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9篇文章
< 1 2 1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快速波束训练
1
作者 王华华 谢长江 方杰宁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5-1631,共7页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XL-MIMO)系统能显著提高信道容量。然而,传统的均匀线性阵列(ULA)在大入射角/出射角下,近场区域会急剧缩小,导致信号覆盖受限。使用均匀圆形阵列(UCA)可以有效扩大近场区域,但这也使得基于ULA的低开销波束训练方...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XL-MIMO)系统能显著提高信道容量。然而,传统的均匀线性阵列(ULA)在大入射角/出射角下,近场区域会急剧缩小,导致信号覆盖受限。使用均匀圆形阵列(UCA)可以有效扩大近场区域,但这也使得基于ULA的低开销波束训练方案不再适用。为了减少UCA近场波束训练的开销,提出一种新的快速波束训练方案:在第一阶段将UCA近似为ULA,使用ULA联合的方式构建远场分层码本进行角度域的用户搜索;在第二阶段,基于第一阶段搜索得到的角度,使用UCA进行角度与距离的穷举搜索。仿真结果表明,在天线数为512的UCA系统中,该方案仅需28个训练开销,并且在不同信噪比(SNR)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平均速率性能达到速率基准的99.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均匀圆形阵列 近场 波束训练 分层码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雷达扩展目标检测 被引量:1
2
作者 叶沙兵 何茜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9-582,共14页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雷达系统的大量天线为其在检测和估计任务上带来了性能增益。本文考虑一个大规模天线MIMO雷达系统中的扩展目标检测问题。假设存在一个包含大量散射体的扩展目标,本文建立了针...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雷达系统的大量天线为其在检测和估计任务上带来了性能增益。本文考虑一个大规模天线MIMO雷达系统中的扩展目标检测问题。假设存在一个包含大量散射体的扩展目标,本文建立了针对扩展目标的大规模MIMO雷达接收信号模型。分析了目标物体反射系数的空间相关性,目标物体反射系数相关的任意两个天线被视为落入同一个目标波束中,反之则视为落入不同的目标波束中。将落入同一个目标波束的天线视为一个天线组。执行检测时,每个天线组先对接收信号执行匹配滤波,并将匹配滤波的结果分别通过白化滤波器和归一化滤波器。基于上述两个滤波器的输出,分别对组内所有天线的能量求和,并求解散度,进而构建能量检测器。虽然散度分布的闭式解难以求得,本文证明了当天线数目足够大时,可利用大规模天线带来的统计效应推导出该散度的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大规模MIMO雷达扩展目标检测概率的闭式表达式。此外,证明了上述能量检测器能够达到奈曼-皮尔逊准则下的最优检测性能。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系统参数对大规模MIMO雷达系统检测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雷达 扩展目标检测 目标物体反射系数 目标波束 能量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球面波超大规模MIMO-OTFS信道估计
3
作者 蒲旭敏 徐鹏 王可豪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23-1930,共8页
随着6G技术对数据传输速率的高要求,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Extremely Large-sca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XL-MIMO)系统的应用前景广泛。然而,XL-MIMO系统中的近场球面波前特性使得传统基于平面波前的信道估计方法不再适用,从... 随着6G技术对数据传输速率的高要求,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Extremely Large-sca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XL-MIMO)系统的应用前景广泛。然而,XL-MIMO系统中的近场球面波前特性使得传统基于平面波前的信道估计方法不再适用,从而影响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的获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信道估计方案,分析了XL-MIMO的近场球面波特性,并将其与适用于高速移动场景的正交时频空间(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OTFS)调制技术结合,构建了一个考虑球面波特性的XL-MIMO OTFS系统框架。此外,利用模型驱动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可学习的去噪近似消息传递(Learned Denoising Based Approximate Message Passing,LDAMP)算法,用于有效估计信道状态信息。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XL-MIMO OTFS信道估计框架在近场高速移动场景下具有显著的性能提升和良好的鲁棒性。在信噪比为20 dB时,LDAMP算法的归一化均方误差达到10^(-2),相比传统算法提高了多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球面波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正交时频空间 信道估计 深度学习 模型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6G的超大规模MIMO信道估计技术:进展与挑战
4
作者 蒲旭敏 张庆玉 +1 位作者 王可豪 刘胤岚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13-1922,共10页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Extremely Large-sca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XL-MIMO)作为6G的关键候选技术之一,通过配置数百乃至数千根天线单元,极大地提高了无线通信和传感的频谱效率。为了充分发挥超大规模MIMO技术的潜力,获取...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Extremely Large-sca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XL-MIMO)作为6G的关键候选技术之一,通过配置数百乃至数千根天线单元,极大地提高了无线通信和传感的频谱效率。为了充分发挥超大规模MIMO技术的潜力,获取准确的信道状态信息至关重要,这使得信道估计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概述了超大规模MIMO信道的近场及非平稳特性,综述了近年来针对此类场景发展的信道估计方法,指出现有研究往往基于较为简化的假设或未能充分考虑超大规模MIMO特有的信道属性,导致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不足。最后总结分析了当前超大规模MIMO信道估计方法的挑战及潜在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XL-MIMO) 信道估计 压缩感知 深度学习 参数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6G的超大规模MIMO”专题导读
5
作者 金石 蒲旭敏 韩瑜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11-1912,共2页
随着5G网络商用化,当前学术界和产业界开始对下一代移动通信(6G)技术进行研究。应用需求驱动了技术发展,从峰值速率角度看,6G需在5G传输速率的基础上提高数十倍,达到Tb/s的超高传输速率。为了满足6G网络对于超高传输速率的需求,同时大... 随着5G网络商用化,当前学术界和产业界开始对下一代移动通信(6G)技术进行研究。应用需求驱动了技术发展,从峰值速率角度看,6G需在5G传输速率的基础上提高数十倍,达到Tb/s的超高传输速率。为了满足6G网络对于超高传输速率的需求,同时大幅度提升网络容量和可靠性,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Extremely Large-sca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XL-MIMO)技术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下一代移动通信 高传输速率 网络容量 峰值速率 商用化 需求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可见光通感一体化系统的信道状态信息还原和定位
6
作者 刘晓东 宁依婷 +3 位作者 董帆 汤力为 王玉皞 王金元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91-2400,共10页
得益于丰富的频谱和光源,可见光通信感知一体化(IVLCP)系统为解决高性能通信定位的室内无线网络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MIMO)技术能有效提高IVLCP网络的服务范围和质量。然而,m-MIMO赋能的IVLCP网络的信... 得益于丰富的频谱和光源,可见光通信感知一体化(IVLCP)系统为解决高性能通信定位的室内无线网络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MIMO)技术能有效提高IVLCP网络的服务范围和质量。然而,m-MIMO赋能的IVLCP网络的信道环境更加复杂且先验信息更易变化,这使得传统方法难以快速准确地完成信道估计和定位。针对此,该文提出一种信道状态信息还原和定位(CSIRP)网络,该网络不仅能够有效地捕捉复杂分布的可见光通信信道特征,同时能够应对信道状态的时变性,从而提高信道和位置估计的鲁棒性和动态适应性。具体而言,CSIRP网络首先基于条件生成对抗思想自适应训练生成器和鉴别器,进而实现根据接收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接着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从估计的信道中获取接收终端的位置估计值。仿真结果表明,采用CSIRP网络所获得的信道状态准确度和定位精度均优于现有的深度学习参考方法,这为m-MIMO赋能的IVLCP系统提供了可靠和精准的信道状态信息和位置感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通感一体化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深度学习 信道估计和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规模混合场MIMO去伪峰信道估计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汀 张春洁 夏雨婷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1-1140,共10页
超大规模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是6G移动通信的潜在关键技术。在现有的信道模型中,大多假设所有的散射体要么都在远场区域,采用基于平面波假设的远场信道模型;要么都在近场区域,采用基于球面波假设的近场信道模型。实际... 超大规模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是6G移动通信的潜在关键技术。在现有的信道模型中,大多假设所有的散射体要么都在远场区域,采用基于平面波假设的远场信道模型;要么都在近场区域,采用基于球面波假设的近场信道模型。实际中,超大规模MIMO系统更容易产生混合场的信道环境,现有的信道模型并不能很好地匹配这种远场近场混合信道的特征,因此不能直接采用现有的信道估计方案。本文对混合场信道进行建模,针对混合场信道空间谱中出现的伪峰问题,提出了一种去伪峰混合场信道估计方案。同时,该方案的设计也考虑了超大规模MIMO天线阵列的空间非平稳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混合场下去伪峰的信道估计方案有较好的信道估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道估计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混合场效应 伪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多用户大规模MIMO系统的信道估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延 安澄全 +1 位作者 杨茜 李俊江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4-493,共10页
获取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系统的信道状态信息十分关键。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FDD)模式下,传统的多用户信道估计问题是将多用户MIMO系统分解成多个单用户MIMO系统,利用单用户... 获取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系统的信道状态信息十分关键。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FDD)模式下,传统的多用户信道估计问题是将多用户MIMO系统分解成多个单用户MIMO系统,利用单用户的信道特性进行估计重构,但随着基站端天线数量和用户数的增加,不仅导频开销和重构算法的误差逐渐增大,计算复杂度也随之上升,导致系统整体性能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多测向量(Multiple Measurement Vector, MMV)模型的多用户联合信道估计方案:利用多用户大规模MIMO系统中,地理相邻用户角度域信道之间的共同稀疏性和独立稀疏性结构,首先设计了适用于MMV模型的信道稀疏度估计策略,通过排列稀疏分量的贡献率来获取信道稀疏度,提高了稀疏先验信息未知或不准确条件下重构算法的性能。其次,提出了一种分段残差动态反馈联合匹配追踪(Segmented Residual Dynamic Feedback joint Matching Pursuit, SRDFMP)算法,通过区分不同属性的支撑集并分段估计,有效降低了导频开销;将所有用户的共同支撑集共享,避免部分重复的迭代步骤;针对不同支撑设置两种索引长度更新准则,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同时本文算法也考虑了错误原子的纠正问题。最后,构建了标准的空间信道模型(Spatial Channel Model, SCM)来验证所提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算法,本文所提算法具有更小的导频开销和优良的信道估计性能,且在多用户条件下联合恢复的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信道估计 压缩感知 多测向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共享型阵列混合波束成形算法
9
作者 李光远 付辉 +3 位作者 张凯 韩芳 徐顺清 孟溪 《高技术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2,共8页
考虑到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中传统的全数字波束成形算法能耗较高、成本较大且模拟预编码算法性能较差,提出了一种共享型阵列的混合波束成形算法。首先通过信道矩阵的奇异值分解,提取它们... 考虑到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中传统的全数字波束成形算法能耗较高、成本较大且模拟预编码算法性能较差,提出了一种共享型阵列的混合波束成形算法。首先通过信道矩阵的奇异值分解,提取它们的相位信息作为模拟预编码和模拟合成矩阵,然后将得到的模拟预编码和模拟合成矩阵与信道矩阵一起作为等效信道矩阵,再次进行奇异值分解,即可得到相应的数字预编码矩阵和数字合成矩阵。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混合波束成形算法,当射频链路数与数据流数配置相等时,其频谱效率和能效都要明显优于传统的混合波束成形算法,且在工程上易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多输入输出 毫米波 波束成形 频谱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时变负载下大规模离散系统的双层滑模控制研究
10
作者 贾存德 孔祥东 +5 位作者 李韶光 李俊飞 张钧勇 冯俊学 艾超 姜文光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1-922,共12页
针对负载高频突变下旋挖钻机钻进过程中大规模离散高阶系统控制的鲁棒性不足,采用分布控制思想提出了一种双层滑模耦合控制(DLSMC)策略。对于加压力的控制,与传统PID、自适应控制相比,所提滑模控制方案响应速度更快,误差更小。在整机试... 针对负载高频突变下旋挖钻机钻进过程中大规模离散高阶系统控制的鲁棒性不足,采用分布控制思想提出了一种双层滑模耦合控制(DLSMC)策略。对于加压力的控制,与传统PID、自适应控制相比,所提滑模控制方案响应速度更快,误差更小。在整机试验中选取地质条件类似的相邻两桩孔,对比研究主机在有无控制器时的钻进情况,结果表明,无控制器介入的主机在钻进期间出现约15次动力头转速降为0的情况,扭矩出现10次幅度约为100 kN·m的波动,出现3次卡钻现象,而有控制器介入的主机动力头转速、扭矩相对平稳,无卡钻现象出现,验证了防卡钻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为整机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挖钻机 钻进稳定控制 自适应滑模 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规模MIMO系统中稀疏度自适应的极化域信道估计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嘉仪 雷浩 +1 位作者 肖华华 章嘉懿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23年第6期999-1005,共7页
针对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系统中的极化域信道估计调整,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自适应极化域稀疏度同步正交匹配追踪(Adaptive Polar-domain Simultaneous 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 AP-SO... 针对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系统中的极化域信道估计调整,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自适应极化域稀疏度同步正交匹配追踪(Adaptive Polar-domain Simultaneous 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 AP-SOMP)算法。AP-SOMP算法利用信道相关度设计合理的判决准则来估计极化域信道稀疏度,从而能在极化域信道稀疏度未知的情况下完成信道估计。该算法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算法对信道稀疏度的依赖,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仿真结果表明,AP-SOMP算法在归一化均方误差性能表现上优于传统的基于网格的极化域同步正交匹配追踪(Polar-domain Simultaneous 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 P-SOMP)算法,且算法复杂度并未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道估计 压缩感知 近场通信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毫米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息无线电:全息超表面赋能的超大规模MIMO新范式 被引量:5
12
作者 邓若琪 张雨童 +3 位作者 张浩波 邸博雅 张泓亮 宋令阳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984-2995,共12页
得益于空间复用能力,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成为未来第六代通信提供高速数据服务和全球海量网络接入的关键技术之一.传统的大规模MIMO技术主要依托装配有高分辨率移相器的大规模相控阵来实现.... 得益于空间复用能力,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成为未来第六代通信提供高速数据服务和全球海量网络接入的关键技术之一.传统的大规模MIMO技术主要依托装配有高分辨率移相器的大规模相控阵来实现.然而,移相电路的高功耗与高硬件成本阻碍了超大规模相控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从而阻碍了超大规模MIMO的实际部署与发展.本文考虑了一种超大规模MIMO的新范式——全息无线电.在全息无线电中,大量微小而廉价的天线单元紧密集成,在低硬件成本的情况下达到高方向性增益,从而能够对电磁波进行灵活的调控并有效提升无线通信性能.本文提出利用一种名为可重构全息超表面(Reconfigurable Holographic Surface,RHS)的新型超材料天线来实现全息无线电.具体而言,RHS由大量低成本低功耗可调谐超材料单元组成,其馈源与超表面集成为一体并产生电磁波,电磁波沿着超表面传播并逐一激励RHS辐射单元,每个RHS辐射单元会根据全息干涉原理在超表面上构建全息图案控制电磁波的辐射幅值从而实现全息波束成形.根据RHS的工作原理,本文介绍了一种低复杂度的新型多址接入技术——全息多址接入(Holographic-pattern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HDMA)技术,其主要思想是将所有发射信号映射叠加至超表面构建的单一全息图样上从而为多用户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本文对HDMA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最大化RHS辅助下的多用户广播通信系统能量效率.为了进一步验证HDMA技术的有效性,本文实现了二维RHS阵列的原型机并搭建了RHS辅助下的全息无线电通信平台.基于HDMA技术,该通信平台能够以低功耗支持多用户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实验结果表明RHS具有以简单的布线方式和低功耗实现定向增益的巨大潜力,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利用RHS实现全息无线电的可行性.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基于RHS的全息无线电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关键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代通信 全息无线电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可重构全息超表面 全息多址接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超大规模MIMO的混合远近场通信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芸莆 游昌盛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23年第6期1036-1041,共6页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Extremely Large-sca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XL-MIMO)是未来6G通信系统的一个关键备选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未来通信系统的性能,如超高的频谱效率和空间分辨率、超低时延等。不同于现有研究工作主要...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Extremely Large-sca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XL-MIMO)是未来6G通信系统的一个关键备选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未来通信系统的性能,如超高的频谱效率和空间分辨率、超低时延等。不同于现有研究工作主要关注于近场通信或远场通信,考虑更加实际的混合远近场通信场景,即通信系统中同时存在近场和远场用户。介绍了XL-MIMO系统中考虑混合远近场通信范式的重要性和混合远近场通信的信道建模,指出混合远近场通信场景中固有的关键特征,即能量扩散效应;详细介绍了3种典型的混合远近场通信场景:混合远近场的干扰分析、无线信能同传、物理层安全。针对上述典型场景,指出其在混合远近场通信中相较于近场通信/远场通信的根本区别和面临的关键设计难题。总结了混合远近场通信中仍需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开放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混合远近场通信 干扰分析 无线信能同传 物理层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蜂窝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非正交多址系统中基于量子菌群优化的接入点选择方案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飞 闫志伟 +2 位作者 李汀 宋云超 耿晨雨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16-2023,共8页
去蜂窝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非正交多址(MIMO-NOMA)系统的接入点(AP)选择,对有效降低系统的回程链路开销、提高用户的下行可达速率影响较大。该文针对AP选择的去蜂窝大规模MIMO-NOMA系统下行链路建立了用户平均速率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 去蜂窝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非正交多址(MIMO-NOMA)系统的接入点(AP)选择,对有效降低系统的回程链路开销、提高用户的下行可达速率影响较大。该文针对AP选择的去蜂窝大规模MIMO-NOMA系统下行链路建立了用户平均速率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量子菌群优化(QBFO)的AP选择方案,将AP与用户的连接关系以量子比特的形式编码,利用自适应量子旋转门模拟细菌趋化,实现细菌位置更新,通过对量子细菌种群进行测量,获得AP与用户的选择解集,并引入驱散操作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能够在降低回程链路开销的同时显著提高用户的下行平均速率,相较于基于接收功率和基于信道估计均方误差的AP选择方案,该文所提方案在降低用户间干扰、提高系统总吞吐量方面表现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蜂窝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非正交多址 接入点选择 量子菌群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基于匹配博弈的导频分配算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文江 李乐 代才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7-333,共7页
为了使得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上行链路可达速率最大化,提出一种基于匹配博弈的导频分配(PA-MG)算法.在用户侧,根据用户效用函数生成对导频的偏好列表,并向排列最优的导频发出申请;在基站侧,根据导频效用函数生成对请求用户... 为了使得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上行链路可达速率最大化,提出一种基于匹配博弈的导频分配(PA-MG)算法.在用户侧,根据用户效用函数生成对导频的偏好列表,并向排列最优的导频发出申请;在基站侧,根据导频效用函数生成对请求用户的偏好列表,并依次将导频分配给排列最优的用户,直到完成所有用户的导频分配.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潜博弈的导频分配(PG-PA)算法,所提PA-MG算法支持的小区规模更大、复杂度更低;相比于WGC-PD(Weighted Graph Coloring Based Pilot Decontamination)算法,PA-MG算法能够获得更大的上行链路可达速率,各用户的信干噪比分布更均匀,且对阴影衰落的鲁棒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导频污染 导频分配 匹配博弈 效用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下的容量优化算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龙恳 刘月贞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83,共5页
针对3D相关信道中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遍历和速率最大化问题,将空间自由度、信道估计精准因子引入预编码的容量分析中,提出一种联合优化问题的容量优化算法。推导空间自由度、信道状态信息准确度下的系统容量表达式,将系统容量最... 针对3D相关信道中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遍历和速率最大化问题,将空间自由度、信道估计精准因子引入预编码的容量分析中,提出一种联合优化问题的容量优化算法。推导空间自由度、信道状态信息准确度下的系统容量表达式,将系统容量最大化时的联合优化问题转化为用户数优化问题的条件,并基于中点法求优化问题的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当信道估计精准因子为0.1、空间自由度为200时,该优化算法与基于用户数穷举搜索算法优化后的遍历和速率、用户数几乎相等,且收敛速度快、复杂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CSI精准因子 空间自由度 遍历容量 用户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超大规模3D MIMO系统中的波束斜视补偿技术 被引量:5
17
作者 范佳棋 李汀 李飞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6-823,共8页
太赫兹通信技术凭借超大带宽的优势成为未来6G的关键技术之一。超大规模天线技术可以提供巨大的空间分集,提升频谱效率,同样在6G无线通信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基于移相器的大规模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混合预编码中,由... 太赫兹通信技术凭借超大带宽的优势成为未来6G的关键技术之一。超大规模天线技术可以提供巨大的空间分集,提升频谱效率,同样在6G无线通信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基于移相器的大规模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混合预编码中,由于太赫兹频段的超大带宽,不同频率的子载波信道具有不同的等效空间方向,发射端波束形成时,将带来严重的波束斜视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天线规模的不断增长,超大规模天线技术的应用更进一步扩大了波束斜视造成的影响。针对超大规模天线阵列带来的波束斜视现象放大问题,本文利用3D MIMO平面天线阵列来改善这一状况。为进一步改善太赫兹频段超大带宽引起的波束斜视,在3D大规模MIMO系统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两层移相器结构的混合预编码方案,利用第二层移相器,对不同频率的子载波进行补偿。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有效地弥补波束斜视带来的阵列增益损失,实现接近最优的系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束斜视 太赫兹 超大规模天线阵列 混合预编码 多输入多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用户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几何均值混合预编码 被引量:4
18
作者 付名扬 肖玲玲 吴君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0-166,共7页
针对奇异值分解在不同的信道及信噪比中进行比特分配造成的误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均值分解的混合预编码算法。在同时考虑预编码器和合成器的情况下,首先在基站端用奇异值分解设计数字编码器,利用基追踪原理设计模拟预编码器。然... 针对奇异值分解在不同的信道及信噪比中进行比特分配造成的误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均值分解的混合预编码算法。在同时考虑预编码器和合成器的情况下,首先在基站端用奇异值分解设计数字编码器,利用基追踪原理设计模拟预编码器。然后在接收端采用启发式算法来设计数字合成器和模拟合成器。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混合预编码方案比传统基于奇异值的混合预编码具有更低的误码率,且频谱效率更接近理想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几何均值 误码率 频谱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AT模型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信道估计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舒娟 刘荣 +2 位作者 张昀 谢娜 黄丽亚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9,共9页
针对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信道具有时间相关性、系统易受噪声因素影响导致信道估计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时序卷积神经网络信道估计方法。该方法将仿真获得的信道矩阵以二维图像数据方式输入系统;利用时间相关性进行特... 针对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信道具有时间相关性、系统易受噪声因素影响导致信道估计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时序卷积神经网络信道估计方法。该方法将仿真获得的信道矩阵以二维图像数据方式输入系统;利用时间相关性进行特征融合,构建集中注意力机制网络,增强系统模型对信道深层特征的提取能力;将AAN嵌入时序卷积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系统输出去噪后的二维图像,即信道估计矩阵。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信道估计方法在性能和复杂度方面优于传统的信道估计方法,并且当测试场景发生改变时依旧具有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信道 时序卷积神经网络 信道估计 集中注意力机制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精度ADC下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基于三对角迭代法的软输出信号检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容 袁连海 景小荣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6-1064,共9页
受硬件成本制约,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MIMO)基站通常配置低精度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低精度ADC下,如果多用户mMIMO系统采用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M... 受硬件成本制约,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MIMO)基站通常配置低精度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低精度ADC下,如果多用户mMIMO系统采用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MMSE)检测,将导致过高复杂度。为此,本文基于三对角迭代法(Tridiagonal Iterative Method,TDIM),结合分块矩阵求逆的初始值确定,提出一种低复杂度的MMSE软输出信号检测算法。数值仿真表明:基于TDIM的软输出信号检测算法经4次迭代即可达到收敛,同时,数值结果验证了ADC量化比特为4时,该算法可取得接近全精度ADC的性能,为低精度ADC下mMIMO系统的上行链路信号检测实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低精度模数转换器 三对角迭代法 输出信号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