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0例中度以上多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及气管内插管全麻组(B组),每组各60例。两组病人入手术室...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0例中度以上多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及气管内插管全麻组(B组),每组各60例。两组病人入手术室行常规监测并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A组胸椎旁神经阻滞后仅鼻导管吸氧;B组行常规气管内插管全麻下完成手术。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5 min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无1例转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A组和B组的麻醉准备时间(15.46±8.32 min vs 35.65±11.12 min),术后清醒出手术室时间(6.26±2.09 min vs46.32±15.76 min),住院费用(6355.54±426.00元vs 8932.25±725.9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咽喉部不适等(0%vs 100%),术后监护时间(2 h vs 12 h),术后进食时间(2 h vs 6 h)均优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术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各指标无差异;术后两组患者血PH、PaCO_2、PaO_2无明显变化;同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PaCO_2升高及PH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O_2无明显变化。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节切断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促进患者康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30~70岁,BMI 18.5~35.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椎...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30~70岁,BMI 18.5~35.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椎旁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和单纯全麻组(SG组),每组40例。两组术后均使用羟考酮静脉镇痛。记录术前1 d、术后1~5 d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_(1))、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和SpO_(2)。记录术后1~5 d静息和活动(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5 d肺部并发症和术后30 d再次住院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5 d两组FVC、FEV_(1)及MMEF均明显降低(P<0.05),PG组术后1~4 d、SG组术后1~5 d SpO_(2)明显降低(P<0.05)。与SG组比较,PG组术后1~3 d FVC、术后1~5 d FEV_(1)和术后1~4 d MMEF、术后1~3 d SpO_(2)明显升高(P<0.05),术后1~2 d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率明显减少(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5 d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可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提供更好的术后早期镇痛,改善术后肺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麻醉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0例,其中有47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G组,n=24)采取全身麻醉加术后静脉镇痛;实验组(P组,n=23)...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麻醉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0例,其中有47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G组,n=24)采取全身麻醉加术后静脉镇痛;实验组(P组,n=23)采取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加术后静脉镇痛。记录2组患者入室后(T0)、切皮前(T1)、切皮后(T2)、切皮后0.5 h (T3)、切皮后1 h (T4)、切皮后1.5 h (T5)、切皮后2.0 h (T6)的血压及心率变化曲线,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及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拔管后有无躁动及需要舒芬太尼镇痛的情况。记录术后30 min、6 h、12 h、24 h静息及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P组患者切皮后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明显低于G组(P <0.05)。术中镇痛药物的用量明显低于G组(P <0.05)。拔管后躁动及需要舒芬太尼的情况明显好于G组(P <0.05)。术后6 h内的VAS评分低于G组(P <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中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0例中度以上多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及气管内插管全麻组(B组),每组各60例。两组病人入手术室行常规监测并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A组胸椎旁神经阻滞后仅鼻导管吸氧;B组行常规气管内插管全麻下完成手术。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5 min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无1例转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A组和B组的麻醉准备时间(15.46±8.32 min vs 35.65±11.12 min),术后清醒出手术室时间(6.26±2.09 min vs46.32±15.76 min),住院费用(6355.54±426.00元vs 8932.25±725.9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咽喉部不适等(0%vs 100%),术后监护时间(2 h vs 12 h),术后进食时间(2 h vs 6 h)均优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术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各指标无差异;术后两组患者血PH、PaCO_2、PaO_2无明显变化;同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PaCO_2升高及PH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O_2无明显变化。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节切断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促进患者康复。
文摘目的:评估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平面内方法,经外侧肋间入路行胸椎旁阻滞技术的可行性和成功率。方法:选取27例择期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于术前进行胸椎旁阻滞。超声探头置于脊柱旁8 cm左右,平行肋骨长轴在第5肋间隙进行扫描,以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之间的间隙作为穿刺目标进针,穿刺针到达目标区域后,推注0.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20 m L后置管,在超声下评估导管头端位置是否良好,记录给药后10、20、30 min冷触觉阻滞平面。术后连接镇痛泵经导管持续泵注0.2%罗哌卡因6 m L/h进行镇痛,记录术后1、6、24、48 h冷触觉阻滞平面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1次置管成功率81.48%(22/27),另5例患者分别在第2次置管和第3次置管后成功。给予负荷剂量给药后10、20、30 min冷触觉阻滞平面数中位数分别为2、3、4,术后1、6、24、48 h冷触觉阻滞平面数及疼痛程度评分中位数分别为5、5、5、4以及1、1、2、2,无患者发生双侧阻滞、气胸及误穿血管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上述外侧肋间入路技术进行胸椎旁阻滞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文摘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30~70岁,BMI 18.5~35.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椎旁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和单纯全麻组(SG组),每组40例。两组术后均使用羟考酮静脉镇痛。记录术前1 d、术后1~5 d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_(1))、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和SpO_(2)。记录术后1~5 d静息和活动(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5 d肺部并发症和术后30 d再次住院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5 d两组FVC、FEV_(1)及MMEF均明显降低(P<0.05),PG组术后1~4 d、SG组术后1~5 d SpO_(2)明显降低(P<0.05)。与SG组比较,PG组术后1~3 d FVC、术后1~5 d FEV_(1)和术后1~4 d MMEF、术后1~3 d SpO_(2)明显升高(P<0.05),术后1~2 d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率明显减少(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5 d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可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提供更好的术后早期镇痛,改善术后肺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文摘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麻醉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0例,其中有47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G组,n=24)采取全身麻醉加术后静脉镇痛;实验组(P组,n=23)采取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加术后静脉镇痛。记录2组患者入室后(T0)、切皮前(T1)、切皮后(T2)、切皮后0.5 h (T3)、切皮后1 h (T4)、切皮后1.5 h (T5)、切皮后2.0 h (T6)的血压及心率变化曲线,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及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拔管后有无躁动及需要舒芬太尼镇痛的情况。记录术后30 min、6 h、12 h、24 h静息及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P组患者切皮后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明显低于G组(P <0.05)。术中镇痛药物的用量明显低于G组(P <0.05)。拔管后躁动及需要舒芬太尼的情况明显好于G组(P <0.05)。术后6 h内的VAS评分低于G组(P <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中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