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旋转和扭转运动 被引量:21
1
作者 谢明星 张丽 +6 位作者 吕清 王新房 韩伟 张静 刘莹莹 付倩 项飞翔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62,I0003,共6页
目的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LVtw)的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心功能正常的HCM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20例,取胸骨旁左心室心尖和心底短轴观二维图像对左心室旋转进行测量分析,计算心底部旋... 目的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LVtw)的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心功能正常的HCM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20例,取胸骨旁左心室心尖和心底短轴观二维图像对左心室旋转进行测量分析,计算心底部旋转角度峰值(MV-Prot)及其达峰时间、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AP-Prot)及其达峰时间、扭转角度峰值(Ptw)及达峰时间、收缩期末扭转角度(AVCtw)、等容舒张期末扭转角度(MVOtw)、解旋率(UntwR)、解旋减半时间(HTU),并比较两组间上述各参数的差别。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HCM组MV-Prot、AP-Prot、Ptw、AVCtw、MVOtw和HTU测值增加,UntwR测值减低(P均<0.05)。(2)HCM组左心室扭转角度达峰时间测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3)HCM组内左心室旋转心尖部达峰时间较心底部测值明显增加(P<0.05)。结论应用STI可无创性评价HCM患者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特征,HCM患者左心室旋转运动力学参数较正常人有明显异常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 肥厚性心肌病 左室扭转 左室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扭转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玲利 谢明星 +4 位作者 王新房 张利 吕清 王静 丁尚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13-1316,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CM)左室扭转(LVtw)运动特征。方法DCM患者33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经胸采集3个心动周期标准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二维图像并存贮,运用Echo 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CM)左室扭转(LVtw)运动特征。方法DCM患者33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经胸采集3个心动周期标准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二维图像并存贮,运用Echo 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获取每个切面的旋转值。左室扭转值定义为左室心尖部旋转值与心底部旋转值的差值。对不同研究对象间心率差异进行时间校标。结果从左室心尖来看,正常人LVtw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DCM患者LVtw运动于收缩期仍维持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及心脏整体收缩期逆时针方向的扭转运动,但其左室扭转峰值[(6.56±2.19)°/(14.44±1.55)°,P<0.001]显著减低。左室峰值扭转与左心功能显著正相关,相关关系密切(Spearman相关系数r=0.762,P=0.00)。结论DCM患者组收缩期左室扭转值减低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有很大影响。STI技术为准确地评估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 扩张型心肌病 左室 扭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对心肺转流心脏手术患者心室功能及颈内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宛霖 孟洁琼 +7 位作者 韩瑛 赵雅梅 尹加林 魏海燕 苏中宏 施韬 葛亚力 史宏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39-1045,共7页
目的评价心肺转流(CPB)开始时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室功能和颈内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5岁,BMI 18.5~30.0 kg/m^(2),ASA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Ⅰ—... 目的评价心肺转流(CPB)开始时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室功能和颈内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5岁,BMI 18.5~30.0 kg/m^(2),ASA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30例,术中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CPB开始后,E组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5 mg·kg^(-1)·h^(-1)至手术结束,C组以相同速度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切皮时、CPB停机后60 min内HR、MAP、CVP、心脏指数(CI);切皮时、CPB 40 min内、CPB停机后60 min内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纵向达峰时间应变标准差(GLTSD)、整体环向应变(GCS)、整体环向达峰时间应变标准差(GCTSD)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GLS、GLTSD;麻醉诱导前、切皮时、CPB 40 min内、CPB停机后60 min内rScO2、BIS、Hb和乳酸(Lac)浓度以及颈内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SPV)、颈内动脉血流量(Q-ICA)、血流阻力指数(RI);麻醉诱导前、术后6 h心肌肌钙蛋白I(cTnI)、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记录停机后自动复跳例数、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心脏不良事件以及术后30 d死亡例数。结果与C组比较,E组CPB停机后60 min内CI明显升高(P<0.05);CPB停机后60 min内LVEF、RVEF及右心室GLS明显升高(P<0.05);CPB停机后30 min左心室GLS、GCS及右心室GLS明显升高(P<0.05);CPB 40 min内RI明显升高(P<0.05)。两组cTnI、ALT、Cr、NSE浓度、停机后自动复跳比例、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术后30 d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手术患者在CPB开始后使用艾司氯胺酮能明显增加CPB停机后的CI,并可能通过增加心室纵向和环向应变力来增强心肌收缩,提高术后心室射血分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心室功能 超声斑点追踪显像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