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龚 卓忠雄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66-868,873,共4页
目前,我国对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等,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中最常用的手段,其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在肿瘤局部的浓度与作用时间,系统化疗时药物进入人体,聚集于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低,维持有效... 目前,我国对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等,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中最常用的手段,其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在肿瘤局部的浓度与作用时间,系统化疗时药物进入人体,聚集于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低,维持有效药物浓度时间短,而全身血液循环中药物浓度相对较高,易引起毒副作用。如何在保证最佳抗肿瘤效果的同时避免严重毒副作用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医学上的热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介导基因传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阳春 李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3512-3514,3518,共4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无论是基因的直接注入还是以质粒和腺病毒作为载体均存在转染率低及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已有研究证实超声靶向破坏微泡可实现基因在心肌组织的靶向释放,提高转染率...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无论是基因的直接注入还是以质粒和腺病毒作为载体均存在转染率低及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已有研究证实超声靶向破坏微泡可实现基因在心肌组织的靶向释放,提高转染率,增强治疗效果。本文就超声靶向破坏微泡介导基因传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转染 基因 超声疗法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泡介导Ngb基因过表达对大鼠视网膜急性高眼压损伤的保护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前 高殿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35-63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靶向破坏(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技术介导的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过表达对大鼠急性高眼压损伤的视网膜保护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右眼进行基因转染,即利用UTMD将携带外源性Ngb基因的...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靶向破坏(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技术介导的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过表达对大鼠急性高眼压损伤的视网膜保护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右眼进行基因转染,即利用UTMD将携带外源性Ngb基因的重组质粒转染至大鼠视网膜组织;左眼为对照组(未转染组),即只升高眼压。在转染后48h,采用前房加压灌注升高眼压的方法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术后5min、10min、30min、60min分别处死各组大鼠,摘取眼球,分离视网膜。Western blotting检测Ngb在急性高眼压时表达的变化情况,测定并比较双眼的caspase-3活性。结果 UTMD介导外源性Ngb在视网膜各层均有表达,对视网膜没有造成损伤。未转染组Ngb表达水平呈时相性变化,在高眼压缺氧5~10min时明显增高,在10min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在60min时最低。转染组Ng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在缺氧30min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随着高眼压时间的延长,caspase-3活性逐渐增加,说明死亡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细胞越来越多。转染组的caspase-3活性明显低于未转染组,在相同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UTMD能够在体内安全、有效地介导Ngb基因转染至视网膜组织中。Ngb过表达可以降低视网膜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起到视网膜组织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眼压 超声向破坏 外源性脑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靶向转染缺氧诱导因子干扰基因治疗大鼠肝癌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丁尚伟 黄晓宇 +6 位作者 姚梦云 张培歌 武彧 于艾嘉 吕清 张丽 张艳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利用超声靶向转染缺氧诱导因子干扰基因(HIF-1αshRNA),观察其对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构建Wistar大鼠肝癌种植瘤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两组:假手术组,开腹后不进行超声辐照治疗;超声靶向基因转染(UTMD)组,开腹后将基因与微泡混合后... 目的利用超声靶向转染缺氧诱导因子干扰基因(HIF-1αshRNA),观察其对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构建Wistar大鼠肝癌种植瘤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两组:假手术组,开腹后不进行超声辐照治疗;超声靶向基因转染(UTMD)组,开腹后将基因与微泡混合后经尾静脉匀速注入,同时进行超声靶向辐照。分别于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行超声造影检测肿瘤大小的变化(计算公式为体积=长×宽×高×π/6),qPCR检测HIF-1αmRNA的变化,Western和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内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3天两组肿瘤均有一定的增大,两组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假手术组肿瘤继续增大,UTMD组肿瘤大小保持稳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假手术组肿瘤仍继续增大,UTMD组肿瘤开始缩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时间点UTMD组HIF-1α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HIF-1α蛋白水平明显下调。结论 UTMD介导HIF-1αshRNA基因转染能有效干扰HIF-1α的表达,使肿瘤组织缺氧、缺血坏死并诱发凋亡,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甚至治愈肿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染 缺氧诱导因子 肝癌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