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宽频带大地电磁信号的采集方法和技术 被引量:8
1
作者 邓明 谭捍东 +3 位作者 胡建德 金胜 董浩斌 强建科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01-408,共8页
青藏高原地壳巨厚,构造复杂。用大地电磁方法(MT)研究其壳幔结构,必须采集到n×102~3×10-5Hz的大地电磁信号。配合使用V5系统和LIMS系统进行超宽频带MT数据的观测,这在我国是首次。两种系统都记... 青藏高原地壳巨厚,构造复杂。用大地电磁方法(MT)研究其壳幔结构,必须采集到n×102~3×10-5Hz的大地电磁信号。配合使用V5系统和LIMS系统进行超宽频带MT数据的观测,这在我国是首次。两种系统都记录了时间序列。长周期数据采集中应用了远参考站观测技术。这些为获得高质量的MT响应资料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频带 时间序列 数据采集 大地电磁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电场远参考提高“死频带”音频大地电磁阻抗资料质量
2
作者 马方圆 王辉 +3 位作者 程久龙 宋宝家 董毅 陈志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2年第6期655-661,共7页
磁场远参考方法是大地电磁数据处理中最实用的噪声压制方法。音频大地电磁实际观测时,通常只采集一个测点的磁场而同步采集多个测点电场,往往没有同步的磁场数据进行远参考处理。而天然电磁场在5~1 kHz的“死频带”范围内信号强度较弱,... 磁场远参考方法是大地电磁数据处理中最实用的噪声压制方法。音频大地电磁实际观测时,通常只采集一个测点的磁场而同步采集多个测点电场,往往没有同步的磁场数据进行远参考处理。而天然电磁场在5~1 kHz的“死频带”范围内信号强度较弱,导致该频段阻抗出现“飞点”。本文利用同步采集的电场对音频大地电磁数据进行电场远参考处理,结果发现:在“死频带”范围内,采用本地磁场和本地电场为参考时估算的阻抗在“死频带”分别会出现“上偏”和“下偏”,而以电场为参考可以明显提高“死频带”的阻抗质量;对不同参考距的实测数据处理表明,电场远参考处理的效果都要好于本地磁场和本地电场的处理效果,能够较好改善“死频带”数据质量,其效果与磁场远参考相当,对音频大地电磁野外数据处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阻抗估计 频带 远参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东乌旗剖面壳幔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徐新学 李俊健 +4 位作者 刘俊昌 辛建伟 代涛 牛永强 张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01-1309,共9页
为研究二连一东乌旗贺根山一带成矿构造环境,提供矿产资源勘查、预测、评价的地质背景依据,跨贺根山和锡林浩特板块缝合带一线布设了26个超宽频带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点,点距3~6 km,剖面长度100 km,在对获取的资料采用Robust变换、互参... 为研究二连一东乌旗贺根山一带成矿构造环境,提供矿产资源勘查、预测、评价的地质背景依据,跨贺根山和锡林浩特板块缝合带一线布设了26个超宽频带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点,点距3~6 km,剖面长度100 km,在对获取的资料采用Robust变换、互参考处理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电性主轴,并采用二维共轭梯度反演技术,解剖了沿剖面120 km深度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反演结果表明,沿剖面以贺根山和锡林浩特缝合带为界分为壳幔结构差异较大的四大构造单元:锡林浩特缝合带南壳内高导层埋深约在25km,存在深达90 km的高阻块体;贺根山缝合带北壳内高导层埋深约15 km,莫霍面埋深约在50 km;两缝合带之间没发现壳内高导层,地壳表现为相对完整的高阻体;贺根山缝合带为两条岩石圈断裂控制,宽度约1 5 km,分布有串珠状局部南倾的高导体和上地幔局部隆起,下地壳底界约在25 km,上地幔高导层深度约在55 km,古亚洲洋壳向南俯冲迹象明显;锡林浩特缝合带盖层下宽度约6 km,与壳内高导层连通.缝合带位置均具备壳、幔源物质向上运移的通道,其控制的次级断裂构造系统具备成矿流体聚集、运移、沉淀成矿的有利条件,具备良好的成矿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 锡林浩特东乌旗 缝合带 反演建模 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造山带断裂构造体系、深部结构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48
4
作者 陈宣华 邵兆刚 +6 位作者 熊小松 高锐 刘雪军 王财富 李冰 王增振 张义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5-1020,共26页
祁连造山带处在特提斯构造域的北缘,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发育以来的构造演化,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本文依据区域地质调查与构造地质填图,结合前人地球物理场资料,阐述了中国西北和祁连造山带断裂构造体系... 祁连造山带处在特提斯构造域的北缘,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发育以来的构造演化,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本文依据区域地质调查与构造地质填图,结合前人地球物理场资料,阐述了中国西北和祁连造山带断裂构造体系特征。通过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浅、中—深层电性剖面反演与构造解释,分析了祁连造山带全地壳深部结构特征与盆山耦合关系,揭示了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北祁连洋板块向南和向北进行双向俯冲的化石俯冲带深部结构特征;俯冲消减的北祁连洋板块的宽度约在600 km以上。其中,北祁连洋向南在柴达木—祁连地块之下的俯冲作用角度较缓,俯冲带向南延伸的距离较远,其俯冲断离的板片可以达到现今柴达木盆地的北缘;北祁连洋向北的俯冲作用产状较陡,其俯冲断离的板片具有向南陡倾的产状倒转特征,可能与中生代以来、特别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引起的挤压构造变形有关。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浅层反演与构造解释,验证了祁连山北缘断裂以北发育的榆木山逆冲推覆构造,榆木山构成飞来峰构造,将早白垩世酒泉盆地的一个分支掩盖在外来的逆冲推覆体之下;飞来峰之下具有油气勘查前景。根据早白垩世晚期普遍发育的伸展作用,限定榆木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时间在早白垩世早期,从而提供了青藏高原北缘早白垩世早期高原隆升与扩展的证据。综合前人资料和本研究成果,建立了祁连造山带自新元古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断裂构造体系 超宽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结构 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演化 深部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