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微粉碎-纤维素酶法改性竹笋膳食纤维的工艺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娜 柯轶 魏瑜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1年第5期6-10,共5页
以竹笋为原料,评价超微粉碎-纤维素酶法对膳食纤维(DF)改性的影响。通过检测竹笋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得率、持水力以及膨胀力,分析超微粉碎法粉碎时间(0~25 s)、纤维素酶浓度(0.1%~0.5%)、酶解时间(30~150 s)、酶解温度(30~55℃)、pH... 以竹笋为原料,评价超微粉碎-纤维素酶法对膳食纤维(DF)改性的影响。通过检测竹笋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得率、持水力以及膨胀力,分析超微粉碎法粉碎时间(0~25 s)、纤维素酶浓度(0.1%~0.5%)、酶解时间(30~150 s)、酶解温度(30~55℃)、pH值(4.5~5.5)对竹笋膳食纤维改性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将酶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以及样品pH值因素作为自变量,并以样本SDF得率作为响应值,构建四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模型,分析竹笋DF改性工艺。结果表明:经超微粉碎竹笋DF的性质与未改性相比显著更优(P<0.05),粉碎时间0~10 s内,随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竹笋SDF得率、持水力与膨胀性升高。经超微粉碎处理10 s后SDF得率(8.60±0.142)%、持水力(5.11±0.050)g·g^(-1)、膨胀性(11.06±0.067)mL·g^(-1)。随超微粉碎的时间进一步延长,竹笋SDF得率、持水力与膨胀性开始下降;在纤维素酶0.1%~0.3%浓度范围内,随着纤维素酶的浓度升高,竹笋SDF得率、持水力及膨胀力均逐渐增大,当纤维素酶的浓度>0.3%,随着纤维素酶的浓度升高,竹笋SDF得率、持水力及膨胀力均逐渐下降;酶解时间60 min,竹笋SDF得率、持水力及膨胀力最佳;当pH达到4.5,竹笋SDF得率、持水力及膨胀力最佳;对竹笋SDF得率影响中最显著因素为纤维素酶浓度(F=28.76),其次为pH(F=18.05)、酶解时间(F=11.43)、酶解温度(F=10.93);Design-Expert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酶浓度0.32%、酶解时间85.03 min、酶解温度为50℃,pH值4.81,竹笋SDF得率预测值达到15.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粉碎-纤维素酶法 改性 竹笋膳食纤维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熵权法联合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薄荷超微粉碎工艺优化
2
作者 陈雪婷 张建军 何承砚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61-166,239,共7页
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以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挥发性成分薄荷脑、薄荷酮,非挥发性成分新绿原酸、原儿茶醛、芦丁、柚皮苷、橙皮苷、迷迭香酸、蒙花苷含量及平均粒径D90的综合评分值为指标,对薄荷超微粉碎工艺含水量、投药量... 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以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挥发性成分薄荷脑、薄荷酮,非挥发性成分新绿原酸、原儿茶醛、芦丁、柚皮苷、橙皮苷、迷迭香酸、蒙花苷含量及平均粒径D90的综合评分值为指标,对薄荷超微粉碎工艺含水量、投药量、粉碎时间3个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薄荷的最佳超微粉碎工艺为饮片含水量6.0%、粉碎时间18 min、投药量70 g。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的薄荷超微粉碎工艺简便快捷,模型具有较高拟合度、预测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 熵权 星点设计-响应面 粉碎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粉碎-酶法改性枣渣膳食纤维工艺优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邢珂慧 鲁倩茹 +1 位作者 邵佩兰 黄凤玲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9-53,共5页
采用超微粉碎联合纤维素酶改性红枣果渣膳食纤维,探讨改性对枣渣膳食纤维SDF得率、持水力和吸附胆酸钠能力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SDF得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改性条件。结果表明:超微粉碎联合纤维素酶改性最佳工艺条件... 采用超微粉碎联合纤维素酶改性红枣果渣膳食纤维,探讨改性对枣渣膳食纤维SDF得率、持水力和吸附胆酸钠能力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SDF得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改性条件。结果表明:超微粉碎联合纤维素酶改性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微粉碎10 s,0.34%纤维素酶在pH 4.86,49℃下酶解1.43 h,SDF得率为15.47%±0.37%,与模型预测值15.76%较为一致,将改性枣渣膳食纤维添加于果冻制作的成品呈红棕色,酸甜可口,弹性、咀嚼性与凝聚性适中,感官品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膳食纤维 粉碎 纤维素酶 改性 果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膳食纤维的湿法超微粉碎与干法超微粉碎比较研究 被引量:49
4
作者 蓝海军 刘成梅 +1 位作者 涂宗财 刘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1-174,共4页
本实验以大豆膳食纤维的超微粉碎为基础,研究了膳食纤维先经微射流作用的湿法超微粉碎再经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后的物理性质(平均水分蒸发速率、膨胀力、持水力、结合水力等)的变化,同时对经研磨式干法超微粉碎后的膳食纤维进行以上物理性... 本实验以大豆膳食纤维的超微粉碎为基础,研究了膳食纤维先经微射流作用的湿法超微粉碎再经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后的物理性质(平均水分蒸发速率、膨胀力、持水力、结合水力等)的变化,同时对经研磨式干法超微粉碎后的膳食纤维进行以上物理性质测定,通过测定结果比较两种超微粉碎方法对膳食纤维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湿法超微粉碎能使物料平均粒径达到200nm以内,使膳食纤维的平均水分蒸发速率、膨胀力、持水力、结合水力分别从粉碎前的0.188g/min、5.89ml/g、5.42g/g、12.55g/g增大到0.475g/min、9.02ml/g、13.50g/g、25.00g/g。而干法超微粉碎能使物料平均粒径达到200~300nm以内,平均水分蒸发速率、膨胀力、持水力、结合水力分别增大到0.562g/min、8.13ml/g、12.06g/g、24.45g/g。可见干法粉碎对膨胀力、持水力、结合水力的影响不及湿法粉碎的大,却更有助于水分蒸发速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粉碎 粉碎 大豆膳食纤维 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龙湿法超微粉碎与常规匀浆的“粉碎-溶出”动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丰云 付廷明 +2 位作者 郭立玮 刘峰 张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44-2247,共4页
目的:对地龙湿法超微粉碎与常规匀浆两种提取工艺的提取效率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粒径分析、扫描电镜、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等手段,建立"时间-粒径分布"与"时间-蛋白质累积溶出百分率"曲线,比较地龙粉碎与蛋白溶... 目的:对地龙湿法超微粉碎与常规匀浆两种提取工艺的提取效率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粒径分析、扫描电镜、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等手段,建立"时间-粒径分布"与"时间-蛋白质累积溶出百分率"曲线,比较地龙粉碎与蛋白溶出的动力学过程。并采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比较两种提取产物的成分差异。结果:地龙湿法超微粉碎与常规匀浆两种处理工艺所得成分的指纹图谱峰形基本一致,但前者所得色谱峰面积明显高于后者,表明前者提取效率明显高于后者。结论:湿法超微粉碎提取技术适用于地龙成分提取,整个工艺过程快速简捷,适于工业化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龙 常规匀浆 湿粉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超微粉碎—复合酶法制备蓝莓果汁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6
作者 何婉莹 但利 +2 位作者 赵良忠 黄展锐 龙占潜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0-187,共8页
目的:优化蓝莓果汁制备工艺,提高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湿法超微粉碎结合复合酶法制备蓝莓汁,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参数并分析蓝莓汁抗氧化活性。结果:不同液料比、粉碎时间、复合酶添加量和酶解时间下蓝莓汁出汁率及活性物质含量存... 目的:优化蓝莓果汁制备工艺,提高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湿法超微粉碎结合复合酶法制备蓝莓汁,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参数并分析蓝莓汁抗氧化活性。结果:不同液料比、粉碎时间、复合酶添加量和酶解时间下蓝莓汁出汁率及活性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酶解时间对出汁率和花色苷含量影响最显著;湿法超微粉碎—复合酶法最优工艺参数为液料比1∶1.7(g/g)、粉碎时间8.00 min、复合酶添加量0.15%、酶解时间127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蓝莓出汁率为87.89%、花色苷含量为612.04 mg/L、总黄酮含量2.96 g/L、总酚含量3.43 g/L,样品量为1.6 mL时其抗氧化能力与0.3%维生素C相当。结论:湿法超微粉碎—复合酶法可提高蓝莓汁的出汁率、最大限度保留其活性物质,使其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湿粉碎 复合酶解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超微粉碎程度对新鲜桑果浆理化特性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子放 张岩 +4 位作者 李俊 张凤英 田云 黄燕玲 张友胜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2-478,共7页
将新鲜桑果粉碎加工成果汁,可以使桑果中大量的非可溶性膳食纤维如纤维素等成分得到充分利用。采用湿法超微粉碎方法对新鲜桑果进行粉碎加工,研究比较不同粉碎程度对新鲜桑果浆的理化特性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程度,确定桑果的最佳粉碎... 将新鲜桑果粉碎加工成果汁,可以使桑果中大量的非可溶性膳食纤维如纤维素等成分得到充分利用。采用湿法超微粉碎方法对新鲜桑果进行粉碎加工,研究比较不同粉碎程度对新鲜桑果浆的理化特性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程度,确定桑果的最佳粉碎粒径。结果显示:粉碎程度<100目的桑果浆微粒粒径主要分布在100~300μm之间,粉碎程度>100目的桑果浆微粒粒径主要分布在0~50μm之间;随着桑果粉碎程度增加,桑果浆的p H值、密度及固形物含量、紫外吸光度值呈增大趋势,浊度呈减小趋势,色度L*值、a*值和b*值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粉碎程度从20~40目增加到200目时,桑果浆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从19种增加到21种,游离氨基酸质量浓度由217.017 ng/μL增加到256.970 ng/μL,游离多酚、总黄酮、总花色苷质量比分别由1.93 mg/g、0.09 mg/g和0.49 mg/g增加到4.95 mg/g、0.31 mg/g和2.10 mg/g;粉碎程度<100目的桑果浆中充满纤维,>100目的桑果浆中纤维逐渐变成又短又细的微粒,均匀分布于溶液中。综合而言,粉碎程度>100目的桑果浆的理化特性和活性成分含量受影响程度大于粉碎程度≤100目的桑果浆,实际生产过程中新鲜桑果的粉碎程度以100~200目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桑果 湿粉碎 粒径 理化特性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超微粉碎对马铃薯渣的改性及对其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菊红 顾正彪 洪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8-62,共5页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胶体磨对马铃薯渣进行湿法超微粉碎,使其细胞壁结构发生降解,获得了一种以膳食纤维和淀粉为主体的具有高黏度和高水合能力且易于复水的物质,可以作为一种低能量的食品配料,特别是脂肪或面粉替代物。分别用傅立叶红外光...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胶体磨对马铃薯渣进行湿法超微粉碎,使其细胞壁结构发生降解,获得了一种以膳食纤维和淀粉为主体的具有高黏度和高水合能力且易于复水的物质,可以作为一种低能量的食品配料,特别是脂肪或面粉替代物。分别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T-IR)和X-射线衍射法对改性薯渣纤维亲水性和相对结晶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改性后的薯渣纤维的亲水性增强,相对结晶度略有下降。研究了改性薯渣的水合性质,结果表明,经胶体磨处理所获得的改性马铃薯渣性质较佳,其水溶性达24.1%,比未处理薯渣提高了92.8%,它在沸水浴处理10min后,黏度、膨胀力和持水力分别为:502mPa.s、18.7mL/g和9.0g/g,较未经胶体磨处理的薯渣分别提高了4083.3%、156.2%和3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渣 湿粉碎 水合性质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超微粉碎和常规粉碎木薯叶的饲用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胡琳 王定发 +4 位作者 李茂 周璐丽 李韦 高虹 周汉林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9-33,共5页
为了测定超微粉碎和常规粉碎木薯叶的饲用价值,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了两种粉碎类型木薯叶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产气量,并测定了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超微木薯叶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4.55%、22.77%和68.43%,均显... 为了测定超微粉碎和常规粉碎木薯叶的饲用价值,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了两种粉碎类型木薯叶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产气量,并测定了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超微木薯叶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4.55%、22.77%和68.43%,均显著高于常规粉碎木薯叶(P<0.05);两种木薯叶粉的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超微粉碎木薯叶体外产气量要高于常规粉碎木薯叶。饲用价值方面,常规木薯叶粉和超微木薯叶粉的RFV值分别为:172.38%和169.85%,均属于特级粗饲料的评级标准范围,其中常规粉碎木薯叶粉略高于超微粉碎木薯叶粉。综上所述,超微粉碎可以提高木薯叶的消化率,但综合考虑饲用价值等方面因素,建议使用常规粉碎木薯叶粉进行饲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 常规粉碎 木薯叶 体外产气 饲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粉碎玉米秸秆微观结构与秸秆-淀粉共混膜蠕变特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尹冬敏 吴敏 李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297-304,共8页
为改善淀粉膜的性能,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价值,研究了超微粉碎时间对玉米秸秆微观结构的影响,并选取超微粉碎1 h的玉米秸秆与玉米淀粉共混制备秸秆-淀粉共混膜,研究了超微粉碎秸秆的添加量对淀粉基膜蠕变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模型拟合。... 为改善淀粉膜的性能,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价值,研究了超微粉碎时间对玉米秸秆微观结构的影响,并选取超微粉碎1 h的玉米秸秆与玉米淀粉共混制备秸秆-淀粉共混膜,研究了超微粉碎秸秆的添加量对淀粉基膜蠕变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模型拟合。超微粉碎试验结果表明,超微粉碎1 h的玉米秸秆维管束结构破坏较为完全,与对照样相比,平均粒径从85.33μm变为9.46μm,结晶度从39.46%变为19.29%。延长超微粉碎时间,秸秆粉体间团聚现象逐渐加剧,最终形成大颗粒团聚体。秸秆-淀粉共混膜蠕变特性测试结果表明,超微粉碎玉米秸秆的添加能显著改善共混膜的粘弹特性和蠕变特性。当添加量不大于15%时,超微粉碎秸秆-淀粉膜的蠕变形变、蠕变柔量和不可恢复形变都会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秸秆添加量达到淀粉用量的20%时,淀粉膜的蠕变特性有减弱的趋势。模型拟合结果表明,Burgers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秸秆-淀粉膜的蠕变-恢复测试结果,决定系数均达到0.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粉碎 淀粉膜 蠕变-恢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粉碎法制备超微颗粒时添加助磨剂的作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卢迪芬 魏诗榴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89年第1期88-93,共6页
超微颗粒具有许多特异性质,已成为用途广泛的粉体材料。本文通过在振动磨机和行星振动磨机中粉碎硅酸盐水泥熟料、氧化铝、锆英石及石英等物质,通过比表面积、粒度及粒度分布、x射线衍射图等的对比,说明助磨剂在超微粉碎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颗粒 助磨剂 粉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球磨法超微粉碎运动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玉梅 黄志洪 +2 位作者 韦鸿钰 朱立学 骆少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2-95,99,共5页
采用PFC3D软件建立球磨介质运动的三维离散元数值模型,赋予不同的边界条件,对三七球磨的运动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磨球的运动情况和球体之间的平均接触力,研究不同的球磨因素对三七球磨法超微粉碎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验证仿真... 采用PFC3D软件建立球磨介质运动的三维离散元数值模型,赋予不同的边界条件,对三七球磨的运动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磨球的运动情况和球体之间的平均接触力,研究不同的球磨因素对三七球磨法超微粉碎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验证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影响三七球磨粉碎的关键因素依次为转速>球料比>中小球比,对应的最佳水平为:转速500r/min,球料比81,中小球比14,为三七球磨法超微粉碎回归正交试验设计给出了因素水平参考范围,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球磨 粉碎 运动仿真 球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豆粕的湿法超微粉碎工艺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小忠 李三省 +4 位作者 陈义勇 边浩光 边文阳 边向红 王亮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9-121,共3页
以豆粕作为原料,利用响应面法探讨球料比、豆粕浆液浓度以及搅拌器转速对豆粕颗粒粒度d(50)的影响,得出豆粕的湿法超微粉碎工艺参数为:球料比4(m/m),豆粕浆液浓度25%,搅拌器转速750r/min,球磨介质Φ10mm氧化锆球,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颗粒d(... 以豆粕作为原料,利用响应面法探讨球料比、豆粕浆液浓度以及搅拌器转速对豆粕颗粒粒度d(50)的影响,得出豆粕的湿法超微粉碎工艺参数为:球料比4(m/m),豆粕浆液浓度25%,搅拌器转速750r/min,球磨介质Φ10mm氧化锆球,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颗粒d(50)为24.2μm,效果优于气流干法粉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气流粉碎 湿粉碎 球磨机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法制备Pt-S_2O_8^(2-)/ZrO_2-Al_2O_3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及其异构化性能 被引量:4
14
作者 宋华 石洋 宋华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061-2066,共6页
采用微乳液法负载Pt制备了Pt-S2O28-/ZrO2-Al2O3(Pt-SZA-M)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以正戊烷异构化反应为探针,对比了微乳液法和浸渍法负载Pt制备的催化剂(Pt-SZA)的异构化性能,并采用XRD,FTIR,BET,TG-DTA,TPR和TEM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 采用微乳液法负载Pt制备了Pt-S2O28-/ZrO2-Al2O3(Pt-SZA-M)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以正戊烷异构化反应为探针,对比了微乳液法和浸渍法负载Pt制备的催化剂(Pt-SZA)的异构化性能,并采用XRD,FTIR,BET,TG-DTA,TPR和TEM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Pt-SZA催化剂相比,Pt-SZA-M催化剂中Pt粒子的粒径更小(4.5 nm)且尺寸更均一;Pt-SZA-M催化剂的比表面积(109.6 m2/g)比Pt-SZA催化剂(95.0m2/g)增加了15.4%.Pt-SZA-M催化剂的初始还原温度比Pt-SZA催化剂降低了10~20℃,表明微乳液法负载Pt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氧化活性,提高氢分子在催化剂上的吸附解离能力.异构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与Pt-SZA催化剂相比,Pt-SZA-M催化剂的低温活性得到明显改善,在反应压力为2.0 MPa、氢烃摩尔比为4∶1、质量空速为1.0 h-1的条件下,Pt-SZA-M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230℃时活性达到60.8%,在100 h内异戊烷的收率可稳定在58.0%左右,选择性在9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强酸 乳液 异构化 PT S2O28- ZRO2-AL2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LaAlO_3超微粉末 被引量:6
15
作者 肖军 洪广言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04-106,共3页
用溶胶-凝胶法低温合成多组分氧化物玻璃的详细工艺已有报导。我们亦成功地用该法制备出了钕玻璃薄膜和钕玻璃纤维。本文报道利用此法低温合成LaAlO_3超微粉末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 LAALO3 粉末 溶胶-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γ-氨基丁酸结球甘蓝超微粉碎及其粉体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玉勇 李丽倩 +2 位作者 何娜 苏丽娟 韩永斌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5-39,共5页
以富集γ-氨基丁酸(GABA)的结球甘蓝为原料,采用球磨法进行超微粉碎,研究不同粉碎时间(3、6、9、11 h)对结球甘蓝粉粒径、休止角、滑角、GABA、水分活度与色泽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结球甘蓝粉粒径不断减小,... 以富集γ-氨基丁酸(GABA)的结球甘蓝为原料,采用球磨法进行超微粉碎,研究不同粉碎时间(3、6、9、11 h)对结球甘蓝粉粒径、休止角、滑角、GABA、水分活度与色泽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结球甘蓝粉粒径不断减小,在粉碎至3 h时已基本达到超微粉级别,且分布逐渐均匀,较小粒径粉末比例迅速上升;休止角与滑角均显著增大;GABA、硫苷、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与水分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异硫氰酸盐呈显著下降趋势;色泽也有所变化。可见,超微粉碎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结球甘蓝粉有效成分的溶出,且改善其粉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 Γ-氨基丁酸 结球甘蓝 粉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三七球磨法超微粉碎能耗的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玉梅 卢伟文 +2 位作者 张世昂 韦鸿钰 朱立学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84-287,共4页
采用行星式球磨机对药用三七进行超微粉碎,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利用单因素和正交旋转试验法设计试验方案,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指标的综合平衡法分析和响应曲面数据分析,综合粒径和电功2个指标优化出最佳球磨工艺条件为:转速400r/min,时间90... 采用行星式球磨机对药用三七进行超微粉碎,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利用单因素和正交旋转试验法设计试验方案,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指标的综合平衡法分析和响应曲面数据分析,综合粒径和电功2个指标优化出最佳球磨工艺条件为:转速400r/min,时间90 min,球料比4∶1;建立了三七超微粉碎能耗与球磨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得到影响球磨机能耗的关键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时间>转速>球料比,为提高三七超微粉碎生产率并降低能耗寻找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三七 球磨 粉碎 关键因素 工艺参数 能耗 综合平衡 响应曲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考察超微粉碎过程对细辛挥发油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盈 王玉蓉 +1 位作者 杨玉芬 盖国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1期99-104,共6页
目的:通过确定细辛超微粉体制备工艺,探讨了粉碎过程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以细辛粉末粒径分布D_(90)及D_(50)值为指标,初步筛选出细辛超微粉碎工艺最佳时间;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细辛细粉和不同粒径超微粉中甲基丁香酚及黄... 目的:通过确定细辛超微粉体制备工艺,探讨了粉碎过程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以细辛粉末粒径分布D_(90)及D_(50)值为指标,初步筛选出细辛超微粉碎工艺最佳时间;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细辛细粉和不同粒径超微粉中甲基丁香酚及黄樟醚的含量。采用红外光谱法观测超微粉碎前后细辛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振动磨粉碎可实现细辛药材的细胞破壁;于低温下粉碎未造成细辛中挥发性成分的损失,振动粉碎6min时甲基丁香酚含量最高,振动粉碎12min时黄樟醚含量最高,细辛经超微粉碎后其成分未发生变化。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超微粉碎工艺适用于细辛粉末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辛 粉碎 挥发油 甲基丁香酚 黄樟醚 毛细管气相色谱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解-酸溶法制备金红石型二氧化钛超微颗粒
19
作者 刘秀珍 施利毅 华彬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45-547,共3页
以偏钛酸为原料制备水合 TIO2,经煅烧获得 TIO2超微颗粒,利用 XRD、TEM等手段测试样品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水合 TiO2经 300~600℃煅烧可得到金红石相结构,经 600℃煅烧样品粒径为 10~20nm,... 以偏钛酸为原料制备水合 TIO2,经煅烧获得 TIO2超微颗粒,利用 XRD、TEM等手段测试样品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水合 TiO2经 300~600℃煅烧可得到金红石相结构,经 600℃煅烧样品粒径为 10~20nm,大小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二氧化钛 碱解-酸溶 金红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功能陶瓷超微粉末 被引量:5
20
作者 樊悦朋 陈代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94-196,共3页
陶瓷超微粉末的研究是目前高技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溶胶-凝胶法是近几年来才开发的一种制备陶瓷超微粉末的新技术。应用该方法所合成的粉末纯度高、化学成份均匀、颗粒度小且分布范围窄,易烧结成致密的陶瓷体,尤其对于多元陶瓷粉... 陶瓷超微粉末的研究是目前高技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溶胶-凝胶法是近几年来才开发的一种制备陶瓷超微粉末的新技术。应用该方法所合成的粉末纯度高、化学成份均匀、颗粒度小且分布范围窄,易烧结成致密的陶瓷体,尤其对于多元陶瓷粉末的制备这些优点更为突出。因而对该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PbTiO<sub>3</sub>、BaTiO<sub>3</sub>和Pb(Zr,Ti)O<sub>3</sub>作为陶瓷压电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和光电技术领域;有关它们的研究报道甚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陶瓷 粉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