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血流向量成像技术探讨颈动脉球部壁面剪切应力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敏 康彧 +3 位作者 蒋剑 张嬿 王渠 韩志芬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6-550,共5页
目的:运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ectorFlowImaging,V Flow)技术探讨颈动脉球部自体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因素对壁面剪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的影响。方法:选取颈动脉超声检查正常患者70例,将V Flow感兴趣区置于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 目的:运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ectorFlowImaging,V Flow)技术探讨颈动脉球部自体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因素对壁面剪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的影响。方法:选取颈动脉超声检查正常患者70例,将V Flow感兴趣区置于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测量颈动脉球部与颈总动脉间角度(θ)、测量收缩末期颈动脉球部(Carotid Bulb,CB)膨大最明显处内径(D_(CB))与颈总动脉末段内径(D_(CCA))的比值(D_(CB)/D_(CCA))、测量颈动脉球部分流量(Q_(CB))与颈总动脉末段流量(Q_(CCA))的比值(Q_(CB)/Q_(CCA))、描记颈动脉球部血流紊乱区可视化面积(A_(CB))以及测量颈动脉球部起始段内侧平均壁面剪切应力(WSS_(I-CB))和外侧平均壁面剪切应力(WSS_(E-CB)),并对上述各项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颈动脉球部起始段WSS_(I-CB)值为(0.88±0.30)Pa,外侧WSS_(E-CB)值为(0.32±0.15)Pa,外侧壁明显小于内侧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颈动脉球部与颈总动脉夹角θ值为(24.5±12.1)°,与WSS_(E-CB)相关系数为r=−0.171,二者无相关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球部膨大最明显处内径与颈总动脉末段内径比值D_(CB)/D_(CCA)为(0.66±0.09),与WSS_(E-CB)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球部分流量与颈总动脉末段流量比值Q_(CB)/Q_(CCA)为(0.69±0.15),与WSS_(E-CB)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球部血流紊乱区面积A_(CB)为(0.27±0.17)cm2,与WSS_(E-CB)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球部血流量、血流紊乱区面积及膨大程度是影响外侧壁面剪切应力WSS的主要因素,而与颈动脉球部发出角度的关系并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壁面剪切应力 血流动力学 颈动脉球部 超声血流向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分析心室内流场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高一 陈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3483-3484,共2页
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是一种新型超声血流成像方法,由日本学者Ohtsuki等于2006年提出[1],该技术以彩色多普勒图像为基础,通过多普勒频移信息获取心腔内血液流场状态,实时显示心脏内血液流场的分布,并通过流线图... 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是一种新型超声血流成像方法,由日本学者Ohtsuki等于2006年提出[1],该技术以彩色多普勒图像为基础,通过多普勒频移信息获取心腔内血液流场状态,实时显示心脏内血液流场的分布,并通过流线图模式与涡流图模式等分析心脏的血流结构变化,为实时监测心腔内血流,全面评估心腔内流场状态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血流 血液流场 成像技术 向量 心室内 MAPPING 多普勒图像 多普勒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早期功能不全 被引量:7
3
作者 徐芸 尹立雪 +2 位作者 王胰 周婕 蔡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87-1191,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房功能不全的价值。方法收集左心房未增大的高血压患者56例(高血压组)及同期健康成年人32名(对照组),采用VFM技术测量左心房心腔内能量损耗(EL),包括快速射血期EL(EL-S)... 目的探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房功能不全的价值。方法收集左心房未增大的高血压患者56例(高血压组)及同期健康成年人32名(对照组),采用VFM技术测量左心房心腔内能量损耗(EL),包括快速射血期EL(EL-S)、舒张早期EL(EL-ED)和心房收缩期EL(EL-AC);采用二维超声组织追踪成像(2DTT)技术,测量收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SLAs)、舒张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SLAed)、心房收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SLAac)、收缩期左心房应变率(SRLAs)、舒张早期左心房应变率(SRLAed)和心房收缩期左心房应变率(SRLAac);比较2组间差异,并分析左心房EL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组EL-S、EL-AC高于对照组(P均<0.01),2组间EL-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9)。SLAed[标准化系数(β)=-0.434,P<0.001]是EL-S、SLAs(β=0.396,P<0.001)是EL-ED、SLAac(β=-0.474,P<0.01)是EL-A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VFM技术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房血液流场能量损耗状态,可作为高血压早期左心房功能受损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血流向量成像 高血压 心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向量血流成像在评估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易 王珊 +1 位作者 尹立雪 曹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2,共6页
目的应用超声向量血流成像(V-Flow)技术观察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颈动脉壁剪切力(WSS)分布特征,定量分析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WSS的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的糖尿病患者44例,对44例糖尿病患者... 目的应用超声向量血流成像(V-Flow)技术观察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颈动脉壁剪切力(WSS)分布特征,定量分析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WSS的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的糖尿病患者44例,对44例糖尿病患者(88支血管)和15例正常人(30支血管)进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及V-Flow成像,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内-中膜厚度(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组;观察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颈动脉不同部位WSS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糖尿病患者各组间WSS的变化特点。结果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中段WSS(包括WSS最大值和WSS平均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颈总动脉对应部位WSS(P=0.001、0.003),同时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颈总动脉分叉处WSS均明显小于颈总动脉中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尿病患者中颈总动脉分叉处WSS的大小随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加而变化(P=0.018、0.043),斑块组最高[WSS最大值(2.58±0.69)Pa;WSS平均值(0.86±0.25)Pa],IMT增厚组次之[(2.37±0.69)Pa;(0.77±0.35)Pa],IMT正常组最低[(2.13±0.52)Pa;(0.69±0.20)Pa],颈总动脉中段W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中段WSS较正常人颈总动脉对应部位降低,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加而变化。超声向量血流成像V-Flow技术对评估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向量血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分析高血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能量损耗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学兵 马荣川 +2 位作者 欧阳征鹏 尹立雪 邓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5-238,共4页
目的采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探讨高血压(HP)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平均能量损耗(AELEDLV)对左心房前后径及室间隔厚度的影响。方法将患者分为正常组、AR组、HP组及HP+AR组,每组15例。采用VFM分析各组心电图R波... 目的采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探讨高血压(HP)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平均能量损耗(AELEDLV)对左心房前后径及室间隔厚度的影响。方法将患者分为正常组、AR组、HP组及HP+AR组,每组15例。采用VFM分析各组心电图R波顶点四腔心的AELEDLV,测量舒张期末室间隔厚度和左心房前后径。结果 HP+AR组AELEDLV显著高于HP组、AR组及正常组(P均<0.01),HP组及AR组高于正常组(P<0.01);AELEDLV、左心房前后径及室间隔厚度均为HP+AR组>HP组>AR组>正常组,AELEDLV与左心房前后径呈正相关(r=0.98,P=0.025)。结论 AR及HP均可增加AELEDLV,HP合并AR可进一步增加AELEDLV,AELEDLV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左心房增大及室间隔增厚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向量成像 高血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血流向量成像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流体力学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高一 陈明 +3 位作者 张珊珊 董云 陈伟冬 郑东燕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4-328,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内血流自收缩射血向舒张充盈血流逆转的规律。资料与方法选取25例CHF患者作为CHF组,并选取2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射血-充盈血流逆转间期(FRI)、校正射血-充盈血流逆转间期(CFRI)、射血-充盈血...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内血流自收缩射血向舒张充盈血流逆转的规律。资料与方法选取25例CHF患者作为CHF组,并选取2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射血-充盈血流逆转间期(FRI)、校正射血-充盈血流逆转间期(CFRI)、射血-充盈血流逆转流率(FRR)、左心室射血期峰值流率(FRPE),比较两组左心室流体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患者左心室涡流FRI延长[(71±13)ms对(113±30)ms,P<0.05)],FRR减低[(46.85±21.35)cm2/s对(27.90±16.77)cm2/s,P<0.05)],FRPE减低[(74.54±9.10)cm2/s对(41.12±17.25)cm2/s,P<0.05)]。FRI、CFRI与Tei指数呈正相关(r=0.812、0.849,P<0.01),FRI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呈负相关(r=-0.646^-0.515,P<0.05、P<0.01);CFRI与LVEF、FS、SV、CO、CI呈负相关(r=-0.685^-0.456,P<0.05、P<0.01);FRR与Tei指数呈负相关(r=-0.604,P<0.05),与LVEF、FS、SV、CO、CI呈正相关(r=0.503~0.812,P<0.05、P<0.01);FRPE与Tei指数呈负相关(r=-0.734,P<0.01),与LVEF、FS、SV、CO、CI呈正相关(r=0.557~0.776,P<0.05、P<0.01)。结论超声血流向量成像能够直观地显示并定量分析CHF患者左心室的流体力学变化,左心室内血流方向逆转效率可以作为判断CHF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血流向量成像 血流动力学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量化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舒张期左心室涡流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刘蕊 纳丽莎 +2 位作者 刘丽文 马斌 郭建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80-683,共4页
目的采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舒张期左心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资料与方法对60例正常人和3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彩色血流动态图像。采用血流向... 目的采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舒张期左心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资料与方法对60例正常人和3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彩色血流动态图像。采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的涡流模式进行脱机分析,测量并比较舒张期左心室内涡流横径、纵径,涡流横向位置、纵向位置,涡流的最大向量速度及涡流强度。结果与正常人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缓慢充盈期与左心房收缩期涡流纵径明显增大(P<0.01),横向位置更靠近后侧壁,纵向位置靠近心尖部,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均明显减低(P<0.01)。结论血流向量成像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缓慢充盈期与左心房收缩期左心室内血流动力学具有特征性,为评估左心室内流体力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超声心动描记术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 心室功能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下左心室能量损耗 被引量:4
8
作者 林明杰 郝丽 +4 位作者 曹媛 谢飞 赵亚超 韩文强 钟敬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92-1196,共5页
目的采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定量评估心房颤动(AF)患者窦性心律下左心室血流能量损耗(EL)。方法对54例AF患者(AF组)及29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VFM检查,分析等容收缩期(T1)、收缩早期(T2)、收缩晚期(T3)、舒张早期(T4)和心房收缩期(... 目的采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定量评估心房颤动(AF)患者窦性心律下左心室血流能量损耗(EL)。方法对54例AF患者(AF组)及29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VFM检查,分析等容收缩期(T1)、收缩早期(T2)、收缩晚期(T3)、舒张早期(T4)和心房收缩期(T5)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EL,比较2组一般资料、心功能参数以及EL的差异。以与对照组相比5个时相均有统计学意义的EL为应变量、一般资料和心功能参数为自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各时相EL增高的危险因素。结果AF组体表面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心房收缩期血流峰值(A)及E/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均高于对照组,而A和e'低于对照组(P均<0.05)。各时相基底段EL及T4中间段、心尖段EL,T1、T2心尖段EL明显增高(P均<0.05);其他时相各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时相基底段EL增高的危险因素分别为T1:年龄、E/A;T2:LVESV;T3:LVESV;T4:E/A、E、e';T5:A、年龄。结论 AF可致左心室各时相基底段EL增高;采用VFM技术定量评估AF患者左心室EL,为观察AF对左心室血流模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血流向量成像 能量损耗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以蒽环类药物行化学治疗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昆 袁新春 +3 位作者 胡佳 张哲元 夏侯宇 杨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81-1185,共5页
目的观察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估蒽环类药物化学治疗(化疗)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36例拟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DLBCL患者(化疗组)和46名健康人(对照组)。分别于化疗组化疗前(T0)... 目的观察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估蒽环类药物化学治疗(化疗)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36例拟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DLBCL患者(化疗组)和46名健康人(对照组)。分别于化疗组化疗前(T0)对2组,于化疗2个周期(T2)及化疗4个周期后(T4)对化疗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包括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E、e’、E/A、e’/a’及E/e’在内的常规心功能参数;以VFM获取等容舒张期(IR)、快速充盈期(RF)、缓慢充盈期(SF)及心房收缩期(AC)平均能量损耗(aEL)和左心室内压差(IVPD);比较组间及化疗组不同时间点上述参数差异,以相关性分析观察VFM技术评估化疗后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变的价值。结果化疗组各时间点LAVI、e’、e’/a’、aEL-RF、aEL-AC、IVPD-IR、IVPD-RF、IVPD-SF及IVPD-A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0与T2的aEL-AC、IVPD-IR及IVPD-AC差异,T0与T4的LAVI、e’、e’/a’、E/e’、aEL-RF、aEL-AC、IVPD-IR、IVPD-RF、IVPD-SF及IVPD-AC差异,T2与T4的LAVI、e’、E/e’、aEL-RF、aEL-AC、IVPD-IR、IVPD-RF、IVPD-SF及IVPD-A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化疗组E与aEL-AC、IVPD-IR、IVPD-RF及IVPD-AC均呈正相关(r均>0.2,P均<0.001),E/A与IVPD-IR呈负相关(r=-0.208,P<0.001)、与IVPD-RF呈正相关(r=0.244,P<0.001),E/e’、LAVI均与aEL-AC、IVPD-IR及IVPD-AC呈正相关(r均>0.4,P均<0.001),e’、e’/a’均与aEL-AC、IVPD-IR及IVPD-AC呈负相关(r均<-0.2,P均<0.001)。结论利用VFM技术可有效评估蒽环类药物化疗后DLBCL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心室功能 蒽环素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不同程度舒张功能受损患者左心室舒张期流体变化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钦亮 赵冰冰 +1 位作者 董立平 田家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5-241,共7页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评价不同程度舒张功能受损患者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征,观察能量损耗(EL)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舒张功能受损状况将12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Ⅰ、Ⅱ、Ⅲ组3组,正常对照组80名(N组),以VFM观察其速度向量图...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评价不同程度舒张功能受损患者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征,观察能量损耗(EL)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舒张功能受损状况将12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Ⅰ、Ⅱ、Ⅲ组3组,正常对照组80名(N组),以VFM观察其速度向量图、流线图演变特征,比较各组间EL差异,分析E/e′与EL的相关性。结果①N组和Ⅰ组速度向量图、流线图较Ⅱ、Ⅲ组涡流形态规则,而Ⅱ、Ⅲ组散乱;②Ⅱ组与N组P2(减慢充盈期)与P3(房缩期)中间段与基底段总能量损耗(TEL)、P2中间段与基底段平均损耗(AEL)、P3各节段AE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Ⅲ组与N组P0(等容舒张期)、P1(快速充盈期)基底段AEL、P1各节段AE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Ⅰ组、Ⅱ组在P1及P3基底段AEL、P3中间段与基底段TEL、P1中间段与基底段AE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Ⅱ组与Ⅲ组各时相基底段TEL、P0中间段与基底段AEL、P1各节段AEL、P2基底段AEL、P3中间段与基底段AE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④Ⅰ、Ⅱ、Ⅲ组P1各段、P0、P2与P3基底段左心室TEL与E/e′均呈正相关(P均<0.05),P1、P3中间段与基底段AEL与E/e′均呈正相关(P均<0.05),P0、P2基底段的AEL与E/e′均呈正相关(P均<0.05);⑤EL各时相各节段诊断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具有一定准确性。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显示左心室舒张期流体EL变化,对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功能 能量损耗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多普勒扩谱技术及伪随机码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思平 程敬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6-65,共10页
本文把现代先进的扩谱通讯理论和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相结合,以形成一种采用超声多普勒扩谱技术的新型血流成像方案。并分析了自行研制的伪码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的基本原理,报告了模拟实验和临床实验的结果。着重介绍了... 本文把现代先进的扩谱通讯理论和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相结合,以形成一种采用超声多普勒扩谱技术的新型血流成像方案。并分析了自行研制的伪码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的基本原理,报告了模拟实验和临床实验的结果。着重介绍了对研究血流动力学与血管硬化诊断有帮助的D-M成像方法与实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多普勒 扩谱技术 血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动态向量血流成像的产品化实现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杜宜纲 何绪金 +2 位作者 朱磊 范伟 沈莹莹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2-470,共9页
传统超声彩色多普勒成像测量的是血流沿超声传播方向上的速度分量,故无法得到垂直于超声传播方向的血流。向量血流成像是一种更加先进的超声血流成像技术。它不受角度限制,可以直接计算出血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本文总结了现有多种超声... 传统超声彩色多普勒成像测量的是血流沿超声传播方向上的速度分量,故无法得到垂直于超声传播方向的血流。向量血流成像是一种更加先进的超声血流成像技术。它不受角度限制,可以直接计算出血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本文总结了现有多种超声向量血流成像技术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并从产品化实现的角度分析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从超声系统发射接收、血流成像、向量速度方向合成、显示等几个方面详述了迈瑞超声向量血流成像技术产品化实现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实验采用了中科院声学所研制的超声多普勒仿血流体模,通过向量血流成像和脉冲多普勒成像分别测量体模的仿血流速度。将向量血流成像直接计算出来的速度值与脉冲多普勒经过角度校正得到的速度进行对比。在不同条件下,经过多次测量,二者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成像 向量血流 动态显示 产品化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向量成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涡流状态 被引量:15
13
作者 胡彧 谢明星 +2 位作者 覃小娟 贺林 王新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73-187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腔内血液流场和流体力学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心肌梗死患者和20名正常人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四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技术进... 目的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腔内血液流场和流体力学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心肌梗死患者和20名正常人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四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技术进行脱机分析,测量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纵径、横径、涡流于左心室内纵向、横向位置、涡流最大向量速度,观察收缩期涡流演变过程,比较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收缩早期心肌梗死患者涡流纵径大于正常人(0.49±0.21vs0.21±0.12,P<0.05),纵向位置高于正常人(0.60±0.08vs0.85±0.05,P<0.05),最大向量速度减低[(31.10±8.54)cm/svs(44.58±16.39)cm/s,P<0.05],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涡流持续时间较长。结论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腔内涡流长径、纵向位置及涡流最大向量速度与正常人之间存在差异。VFM为心腔内血流结构及心脏整体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血流向量成像 心肌梗死 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成像技术在肌肉骨骼疾患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莹 朱毅 +3 位作者 李凝 张志杰 郭海英 朱黎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3-397,共5页
超声成像技术(ultrasound imaging,USI)具有对人体无损伤、无痛苦、显示方法多样的特点,尤其是对人体软组织的探查和心血管脏器的血流动力学测量有其他方法不能相比的优势,已成为现代医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诊断手段之一。超声医学... 超声成像技术(ultrasound imaging,USI)具有对人体无损伤、无痛苦、显示方法多样的特点,尤其是对人体软组织的探查和心血管脏器的血流动力学测量有其他方法不能相比的优势,已成为现代医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诊断手段之一。超声医学已经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监护和普查人体疾病中得了广泛应用,并且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其应用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成像技术 肌肉骨骼疾患 应用 诊治 血流动力学 人体软组织 现代医学 超声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向量成像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等容收缩期左心室涡流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蕊 纳丽莎 +2 位作者 刘丽文 马斌 郭建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血液流场的特点。方法选择AMI患者25例和正常志愿者40名,采集两组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测量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横径、纵径,...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血液流场的特点。方法选择AMI患者25例和正常志愿者40名,采集两组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测量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横径、纵径,涡流的横向、纵向相对位置及其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等指标,比较上述两组各参数。结果与正常志愿者比较,AMI患者等容收缩期涡流纵径增大(P<0.05),横向位置更靠近后侧壁,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均减低(P<0.05)。结论等容收缩期AMI患者左心室内涡流纵径、横向位置、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与正常人相比存在差异,涡流形态、位置发生改变。VFM为评价心腔内血液流场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血流向量成像 心肌梗死 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庆华 曹永政 +2 位作者 彭格红 陶文鸿 曾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检查的一项新技术,多用于评价心肌及血管内膜功能,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方面研究较少。观察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 目的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检查的一项新技术,多用于评价心肌及血管内膜功能,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方面研究较少。观察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为临床防治TIA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例TIA患者,分为TIA-1组(未检出斑块)及TIA-2组(检出斑块),以30例体检者为对照,分为对照Ⅰ组(未检出斑块)及对照Ⅱ组(检出斑块)。应用VVI技术检测连续3个心动周期颈动脉短轴切面及长轴切面血管内膜二维动态运动速度向量图;获取短轴切面相应位点内膜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maximum velocity,Vmax)、最大切向应变(maximum tangential strain,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maximum tangential strain rate,SR-max);同时获取长轴切面各位点纵向最大运动速度、纵向应变及纵向应变率。结果与对照各组比较,TIA各组患者二维速度向量图显示斑块内膜运动速度向量大小、方向及时相较对照各组明显紊乱;TIA-1组、TIA-2组1、2、3点颈动脉短轴及长轴切面运动速度[(6.98±1.37)×10-2cm/s、(6.70±0.83)×10-2cm/s、(5.93±1.65)×10-2cm/s;(4.87±0.97)×10-2cm/s、(5.78±0.72)×10-2cm/s、(3.98±0.83)×10-2cm/s]、应变[(4.61±0.92)%、(4.44±1.08)%、(3.65±0.99)%;(3.42±1.01)%、(3.59±1.23)%、(2.98±0.69)%]及应变率[(0.30±0.05)/S、(0.32±0.07)/S、(0.29±0.08)/S;(0.21±0.08)/S、(0.25±0.07)/S、(0.21±0.08)/S]均低于对照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TIA-2组降低更显著(P<0.01);TIA-1组、TIA-2组长轴切面1点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2、3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可通过综合分析评价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为临床防治TIA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超声 颈动脉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向量成像评价房间隔缺损手术前后右心室舒张期流场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金凤 杨亚利 +4 位作者 谢明星 吴文谦 刘曼薇 余晓娟 周滨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3-247,共5页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术前及术后短期内右心室腔舒张期血流流场变化。方法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20例经手术治疗的Ⅱ孔型ASD患者为ASD组,于手术前后在VFM成像模式下观察右心室腔血流向量图、流...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术前及术后短期内右心室腔舒张期血流流场变化。方法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20例经手术治疗的Ⅱ孔型ASD患者为ASD组,于手术前后在VFM成像模式下观察右心室腔血流向量图、流线图及涡流图的流场变化规律,对比分析右心室舒张期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流场峰值速度(Vp)、峰值流量(Fp)及舒张期正向流量(DQ+)等血流参数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D组术前右心室舒张期向量线及流线密集、方向杂乱,三尖瓣前叶及隔叶下方涡流面积增大,术后右心室腔内向量线及流线密集程度减小,方向趋于一致,涡流数减少且面积减小,但较对照组仍有一定差别。ASD患者术后短期内右心室舒张期各节段血流的Vp、Fp及DQ+较术前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ASD患者术后右心室腔舒张期血流流场动力学较术前明显恢复,但短期内仍未恢复至正常状态。VFM技术可用于ASD术后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监测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房间隔缺损 血流动力学 血流向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向量成像定量评价正常婴幼儿心腔血流动力学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姝娜 夏焙 +3 位作者 李薇玢 张玲利 林洲 陶宏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40-1344,共5页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定量观察正常婴幼儿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0.6~36.0个月的健康婴幼儿40名,中位月龄9.5个月。以VFM分别定量心尖四腔的左、右心室峰值血流速度在心腔内分布的位置,血流量峰值时间和每个心动周...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定量观察正常婴幼儿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0.6~36.0个月的健康婴幼儿40名,中位月龄9.5个月。以VFM分别定量心尖四腔的左、右心室峰值血流速度在心腔内分布的位置,血流量峰值时间和每个心动周期正、反向累计血流量及心腔内涡流的数量、位置、出现时间和涡流量。结果左、右心室腔内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均位于心腔正中,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位于心腔内偏室间隔侧。心腔内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自基底段向心尖段逐次递减,但同一心腔内各节段的血流量的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内涡流多持续在等容收缩期;与右心室腔相比,左心室腔内涡流面积及涡流量均明显增高(P<0.05)。左心室腔内涡流量与体表面积、心肌质量呈正相关(P<0.05),与心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VFM技术能定量评价和可视化显示婴幼儿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用于评价儿童心脏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血流向量成像 涡流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向量血流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涡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夏纪筑 高玉丽 +1 位作者 王庆庆 马雯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85-1087,共3页
目的:应用向量血流图(vector flow mapping)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涡流变化规律及特征。方法:39名健康志愿者和41例高血压患者(分为A组:左室构型正常组;B组:向心性重构组;C组:向心性肥厚组)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三腔心切... 目的:应用向量血流图(vector flow mapping)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涡流变化规律及特征。方法:39名健康志愿者和41例高血压患者(分为A组:左室构型正常组;B组:向心性重构组;C组:向心性肥厚组)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三腔心切面图像后脱机分析,观察左室内涡流衍变过程,比较各涡流描述参数。结果:高血压患者左室内涡流等容舒张期和舒张早、中期由小变大,数量由少变多,环数由松散变密集;舒张晚期、等容收缩期及射血期涡流再变小,环数仍较密集;持续整个心动周期。与对照组比较,B、C组在等容收缩期涡流峰值流量和涡流强度增大,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C组半流量面积、半流量涡流直径增大,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向量血流图技术能客观反映高血压患者心室内血液流场的变化,为高血压患者心室内血流结构及心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血流向量成像 左室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估组织多普勒技术测定心肌应变及应变率测量的误差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明 刘怡 +4 位作者 苗爱雨 张宇辉 刘盛林 郑建华 张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以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为标准,评估组织多普勒(DTI)技术测定心肌应变及应变率测量节段运动异常患者的误差。方法:选取超声节段运动异常(异常组)与正常者(对照组)各20例,用VVI技术在左心室相同部位采集的数据为参照,比较DTI技术... 目的:以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为标准,评估组织多普勒(DTI)技术测定心肌应变及应变率测量节段运动异常患者的误差。方法:选取超声节段运动异常(异常组)与正常者(对照组)各20例,用VVI技术在左心室相同部位采集的数据为参照,比较DTI技术测量心肌应变、应变率的重复性。结果:VVI技术同时测定对照组与异常组心肌应变及应变率,观察到室间隔或左心室侧壁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所有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对比对照组与异常组间DTI技术的应变,可见室间隔及左心室侧壁的基底段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DTI技术应变在心尖段与中间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TI技术应变率在对照组与异常组,除了左心室侧壁心尖段外,P均<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TI技术测定对照组及异常组心肌节段应变、应变率的图像差异较大;而VVI技术测定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各节段应变与应变率的波形差别很小。结论:DTI技术应变、应变率的测量误差均较VVI技术明显,重复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应变 应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