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丰水期鄱阳湖超微型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6
1
作者 周建 李胜男 +2 位作者 王秀娟 孔繁翔 史小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7-544,共8页
2014年夏季对鄱阳湖进行采样调查,以探究超微型浮游植物在鄱阳湖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水期鄱阳湖超微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平均值为1.04×108cells/L,超微蓝藻是超微型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尤其在北... 2014年夏季对鄱阳湖进行采样调查,以探究超微型浮游植物在鄱阳湖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水期鄱阳湖超微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平均值为1.04×108cells/L,超微蓝藻是超微型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尤其在北部通江湖区,占总超微藻丰度的比例超过80%.超微藻对总浮游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叶绿素a浓度表示)贡献率的均值分别为44%和46%.鄱阳湖超微藻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超微藻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在南部湖区最高,其次是北部湖区,在东部和中部湖区相对较低.北部湖区超微藻对总浮游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的贡献率全湖最高,分别能达到60%和50%.相关性分析表明,营养盐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的作用表现不明显,超微藻对总浮游植物净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与水体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水体p H值对超微真核藻丰度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型浮游植物 鄱阳湖 丰水期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魏玉秋 孙军 丁昌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6-65,共10页
利用流式细胞仪BD Accuri C6对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了现场的观测研究,发现了3类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植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Euk),并对其丰... 利用流式细胞仪BD Accuri C6对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了现场的观测研究,发现了3类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植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Euk),并对其丰度与分布以及环境因子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yn、Pro和Euk丰度总平均值分别为5.13×103个/mL,3.27×104个/mL和1.85×103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19μg/L,1.86μg/L和4.51μg/L。Syn、Pro和Euk的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Syn、Pro和Euk丰度分布趋势呈现近海低而外海高,Syn和Euk丰度高值区分别出现在沿岸带与陆架和上升流影响海域,Pro丰度高值区出现在沿岸带与陆架,低值区出现在上升流影响海域。Syn、Euk丰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次表层,Pro丰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真光层底部,Euk丰度垂直变化差异相对Syn和Pro较小。超微型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yn、Pro和Euk的碳生物量均与硝酸盐、硅酸盐浓度和深度呈现负相关关系,Pro的碳生物量与磷酸盐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型浮游植物 聚球藻 原绿球藻 微型真核藻类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纪新 黄邦钦 郑微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34-39,共6页
关键词 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 多样性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硅质化超微型浮游植物迅游藻(Bolidophyceae)的分类和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凤 魏玉秋 +1 位作者 孙军 张桂成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1-498,共8页
超微型浮游植物(大小为0.2~2μm)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寡营养海区初级生产力方面起着主导地位,对硅、碳颗粒物在大洋深层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超微型浮游植... 超微型浮游植物(大小为0.2~2μm)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寡营养海区初级生产力方面起着主导地位,对硅、碳颗粒物在大洋深层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是因为该类群难以分离培养、鉴定和定量测定。迅游藻(Bolidophyceae)是超微型浮游植物中的一类真核生物,它包括迅游单胞藻目(Bolidomonadales)和帕玛藻目(Parmales)。尽管迅游藻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细胞丰度贡献相对较小(<0.1%),但是其分布广泛,是沿海和上升流区域中最丰富的浮游植物类群之一,普遍存在于热带到极地海洋生态系统中。迅游藻是系统发育上最接近硅藻的原生藻群,不同的是迅游藻细胞壁没有全部的硅质化。本文阐述了迅游藻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迅游藻的发现,以及近年来通过对迅游藻系统发育(基于SSU rDNA和rbc L基因的序列分析)、生态学和生理学研究获得的最新信息,详细说明了迅游藻作为硅藻姊妹群的分类学地位,对于厘清这些硅化藻类之间的进化联系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强调了迅游藻在海洋硅碳循环中的作用,对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迅游藻 硅质化 超微型浮游植物 硅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季秦皇岛海域超微型浮游植物 被引量:6
5
作者 赵相伟 魏玉秋 +3 位作者 孙军 张桂成 赵亮 贾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6-114,共9页
2017年6月和8月,通过对秦皇岛海域的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现场调查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了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两大类群,其中聚球藻又分为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两个亚群。调研期间,正处于秦皇岛海域褐... 2017年6月和8月,通过对秦皇岛海域的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现场调查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了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两大类群,其中聚球藻又分为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两个亚群。调研期间,正处于秦皇岛海域褐潮高发期。通过分析超微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碳生物量及分布特点,研究了秦皇岛海域在褐潮高发期超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相关环境因子影响。结果表明,6月份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平均丰度分别为1.14×10^4个/mL、4.02×10^4个/mL和1.04×10^4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27.22μg/L、8.49μg/L和2.27μg/L;在8月份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平均丰度分别为3.27×10^3个/mL、5.79×10^4个/mL和2.58×10^4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6.35μg/L、13.41μg/L和5.83μg/L。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在6月份和8月份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超微型真核藻的细胞丰度从6月到8月明显降低一个数量级,说明8月份过高的水体温度与低浓度的营养物质等因素限制了超微型真核藻中褐潮种的生长。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在6月份呈现从河口到近岸逐渐升高的分布趋势,而超微型真核藻呈现下降的分布趋势。与6月份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分布相反,超微型真核藻和聚球藻Ⅰ细胞丰度则在8月份呈现从河口到近岸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的区域分布趋势不明显,主要分布在水体表层。通过对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6月份硝酸盐与铵盐是聚球藻Ⅰ细胞生长的主要控制因子,而聚球藻Ⅱ与环境因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超微型真核藻的细胞丰度与硅酸盐浓度呈正相关。在8月份,超微型真核藻细胞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磷酸盐、温度以及光照)的共同作用的影响,聚球藻Ⅰ细胞丰度与硝酸盐呈正相关,温度与光照则是影响聚球藻Ⅱ细胞分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型浮游植物 褐潮 环境因子 秦皇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养殖池塘微型和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组成 被引量:7
6
作者 卫鹏 毕相东 +3 位作者 戴伟 张达娟 李宛津 董少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19,共7页
为了解淡水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于2018年6—9月对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2个养殖池塘进行定点采样,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池塘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3.0μm)和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为0.2~3.0μm)的... 为了解淡水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于2018年6—9月对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2个养殖池塘进行定点采样,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池塘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3.0μm)和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为0.2~3.0μm)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为5.25~9.79μg/L,超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含量为0.62~2.03μg/L,超微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率为9.8%~17.2%,显著低于微型浮游植物(82.8%~90.2%)(P<0.05);养殖池塘微型浮游植物共有4门(蓝藻门Cyan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和裸藻门Euglenophyta)24属,其中蓝藻门占绝对优势,6—9月,其含量逐月减少;以传统分类学界定为前提,高通量测序结果中只发现1种超微原核浮游植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其6、7月相对丰度明显高于8、9月;除聚球藻外,粒径0.2~3.0μm的浮游植物中同时发现其他6属超微原核浮游植物;超微真核浮游植物分别隶属于4门(淡色藻门Ochrophyta、双鞭毛虫门Dinoflagellata、隐藻门Cryptophyta和绿藻门)7纲,其中绿藻纲Chlorophyceae占绝对优势。研究表明,与超微型浮游植物相比,非贫营养化养殖池塘更适合于微型浮游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植物 超微型浮游植物 养殖池塘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SEATS站超微型浮游植物类群及其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比值的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尚毅威 肖武鹏 +1 位作者 柳欣 黄邦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1-818,共8页
浮游植物的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比值(简记为C∶Chl-a)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关键基础参数,在自然环境下有极大的变化.通过收集和整理近年来南海的东南亚时间序列观测(the South East Asian Time-series Study,SEATS)站的现场调... 浮游植物的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比值(简记为C∶Chl-a)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关键基础参数,在自然环境下有极大的变化.通过收集和整理近年来南海的东南亚时间序列观测(the South East Asian Time-series Study,SEATS)站的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超微型浮游植物中三大类群的变化及其总C∶Chl-a的垂直分布.叶绿素a浓度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获得,碳生物量依据文献报道的同纬度海区的C∶Chl-a计算或基于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丰度与体积后经换算得到.结果显示基于这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超微型浮游植物三大类群的碳生物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n=41,p<0.001),其中聚球藻(Synechococcus)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获得的碳生物量有一定的高估,而原绿球藻(Prochlorocoecus)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的数据结果则基本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聚球藻的光适应机制有关.通过计算南海SEATS站全粒径浮游植物的C∶Chl-a,发现其呈现随深度递减的变化趋势,但相对于同纬度海区整体上偏小,进而讨论了南海SEATS站浮游植物时空分布模式和C∶Chl-a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南亚时间序列观测站 超微型浮游植物 C∶Ch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近海海域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汝伟 徐大鹏 +3 位作者 刘强 姚天舜 赵淑江 焦念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23-930,共8页
【目的】为了解浙江近海海域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和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Picoeukaryotes,Euk)的时空生态分布,【方法】于2014年11月(秋)、2015年1月(冬)、2015年5月(春)... 【目的】为了解浙江近海海域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和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Picoeukaryotes,Euk)的时空生态分布,【方法】于2014年11月(秋)、2015年1月(冬)、2015年5月(春)和2015年7月(夏)连续4个季节采集了浙江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样品,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样品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丰度进行了检测,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从水平分布来看,在4个季节中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丰度均为宁波、沈家门、岱山等沿岸海域站位的丰度低,远陆海域东极和枸杞站位的丰度高。从季节分布来看,原绿球藻的季节分布特征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聚球藻的季节分布特征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季节分布特征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均与p H显著正相关;秋季,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均与温度显著正相关;冬季,聚球藻、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均与盐度显著正相关。【结论】本文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丰度近岸海域明显低于远陆海域,这与近岸海域泥沙含量大,水色和透明度低有很大关系。浮游病毒对宿主的裂解也会影响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的丰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海 原绿球藻 聚球藻 微型真核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