动脉病变
Keywords
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cerebral infarction
carotid artery lesions
分类号
R445.1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超微血流显像颈动脉斑块特征分析
被引量:
4
2
作者
马力丰
温德惠
袁桂莉
刘宏强
张力维
徐乐
王义成
机构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出处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04-1307,共4页
基金
2018年度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计划(20180870)。
文摘
分析超微血流显像(SMI)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关系。选取96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期间有7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将其作为研究组,其余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SMI检查,获得颈动脉斑块特征。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斑块厚度、斑块长度、斑块钙化程度、脂质程度水平较高,纤维化程度水平较低(P<0.05)。随斑块厚度、斑块长度、斑块钙化程度、脂质程度的增加,以及纤维化程度的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增加,斑块厚度>4 mm、斑块长度>20 mm、斑块钙化程度>20%、脂质程度>20%、纤维化程度<50%的颈动脉斑块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最高。SMI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准确率为97.37%(P>0.05)。SMI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联系密切,且SMI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较高。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超微血流显像
颈动脉斑块
Keywords
ischemic brain stroke
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carotid plaque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超微血流显像技术及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价值
被引量:
13
3
作者
张友涛
董利平
刘宏强
徐茜
谷伟
黄攀登
杨继雷
贾海莉
机构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超声诊断科
出处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3期500-503,共4页
文摘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显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及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echo tracking technology,ET)对老年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63例老年CI患者(CI组)及63例同期健康体检者(NC组)的临床资料。两组受检者均行SMI、ET及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检查,比较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价值。结果以CEUS为金标准,得出SMI检测的灵敏度为91.43%,特异度为88.89%,漏诊率为8.57%,误诊率为11.11%,正确指数为0.803。两组受检者的β、Ep、AC等ET参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联合检测β、Ep、AC的诊断价值较高(AUC=0.875,P<0.01)。结论超微血流显像技术及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均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脑梗死
超微血流显像
技术
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
颈动脉斑块
分类号
R445.1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743.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超微血流显像技术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及预警价值
郭静文
王满立
郭汉涛
裴书芳
陈越峰
《循证医学》
CSCD
201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超微血流显像颈动脉斑块特征分析
马力丰
温德惠
袁桂莉
刘宏强
张力维
徐乐
王义成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超微血流显像技术及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价值
张友涛
董利平
刘宏强
徐茜
谷伟
黄攀登
杨继雷
贾海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