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亚湾夏季和冬季超微型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及环境调控 被引量:4
1
作者 姜歆 柯志新 +3 位作者 向晨晖 李佳俊 谭烨辉 黄良民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2期1-10,共10页
通过流式细胞法,于2015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大亚湾超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时空变化及环境调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丰度分别为(44.56±46.26)×... 通过流式细胞法,于2015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大亚湾超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时空变化及环境调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丰度分别为(44.56±46.26)×10~3 cells·m L^(–1)、(3.00±4.50)×10~3 cells·m L^(–1)和(12.31±7.54)×10~5 cells·m L^(–1),冬季的丰度分别为(12.48±3.96)×10~3 cells·m L^(–1)、(0.78±0.71)×10~3 cells·m L^(–1)和(3.83±1.39)×10~5 cells·m L^(–1)。超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呈现为夏季高于冬季,受到温度、溶解无机氮组成和透明度的影响。夏季表层丰度明显高于底层,但冬季表底层无明显差异。在水平分布上,夏季湾内高营养盐基本对应高丰度,但石化区附近(S3站)营养盐高丰度却较低,范和港(S1站)低营养盐丰度却较高;湾口和湾外区主要受到外海水的影响,超微型浮游生物的3个类群丰度均较低。在沿岸流、海水垂直混合、外源营养盐输入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下,冬季湾中部和大鹏澳附近的聚球藻丰度较高,超微型真核藻类在湾口和范和港丰度较高,异养细菌在湾内和湾西部丰度较高。两个季节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型浮游生物 聚球藻 微型真核藻类 异养细菌 大亚湾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冬、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相关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乐凤凤 蔡昱明 +4 位作者 孙军 郝锵 刘诚刚 翟红昌 陈建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1-55,共15页
2009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n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聚球藻、原绿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3类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2009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n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聚球藻、原绿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3类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平均丰度高于冬季,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反之,为冬季高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在富营养的近岸陆架海域丰度较高,而原绿球藻高丰度则出现在陆坡开阔海域。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主要分布在跃层以上,跃层以下丰度迅速降低;原绿球藻高丰度主要出现在真光层底部;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在水层中的高值同样出现在真光层底部,且与Pico级份叶绿素a浓度分布一致;异养浮游细菌在水体中的分布与聚球藻类似。这些分布格局的差异,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4类超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生理适应性的差异。在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群落中,各类群碳生物量的贡献因季节和海域类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聚球藻在夏季近岸陆架区占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41%,原绿球藻在陆坡开阔海成为主要贡献者(50%),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碳生物量以冬季为高(在近岸陆架区占比68%)。冬、夏季异养浮游细菌碳生物量均高于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碳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微型光合浮游生物 异养浮游细菌 丰度与碳生物 季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M4海山超微型浮游生物的生态分布特点
3
作者 赵燕楚 赵丽 +4 位作者 董逸 张武昌 李学刚 赵苑 肖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1-1011,共11页
获取并分析了2017年8月热带西太平洋M4海山水体中的超微型浮游生物样品,根据流式细胞术的散射光和荧光信号,检测到M4海山各水层中普遍存在四个超微型自养浮游生物类群(聚球藻、原绿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两个... 获取并分析了2017年8月热带西太平洋M4海山水体中的超微型浮游生物样品,根据流式细胞术的散射光和荧光信号,检测到M4海山各水层中普遍存在四个超微型自养浮游生物类群(聚球藻、原绿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两个超微型异养原核生物类群(低核酸含量和高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聚球藻丰度高值出现在100m以浅;原绿球藻和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丰度高值区在深层叶绿素最大值附近(75—150m);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异养原核生物分布范围较广,150m以浅丰度较高。异养原核生物的生物量(1.68—11.25μgC/L)高于自养浮游生物(0.05—6.02μgC/L)的生物量。在超微型自养浮游生物中,原绿球藻生物量在100—150m水层占优势(53.83%±6.32%),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在75m以浅(58.62%±8.53%)和200—300m水层占优势(46.18%±7.82%)。在异养原核生物中,高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的生物量所占百分比(61.05%±3.98%)高于低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38.95%±3.98%),然而在海山附近DCM层低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比例最高可达58.64%。冗余分析表明,超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深度和营养盐呈负相关关系。在M4海山超微型自养浮游生物分布没有明显的“海山效应”,但海山的存在会对异养原核生物两个类群生物量的比例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型浮游生物 丰度 生物 M4海山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洋和南极考察航线海表超微型浮游生物分布及影响因子
4
作者 罗光富 何剑锋 +3 位作者 邵和宾 曹叔楠 蓝木盛 张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南极考察航线跨越全球多个大洋,对认识超微型浮游生物在全球尺度分布及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依托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航线海表水样中的超微型浮游生物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表明,在热带与温带海域,超微型浮游生物量可占总... 南极考察航线跨越全球多个大洋,对认识超微型浮游生物在全球尺度分布及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依托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航线海表水样中的超微型浮游生物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表明,在热带与温带海域,超微型浮游生物量可占总叶绿素a浓度的60%以上,在南大洋则集中在15%~40%;原绿球藻主要分布在40°S以北海域,聚球藻主要分布在50°S以北海域,而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则在沿线各海域均有明显分布。在纬向上,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平均丰度分别为(5.50±9.09)×10^(3) cells/mL、(13.56±20.33)×10^(3) cells/mL、(3.87±3.08)×10^(3) cells/mL和(6.39±4.78)×10^(5) cells/mL;南大洋海域,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31±1.46)×10^(3) cells/mL和(4.68±4.39)×10^(5) cells/mL,在少数站位检测到较低丰度的聚球藻,平均值为(0.38±0.39)×10^(3) cells/mL。纬向上,超微型真核藻类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原绿球藻与温度呈正相关,盐度与营养盐对其影响较弱;南大洋海域,超微型浮游生物与营养盐显著相关,在南极半岛海域大量消耗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而在罗斯海则主要利用硝酸盐与磷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型浮游生物 原绿球藻 聚球藻 微型真核藻类 南极 南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黄石典型水域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于佳骏 段钰涵 +3 位作者 刘科赛 刘细霞 侯建军 李运涛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1期137-142,共6页
为探讨湖北省黄石市典型水域中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采用18SrDNA扩增片段限制性酶切技术,结合优势类群测序及相关统计学分析,对2015年夏季湖北黄石境内营养程度不同的典型水域(长江,磁湖,青山湖,青港湖)中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群... 为探讨湖北省黄石市典型水域中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采用18SrDNA扩增片段限制性酶切技术,结合优势类群测序及相关统计学分析,对2015年夏季湖北黄石境内营养程度不同的典型水域(长江,磁湖,青山湖,青港湖)中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个水域的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多样性随水域营养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优势克隆的测序结果显示,优势类群藻类包括隐藻、绿藻、甲藻,真菌包括隐真菌和壶菌,此外还有纤毛虫及未分类的浮游生物,隐藻在4个水域中都占优势。不同水域的优势类群差别较大。优势类群的种类随水域营养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群落的多样性与总磷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真核浮游生物 生物多样性 ARDRA技术 淡水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生物在海洋碳储库及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6
作者 徐婷婷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1-462,共2页
海洋微型生物个体极小、数量极大、功能特殊,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在营养循环、物质转化、能流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系列前所未知的微型生物生态过程与机制涉及到海洋碳循... 海洋微型生物个体极小、数量极大、功能特殊,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在营养循环、物质转化、能流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系列前所未知的微型生物生态过程与机制涉及到海洋碳循环、资源环境效应乃至气候变化.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微型生物 营养循环 环境效应 细菌叶绿素 碳循环 前所 物质转化 超微型浮游生物 综述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