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被引量:9
1
作者 施小妹 傅少雄 +3 位作者 陈日 郑春英 刘荣国 陈彦青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788-790,共3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患者皮损痊愈4~6周后,仍遗留的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剧痛。部分患者伴有痛觉超敏,表现为穿衣拥抱等轻触刺激即可诱发剧烈疼痛[1]。带状疱疹患者经一般治疗后约有10%~30%遗留PHN...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患者皮损痊愈4~6周后,仍遗留的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剧痛。部分患者伴有痛觉超敏,表现为穿衣拥抱等轻触刺激即可诱发剧烈疼痛[1]。带状疱疹患者经一般治疗后约有10%~30%遗留PHN,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高达5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胸椎 带状疱疹 阻滞治疗 痛觉超敏 超声 herpetic NEURALGIA 阵发性剧痛 持续性隐痛 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的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田杨 许挺 徐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9-361,384,共4页
胸椎旁阻滞可为胸科、心脏、乳腺等手术提供良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近年来,超声技术的发展为椎旁阻滞提供了即时、可视化的操作平台,进一步提高阻滞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使椎旁阻滞再次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超声引导下多种入路方法... 胸椎旁阻滞可为胸科、心脏、乳腺等手术提供良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近年来,超声技术的发展为椎旁阻滞提供了即时、可视化的操作平台,进一步提高阻滞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使椎旁阻滞再次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超声引导下多种入路方法进行综述,探讨不同技术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阻滞 超声引导 平面内技术 平面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疼痛相关介质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程蕾 涂小磊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疼痛相关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8例,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椎旁阻滞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全身麻醉,椎旁阻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疼痛相关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8例,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椎旁阻滞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全身麻醉,椎旁阻滞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即刻(T0)、术后6h(T1)、术后12h(T2)、术后24h(T3)血清中疼痛介质、炎症因子、应激激素含量的差异。结果:T0时,两组血清中疼痛介质、炎症因子、应激激素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T3时,椎旁阻滞组血清中疼痛介质NPY、PGE_2、5-HT的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中炎症因子IL-1、IL-6、TNF-α、MCP-1的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中应激激素ACTH、Cor、AngⅠ、AngⅡ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介质的释放,减轻全身炎症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 疼痛介质 炎症因子 应激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与前锯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庄凌云 齐敦益 +2 位作者 徐达 陆瑞斌 陆志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59-1664,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和前锯肌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2017年2月-2018年11月从我院选择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9例,随机分为3组,TPVB组:...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和前锯肌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2017年2月-2018年11月从我院选择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9例,随机分为3组,TPVB组:静脉自控镇痛(PCIA)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组(n=29)、SPB组:静脉自控镇痛复合单次前锯肌阻滞组(n=30)、对照组:静脉自控镇痛组(n=30).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术侧TPVB和SPB,两组均注射0.5%罗哌卡因25 mL,对照组患者行全凭静脉麻醉.术后3组均予枸橼酸芬太尼PCIA.于术后2、4、6、24、48、72 h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记录术后24、48、72h内芬太尼用量,检测并记录3组白细胞介素6(IL-6)分别在术前(T0)、术后1 h(T1)、术后4 h(T2)、术后24 h(T3)的值.记录3组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比较术后3组患者的芬太尼消耗量和VAS评分,比较3组的有效镇痛时间,比较3组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后TPVB组的镇痛时间长于SPB组(P<0.05).术后3组的芬太尼消耗量均随时间而增加,TPVB组0.05),术后3组的IL-6水平均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TPVB组0.05).呕吐:PVB组和对照组,SPB组和对照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VB组和SP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PVB与SPB都能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都能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但TPVB的炎症因子释放更少,有效镇痛时间更长,芬太尼的消耗量更少,患者的VAS评分更低,镇痛效果更佳,TPVB组和SPB组与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都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胸椎阻滞 前锯肌平面阻滞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炎症因子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MCP-1、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保应 肖建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8期1683-168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8年7月早期乳腺癌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8年7月早期乳腺癌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与研究组(n=38)。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研究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统计两组围术期情况(PCIA按压次数、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前及术后12h、24h血清因子(MCP-1、IL-6、IL-10)水平,术后2、4、8、12、24h时疼痛程度(VAS)评分,术前(T1)、麻醉后15min(T2)、术后5min(T3)血流动力学状态[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围术期情况:研究组PCIA按压次数、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2)血清因子:术前两组血清MCP-1、IL-6、IL-10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2h两组血清MCP-1、IL-6、IL-10水平较术前增高(P<0.05),术后24h两组血清MCP-1、IL-6、IL-10水平较术后12h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2h及24h时研究组血清MCP-1、IL-6、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3)疼痛程度:术后2、4、8、12、24h研究组VAS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4)血流动力学:T1时期两组HR、MAP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T2时期HR、MAP低于T1时期,但研究组各指标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T3时期研究组HR、MAP恢复至T1时期水平,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5)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10.53%)低于对照组(28.95%)(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PACU停留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感,维持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抑制手术创伤所致炎性反应程度,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胸椎阻滞 全身麻醉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8
6
作者 杨纲华 林静丽 +2 位作者 何绮桃 王韬 王立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8-60岁,BMI 16-28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G组:单纯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GP组:...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8-60岁,BMI 16-28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G组:单纯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GP组:全麻复合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VB)+术后CTPVB镇痛,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CTPVB,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CTPVB效果。两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镇痛泵行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拔出气管导管30min(T1)、术后2h(T2)、6h(T3)、24h(T4)、48h(T5)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采用肺功能仪测定入室后(T0)、T4、T5时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记录三次测量的最大值;用血气分析仪测定相应时段的血气分析各一次,抽取桡动脉血标本前停止吸氧30min,记录PaCO2、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5时G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与T0时比较,T4、T5时两组FVC、FEV1、MMF明显降低(P〈0.05),GP组明显高于G组(P〈0.05)。与T0时比较,T4、T5时两组PaO2明显降低(P〈0.05)、PA-aO2明显增大(P〈0.05);T4、T5时GP组的PaO2明显高于G组、PA-a O2明显小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CTPVB镇痛效果完善,可明显改善开胸术后肺功能,促进肺部氧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胸椎神经阻滞 肺功能 开胸手术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5
7
作者 卫琰 陈弘 +2 位作者 张昕 李立志 杜冬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7期510-513,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60例胸背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PVB组),两组各30人。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镇...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60例胸背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PVB组),两组各30人。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镇痛(加巴喷丁);TPV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的差异,4周中加巴喷丁的用量,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PVB组治疗后4周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4周中加巴喷丁的用量均少于C组(P<0.05),随访的第6,8,12周的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TPVB组明显优于C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缓解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同时可以减少口服药物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阻滞 超声引导下 加巴喷丁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胸椎旁阻滞在肋间神经移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8
作者 崔娓 张弛 +6 位作者 葛培青 王雪湖 叶照君 于士剑 张依爵 陶伟平 袁红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胸椎旁阻滞(TPVB)用于肋间神经移位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肋间神经移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椎旁阻滞镇痛组(T组)和静脉镇痛组(V组),各30例。T组患...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胸椎旁阻滞(TPVB)用于肋间神经移位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肋间神经移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椎旁阻滞镇痛组(T组)和静脉镇痛组(V组),各30例。T组患者麻醉前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T4~T5单次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375%的罗哌卡因+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共20 m L,记录阻滞平面及并发症,观察注药后血压、心率的变化;V组患者在术后通过静脉按需给予镇痛药物。2组患者均记录术后6 h和12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PVB范围为术侧T3~T7,即5个节段的感觉阻滞;无其他并发症;对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T组术后6 h的VAS评分显著少于V组(P=0.001);术后12 h的VAS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TPVB操作简单、安全,阻滞平面广,并发症少,镇痛完善,对于疼痛较严重的肋间神经移位术患者,是术后镇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阻滞 超声 神经刺激仪 术后镇痛 肋间神经移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0
9
作者 辜晓岚 何建华 顾连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A组)和单纯全麻组(B组)。两组全麻方法相同,A组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A组)和单纯全麻组(B组)。两组全麻方法相同,A组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后两组均采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患者全麻药物用量及麻醉前(T1)、诱导前(T2)、气管插管即刻(T3)、手术2h(T4)、术毕(T5)、术后1h(T6)、4h(T7)、8h(T8)、24h(T9)、48h(T10)的SBP、DBP、HR、SpO2,记录T6~T10时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并于T1、T4、T5、T9时抽血检测血糖、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浓度。结果 A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A组T6~T9安静时和活动时的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9时血糖、NE均明显高于T1、T4、T5时,T4、T5时E均明显低于T1、T9时,B组T9时DA明显高于T1、T4、T5时(P〈0.05),B组T9时血糖、NE、E、DA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食管癌手术安全有效,较单纯全麻能更好地抑制应激反应,减少全麻药物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0
作者 李辉 徐金东 +5 位作者 王庆 谢亮 田单 朱亮先 曾丽蓉 王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307-231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22例多汗症患者,男63,女59例,将患者分成A组及C组,每组各61例。A组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C组行常规气管插管静...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22例多汗症患者,男63,女59例,将患者分成A组及C组,每组各61例。A组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C组行常规气管插管静脉全麻,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T_0)、麻醉完成时(T_1)、切皮时(T_2)、电凝切断T_4交感神经干时(T_3)、手术结束时(T_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氧饱和度(SpO_2)及术后清醒时间、术后(T2 h、T4 h、T8 h、T12 h、T24 h)VAS评分、术后咽喉不适等。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同C组相比,T_0-T_4的HR、MAP和SpO_2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清醒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咽喉不适、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A组优于C组;术后VAS评分T2 h、T4 h、T8 h、T12 h,A组优于C组(P<0.05),T24 h两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神经阻滞 超声 胸腔镜 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 快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交感神经切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1
作者 徐金东 郁丽娜 +3 位作者 赵达强 谢亮 周海榆 王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55-165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0例中度以上多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及气管内插管全麻组(B组),每组各60例。两组病人入手术室...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0例中度以上多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及气管内插管全麻组(B组),每组各60例。两组病人入手术室行常规监测并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A组胸椎旁神经阻滞后仅鼻导管吸氧;B组行常规气管内插管全麻下完成手术。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5 min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无1例转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A组和B组的麻醉准备时间(15.46±8.32 min vs 35.65±11.12 min),术后清醒出手术室时间(6.26±2.09 min vs46.32±15.76 min),住院费用(6355.54±426.00元vs 8932.25±725.9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咽喉部不适等(0%vs 100%),术后监护时间(2 h vs 12 h),术后进食时间(2 h vs 6 h)均优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术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各指标无差异;术后两组患者血PH、PaCO_2、PaO_2无明显变化;同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PaCO_2升高及PH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O_2无明显变化。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节切断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胸椎神经阻滞 非气管内插管 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 快速康复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间隔平面胸椎旁阻滞联合TIVA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朱晨 秦再生 陶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875-1880,共6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间隔平面胸椎旁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6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18~85岁女性患者,ASA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静吸复...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间隔平面胸椎旁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6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18~85岁女性患者,ASA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静吸复合组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胸椎旁阻滞组行多平面胸椎旁阻滞联合TIVA,术中自主呼吸。2组术后镇痛均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在T1(入室时)、T2(手术开始前即刻)、T3(切皮后5 min)、T4(腋窝清扫时)、T5(手术结束时)、T6(拔除喉罩时)、T7(转出PACU时)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Sp 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T8(术后2 h)、T9(术后4 h)、T10(术后8 h)、T11(术后16 h)、T12(术后24 h)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PCIA舒芬太尼用量和PCIA按压次数及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在手术开始前即刻,胸椎旁阻滞组心率明显高于静吸复合组,在手术结束时,胸椎旁阻滞组心率明显低于静吸复合组(P〈0.05)。血压、Sp O2、PETCO2和BIS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旁阻滞组在术后2、4 h和术后8 h平静休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均低于静吸复合组。胸椎旁阻滞组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PCIA舒芬太尼用量和按压次数均低于静吸复合组(P〈0.05)。胸椎旁阻滞组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静吸复合组,但2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PACU停留时间,而且能改善术后急性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阻滞 超声引导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经外侧肋间入路行胸椎旁阻滞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7
13
作者 许挺 李民 +3 位作者 田杨 宋金涛 倪诚 郭向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52,共5页
目的:评估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平面内方法,经外侧肋间入路行胸椎旁阻滞技术的可行性和成功率。方法:选取27例择期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于术前进行胸椎旁阻滞。超声探头置于脊柱旁8 cm左右,平行肋骨长轴在第5肋间隙进行扫描,以肋间内肌和肋... 目的:评估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平面内方法,经外侧肋间入路行胸椎旁阻滞技术的可行性和成功率。方法:选取27例择期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于术前进行胸椎旁阻滞。超声探头置于脊柱旁8 cm左右,平行肋骨长轴在第5肋间隙进行扫描,以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之间的间隙作为穿刺目标进针,穿刺针到达目标区域后,推注0.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20 m L后置管,在超声下评估导管头端位置是否良好,记录给药后10、20、30 min冷触觉阻滞平面。术后连接镇痛泵经导管持续泵注0.2%罗哌卡因6 m L/h进行镇痛,记录术后1、6、24、48 h冷触觉阻滞平面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1次置管成功率81.48%(22/27),另5例患者分别在第2次置管和第3次置管后成功。给予负荷剂量给药后10、20、30 min冷触觉阻滞平面数中位数分别为2、3、4,术后1、6、24、48 h冷触觉阻滞平面数及疼痛程度评分中位数分别为5、5、5、4以及1、1、2、2,无患者发生双侧阻滞、气胸及误穿血管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上述外侧肋间入路技术进行胸椎旁阻滞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科手术 麻醉 局部 胸椎阻滞 超声检查 肋间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皮内联合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4
作者 鄢毅 朱梦叶 +4 位作者 曹译文 顾丽丽 曹新添 张学学 张达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305,308,共4页
带状疱疹是疼痛科的常见疾病,在韩国2011年其发病率为10.4/1000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60岁以上人群年发病率达22.4/1000人[1]。胸背部是带状疱疹最常累及的区域,占总病例数的50%~70%[2],大多数病人受累皮区的疱疹通常伴随疼痛。... 带状疱疹是疼痛科的常见疾病,在韩国2011年其发病率为10.4/1000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60岁以上人群年发病率达22.4/1000人[1]。胸背部是带状疱疹最常累及的区域,占总病例数的50%~70%[2],大多数病人受累皮区的疱疹通常伴随疼痛。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病程小于1月的神经痛,严重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影响病人日常活动及睡眠,需要大量镇痛药物的使用,如果早期不能得到良好的诊治,则可发展为更顽固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急性期 胸背部 超声引导 临床观察 阻滞治疗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德胜蛇药片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明珠 李亚洲 刘光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2662-2665,共4页
目的:观察季德胜蛇药片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用季德胜蛇药片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阻滞、喷昔洛韦乳膏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 目的:观察季德胜蛇药片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用季德胜蛇药片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阻滞、喷昔洛韦乳膏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止疱、结痂、愈合时间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1、2、4及8周后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逐渐下降,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止疱、结痂、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季德胜蛇药片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季德胜 超声引导 胸椎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对乳腺炎换药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广防 戴双华 +2 位作者 郭玲崧 肖建斌 蔡清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77-1181,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在乳腺炎换药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肉芽肿乳腺炎患者96例,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组47例(T组)和局部麻醉组49例(L组),T组采用胸椎旁阻滞,L组行局部浸润麻醉,记录T组神经阻滞前、后生命体征,记录T组麻醉并...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在乳腺炎换药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肉芽肿乳腺炎患者96例,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组47例(T组)和局部麻醉组49例(L组),T组采用胸椎旁阻滞,L组行局部浸润麻醉,记录T组神经阻滞前、后生命体征,记录T组麻醉并发症数量,记录两组换药疼痛VSA评分、镇痛维持时间。结果 T组阻滞前与阻滞后对比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霍纳氏综合征23例,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换药疼痛VSA评分、镇痛维持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用于乳腺炎换药镇痛,并发症少,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胸椎阻滞 镇痛 乳腺炎 换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椎旁阻滞联合左侧迷走神经阻滞用于开腹胃造瘘术一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静 梅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34-936,共3页
晚期肿瘤患者常常极度衰弱,且合并有多种疾病,使得麻醉风险明显增加,麻醉方式的选择也受到很多限制。因此,对患者进行仔细评估,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尤为重要。我们采用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椎旁多点阻滞联合颈部左侧迷走神经阻滞,成功地应用... 晚期肿瘤患者常常极度衰弱,且合并有多种疾病,使得麻醉风险明显增加,麻醉方式的选择也受到很多限制。因此,对患者进行仔细评估,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尤为重要。我们采用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椎旁多点阻滞联合颈部左侧迷走神经阻滞,成功地应用于一例肺癌晚期全身转移患者的开腹胃造瘘手术,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阻滞 胸椎阻滞 胃造瘘术 超声引导 开腹 晚期肿瘤患者 双侧 麻醉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殷国江 李坤 +4 位作者 魏蓬骁 李月 甘国胜 宋晓阳 黎笔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30~70岁,BMI 18.5~35.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椎...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30~70岁,BMI 18.5~35.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椎旁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和单纯全麻组(SG组),每组40例。两组术后均使用羟考酮静脉镇痛。记录术前1 d、术后1~5 d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_(1))、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和SpO_(2)。记录术后1~5 d静息和活动(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5 d肺部并发症和术后30 d再次住院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5 d两组FVC、FEV_(1)及MMEF均明显降低(P<0.05),PG组术后1~4 d、SG组术后1~5 d SpO_(2)明显降低(P<0.05)。与SG组比较,PG组术后1~3 d FVC、术后1~5 d FEV_(1)和术后1~4 d MMEF、术后1~3 d SpO_(2)明显升高(P<0.05),术后1~2 d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率明显减少(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5 d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可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提供更好的术后早期镇痛,改善术后肺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阻滞 机器人手术 肾切除手术 术后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麻醉及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3
19
作者 崔作伟 蒋晶晶 吴秀英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4-358,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麻醉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0例,其中有47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G组,n=24)采取全身麻醉加术后静脉镇痛;实验组(P组,n=2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麻醉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0例,其中有47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G组,n=24)采取全身麻醉加术后静脉镇痛;实验组(P组,n=23)采取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加术后静脉镇痛。记录2组患者入室后(T0)、切皮前(T1)、切皮后(T2)、切皮后0.5 h (T3)、切皮后1 h (T4)、切皮后1.5 h (T5)、切皮后2.0 h (T6)的血压及心率变化曲线,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及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拔管后有无躁动及需要舒芬太尼镇痛的情况。记录术后30 min、6 h、12 h、24 h静息及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P组患者切皮后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明显低于G组(P <0.05)。术中镇痛药物的用量明显低于G组(P <0.05)。拔管后躁动及需要舒芬太尼的情况明显好于G组(P <0.05)。术后6 h内的VAS评分低于G组(P <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中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胸椎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胸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颈部迷走神经阻滞联合胸椎旁阻滞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程晨 范坤 张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颈部迷走神经阻滞(cervical vagal block,CVB)联合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颈部迷走神经阻滞(cervical vagal block,CVB)联合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general anaesthesia with double lumen tube,GA+DLT)组20例,以及非气管插管神经阻滞麻醉(non-intubated nerve block anaesthesia,NINBA)组20例。GA+DLT组采用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后采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NINBA组行超声引导下CVB联合TPVB,予0.5%罗哌卡因40 mL。记录2组患者术中是否出现呛咳、出血量、低氧血症发生情况和手术时间,术后胸闷发生情况、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帕瑞昔布钠使用次数、术后住院天数及Bruggermann舒适评分(Bruggermann Comfort Score,BCS)。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低氧血症和呛咳,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NBA组患者术后运动VAS较GA+DLT组低(P=0.008),术后帕瑞昔布钠使用次数较GA+DLT组少(P=0.000);NINBA组患者BCS较GA+DLT组明显升高(P=0.020);与NINBA组比较,GA+DLT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结论·超声引导下CVB联合TPVB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阻滞 胸椎阻滞 超声引导 胸腔镜 肺大疱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