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东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成岩成矿系统时间跨度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梁华英 莫济海 +3 位作者 孙卫东 喻亨祥 张玉泉 Charllote M.ALLEN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352-2358,共7页
藏东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是目前西藏发现的最大斑岩铜矿床,含铜岩体主要由早期石英二长斑岩及晚期正长花岗斑岩组成。本文用LA-ICP-MS法测定早期石英二长斑岩及晚期正长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及Ar-Ar法测定钾质蚀变带黑云母的Ar-Ar年龄... 藏东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是目前西藏发现的最大斑岩铜矿床,含铜岩体主要由早期石英二长斑岩及晚期正长花岗斑岩组成。本文用LA-ICP-MS法测定早期石英二长斑岩及晚期正长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及Ar-Ar法测定钾质蚀变带黑云母的Ar-Ar年龄,发现玉龙含矿斑岩体早期石英二长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41.3±0.3Ma,MSWD=0.92)与晚期正长花岗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41.3±0.2Ma,MSWD=1.24)基本相同,也和黑云母Ar-Ar坪年龄(41.7±0.8Ma)及等时线年龄(41.3±0.8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玉龙斑岩铜矿早期及晚期岩体锆石U-Pb年龄一致表明含矿岩体在地质上的早期及晚期主要是岩浆在较短时间内脉动侵入所致。玉龙含矿岩体锆石U-pb年龄(封闭温度约800℃)、^(39)Ar-^(40)Ar年龄(封闭温度约300℃)及前人获得的Re-0s年龄40.1±1.8Ma(封闭温度约500℃)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含矿岩体岩体快速冷却,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成岩成矿系统时间跨度小于1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玉龙斑岩 超大型斑岩铜矿床 锆石年龄 超大型矿床成矿系统时间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条件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曾荣 薛春纪 +1 位作者 刘淑文 李永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21-25,共5页
通过对金顶铅锌矿床矿区的区域地质背景、盆地性质以及矿区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该矿床的成矿条件,认为正是由于在动荡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巨厚的碎屑岩建造中,在有机质以及蒸发岩中的硫酸岩提供还原硫的环境下,断裂系统长期继承性的活动... 通过对金顶铅锌矿床矿区的区域地质背景、盆地性质以及矿区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该矿床的成矿条件,认为正是由于在动荡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巨厚的碎屑岩建造中,在有机质以及蒸发岩中的硫酸岩提供还原硫的环境下,断裂系统长期继承性的活动,使得成矿热液能够稳定地向同一空间部位迁移,并且景星组顶板和云龙组上段的底板均为以泥岩为主的细碎屑岩,从而形成圈闭,使得成矿物质淀积下来,形成超大型矿床。金顶铅锌矿床有可能是以沉积岩为主岩的一种新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分析 矿床成矿 区域地质背景 铅锌矿床 超大型矿床 地质特征 盆地性质 成矿条件 断裂系统 成矿热液 细碎屑岩 成矿物质 蒸发岩 有机质 继承性 沉积岩 矿区 泥岩 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型矿床成矿背景-过程-勘查三位一体的找矿理念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永清 莫宣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48,共23页
超大型矿床是某一(或某些)矿种资源的巨大储库。据统计,全球矿产资源70%~85%的勘探储量集中分布于占全球矿床数10%的超大型矿床。由此可见发现超大型矿床对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超大型矿床成矿背景是其形成的基础,成矿... 超大型矿床是某一(或某些)矿种资源的巨大储库。据统计,全球矿产资源70%~85%的勘探储量集中分布于占全球矿床数10%的超大型矿床。由此可见发现超大型矿床对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超大型矿床成矿背景是其形成的基础,成矿过程是其成矿的关键,勘查评价是其发现的根本途径。文章试图从成矿背景、成矿过程与勘查评价相互关联的角度探索超大型矿床“三位一体”的找矿理念。对于隐伏的和新类型超大型矿床,集“成矿背景、过程与勘查评价”于一体的找矿理念是矿产勘查成功的关键。我们根据地球成矿动力学理论,将地壳结构复杂的地质异常区域(如板块边界)定义为找矿可行地段;在找矿可行地段内,根据成矿系统理论,将成矿关键要素(源、运、储、盖)发育的地段定义为找矿有利地段;在找矿有利地段内,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将可能出现矿床共生组合的地段定义为找矿远景地段。根据自组织成矿系统理论,一个矿集区内,矿床规模频率幂律分布,奠定了多尺度聚焦找矿的理论基础。地质矿化单一信息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奠定应用综合致矿信息找矿的理论基础。基于成矿系统和综合致矿信息数字找矿模型的矿产勘查是从成矿的因果关系(本质)和矿床与诸控矿因素的相关关系(现象)两个方面确定可能矿化地段的最有效方法。超大型矿床找寻上升至综合地学学科水平,应视为一种科学的探索,这种探索综合来自地学各相关领域致矿信息,然后将从这些信息中获取的关键成矿过程和参数转换为找矿的空间数据信息,根据选靶模型识别并确认这些空间数据信息的存在,最后在全球、成矿省和矿化集中区尺度上圈定能够定量排序的超大型矿床的找矿远景区(靶区)。集“成矿背景、过程与勘查评价”于一体的找矿理念应为未来的超大型矿床勘查奠定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为应用直接探测技术和方法探测矿床提供合理的工程勘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型矿床 地球动力学背景 成矿动力学系统 综合致矿信息数字找矿模型 综合定量勘查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矿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秦占杰 李庆宽 +6 位作者 袁秦 李强 何海芳 都永生 王建萍 山发寿 薛超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96-612,共17页
成矿系统理论将矿床视为动态演化的自然系统,矿床从发生、形成到发展的整体演变过程及其控制机制是该理论的研究核心,“源、运、储、变、保”是该理论剖析矿床成因的五个基本着眼点。东南亚呵叻高原超大型钾盐矿床作为我国海外钾肥生产... 成矿系统理论将矿床视为动态演化的自然系统,矿床从发生、形成到发展的整体演变过程及其控制机制是该理论的研究核心,“源、运、储、变、保”是该理论剖析矿床成因的五个基本着眼点。东南亚呵叻高原超大型钾盐矿床作为我国海外钾肥生产基地的标志性成功案例,其成矿系统研究不仅关乎该矿床成因认识的深度及其开发利用的广度,同时对中国东特提斯域内找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拟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借助成矿系统理论,运用动态的整体思维对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成因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探讨时间维度下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源、运、储、变、保”成矿要素的表现特征及存在的科学问题,初步提出固体可溶性钾盐矿床成矿系统的研究思路构架,以期为全球钾盐矿床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超大型钾盐矿床 成矿要素 成矿模式 呵叻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岩体成大矿的核心——岩浆通道系统成矿 被引量:3
5
作者 宋谢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B12期1-4,共4页
“小岩体成大矿”是汤中立院士针对岩浆硫化物矿床提出的重要概念(汤中立,1990),并在许多矿床的找矿勘探过程中得到印证和应用,笔者认为这个概念对于理解其他岩浆矿床的成因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岩浆通道系统上含矿岩体的... “小岩体成大矿”是汤中立院士针对岩浆硫化物矿床提出的重要概念(汤中立,1990),并在许多矿床的找矿勘探过程中得到印证和应用,笔者认为这个概念对于理解其他岩浆矿床的成因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岩浆通道系统上含矿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岩浆通道系统上的小岩体能够形成超大型矿床?主要的成矿标志有哪些?这些问题是运用“小岩体成大矿”概念进行找矿实践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硫化物矿床 通道系统 成矿标志 小岩体 超大型矿床 找矿勘探 岩浆矿床 含矿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探测:诠释成矿过程、拓展深部资源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光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17-4318,共2页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更加严峻的资源挑战.迎接挑战、解决人类生存面临的资源压力,迫使我们必须把视角转移到深部.矿床的形成,尤其是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是地球深部巨量物质、能量聚集的结果,它们受地球深部不同尺度的动力系统...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更加严峻的资源挑战.迎接挑战、解决人类生存面临的资源压力,迫使我们必须把视角转移到深部.矿床的形成,尤其是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是地球深部巨量物质、能量聚集的结果,它们受地球深部不同尺度的动力系统控制,从全球、区域到微观尺度.过去,我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了微观尺度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而较少地关注区域尺度的深部过程研究和结构的探测,导致对中国大陆矿产形成的深部背景和分布规律缺乏系统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探测 深部资源 超大型矿床 成矿过程 地球深部 动力系统控制 矿集区 物理化学条件 地球物理探测 地球物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内转换成矿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文昌 余海军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409-,共1页
"三江"新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许多大型超大型矿床(俗称"大器晚成"),发育于陆内转换动力学背景之中,从岩石圈尺度上,古生代-中生代的多岛弧盆系经弧后盆地萎缩、弧-弧、弧-陆碰撞,到新生代的陆内走滑汇聚造山,... "三江"新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许多大型超大型矿床(俗称"大器晚成"),发育于陆内转换动力学背景之中,从岩石圈尺度上,古生代-中生代的多岛弧盆系经弧后盆地萎缩、弧-弧、弧-陆碰撞,到新生代的陆内走滑汇聚造山,实现了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的时空结构转换;在大区域尺度上,伴随着印-亚大陆约65 Ma大规模碰撞,在"三江"地区发育大规模的转换构造系统,实现了对大规模碰撞引起的应力应变的调节转换;在成矿带尺度上,以大规模逆冲-推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转换 走滑 断裂系统 岩石圈 超大型矿床 时空结构 构造体制 逆冲 成矿 推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